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当时正值乱世,处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历史阶段。孙策之子孙绍年仅十岁,主少国疑,且孙策留下的两员辅佐大臣也不是十岁小儿所能驱驰的,年少继位者多被权臣左右。更何况江东是被孙策攻打下来的,还有很多本土势力并不服孙策,只怕他们又会兴风作浪,为了不让祖辈基业付诸东流,孙策只能先选择已经成年的孙权。
然而,孙策还有其他的几个弟弟,为什么他不考虑其他人选?孙策一共有三个弟弟,其中四弟孙匡最得喜爱,这喜爱到什么程度呢?据史料记载,孙策甚至曾将父亲的爵位相让给这个弟弟!而另外的三弟孙翊则在性情上与孙策最为相投。所以,孙策继位于孙权,实在让满朝文武百思不得其解。
我们来看看孙权此人。他出生后的长相是“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孙坚觉得奇异,以为有贵相。善于相面的刘琬曾言:“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成年后孙权更呈两大异相:紫髯,长上短下。
《三国志·孙权传》载,弥留之际,孙策对张昭等人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这相当于是给诸位股肱之臣一个交代和提醒。既然孙权生有异相,孙策又有明确指示,孙权在权位争夺中胜出也就顺理成章了。
安定将臣后,孙策把十九岁的二弟孙权叫过来,将会稽太守、讨逆将军、吴侯印绶交到孙权手中,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意思是如果发动江东的兵马,在两阵之前对杀,争霸天下,孙权不如他;而论推荐和任用贤人,以使他们尽心尽力保全江东,他不如孙权。
孙策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抉择是非常清醒的,他看出了各个候选人的优劣之分,也知道孙权可堪大用,因此才会放心继位于他。后来孙权任用周瑜、鲁肃,提拔陆逊,也证明了孙权的眼光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