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巨林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一个非常崇尚荣誉的年代。那个时候,“劳动”是一个十分耀眼的词汇,一切荣誉都与劳动紧密联系着,而体现荣誉的主要形式就是奖状。可以说,奖状是对“劳动”二字最好诠释和褒奖。
[var1]
姐姐是生产队一名普普通通的社员,但勤劳使她经常得到生产队、生产大队领导的表扬。后来,她被派去参加公社引黄水利工程——天桥灌站的建设,因工作出色,几乎年年都能获得一、两张奖状。那个时候,获奖一般就是发一纸奖状,偶尔有奖品也只是些毛巾、肥皂和白线手套之类的物品。但在我们眼里,奖状、奖品都象征着先进和光荣。我记得,姐姐在天桥灌站一共劳动了七年,所获得的十几张不同图案的奖状整整张贴了家里大半个墙面,每有村人、亲戚来我家里串门或走亲戚,不管认字不认字,都要对着墙面上奖状端祥老半天,人们不注地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有的问这问那,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凭着大概印象经常不厌其烦地给来人介绍着什么。
受姐姐影响,我们兄弟姊妹开始努力,也不时从学校得到个诸如“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勤工俭学”等奖状。于是,家里每年特别是过年时把这些奖状连同姐姐的奖状像年画一样贴在躺柜上面的墙上,给四处漏风漏雨的老屋子平添了些许色彩。
荣誉是催人奋发向上的号角,我们这些六十年代生人就是在荣誉的引领下一路走来。我在初中后半段开始发愤学习,到考上县第一中学前也获得了两张奖状。当我在八一年十一月初穿上军装来到部队,发现这里非常崇尚荣誉。从中央军委、大战区、军师团营连都有不同级别的奖励。让部队指战员不懈追求的是立功,和平时期谁要是立了功大家就觉得很了不起,如果有人立了战功,准会让人高看一眼,处处受到尊敬。后来,我在工作中每取得一些突出成就,组织上就会给予奖励。当兵第一年上半年因超额完成连队规定的打饲草任务受到嘉奖,当年因各方面表现突出被我们团评比表彰为“先进战士”,参加了团“双先表彰大会”(先进干部、先进战士),下半年因训练工作成绩突出又一次受到连嘉奖。当战士时,共受到连、营、团各类奖励12次,获得奖状、证书近十个。到当干部时获得表彰奖励十多次,也荣立过三等功,特别是三等功,既有立功证章,也有立功喜报。转业到地方后,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扶贫支教先进个人等,既有单位的、也有上级的,它们见证了自己的优秀,也让奋斗者留下值得回忆的印记。
现在领一张奖状已不是什么稀罕的事,由于有的奖状满天飞,使人无所适从。有的人把奖状当成累赘,羞于将其张贴上墙。有些行业以金钱重奖代替精神鼓励,还有的单位在奖励员工时不是以业绩“论功行赏”,而是为了搞平衡,今年是你,明年是我,后年必定是他,结果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奖励由此开始变味,设立它的初衷——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功能正在消失。造成这种状况的缘由在于奖励太“多”、太“滥”和太不严肃。
更有甚者,在物欲横流的当今,有的人片面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早把精神的东西抛在脑后。孰不知,今天的辉煌来自昨天的努力,今天的奋进就是未来的希望。我们的事业之所以蒸蒸日上,就是因为有许许多多的人在不懈地追求理想、崇尚荣誉,在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是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根本原因,也是新征程中需要继续传承的应有之义,如此,我们第二个百年宏伟目标一定会如期实现!
作者简介
[var1]
韩巨林,笔名春雨时、谷戈、华茂春松。男,汉族,1963年4月生,中共党员,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陕西省府谷县海则庙寺畔村人。1981年9月考入府中,因家贫无以供学而弃学。于1981年11月参军入伍,通过自学高中文化课,于1984年9月考入西安陆军学校,1986年6月提干。2003年9月从部队转业到宁夏自治区审计厅工作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