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有一个特殊官职,权力比皇帝还大,200多年来只有2人任职过

清朝有一个特殊官职,权力比皇帝还大,200多年来只有2人任职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452 更新时间:2024/1/17 17:25:44

在封建王朝,皇帝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权力至高无上。即使在一些权臣把持朝政的时间段内,皇帝也是一个国家名义上权利最大的人。

但是在清朝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官职,他不仅在实际权力的把控上比皇帝大,在名义上也比皇帝的权力更大,甚至能够越过皇帝代行朝政。而且纵观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只有两个人担任过这一个官职。

那这个官职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会比皇帝的权力还大。

皇权的巅峰

在封建社会,皇帝作为天下的主人,皇权至高无上,拥有决定一切的权力。但千百年来都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皇帝,就是相权对皇权的限制。

宰相一职起源于春秋,后世不管名称经过多少变化,担任这一官职的人都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对皇权也是一种限制,历代皇帝都曾做过一件事那就是削弱相权。

明朝朱元璋为了集中皇帝权力,废除了宰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皇权。但毕竟皇帝要处理的事情太多,总要有一个帮手,于是就有了内阁首辅协助皇帝处理事务,行宰相之职,而无宰相之名。

到了清朝,皇权更一步被集中。雍正七年,为西北战事,设军机处。军机处总揽大权,为国家的最高机关,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办公室。

至此,封建帝王对皇权的集中达到了巅峰。

相权与皇权的争斗在清朝以皇权的全面胜利而告终,但就在清朝,却有一个官职,权力在皇帝之上,且两百多年来只有两个人担任过。一位掌握实权争议不断,一位生不逢时未揽狂澜,这个神奇的官职就是摄政王。

掌握实权争议不断

第一位摄政王就是一直争议不断的多尔衮,相信经常看清宫剧的朋友们对这个名字肯定很熟悉。

多尔衮,生于1612年,是努尔哈赤第14子。16岁就开始跟随哥哥皇太极四处征战,因战功卓越成为正白旗旗主,24岁又被封和硕睿亲王,可谓是一时风光无限。

1643年,52岁的皇太极去世,由于死前没明确自己的继承人,各方势力都展开了争夺。最终多尔衮站了出来,顶住豪格的压力,力挺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承皇位,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当时的顺治皇帝才6岁,没有能力处理朝政,在昭告天下之后,就封多尔衮为摄政王,辅助朝政,多尔衮也达到了人生的权力巅峰。

后又被封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从这些称呼的变化中就可以看出多尔衮的权力和待遇在一点一点增强,已经达到超越皇帝的程度。

当时的多尔衮,在封号上力压群臣,群臣在上朝时都要对其跪拜。在对待朝政方面更是控制欲极强,说一不二,不允许其他人有不同的意见。甚至企图让顺治皇帝荒废学业,以便自己能够长久把持朝政。

1650年冬,在塞北狩猎途中意外死亡,追封为“清成宗”。但只过了两个月,便被顺治皇帝剥夺封号,甚至掘坟鞭尸。直到乾隆当政时才被平反并恢复自己睿亲王的封号。

多尔衮担任摄政王期间,虽权倾朝野,但在当时清朝刚刚入关的大环境下,也真的需要这样一位有资历有威望的人来稳住朝堂,保证清朝顺利的接管大明的天下。

很多人推测,多尔衮并不是死于意外,而是顺治帝有意为之。顺治帝一天天长大,多尔衮已成为他亲政路上最大的障碍。当时民间也有流言多尔衮与顺治帝的母亲有染,这是一个帝王所不能容忍的。

不管多尔衮是否始死意外,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顺治帝在权力的争夺中取得了胜利,历史都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

临危受命未挽狂澜

相比于多尔衮的争议不断,清朝第二位摄政王就显得名正言顺得多,他就是载沣,也就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父亲。

载沣生于光绪九年,父亲醇亲王府奕譞是道光帝旻宁的第七子。载沣的嫡母姓叶赫那拉,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所以载沣不仅是咸丰帝的侄子同样也是慈禧太后的外甥。

载沣两岁时就获封不入八分辅国公,七岁晋封镇国公。次年父亲死后,他虽位第五子,但因长、三、四兄早死,二哥又在同治帝死后继承皇位(即光绪帝),便由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

叔叔是皇帝,哥哥是皇帝,姨母是慈禧太后,八岁就获封亲王,按照正常的发展轨迹,日后定是一位有权利有地位的富贵王爷。但后来发生的事,让他达到了人生权力的巅峰,也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1908年,哥哥光绪皇帝驾崩,由于光绪皇帝同样没有子嗣,便只能在自己的侄子中寻找继承人,最终这个皇位便落到了载沣的长子溥仪身上也就是宣统皇帝。

宣统皇帝继位时,年仅三岁,为了稳住朝堂,便由其父载沣临危受命辅佐朝政,获封摄政王。次年代理陆海军大元帅,在溥仪当皇帝的三年时间里,载沣是当时中国真正的掌权者,达到了人生权力的巅峰。

但此时的清朝已经内忧外患,灭亡已成定局。如果载沣能像多尔衮一样行事果断,估计还能为清朝续命几年。但载沣偏偏性格软弱,厌恶朝政,注定无法挽救大清的命运。

随着武昌城头的一声炮响,革命的洪流滚滚而来,大清也在他这个摄政王手中走向了灭亡。

清朝灭亡后,载沣在王府中深居简出。1928年移居天津,日本人建立伪满洲国后也曾劝降过载沣,但都被他果断拒绝。后来返回北京,和自己的儿子傅任开办了学校投身教育,1951年病故于北京。

清朝的摄政王职位在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摄政王的设立,本意都是为了更好的辅助皇帝,但同样也限制了皇帝的权力。

两百年来,也只有多尔衮和载沣两位摄政王。似乎像一个轮回,两位摄政王一头一尾,一位果断刚毅稳住朝堂,为大清开创了两百年基业。一位临危受命但未能力挽狂澜,最终断送了大清的江山。

关注我,为您带来更多精彩内容。

#头条创作挑战赛#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毛立平:林则徐人生最后十年是怎么过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导读:1850年11月22日,清代名臣林则徐病逝。本期视频便聚焦于林则徐晚年的人生轨迹,讲述了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人生的最后十年是怎么过的。【视频/毛立平】【内容提要】很多人的书房和办公室都会悬挂一些字画和对联,来彰显主人的品味和进行自我激励。有一副对联流传至今入选率很高,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 雍正感叹无人可用,张廷玉:死牢里有个现成的,一代名臣就此诞生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雍正初年,清朝面临着财政危机,边境叛乱,再加上政权之争,雍正皇帝采用了一系列果断严酷的政策。雍正初年,为了巩固帝位,皇帝将自己的政敌,也就是其他皇子,或是圈禁或是削去宗籍,同时重用亲信隆科多和年羹尧,主管人事,目的就是进一步排除异己,加强自己的统治。经过六七年的过渡,雍正皇帝在建立起自己的统治权威之

  • 昔日辉煌的北洋水师,为何不到七年的时间就走向全军覆灭?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1895年2月11日的威海卫,海涛呜咽,阴云密布的刘公岛海军公所内,59岁的丁汝昌面如死灰,终于心一横,将满满一杯毒酒一饮而尽。2月17日,日本联合舰队鸣笛,缓缓驶入威海港,刘公岛炮台升起太阳旗,至此,威海卫要塞全部陷落,清朝耗资数千万两白银建立起来的北洋水师也宣告全军覆灭,一代中国人的海军强国梦随

  • 年羹尧被赐死后,雍正如何处置他的妻儿?做法令人直呼残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曾和雍正约定“生死不辜负”的大将军,最终却落得了家破人亡的凄惨下场。因为他所背负的92条罪名,他和他的家人都未能善终,从此再难翻身。年羹尧皇帝身边的“大红人”年羹尧,字亮工,号双峰,自幼饱读诗书,聪明伶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年羹尧考中进士后,出任翰林院检讨一职。这之后,他

  • 权焰滔天的多尔衮为什么不直接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多尔衮这个人大家肯定都听说过,这个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声名的人,当初仅距皇位一步之遥,无奈将皇位让给了别人,之后又好不容易成为了朝野上下名副其实的第一人,却迟迟没有称帝最后因意外死去。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疑问,多尔顿明明已经成为了清政府的幕后掌权者,为什么不直接取代顺治的位置称帝那?其实小编觉得这只能乖多

  • 丁宝桢杀慈禧的心腹安德海,没被她报复还受表彰,他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丁宝桢杀太监安德海,慈禧为什么不杀丁宝桢,丁宝桢是林则徐女婿吗

    1869年9月16日(农历八月七日),山东巡抚丁宝桢给慈禧太后大红人——贴身太监安德海,来了个秋后问斩!霸道狠毒的慈禧惊呆了,气愤不已!可慈禧就是慈禧,老佛爷的她随即赏了丁宝桢一个“国之宝桢”的匾额。对山东巡抚进行了全国通报表彰,表彰他杀安德海杀得对,杀得好!慈禧对丁宝桢的表彰“国之宝桢”是啥意思呢

  • 在清朝为什么很多人宁可被杀头,也不愿意去宁古塔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经常看清宫古装剧的人对宁古塔这三个字一定并不陌生,在电视剧中,很多犯错误的王公大臣都会被流放到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由此可以知道宁古塔是一个流放罪犯的地方。在清朝的法律中,流放是仅次于死刑的第二种大的刑法,而地处边荒的宁古塔更是流放之地中最远的地方,所以在清代,流放宁古塔是一种仅次于死刑的刑法。可是

  • 1962年,曾国藩后人拿出重磅史料,揭开太平天国李秀成被杀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曾国藩杀了多少江西人,李秀成杀曾国藩后续,曾国藩和太平天国杀了安徽多少人

    这16天给人们留下了永久的谜,人们一直想知道,在这些天里,李秀成到底招供出来了一些什么,他到底有没有投降?当时大部分人都认为李秀成应该是做出了投降的举动,然而大部分的史料都已经遗失或是被销毁,以至于当年的真相再也没有人知道。 消失的供词 之所以大部分人都认为李秀成做出了投降的举动,是因为在被俘之后,

  • 1961年溥仪参加辛亥革命50年座谈会,偶遇一白发老翁,惊呼:奇遇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1962年溥仪,溥仪怎么看待辛亥革命的,清朝溥仪的真实身份纪实

    1961年10月13日,辛亥革命5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这一天,礼堂聚集了一大批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前辈及各界人士,然而,溥仪的出场还是让在场记者的镁光灯闪了起来。溥仪进场后左瞧右看,突然看到一个看上去挺眼熟的白发老翁,仔细辨认过后,溥仪不淡定了,他走上前,“奇遇啊!奇遇!”这名白发老翁叫做鹿

  • 身为康熙的祖母,尽心辅佐康熙称帝,为何死后康熙却不让其下葬?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史料侦探社A1688年,孝庄太后病重,她差人唤来康熙,将自己的身后事给细细交代了个遍,然后便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就在她死后没多久,康熙突然下令,将祖母最爱的宫殿拆除,还不让其尸体下葬。一直到37年后,由雍正下令将其棺椁下葬,孝庄才得以入土安息。那么培养康熙成为一代明君的孝庄,为何死后停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