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名臣刘墉,配得上“好官”之称吗?

清朝名臣刘墉,配得上“好官”之称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815 更新时间:2024/1/29 4:24:18

不同面目的刘墉

作为清朝乾隆年间的清官,刘墉算得上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此外,他还是知名的书法家、画家和诗人。

在历史的记载中,说他“书名满天下,政治文章皆为所掩。”

特别是对于后世而言,刘墉在文化艺术方面的造诣很高,他的小楷貌丰骨劲、别具面目。

当然,他的文采也是极高的,还曾用诗的形式写下了一本关于历代书法的史书,起名为《学书偶成》。

在对于他的评价中,也普遍认为他的文章、诗词和书法均为上乘。

要知道,乾隆皇帝是酷爱书法的,不过他对于书法家的要求也十分严谨,还独宠“馆阁体”,可这样的做法却扼杀了书法艺术的独有个性。

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墉的书法依旧能够自成一家,突破了乾隆皇帝的限制,也算是极有成就的一件事。

乾隆皇帝对他也很认可,特别是对他的博学多才饶有兴趣,还专门安排他修典籍。

在人们的印象中,文化素养极高的为官者向来都是刚正不阿之辈,而在《宰相刘罗锅》当中,更是突出表现了他清正廉洁、蔑视权贵的一面,甚至还将清朝很多文人名士的故事集中到了刘墉一个人身上。

当然,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清代官场上,刘墉算的上是一位清官。

在《啸亭杂录》中就有相关的记载,说“刘墉名播海内,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至以包拯比之。”

《清史列传》中还有相应的记载,说在1782年,御史钱沣弹劾了山东巡抚国泰等人的贪污营私事件,乾隆得知情况后便派出了刘墉、和珅去山东查办这件事。

可这个国泰是和珅的亲信,因此和珅在办案的过程中总是想尽办法包庇国泰,竭尽全力为己方势力脱罪。

而刘墉等人在感觉到这种压力的情况下却依旧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尽力查明案情的真相,最终使得国泰等人被处决,一旁的和珅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也是有口难言。

这件事更是让刘墉与和珅直接站在了对立面,双方都没有挑明罢了。

或许,正是因为和珅同刘墉是两个阵营,才更加美化了刘墉的形象,民间还传播了很多“刘墉智斗和珅”的故事,足以印证。

当年刘墉在出任湖南巡抚的时候,还曾参奏了新化县令的不法之行,并在此处查仓库、抚恤灾民,这些行为也是典型的清官行为。

事实上,探讨刘墉与和珅的对立,还要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考察。

刘墉在朝堂上有着一席之地的时候,正好是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当时乾隆将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可他自己也过着挥霍奢靡的生活,动不动就要东巡南游,起码也得在园林中玩耍一番。

和珅这样的巨型贪官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找到了生存的土壤,他和乾隆之间有着说不清的特殊关系,也不断溜须拍马迎合着乾隆的喜好,才实现了飞黄腾达,迎来了自己的权势巅峰。

刘墉与和珅同在朝堂之上,对于和珅的一举一动看得也非常清楚,可他对于腐败的态度是坚决反对的,因此也不断上奏指出了吏治腐败的情况,还多次接到命令去调查各地的贪污案件。

百姓们都厌恶全国各地的“和珅”,也都盼望着能有一位包拯这样的人物出现将他们解救出来,刘墉又碰巧站在了和珅的对立面,因此两人才经常被拿来对比。

再加上刘墉的书法可谓令人惊叹,更加让人感觉到他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学者和诗人。

即便如此,刘墉是无法真正去扳倒和珅的,这是政治方面的事情。

历史上的刘墉官至东阁大学士,这在内阁当中是最小的,也没有什么实权,因此他本人也没有什么政绩。

可他能够在同和珅的唇枪舌剑中存活下来,也是因为乾隆皇帝对他还是比较有好感的,仅此而已。

乾隆时代的水也很深,没有特殊的本事也是很难幸存的,若刘墉真的是那种看起来就一身正气的好官,显然他是无法适应于那个时代。

顺治皇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末,清代都有文字狱的存在,很多时候,文人只是引用或借用了前朝的诗句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曾有一个例子直接说明了那种情况:雍正年间有一位名叫徐骏的翰林,他在诗句中写下过“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原本他的意思就是自嘲一番,可雍正看到后却认为他在嘲讽满人不识字,于是当即下令杀掉徐骏。

乾隆皇帝同样不例外,在这方面他也继承了前朝的特性。

刘墉生性耿直,对于皇帝更是忠心耿耿,也促成了不少事情。

耿直的刘墉

首都博物馆中,很多馆藏刘墉的多件留世墨宝又被展了出来,更是让人感叹:刘墉确实是名不虚传的书法名家,他的书法深厚雄劲、气势磅礴,又是风姿绰约、潇洒自如。

而且,他的不少诗句中还表现出了田园生活的心境,对于农民的生活也有着关注和同情。

这么一来,总体上看刘墉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学者和诗人,他的学术文化价值很高。

可就这么一位看起来的好人,自己身为文人,却对其他文人屡屡痛下杀手,还凭借这种方式得到了乾隆的青睐。

在1761年,刘墉首次担任了江苏学政,他的政治生涯也从此开始不断向上,一切也都是因为他能够顺应皇帝的心意。

通过调查《沛县志论》,他发现有文人讥讽了县、府内的官员,甚至还敢于蔑视皇上,他立即就将这些事上报给了皇帝,导致对方丢了性命。

因为出色的观察能力,刘墉被乾隆狠狠夸赞了一番,从此之后,他的人生都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17年后,刘墉第二次当选江苏学政,那会江南学子还都比较高兴,在他们的眼中,刘墉是个极有才华的人。

有一个名叫殷宝山的生员,他在此刻不顾朝廷禁令,写下了一篇文章怒斥江南官场和风俗人情。

刘墉看到文章后,他虽知道此人是个正直之人,可又不愿为他撑腰去得罪半个江南官场,甚至还觉得比起官场中的问题,殷宝山非议朝政的问题更大,于是马上就派人前去那人的家中调查。

这一查还真的有发现,特别是找到了两本《岫亭草》诗集。

刘墉拿到诗集后马上便阅读了起来,并没有发现什么太多的问题,可他想到了过去的一些案子,若是日后再被人发现诗集中的问题,乾隆皇帝肯定会责备他办事不力,思来想去,刘墉便将《岫亭草》诗集给呈了上去。

乾隆闲来无事的时候就读了读诗集中的内容,他看到了一篇名为《记梦》的文章。

细看之后,上面有一句:若问姓氏,物之红色者是。

这下可把乾隆气得不轻,在他的眼里,红色代表的是“朱”,而“朱”又指代着前朝,那这个殷宝山明明作为大清的臣民,却总是想着前朝的好事,这是显然的叛徒行为。

于是,乾隆亲自给殷宝山下诏,让他去逮捕殷宝山并严刑拷打,招出实情。

殷宝山倒也算实诚,马上说出红色代表的就是朱字,可和朱家的明朝没有什么关系,里面指的是一个名叫朱建纲的邻居,由于和自己有了一点小矛盾吵了起来,自己怀恨在心,就写在了《记梦》这篇文章中。

刘墉是相信了,可他觉得乾隆正在气头上不可能轻易罢休,于是还是关着殷宝山不放,甚至为了迎合乾隆的心情,将为《岫亭草》作序的赵学礼等人全部送到了南京审问。

和前面死于文字狱的文人相比,这个殷宝山却是非常幸运的,他最终侥幸逃生。

让他活下来的并不是乾隆皇帝和刘墉网开一面,而是当时的江南文化圈发生了一件更加吸引乾隆皇帝兴趣的事情,那便是《一柱楼诗集》案。

乾隆年间的文字狱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一柱楼诗集》案了,这起案件的影响力之大让后世的史学家们都极为震惊,而且在此案发生以后,乾隆年间江南地区那种浓厚的学术氛围似乎在瞬间就消失殆尽了。

在乾隆初年,有一位名叫徐述夔的文人去世了,他在江南文人圈中还是小有名气的那种,经常在住所举办各种文艺活动。

他死后,儿子为了整理好父亲的遗作,就整理出了《一柱楼诗集》。

基于徐述夔所产生的影响,在这部书籍刚刚出版后,就引得江南不少文人收藏。

到了乾隆中期的时候,徐家已经来到了第三代人掌门,也就是徐述夔的孙子徐食田。

那会,有一个名叫蔡树嘉的监生因为家庭贫困,便将田地卖给了徐家,可后来他的家境渐渐好转了,觉得当初卖地的价格有些低,因此便想要将田地给赎回来。

可徐食田自然不答应了,蔡树嘉给的价格太低不说,徐家本来也不缺钱,因此便拒绝了。

蔡树嘉咽不下这口气,就举报了徐家藏匿了《一柱楼诗集》,还说这是一本“逆书”。

徐食田知道这件事后也没觉得事情会闹大,他觉得书中的内容并无谋反之意,因此便抢先一步将书交到了县衙。

这下轮到蔡树嘉难受了,他又接着朝扬州府控告,这一来二去,事情越来越大,在江南一带沸沸扬扬,也很快被刘墉给知道了。

刘墉将书给拿了回来,仔细阅读了一番,发现其中确实有辱骂朝廷的地方,并且将此事上奏给了乾隆皇帝,并附上了此书。

乾隆本来就闲着没事,看到了《一柱楼诗集》后也阅读起来,并开始了“顶级自我理解”。

比如,诗集中有一句“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

在乾隆的视野里,这个“壶儿”暗指满族统治者,这句话也体现了作者殷切盼望着满清统治被推翻,并和大明天子重新相见的急切心情。

此外,乾隆还在其他几句诗中读出了“明朝将要重新开始统治”、“鼓励明人攻下北京城”等含义。

乾隆越想越气,他还认为江南那么多有文化的高官都没有看懂这些句子,一怒之下,他命令刘墉等人牵头去彻查此案,将发现有问题的人全部严肃处理。

对于徐家来说,已故先祖的棺材被重新打开,甚至还枭首示众。

而徐食田等人则被判斩,所有徐家的亲属都被发配到边远地区,就连当地的徐姓同族也被抄家。

为《一柱楼诗集》作序的毛澄被打了一百杖,还流放了三千里。

另一位作序者沈德潜虽然逃脱了开棺的后果,却被革除了一切生前荣誉,还被撤出贤良祠。

这次连累到的人数量也是极多的,几乎整个江南的官场都出现了巨大的震动,还有一些和此事有关的为官者被斩立决。

在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江南文人都不敢再提笔写作,刘墉再度得到了乾隆的青睐,为日后回到京城打下了基础。

之后,他阅历丰富也深悉官场之弊端,也曾不断上奏指出吏治腐败的情况,还多次追查各地的贪污案件,个人操守非常清廉,和和珅形成了不同的典型,大大小小的“和珅”们,都对刘墉充满了畏惧。

关于刘墉的故事也一直都流传于坊市之中,这也代表了老百姓对他的认可。

参考

刘墉:我不是宰相,更不是罗锅 隋瑾; 群文天地

略谈历史上的刘墉 全国华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陕西民国历史梳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第二阶段:1914年陆建章入主陕西,属于北洋军阀中央派系第一次入陕,其在陕西主政期间搜刮民财,大肆扑杀陕西革命党人,民怨沸腾,1915年袁世凯称帝,陆建章积极拥护、响应,随后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以郭坚(蒲城人)、耿直(白水人)等为首的义军成立“陕西护国军”,开展“逐陆反袁”运动,

  • 雍正最重要的人,竟在史书中消失14年,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真实雍正的一生,历史人物点评雍正,雍正历史上的贡献

    文云霄钰编辑云霄钰前言老十三胤祥曾被父亲康熙圈禁十几年时间,却在雍正登基后备受重用,一度被现在的网友们称为“雍正朝常务副皇帝”。而更让人好奇的是,有关胤祥与康熙父子感情破裂的资料,在史书上竟然全是空白一片,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愉快幸福的童年胤祥的母亲史书记载名叫章佳氏,并非影视剧和小说中所说

  • 中国如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看完你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1840年,一声炮声的响起,外国侵略中国的步伐由此踏出。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部分国土易姓的中国开始正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抗伴随着压迫袭来。身无长技、辛苦劳作的人民在面临帝国主义的侵略时毅然拿起武器选择了抗争。几个月后,太平天国起义壮势。先前起义军历经波浪,但随着时间推移、更多人的参与,形势

  • 爱新觉罗氏竟是赵匡胤后代?大宋是大清的祖宗?历史总有惊喜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历史上共出现过数十个朝代,每一个朝代都是独立的,跟前一个朝代没有太大关系,但是你知道吗?宋朝跟清朝这两个相差近400年的朝代,竟然有着“血缘关系”! 01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经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宋朝的开国皇帝是宋太祖赵匡胤,“陈

  • 恭亲王奕䜣:即使怀才不遇,也要全力以赴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这座王府的位置、布局、规模和建筑细节处处显示了原来主人的地位和威严,也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这座王府的原来的主人就是恭亲王奕訢,他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重臣,是洋务运动的首领,为中国近代工业和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在他的出谋划策下,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救清

  • 清朝为何总是被人为贬低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也许身处汉族正统中原文化,让我们对于女真人建立的清朝生来便带有偏见,认为这是对汉文化的腐蚀,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不增反退。我固执的认为,清朝对明朝就是野蛮攻陷了文明,就像蒙古对宋朝那样令人发指。后来研究下明史,发现后期的明朝,已经到了不灭就天理难容的程度。准确来说明朝得覆灭不是清朝直接所致,一开始是内部

  • 东林党为何能左右明朝格局,而到了清朝却变得顺从与屈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东林党诞生于明朝中后期,最早是由一批憎恶阉党,有一定政治抱负的读书人组成,是典型的政治利益集团的产物。东林党曾频繁活跃在明朝晚期,是一个由高级知识分子构成的政治实体,在其鼎盛时期曾一度跟不可一世的阉党在朝堂上打的有来有回,能直接影响到大明朝的一系列决策,不可谓不声势浩大。但就是这样一个颇有话语权的强

  • 解密历史:清朝的八旗制度是起源于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不戏说不虚构,尊重历史,以敬畏之心探索历史原貌,科学论证,为后世留真相。猛安谋克是金代女真人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那么同为女真人的清代的八旗制度与金国时期的猛安谋克制度有什么关系吗?猛安谋克制有时也作为女真人户口管理制度的代称,或作官称猛安,又译萌眼、谋克,毛毛可、毛克。金国时期地图据《金史·兵志》

  • 广武军在甲午战争中表现优异,战后却转职成工程兵不战放弃青岛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为什么会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德国占领青岛#青岛广武军(二)在甲午战争之后清廷组建的新军之中,最为大家熟知的是武卫五军、直隶淮军和直隶练军,这些都是上万人规模的主力部队。而除此之外,当时还有两支小部队,即胶州广武军和南洋自强军。他们虽然战斗力不弱,但是人数只有两三千人。所以在历史上声名不显,

  • 慈禧晚年为何封一位年轻英俊的侍卫为亲王,后吞金而死,有何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为慈禧吞金而死的男人,慈禧的真面目解密,慈禧临终前最无耻的一件事

    一次的偶然,那尔苏被赏识有一天,慈禧太后正去往颐和园的路上,突然一名侍卫的马差点撞到了慈禧的銮驾上,吓得那名年轻侍卫勒住马绳,赶紧下马,向慈禧叩头,说道:奴才罪该万死,惊吓到太后!慈禧勃然大怒:哪个奴才这么大胆,惊动哀家啊?李莲英赶忙说:乾清门侍卫那尔苏侍卫!太后说道:把头抬起来。没想到,太后被那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