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原来,在《史记》这本书中,前后2次提到过始皇的身世,可是呢。。。前后不一: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录:“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而在《史记·吕不韦列传》里,却变成了:“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韦饮,见而说之,请之吧啦吧啦。。。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
如果说,《史记》是本杂谈野史合集,那么这2点明细不一致大可不必探讨。奈何还是本被后世奉为研究那个年代历史的重要正史。那么,问题来了,这同一本书中的2种表述,到底孰是孰非呢?
在这里,我想首先介绍一个汉代非常有名的案例,也是来源于《史记》:《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大概意思是樊哙的儿子樊市人二十九岁就去世了。樊哙的孙子樊他广继承了爵位。后来,被人举报:“荒市人有病,不能生孩子。樊他广是他的夫人与其他人乱伦产下的孩子,不是樊市人的亲生儿子”随后,在孝景中六年,樊他广被剥夺了侯爵,贬为庶人。
看到没?在汉代,被发现不是亲生的,是要被剥夺家族权利的。而汉朝的法律体系,是从秦代沿袭下来的,并未做过多调整。
回到主题:如果小嬴政不是爸妈亲生的,那么,问题就会严重许多。因为当时嬴政爸爸在嬴政爷爷那里,压根就不受宠,被派出去当质子的,接班怎么会想起他?你再回弄个不是亲生的孙子回来,你让我这老脸往哪搁呢?
可是,我们的司马老师,前后不一的2处表述,又怎样解释呢?
这就要从司马迁写书的素材来源和他的爱好有关系了。司马迁写《史记》,正史肯定有,野史、传闻、八卦有没有呢?有的。因为在始皇焚书坑儒后,史料本身就很少,而司马迁本人,又是个八卦高手,喜欢各种段子秘闻。所以太史公在写《史记》时,加了不少传说。比如烽火戏诸侯,经过证实也是有所夸张的。
另外,让我们回到原文,再读一遍《吕不韦列传》这句话:“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何为“大期”?如果说赵姬已经有孕,按照古时的医疗水平,起码一个月了才知道这件事。再生子政肯定不足10月。此处必然不是“大期”而是,八月后或九月后,生子政,这样前后对应。
因此,笔者认为,关于秦始皇的亲生爸爸这件事,应该是,司马老师听说了一个传闻,自己也并不信这个传闻。但是他本着我听说过的,我也给你们写里边吧的思路,把这些有的没的都写了进去,反正我的前后不一已经表明了我不信的态度。你们信不信?自己去分辨吧。什么?你没读出来?我吭哧一辈子出的书,你怎么就读一遍?你怎么可以不仔细、深入的多读几遍?等我爬出来扁你的。[呲牙]
本文为原创,转载需注明。
照片来源网络,如侵权随时联系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