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曰:“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大致意思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只要跑得掉就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由此看来,“不若则避之”在军事上而言不仅不是畏葸不前、儒弱怯战的体现,反而还是懂得审时度势、临机取决能力的彰显。由此,很多人就在说,为什么在明知不敌强秦的情况下,赵孝成王不选择战略型撤退以保存有生力量,休养生息伺机再动。
[var1]
赵孝成王
一:心存侥幸,盲目自信的赵孝成王
其实,早在赵国刚刚接手上党郡的时候,赵国是有过通过战争手段迫使秦军撤退的念头的,只是几次冲撞下来却无不以赵军败北收场。廉颇才不得不选择“坚壁清野、转战为守”的战略。这对辛苦三年却为他人做嫁的秦军而言显然是不能忍受的,于是作为统帅的王龁才会“数挑战以求战”。可不知军务的孝成王却因此而“数让廉颇怯战”。出于对胜利的渴望和对尊严的维护以及秦国间细的唆使,心存希冀的孝成王才积极主动地决定“临阵易将”。希望同样锐意进取的赵括能够再现其父“阏与之战”的辉煌。至此,史上“最强”CP形成了!!而其结果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
[var1]
廉颇
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
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
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
[var1]
赵母
二:新君上任三把火——孝成王的算盘与廉颇的沉默
其实,早在冯亭敬献上党诸郡时期,孝成王的叔叔赵豹就曾流露过“秦赵两国会因此而有一战且赵必不敌”的情绪;而在廉颇执掌军权与秦将王龁相持时,秦赵数次接仗有都已赵军溃败告终;到了孝成王决议换将时,无论是赵母还是名臣蔺相如又都提出秦赵之战赵军必败的观点。可一意孤行的孝成王却始终无动于衷。
而事实上,一直到赵括兵败身亡、赵卒四十万人为秦所坑的消息传到邯郸时,孝成王才有了“悔”的心思,但依然是“悔而不悟”,以至招徕秦人“邯郸之围”,赵王偏执如此,当年的敢谏之臣都哪里去了呢?为什么会导致政治决策上的一再失误呢?
[var1]
赵括战死
七(年)〔月〕,廉颇免而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余皆坑之。王悔不听赵豹之计,故有长平之祸焉。
王还,不听秦,秦围邯鄣……赵以灵丘封楚相春申君。
关于“长平之战”,我内心最大的疑惑就是,身为百战老将、战国四将之一的廉颇难道就没看出来此战于赵甚不利的局势吗?为什么当年敢于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的老将在此国家生死存亡的档口却闭口不言、一再缄默呢?而当初那个视死如归敢于只身入秦并在秦廷之上辱及秦君臣的蔺相如又去哪里了呢?
[var1]
顺着历史的脉络,我发现在赵惠文王死了之后,赵国的大权落在了著名的赵威后手里。身为一国之君的孝成王不过是傀儡而已。一直到两年之后,孝成王才小心翼翼的接过赵国的王权,可当时的赵国政治却依旧是惠文王和赵威后时代以“谨慎”为基调的路线方针。
“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年轻热血渴望恢宏祖业的孝成王眼中,老成持重的政治格局意味着畏葸与怯弱,若想有所作为,势必要对群臣进行大换血,培植心腹才能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如此,他对赵豹建议的视若罔闻、对赵母和蔺相如建议的熟视无睹和对廉颇的多次责让也就能够理解的。换言之,“长平之战”在孝成王眼中并不仅仅只是接受了上党70郡开创先祖未有之业绩那么简单,他还是自己培养心腹干将,进行朝廷换血开创孝成王时代打响孝成王名声的千载难逢的良机。基于此,但凡有机会他都是要冒险一搏的。
[var1]
赵括临危受命
三:开弓没有回头箭——退无可退的赵军
当然,集权是一个方面,但这并不代表孝成王就是个为了权力而不顾赵军存亡的昏君。在事态发展到“长平对峙”的时候,秦赵两国都已到了退无可退、势必一战的绝境。
毕竟,大规模的兵团作战并不是数十人群殴那么简单,只要大喊一声就可以有序撤退了。历史上就发生过多次规模庞大且影响深远的因撤军而溃败以致于破国亡身的大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淝水之战”。仅仅因为内应轻飘飘一句“秦军败矣”,号称投鞭塞江的前秦大军就因自相践踏而亡损过半。在长平战场上,如果以号称的数字计算的话,秦赵两国共聚集了百万之众,一旦拥众四十万的赵军开始撤退,那沿线的补给和殿后的大军就将是一个相当恐怖的规模了。而在如此庞大且漫长的战线上但凡出现一隙之差,伺机而动的虎狼之秦就足以让赵军不战而溃了。而因此产生的后果是赵国无法承受也不愿承担的。
[var1]
四:生活的巴掌,果断而决绝
无论结果如何,在我看来不管是赵王还是赵括,都是有着“苟利家国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爱国青年,但在这个充满权谋算计、以成败论英雄的土地上。又有谁愿意花时间在这些失败者身上呢?甚至在颇有“史德和史才”的司马迁都是以鄙夷和嘲弄的笔调来描写赵王与赵括的。“莫以失败论英雄”终不过是不如意者卑微的期盼与无奈的呐喊,在赤裸裸的生活面前,在绝对的权势和利益面前,年轻人的勇锐和热血是多么的天真幼稚、苍白无力。以至于在数千年后,号称生活在民主科学的时代的人眼中,这对“最强CP”依旧是如此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