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春秋到秦汉,试析治国思想的转变

从春秋到秦汉,试析治国思想的转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813 更新时间:2024/1/13 23:02:59

诸子百家以各种各样的形式阐述并实践自己的治国理念,再加上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对治国理念的需求不同,所以此时期天下文化的碰撞极其精彩。

不过,自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诸子百家学说也因为时代的潮流开始呈现出思想合流之势,亦或者说统治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开始选择所需要的治国理念。

[var1]

一、乱世中百家争鸣的盛况

周朝从镐京迁都洛阳标志着天下进入东周时期,此时《周礼》思想开始崩溃私学兴起,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诸子百家、百家学说逐渐出现。

礼崩乐坏、王道衰微君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开始招揽天下人才,如此士大夫阶层开始崛起,乱世中各国兼并战争不断发生,士大夫取代贵族成为了国家的决策者,诸子百家的思想得以在现实中逐一体现。

总的来说,诸子百家的出现有着很强的历史色彩,若非周礼之下的王道衰微、旧的社会秩序已经不能满足新秩序的需求,百家争鸣的盛况根本就难以出现。

《汉书》中记载:“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意思就是说诸子百家中有9家对历史的影响很大,《史记》将记载这9家分别是“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

[var1]

百家理念于春秋时期已经基本成熟,所缺少仅仅是将之付诸现实的土壤而已,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常会看到“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的学子,以建立符合各家学说的社会新秩序。

二、战国时期多国变法图强

1.李悝变法与商鞅变法

公元前40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魏国的国土皆处于中原腹地局势危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魏文侯任用李悝为丞相,进行可旷日持久的变法改革。

政治上李悝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极大地提供高了魏国百姓的积极性,魏武卒之所以强大除了装备优良外,还离不开魏国法令的激励机制。

经济上李悝推行尽地力、平籴法,经过改革后的农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以农业立国的魏国逐渐走向富强,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动了商业经济的而繁荣。

[var1]

变法成功之后李悝还将多年的变法心得理念,同时也为了巩固魏国的变法成果,写下了一本法家经典著作《法经》,这本书足以和管仲的《管子》相媲美。

管仲变法比李悝变法要早上百年的时间,为何后者却被称之为中国变法之始并且在当时、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原因就是管仲变法很多是服务于经济,而李悝变法体现在经济、政治和军事各个层面。

李悝变法在战国前期造成了巨大的震动,甚至于引发了战国时期变法的浪潮,为我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商鞅变法是李悝变法之后影响比较大的变法,它虽然是建立在李悝变法的基础上,但变法的彻底性和覆盖领域皆要比前者大很多,从经济到政治、从军事到文化皆有辐射。

[var1]

韩有申不害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齐国有齐威王变法、赵国有胡服骑射、燕国有乐毅变法,再加上魏国的李悝变法和秦国的商鞅变法,战国七雄每一个国家都进行了革新图强。

为何秦国的变法能够完全贯彻下去,其一秦孝公与商鞅变法持续了近20年的时间,法家思想早已经深入人心,其二秦国历代君王对商君法皆持支持态度,这也是秦法能够延续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比较而言,李悝变法丝毫不输给商鞅变法,但李悝的《法经》在魏国朝堂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至于魏国霸权于战国中期彻底衰落。

2.秦法也曾受到挑衅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军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军队的数量和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就连经济也逐渐超越中原强国成为最富强的国家。

[var1]

秦法施行至秦庄襄王时期,吕不韦曾召集门客写下了《吕氏春秋》一书,再加上战国末期诸子百家的辉煌已经不在逐渐呈现出合流的趋势,此书差点就颠峰秦法的理念。

《吕氏春秋》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农家、兵家和阴阳家等多家思想学说为素材,在编写的过程将百家学说融为一体,为秦国的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思想支撑。

但《吕氏春秋》所提倡的思想与秦法所提倡的“依法治国”理念有一定的偏离,所以嬴政掌权后便抛弃了《吕氏春秋》的理念,坚定不移地选择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方针。

当然,《吕氏春秋》影响了始皇帝的帝王专制主义,从而在后期形成了一种至上的皇帝观念,嬴政统一六国后诸多的政治体制皆在加强中央集权、稳固皇权统治。

[var1]

3.百家思想归于一

秦始皇的大一统不仅局限在国土、经济和政治上,思想文化上也曾强行被进行统一,丞相李斯上书始皇帝称人人秉持自家私学妄论政事,这样一种思想不利于皇权的统治。

因此李斯建议烧毁天下所有的书籍:“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付之一炬,终结了我国历史一个文化璀璨的时代,同时也为后代君王通过控制思想文化统治天下打下基础。

[var1]

三、汉朝,从黄老之学到独尊儒术

关于秦汉文化中的联系,后人总喜欢用“汉承秦制”来阐述,然而汉朝采用秦朝制度更多的是官僚体系制度,像法制、思想等领域更多的是在秦法的基础上进行革新。

1.秦法的弊端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而后靠着秦法统治七国之领土,可是秦朝仅仅存在了十几年便在二世而亡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秦法存在一定的弊端。

商鞅变法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与手段那就是“以刑止刑”,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以严酷的刑罚手段惩罚犯罪之人,当百姓的内心对刑罚产生恐惧、畏惧之情时就不会再犯罪。

简而言之,秦法的目的不是为了教化百姓走向真善美,而是以刑罚的手段遏制百姓触犯法律禁止的行为,所以才会有人说秦法比较严苛,百姓忍受不了高压统治揭竿而起也在情理之中。

[var1]

2.作律九章与黄老之学

从治国理政的角度而言法家思想的确略胜一筹,但汉朝初期受“秦二世而亡”的影响使得法家思想被放弃,统治者开始反思秦亡国的理由,以及如何选择法家之外的治国思想。

针对这一点当时选择双管其下,第一很多人认为秦国之所以会灭亡并不是因为秦法过于严苛,而是因为秦在施政的时候操之过急、手段粗暴不得民心。

于是乎刘邦便让萧何在秦法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汉朝的法律,于是萧何制定了九章律为汉朝社会秩序的标准:“于是相国萧何裙后捃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

战国中期除了法家、道家为当时的主流学派外,黄老之学治国理念也是备受推崇的思想之一,《吕氏春秋》之中就曾提及过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汉初在讨论治国理念的思想上贾谊提出了仁义治国理论,而这样一种理论偏向于亲近儒学的态势,在此基础上西汉便选择了黄老学派来守天下、发展天下。

[var1]

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历秦朝末年的战火焚烧以及楚汉多年的争霸战争,天下百姓无不希望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黄老之学很符合汉初经济、政治的发展的需求。

统治者的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施政手段,不断避免了秦法对民间百姓的压迫,也能为老百姓提供一个修养声息的政治环境,更能为皇权统治提供一个合理化的依据,也迎来文景之治的大世。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汉朝早已不似喊出的尴尬局面,皇帝需要一种新的统治万民的手段,尤其是汉武帝执政时期对这种思想的需要极其渴望。

窦太后去世、汉武帝彻底掌控了汉朝的大权,他摒弃”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理念,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用以统治大汉。

[var1]

汉武帝”独尊儒术“并不是说黄老之学不好,而是儒家提倡的皇权之上、君臣思想对加强中央集权有着极大的益处,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人也更容易接受皇权的统治。

纵览我国历史不难发现,自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便成为了我国的主流思想,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直至明清时期才结束,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儒家思想符合皇权所需。

至此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盛况不在,唯有儒家文化成为了社会主流,甚至与朝廷开科取士的工具之一。

参考文献:《吕氏春秋》、《史记》、《汉书》、《战国秦汉时期的思想流变与汉初政治哲学的选择》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西晋孝怀帝-司马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晋怀帝司马炽,如何评价司马炽,司马炽死后谁是皇帝

    司马炽,字丰度,河内(河南)温县人,为西晋王朝第三任皇帝,是西晋武帝司马炎第25子,其母王媛姬为司马炎的中才人。西晋武帝太康五年(甲辰,284年),司马炽出生。西晋武帝太熙元年(庚戌,290年),7岁的司马炽封为豫章王。同年四月,其父晋武帝司马炎驾崩,司马炽的长兄司马衷继承皇位,是为晋惠帝。不久爆发

  • 魏惠王为什么没有听取公叔痤的意见,任用商鞅,有这4点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var1]后来商鞅去魏国,侍奉魏国相国公叔痤做了中庶子,中庶子这个职位是战国时期国君、太子、相国才能有的侍从之臣,虽然说是侍从,但是是有官职的,商鞅由于经常在公叔痤的身边做事,非常受公叔痤信任和喜爱。[var1]公叔痤年老得病之后,魏惠王亲自前来探病,这次探病其实两人心理都清楚,公叔痤时日无多了,

  • 隋朝与唐朝明明是两个朝代,为何史学家会将他们统称为隋唐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图1 隋唐时期的长安城其实中国历史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分裂到统一的王朝,这是历史的必然性,隋朝也仅存在31年而已,但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外交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当时改自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不分门第高低选拔人才;去除

  • 严谨周密:战国秦汉时期,已有管理水利的职官与法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一、环境与水系分布自战国以来,自然条件优越的关中地区逐渐得到开发。从气候学的角度来说,当时的气候是保持温暖的,处于物候时期。此外,该地区雨量充沛,植被、森林物种繁多,形成了丰富的水资源。[var1]二、水利职官的建置按照性质划分,水利管理包括组织管理、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三部分。从社会管理

  • 大诗人白居易晚年生活糜烂-大唐精英沉沦,国之将亡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白居易琵琶行古诗全文,白居易是诗王还是诗魔,白居易

    雪作须眉云作衣,辽东华表鹤双归。当时一鹤犹希有,何况今逢两令威。九老图从此“九老会”声闻天下,成为功成名就者追捧的时尚典范,后世一再被文人画士所模仿,游山水出诗集,流芳百世。玩到极致的要数长寿皇帝乾隆,多次运用官府超凡的巨能量,把九老会装点为繁荣昌盛的标志,直至升级为千叟宴,上演一出全国瞩目的大戏。

  • 齐桓公去世后,齐国为何内乱三十五年?齐桓公:都怪我没管好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var1]这一年,齐国在位的齐懿公,给自己放了个假,出去泡温泉。然而在泡温泉期间,齐懿公的两个车夫,却因为相互开玩笑吵了起来。其中一个车夫,称呼另外一人为‘断足子’。因为这个人的父亲,曾经被齐懿公从坟墓里挖出来,砍掉了双足。而另外一个人也不甘示弱,直接回敬对方为‘夺妻者’。因为对方的妻子貌美,所以

  • 秦国和晋国之间的“泛舟之役”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先后即位的太子奚齐与公子卓子都被大夫里克所杀,公子夷吾求得了秦国的支援回晋国即位,就是“晋惠公”。晋惠公能当上晋国国君下了两重功夫:除了重贿秦国之外,另一重功夫就是针对晋国国内的。当时流亡在外的晋国公子不只夷吾一个人。夷吾为了抢得先机,在贿赂秦国的同时也给里克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如果里克能迎立

  • 秦国是春秋四大强国之一,为何后来却沦为偏安一隅的老弱小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var1]当然还有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在位时所做的努力,虽然《过秦论》中所谓的“奋六世之余烈”并没有包含这位秦国君主,但秦国能在战国时期再次崛起却离不开秦献公所作的功绩。正是秦献公在位时期在国内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才为其子秦孝公继位后进行的变法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换而言之,如果没有秦献公时期的改

  • 武则天抚养一孤儿,长大为唐玄宗生7子,儿子是杨贵妃第一个男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提起一代女皇武则天,虽然她的雄才伟略让人赞叹不已,但是她的冷血无情却饱受世人非议。公元655年,上官仪因废后诏书一事,被武则天灭门。公元659年,长孙无忌因结党私营之罪,被诛灭九族。除了朝廷忠臣,武则天对自己人也毫不手软。为了扳倒王皇后,武则天亲手杀死自己的第一个女儿。为了制约唐高宗,武则天不惜除掉

  • 长平惨败之后,赵国为何还能屹立不倒,仍大败诸侯军60万?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这一思想在《墨子.非乐篇》中这样说的:“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但是在战国时期,更大的恐惧还不是来自这三样,而是伤亡巨大的战争!伤亡上百万!惨烈的战国之争战国争霸时期双方的参战军队数量,以及战损的伤亡,比之春秋时期放大了许多倍。就拿“杀神”白起为例,仅白起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