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英博物馆“春节之战”:韩国表演惨变奔丧,中国大秀汉服之美!

大英博物馆“春节之战”:韩国表演惨变奔丧,中国大秀汉服之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429 更新时间:2024/1/17 6:38:05

[var1]

上图是曾经被大英博物馆力捧的“韩国农历新年”传统化表演。

下图则是中国女孩们身着汉服走进大英博物馆宣传中国的春节文化。

光是从对比图片的色调来看,就知道这场“春节之战”的结局是怎样的。

韩国人活脱脱把一场喜庆的春节表演变成了大型奔丧现场,犹如鬼片拍摄。

中国女孩们明艳鲜亮的各式汉服则展现了最为丰富的中国春节色彩。

一、韩国人在大英博物馆“魔改”春节表演:沦为大型奔丧现场

在大英博物馆帮助韩国极力宣传这场所谓的“韩国农历新年”文化表演开始,就引起了很高的关注度。

[var1]

尤其是作为这场风波主角的大英博物馆,曾经在一百多年前窃取霸占中国珍贵文物。

根据统计,大英博物馆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以及其他非法渠道,至今霸占了2万多件国宝级中国文物,大部分从来没有对外展示出来。

[var1]

而在百年之后,死性不改的大英博物馆公开打出了“Korean new year(韩国农历新年)”的口号,为韩国人剽窃中国春节文化摇旗呐喊的时候,更是激发了中国社交平台的激烈讨论。

[var1]

许多在英国的留学生和华人都专门赶到这场“韩国农历新年”文化表演现场。

从大家拍摄的现场画面可以看到,本来是喜庆欢乐的春节文化表演,被韩国人剽窃过去并进行“魔改”,变成了一场大型阴间名场面。

[var1]

在表演现场,整个色调极为灰暗,同时又打出了暗红色的投射灯光,看上去就如同几道鬼火在燃烧。

而穿着白色服装的僧人,以及穿着黑色服装的表演者,让整个画面非灰暗阴沉,就如同鬼片拍摄的现场一样。

[var1]

中间那个表演者抱着的红色物件,看上去好像捧着一个棺材。

[var1]

有网友评价:好端端的春节表演,被韩国人改造成了大型奔丧现场。

二、中国汉服女孩出征大英博物馆:海报上标明“Chinese new year ”

韩国人在大英博物馆将春节表演“魔改”为大型奔丧场面的同时,一些在英国的中国女孩子则穿上汉服,走进大英博物馆,国际游客勇敢展现春节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之美。

[var1]

从现场可以看到,这些中国女孩穿上了各式汉服,带上事先做好的春节文化宣传海报,向大英博物馆里面的国际游客介绍中华春节文化。

[var1]

这些宣传海报都带有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不但有灯笼、玉兔等中国元素,还用中英文标明了“中国春节”“癸卯兔年”“Happy Chinese new year(春节快乐)”等字样。

[var1]

汉服女孩们还在现场向游客们分发糖果,推荐英国媒体拍摄的中国春节纪录片,欢迎国际游客一起来感受中国春节的喜庆欢乐氛围。

[var1]

一名参加活动的中国女孩在社交账号上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我们不改变任人的想法,但是我们会向世界介绍中国春节文化,传递我们的观点和立场。”

三、面对大英博物馆的“春节之战”,国内网友刷屏四个字:高下立判!

面对这场在大英博物馆出现的罕见“春节之战”,国内网友们纷纷留下了四个字:“高下立判!”

对比韩国人把春节表演变成奔丧现场,中国女孩子们穿上汉服,勇敢自信地展现中国文化之美,跟对手完全都不是一个层级上的——完全是将韩国人所谓的“韩国农历新年”文化宣传碾压成了渣渣。

[var1]

一名河南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打出了评论:“第一次看到把过年喜事搞成大型阴间场面的。”

这条留言获得了110多人的点赞。

[var1]

一名上海网友则表示:“韩国人这是专门到大英博物馆来做白事奔丧的吧?”

这条留言得到了100多名中国网友点赞。

另一名四川网友还发出了韩国人过春节的图片。

“韩国春节到底是有多喜欢用白色,连春联都是白底黑字,难怪在大英博物馆看上去像是在做丧事。”

[var1]

“韩国人这是把大英博物馆当作阎殿了吧,现场搞阴间表演。”

“韩国在堆放各种赃物的大英博物馆搞这些丧事活动,感觉挺适合的。”

“大英博物馆是明抢,韩国人是暗偷,两者倒是挺合拍的。”

许多网友也点赞这些勇敢自信的中国女孩子。

[var1]

“这些汉服小姐姐真的很棒,为她们点赞。面对文化剽窃,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Happy Chinese New Year,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把自己的东西拱手让人。”

“小姐姐们又美又棒,给你们拜年啦!Happy Chinese New Year!”

“太棒了,见证了中国年轻一代的自尊和自信!”

对于这件事情,你的看法是什么?欢迎在下方留言区表达你的观点。

更多文章

  • 面壁计划:假如罗辑的破壁人是秦始皇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哈尔彬彬兄弟,你辛苦啦,多喝水。少熬夜,三体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三体》原著中 ,罗辑作为面壁者是没有ETO指派的破壁人的。他的破壁人只能是他自己,为什么呢?我们可以反向推理一下,假如ETO指派破壁人给罗辑会怎样。让我们大开脑洞,剧情如下:爱“球”者PDC指定四位面壁者。卖“球”贼ETO指定四位破壁人

  • 汉武帝自绝三族,杀母立子,为何单单信任霍光?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他不仅将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太子刘据逼死,还将一代贤后卫子夫的整个家族团灭。不仅如此,他还开创了“杀母立子”的先河,在决定让6岁的小儿子刘弗陵继承皇位后,居然狠心将其母亲钩弋夫人杀害。在上一篇我们已经讲了,汉武帝做这一系列动作的内部动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姐姐的故事会看一看。那么,今天我们来详细

  • 战国时期,秦国最先攻灭的是哪国?其实并不是韩国,而是古翟獂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国大将军蒙恬,秦国最精锐三大军团,秦国历史完整版

    [var1]而且还不止如此,秦国也从周朝境内的一方诸侯,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且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并且随着秦王朝的建立,以及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也从此奠定了中国大一统政权的统治基础,以及封建社会时期2000余年的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过在秦朝建立之前的战国

  • 诸葛亮为什么说刘备对季汉众臣有殊遇之恩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诸葛亮为什么对刘备有殊遇之恩,刘备对季汉的影响,刘备建立的汉为什么叫季汉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尤其是选官制度。在那个没有科举的年代(隋炀帝时期才开始科举),采用的是以察举制为主,征辟制等为辅的选官制度。也即是说,察举制是一个人能否当官的主要判断依据。而对于这种制度,大家并不陌生。在史书、演义中经常看到的“举孝廉”就是察举制选官的一种体现。《汉官仪》中记载

  • 关羽被杀后,诸葛亮冷冷地说了11个字,刘备听后立马赐死长子刘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这其中最出色的还属魏蜀吴三国的开国之祖: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个人实力相当,相互争斗了一辈子,但若论其百姓们最为拥护的君主,那还得是刘备。不同于晚年昏庸的孙权,动不动就搞盗墓屠城的曹操,刘备可是三国军阀中的一股清流,他为人宽厚仁慈,对百姓极为体恤,被称为“仁主”。就算是这样仁慈的刘备也曾有过辣手

  • 岭南春秋:一个以广州为都城的古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春秋时期的广州,广州为何能成为岭南千年大都会,春秋战国古城

    广东古时候叫岭南。想要了解广东的历史,读一下岭南的古史就很有必要了。尝试扒开那些或苦涩或不详的古史记载,了解岭南发展的主要脉络,看看里面那些尘封的岭南故事或者人物。[var1]读一点岭南古史(三):西汉时期的岭南1——古南越国疆域前篇说到秦末各地群雄并起、中原混战,其时秦驻守岭南的赵佗趁机而起,割据

  • 吴大帝孙权到底长什么模样,碧眼紫髯有无依据,其是否有异族血统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东吴大帝孙权名字,孙权图片,孙权孙尚香凌统西凉铁骑

    “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众所周知《三国演义》在中华大地十分流行,而书中的许多故事情节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书中提到的吴大帝孙权更是天生异象,碧眼紫髯,好像有海外血统。那历史上的孙权真的是“碧眼紫髯”吗,船长为你细细道来。一,孙权身世孙破虏吴夫人,吴主权母也。

  • 孔子诛杀少正卯,就因为一条“腊肉”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孔子诛杀少正卯的五恶,孔子送腊肉的典故,关于孔子诛少正卯问题

    孔子标准图孔子一生的高光时刻,是54岁时,被鲁定公封为大司寇,代理国相一职。大司寇是最高司法官,代理国相更是君主之下,万人之上。孔子当政第7天,就诛杀了曾经和自己抢“腊肉”的民办教师——少正卯。[var1]杏坛讲学原来,孔子仕途不顺,一直当不了大官,无奈之下选择归隐乡下、杏坛讲学。这是孔子30岁时的

  • 酒后失言还是真情流露?庞统虽擅施奇计,但却并不认同刘备的仁义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图片来自网络从刘备任命庞统为军师中郎将开始,就意味着刘备集团要将兵力分成两部分,去执行两个大任务了。一部镇守荆州,另一部自然是攻打益州了。后汉时期,由于战争频仍,部队需要大量的参谋人员,也由此,刘备、曹操和孙权分别给参谋人员原创了三个军职出来。曹操独原创的军职是军师祭酒。这个祭酒的来头很大,是曹操是

  • 李信大败!!始皇帝请出王翦老将军领60万大军伐楚!!统一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信王翦,李信攻打楚国损失多少兵马,李信攻打楚国的结局

    秦王听说李信大败后,十分生气,革了他的职。这时秦王才想起老将王翦曾经说过的话,便决定亲自去请老将军出山。秦王赢政来到王翦的住地,对他说:“老将军,当初我没有听您的话,结果李信大败而归。如今我秦军损伤惨重,还望老将军出山,重整秦军。”[var1]嬴政老将军本来有些生气,但见到秦王态度如此诚恳,便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