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三个楚国人能灭掉秦朝,为何那么多老秦人却没有恢复秦国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三个楚国人能灭掉秦朝,为何那么多老秦人却没有恢复秦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634 更新时间:2024/4/16 19:45:32

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三个楚国人灭掉秦国的说法不是真相,老秦人你能复国也怪不得他们。

事实上,秦末的战争有“三大战役”,第一场是陈胜领导的自发性生存之战,第二场是项羽领导的旧贵族复辟之战,第三场是刘邦领导的士族阶级,与项羽领导的贵族阶级之战。

这三场战役,“楚三户”虽然出尽了风头,但本质上它们绝不是楚国人的“复仇战”。秦帝国之所以低头认怂,也不是“老秦人”太尿,而是这个群体早就消亡了。

首先我们要弄清一个概念:题干中的“楚三户”和“老秦人”中的“户”、“人”是什么概念?

“楚虽三户”中的这个“户”,不是我们认知中的普通楚国人,“老秦人”中的那个“人”,也不是指秦国普通老百姓,它们都特指旧贵族阶级。

搞清楚了这个概念,我们才能看清秦末战争的本质,也才能搞清楚“楚三户”能灭秦,而“老秦人”却不能复国的原因。

秦国真的是被“楚三户”灭了?“三大战役”揭示历史真相

从秦末到西汉建立,战争持续了八年,看似乱糟糟,但从本质上来讲,它其实是三个阶段,三种不同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过程。

  • 第一场战役:陈胜吴广起义,一场自发性的生存之战
  • 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领导一群戍卒在大泽乡起义。尽管后人对这场起义的细节一直存在争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义军的主体是一群生活在最底层的老百姓,他们的起义是为了生存,而不是政治目的。

    但凡以生存为目的的战争,它的持续性和影响力虽然很有限,但它的破坏性一定是无与伦比的。因此大泽乡起义的火种一经点燃,立刻展现出摧枯拉朽之势。

    短短一个月,义军连克五县,人数扩展到数万人,同时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大秦帝国瞬间战火四起。

    但很快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就体现出来,短视、内讧、散漫的劣根性,让他们迅速走向败亡。不过,他们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点燃火种,破坏旧秩序。

  • 第二场战役:灭秦战争,六国旧贵族的复辟之战
  • 就在陈胜杀得兴起的时候,却浑然不知自己给别人做了嫁衣。随着项梁、项羽、熊心、赵歇田荣、韩成、魏咎等人的加盟,义军的性质已经发生了转变,农民起义的壳子,已经被贵族集团所侵占。

    是的,此时唱主角的已经不再是大泽乡的那群戍卒,而是战国的六国旧贵族阶级,义军的诉求也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变成了“恢复六国分封”。

    随着陈胜吴广的败亡,灭秦战争已经完全演变为旧贵族阶级的复辟之战。

  • 第三场战役:楚汉战争,士族集团对贵族阶级的胜利
  • 后人一直争议:刘邦究竟凭什么战胜项羽?我觉得争论二人的高下没有意义,一句话就可以解答:

    项羽代表的是没落的旧贵族集团,刘邦代表的是新兴的士族集团,一个面对过去的历史回头路,一个是面向未来的光明大道,您说历史的车轮会向着谁?

    没错,楚汉战争就是一场士族集团对旧贵族集团的胜利,因此项羽、熊心、赵歇、田荣、韩成、魏豹必然失败,唱主角的一定是刘邦。

    三大战役,表面上唱主角的是三个楚国人,本质上却是农民点火、贵族唱戏、士族收割,他们联合绞杀了秦帝国,并创建了一个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士族阶级政权——西汉。

    强悍的“老秦人”为何不能复国?他们先于秦帝国灭亡了

    既然别人能做,为何“老秦人”就不能扮演这个角色呢?因为“老秦人”不是士族阶级,而是贵族阶级,他们早就灭亡了。

    秦孝公之前,秦国与六国的治理模式没有差别,都是以“宗法制”为法统,实行家族式的国家治理模式。

    那时候的国君其实是一姓家族利益的代表人,国家大政决策由势力最强盛的大佬们共同拍板,他们的身份叫“卿大夫”。当然,卿大夫们与国君都是血亲,这叫“家天下”。

    在秦国,这些掌握实权的卿大夫世家就叫作“老秦人”。后来秦国逐渐打破了这种模式,“老秦人”在秦国越来越被边缘化了。

    秦献公、秦孝公在位时,他们继承国君之位都要由“老秦人”集体决策,秦孝公推行“商鞅变法”时,遭遇了甘龙、公子虔、杜挚等老秦贵族的强烈反抗。

    秦惠王在位时,老秦集团虽然趋于瓦解,但以樗里子、公子华等为代表的宗室子弟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秦昭襄王在位时,秦国大力推行客卿制度,广泛吸纳六国人才,老秦势力被进一步弱化。

    秦始皇在位期间,宗法制被彻底瓦解,世卿世禄制被职业官僚制度所代替,士族阶级开始兴起,老秦人失去了特权,作为政治势力,他们已经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即便如此,秦二世依然对宗室子弟不放心,对他们采取了残忍的屠杀。

    想当年,晋国宗室相残,导致公室势力掏空了宗室,进而发生了“三家分晋”。齐国打压宗室,给田氏崛起创造了条件,导致“田氏代齐”。

    同样,“老秦人”的凋零,在维护了“皇权独裁”的同时,事实上也让皇权失去了拥护的基础。

    我虽然不赞同“秦始皇如果采用分封制,就不会亡国”之说,但您得承认,假如“老秦人”还存在的话,大秦帝国绝不会那么容易被项羽灭掉。

    “老秦人”沦落和“楚三户”坚挺的密码机——商鞅变法

    同样生活在一片蓝天下,为何楚国的旧贵族生命力那么顽强?而老秦人就那么脆弱呢?答案就是:在那场伟大的“商鞅变法”中,老秦人“被革命”了,而楚国的旧贵族一直处于“安乐死”。

    战国七雄大多都曾经变革,但没有一家像秦国那样彻底,就在六国修修补补之时,秦国却来了一场“革命”。

    是的,我个人认为“变革”二字不足以概括商鞅的成就,因为他彻底摧毁了“宗法制”,打碎了“世卿世禄制”,并架构了中央集权和大一统的新模式。

    这套制度的直接受害人就是“老秦人”,被剥夺了特权的他们,不得不靠战功博取富贵,而不是当“啃二代”。

    楚国则不一样,他们到死都一直在王权与旧贵族集团的利益纷争中苦苦挣扎。这种内耗就是楚国衰弱的根源,同样是六国灭亡的根源。

    但让人无语的是,正因为楚国的贵族是“安乐死”,所以他们居然熬到了陈胜吴广起义。而“老秦人”历经六代国君的打击,早就死了。

    所以,在秦末的战争中我们看不到“老秦人”保家卫国的身影,更不可能看到他们对抗刘邦,恢复秦帝国的举动。

    那么,“老秦人”都哪里去了?总不能被商鞅变法变没了吧?当然不会,老秦人自从被剥夺特权后,他们成了普通的士族阶级,甚至以农工商为业的平民。

    从秦法上讲,他们与普通百姓无异,叫作“编户齐民”。

    为恢复秦帝国而战?他们会一缩脖子:“俺一介草民,哪有那本事?”

    为祖上的基业而战?他们会连连摇头:“俺一介草民,凭啥操那份心?”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典韦只是曹操保镖,生涯只经历2战,为何却在三国武将中排第3?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典韦名列三国武将的第3名。(图/翻摄自百科词条)既然这句顺口溜能够流传下来,显然很多人对这个排名还是比较认可的,尽管这些武将并非真的一对一打过,而是根据他们个人的能力及战绩,综合评比产生的结果。典韦勇猛不同凡向,形貌魁梧,他身边士卒都十分勇敢,每场战斗,都先登陷阵。如战吕布、宛城之战都看出其勇武果

    • 有些人的成功为什么难以得到认可?乐毅攻占齐国70余城却备受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代,一直信奉“中原均势”的齐国,谁家变强他就挖谁家的墙角,恨不得中原大地上永远不要出现一个能够与自己抗衡的政权。 夜路走多了,终会碰到鬼!公元前284年,齐国遭到了报应,它被一个叫乐毅的人于呼吸之间打下70余城,曾经的东方霸主东方霸主齐国只剩下即墨、莒城两座孤城苦苦支撑。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

    • 道破人生:有才又幽默的东方朔,没有被汉武帝重用,只是因为这个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人名对于了解历史的人不可为不熟悉,因为他太有才,太诙谐幽默了,幽默诙谐到什么程度呢?在《史记》里还被司马迁称作“滑稽之雄”,能被司马迁在他的书上写上这么一写的人,那至少可以证明东方朔的确有两下子,有他的独到之处,因为那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是惜字如金。东方朔甚至还被后人称为“相声的鼻祖”。那么他到底是

    • 最有可能,取代秦国一统天下的帝王,为何最终会走向末路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但很可惜,到了战国时期,权臣田和取代了姜家的统治地位,将姜齐改为了田齐。而一代雄主齐湣王,也就和姜子牙没有半点关系,而是田和的后代。[var1] 齐湣王 齐湣王是田齐的第六代君主,也是最有可能战胜秦国一统天下的雄主。在他统治的时期,齐国的国土是齐国历史上最大的。但为何如此雄主最后却没有一统天下呢?齐

    • 汝阳地名故事刘邦积草屯粮建草营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积草屯粮建草营汝阳县蔡店乡草营村位于草营湖南面。说起草营这个地名,也许你会视如草芥,不屑一顾。殊不知草营的由来,也大有来头。相传和汉高祖刘邦竖立军旗,买马招兵,积草屯粮有关。庙中碑文载,汉高祖兵马扎营于此,故有草营之名。相传,草营湖一带在上古时候水很大,是一条百里水泊的汝阳江。大禹治水后,汝阳江水退

    • 齐国的两位美艳公主,为何成为史官笔下的淫妇?-二姜传(中)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山东省二姜指谁,历史上的齐国公主,齐国二姜传

      卫国再乱:二公子党的反扑宣公在位时,曾让他的两个弟弟分别教导两个儿子。左公子泄辅佐急子,右公子职辅佐公子寿。两个人在听闻急子与公子寿被贼人杀死后,忙派人打听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明白了幕后黑手是公子朔。不久后,两人跑到卫宣公跟前大哭,要求卫宣公捉拿杀害两位公子的凶手。卫宣公此时也正为公子寿的死而伤心(可

    • “襄阳说”为什么弱不禁风?“古隆中”为什么不是诸葛亮躬耕地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一、逻辑和史料错误“襄阳说”所谓的逻辑就是错的,主播2014年读大学时,听到如下论述:“古隆中”属邓县,邓县属南阳郡,所以诸葛亮说“躬耕于南阳”。神奇的逻辑啊,我们知道洛阳、长安、邺城、许都都不属于南阳郡,难道诸葛亮就不说“躬耕于南阳”了呢?其实啊,“古隆中”本属南郡,建安十三年(208年)被划给襄

    • 韩、赵、魏三家灭智,三分其地,战国时代开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这四家卿大夫分别是智瑶、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其中以智瑶的势力最大,他拥立哀公为晋的国君,把持朝政,在处理晋国的政事上说一不二。[var1]智瑶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他便以晋国君的名义,对三家大夫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如今却失去了往日地位。为了让晋国重新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来献

    • 秦二世胡亥之墓,位于西安曲江新区,周围已经是高楼大厦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二世胡亥为啥不姓嬴,胡亥墓在什么地方,大秦帝国胡亥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在一次东巡的路上暴病而亡,宦官赵高和丞相李斯串改圣旨,将昏庸无能的胡亥扶上皇位。胡亥也的确是昏庸至极,先后下令杀害了许多兄弟姐妹和忠臣,任由赵高和李斯把持朝政。在秦末农民起义的时候,胡亥无能为力,起义军快要打入咸阳城时,赵高下令杀死了胡亥。被杀死的胡亥简单地葬在了宜春院内,也就

    • 齐襄公为齐国报“九世之仇”,奠定霸王基业,却在史书留下臭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继位第一年他就打着报“九世之仇”的旗号,带领宋、燕、卫组成四国联军,讨伐老冤家纪国。所谓的“九世之仇”,指的正是周夷王时期,由于纪国国君在天子面前说齐侯的坏话,导致齐哀公被活活煮死的事件。从齐哀公到齐襄公,正好传了九代,所以齐人说这是“九世之仇”。[var1]齐哀公被烹纪国不是齐国的对手,转身求救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