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这个时期,得名于孔子编著的一部史书:《春秋》。其实在那个时期,各国都有自己的史官,各国的史官都在记录历史,各国的史书也都有自己的名称。晋国叫“乘”,楚国叫“梼杌”,鲁国的叫“春秋”。
[var1]
各国都在记录历史,但史官的水平高下不同。孔子根据鲁国官方档案,修订整理而成的《春秋》,是水平最高的,后来干脆成为那个时期的名称。
战国的情况也差不多。汉代刘向编了一部《战国策》,记载这一时期的历史。而恰好这一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乱纷纷,于是后人用“战国”来称谓这段历史。
所以,如果你编一部历史剧,出现了“咱们现在是春秋时期”或者“战国时代快要到了”的话,会跟“我孝庄”、“抗战已经过了五年,大家一定要坚持住,再有三年就能迎接胜利”一样贻笑大方的。
[var1]
让我们收回来。《春秋》记事,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和通常认为的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稍有差距,而大致重合。因为孔子是鲁国人,当时是在鲁国做官,难免受到“本位主义思想”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通常认为的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呢?因为这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平王东迁。
周平王是周幽王的儿子。周幽王就是“烽火戏诸侯”的那个货。当时诸侯对天子,是承担保卫的义务的,但是受到戏弄之后,再看到烽火也无动于衷,导致幽王被犬戎所败,身死骊山。
[var1]
让我们再多问一句:犬戎这个少数民族,一直是建都镐京的西周王朝的巨大威胁,但是为什么这次就那么容易的攻破了镐京?除了诸侯不来救援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有的。这次犬戎的进攻,是被周幽王的老丈人请过来的。
幽王宠爱褒姒,除了“烽火戏诸侯”之外,还废掉了原配申后,和申后所生的太子宜臼,改立褒似为后,立褒似所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
申后是申国的公主。她的父亲十分恼怒,就联合犬戎(还有另一个诸侯国缯国)攻打幽王。攻入镐京之后,犬戎大肆烧劫掠,镐京被破坏无遗。
[var1]
也有史料认为,这一段时期,关中一带边看干旱,还发生了重大地震。天灾人祸之下,镐京已经不再适合做都城。
申侯拥立自己的外孙、前任太子宜臼为王。但是镐京已经破败,于是宜臼决定迁都洛阳,史称“平王东迁”——从陕西的西安,迁到了河南洛阳。
本来迁都并不是什么坏事。魏孝文帝的迁都,带来了文化的融合。商朝前期更是频繁迁都。但是平王的东迁情况不一样:战争和灾害削弱了王的实力、减少了直接领地,又离开了自己的大本营,来到陌生之地,以后的周天子再也无力自保,必须依赖诸侯国的保护了。
[var1]
天子的地位不断衰落,而诸侯国开始争雄,中国历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如前所述,这个新的时代,大致与孔子《春秋》记载的历史相当,于是人们就称这个时代为“春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