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春秋末期,西周初年通过分封获得土地的大量贵族领主,遭遇困境:诸侯间的征伐,盟主的崛起,很多小国被灭,政治上高贵的士人等无处安身;另一方面,发财的商人通过土地买卖成为新兴的地主,并逐渐壮大。
原来的贵族领主对其土地上的奴隶拥有绝对权利,收获全归领主;后来的新兴地主,不占有奴隶,收获大部分归地主,小部分归耕种者。从历史的角度,新兴地主的分配模式更有利于社会平衡和稳定。
不同的士人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var1]
孔子:主张尊周,梦想恢复周公时代的领主制、回到周公相成王时代,因为这是士人的理想状态。孔子先祖是宋贵族,后生活困顿潦倒,认为社会上“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已然”言论非常危险,应批评犯上作乱的乱臣贼子。儒家站在统治阶层立场说话,儒士靠统治阶级而生存。
商鞅、韩非:主张打破传统,尽量使地主得到发展。代表新兴地主利益,反对贵族领主。
[var1]
老子:主张极端复古守旧。老子是没落了的贵族,绝望、消极。他憎恨发展,主张清净无畏,主张倒退复古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时代,使民“无知无欲”。
[var1]
墨子:主张劳苦庶民利益。要求人人平等,反对剥削。
[var1]
士人,如孔子,想做大官,却被贵族压抑;想安贫,可委屈了治国平天下的学问。
孔子信天命而不信鬼神,犹之君主有权,何必向卿大夫要官;天不变,道亦不变。其政治的根本就是礼乐及其所对应的社会等级制度,若社会都不逾越,则天、道都不会变。
后来的统治者对待孔子的态度,因取得政权的不同阶段而不同。
未取得政权时辱孔,取得政权以后尊孔。典型的如汉高帝夺位之前拿儒生帽子撒尿,做皇帝后,又用太牢祭孔子,其背后的逻辑就是孔子的学说有利于维持统治的稳定。
(照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