在战乱的战国时代,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但不利于统一思想和凝聚国力,不利于统一战争。秦孝公委派商鞅推行变法于公元前359年时曾发生焚书。这次焚书事件早在秦始皇以前就有了,只是一直没有人提起,秦始皇所做的这件事也一再地被人们提起。后世把这件事当作秦始皇的大罪,以至于至今也不能改变这个历史事件,多数人恨穿了二千多年的时空而向秦始皇敲骨吸髓。被后世天下文人唾骂了两千多年的“焚书坑儒”事件,一直是秦始皇残酷暴戾的证据, 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秦始皇用十年时间,统一六国,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起统一王朝,开创了中国社会发展新格局,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事业,但统一后怎样治理这么大的国家成为一个大问题。丞相李斯提出创建一个新体制,朝廷集权郡县制,由皇帝一人直接指挥,效率高,不争执,这才是统一国家的“安宁之术”。
如何统一思想文化,首先要统一文字,文字的统一是形成思想长远统一的要素,是形成思想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念,才能触进经济、文化等领域内的统一措施实行。统一文字成为当时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儒家和法家是两种思想潮流代表,秦始皇采取的措施也都是些新措施没有前例可借鉴,儒家又是尊古的,这些东西都是不符合儒家理念的,但有部分权贵者,想取回失去的权势和利益,利用儒家的“克己复礼”妄图恢复周朝的分封制,结果直接导致焚书事件的发生。
焚书坑儒固然是后世某些儒家思想家们,有意将此事加以放大,固然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统治的政策,焚书坑儒反映出秦始皇暴虐的一面。这对于文化发展来说是一种十分有害的方针,同时导致了各类文化瑰宝的毁灭。当然也是从意识形态上,进行一个控制的一种反应。所以这样的文化政策,与这样的集权体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相伴相随的。有关秦始皇的大部分记载,是从汉朝《史记》才开始记录。导致秦朝倒闭的主角又是汉朝,因此,它对于秦始皇的描写多少会带有偏见。一些学者们研究发现。秦始皇实际上很勤政,一天要看将近一百二十斤重的竹简书籍。这些学者把秦始皇视为为完成统一大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国君,并不是汉朝《史记》中所记的那样,而是一位不加区别、恣意焚书坑儒、荒佣无度的“暴君”。他们认为,这种说法与事实不符。但也有不少人提出不同意见,甚至有人怀疑秦二世是否真的死于谋杀。还有人提出:秦始皇死后,其子孙不得继位。这就是一种误解。
秦始皇所做的事情,是从未有过的封建大一统王朝的开创者,更没有成功的案例可借鉴,关于秦始皇功过是非,历朝历代的评论不一,是一个说不尽争不完的话题,反对者主要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和徭役太重为起点,而忽略了他在统治方面的贡献,全盘否定秦始皇,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事件,我们都应当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去分析。
他因当时社会环境而对全国产生了影响并在历史上起了一定作用。对秦始皇,我们不能一概加以否定,置其开天辟地之功于不顾,秦始皇之功不可抹煞。功莫大于过。但是,如果过分夸大或歪曲秦始皇之功绩的话,就可能使人们对其失望透顶,从而动摇国家统一之心,进而损害民族团结。那么,如何看待秦始皇?对此问题,学术界争论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