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果你读懂了商鞅的这段话,你就读懂了几千年的人性

如果你读懂了商鞅的这段话,你就读懂了几千年的人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490 更新时间:2024/1/15 0:22:01

商鞅是我国先秦时期最为杰出的法家代表,他在秦国开展的变法革新运动是古代最成功、最深刻的变法,商鞅变法二十年,使一个边陲弱国一跃成为山东六国闻之色变的虎狼之秦。

尽管在秦孝公去世后,商鞅本人被守旧势力反扑导致车裂族灭的结局,但是他的变法成果一直保留了下来,最终引领秦国统一天下。

在读历史的过程中,尤其喜欢商鞅说的这段话: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如果你能够留心观察,你会发现现代社会所发生的种种现象无不印证着商鞅的正确,商鞅在两千多年前说的这一番大道理至今也不会过时。

因为他揭露的是人性,而人性,几千年来从未变过。

在这段话中,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以下三句。

第一句是,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高于常人行为的人,必会受到世人的非议,有独特见解的人,必定遭遇民众的嘲讽。

世界上,大部分都是庸人俗子,少部分人是聪明人、佼佼者,只有极少数人是万中无一的天才。

对于那些天才、聪明人的一些超出普通人的行为、思想,大众往往不会理解,也不会追随和推崇,反而将其视为怪人,甚至异端,对其所作所为议论纷纷。

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马云推销中国黄页频频被拒,中世纪的哥白尼宣称日心说被教会烧死。

商鞅同样遇到这样的情况,“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商鞅颁布的法令难道不利于秦国的强大吗,难道不是善法良法吗?但是法令推行初期,老百姓一开始并不觉得好,反而觉得很不方便,不适应,纷纷跑到国都反对。

再举一个例子,曾任山西大同市的市长耿彦波,在民间的声望很高,在很多老百姓的眼里他是个干实事的好官。

[var1]

但是他也曾饱受争议。

1995年,耿彦波上任灵石县县长不久,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投资五千万元修家大院。

当时的五千万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占到当时灵石县全县财政收入的一半。

对此,当时的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质疑,认为耿县长放着煤矿资源不去开发,拿出这么多钱修缮一个破落的王家大院简直是劳民伤财。

甚至有的老干部到纪委去告他的状。

但是在耿彦波的坚持下,王家大院修复好了,重现了当年晋商宅院的风采,成了灵石县的一张名片。

后来,当煤矿产业逐渐没落的时候,王家大院每年都能给灵石县带来几千万元的收入,成了永不枯竭的“金矿”。

他的行为、他的思想不被当时的人们理解,时代的发展却证明了他的正确。

第二句是,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愚笨的人在事情成了之后还不明白为什么会成,聪明的人在事情刚刚萌芽的时候就预见到结果。

这说明,大部分人对于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没有预见的能力,只有少数人能够真正做到高瞻远瞩。

比如,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什么是世界第二次大战的转折点?

现在距离斯大林格勒战役已经过去八十多年了,但是很多人仍然搞不懂为什么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世界第二次大战的转折点。

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刚刚结束的时候,毛泽东就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世界第二次大战的转折点》,详细论述了为什么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那时,距离二战结束还有三年。

当时的欧美各国的政治家、报纸舆论都未能看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只是将其比作一战的凡尔登战役。

[var1]

所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总结道:

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

这是“知者见于未萌”最生动的注解。

第三句是,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老百姓不会考虑事情的开始,只会享受事情成功的果实。

比如,假设你是某个班的班主任,你想把同学们的成绩提上去,便制定了一个学习方案,要求早起半个小时起床背书,严格完成作业,上课不准走神,经常组织考试等等。

很明显,这都是有利于学习成绩提高的。

但是你刚刚推行的时候,肯定会听到很多学生的抱怨和反对的声音,还有的同学会在行动上予以抵制。

但是你不为所动,坚持推行下去,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班上大部分的同学成绩大幅提升,班级排名跃居年级第一。

这时候,当初反对、抱怨的同学会纷纷竖起大拇指,夸赞起你的英明决策。

这就是“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的道理,因为人性就是这样,趋利避害。对于短期的利益存在依赖,对于未来的利益存在怀疑,无法舍弃短期的利益换取长远的利益。

这样的例子无时无刻不有。

比如这几年的疫情防控,每当小区被封控,整个城市按下暂停键的时候,总是有很多人因为,被封在家里足不出户很难受而抱怨反对斥骂。

但是等成功实现清零,街市烟火气息重现的时候,群众又会因为静默成功而欢呼、点赞。

还有,交通部门修路修桥,工程进行的时候,同样很多老百姓抱怨,搞得灰尘满天,过个路都不方便。等修好了,又会说:“这条路修得真好走哇。”

大家其实都知道修好了路、修好了桥会更好,但是当利益受损的时候就是忍不住发发牢骚,发泄情绪。

人性就是这样。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明是刘秀大哥等人打下的江山,在选择皇帝人选时,为何选了刘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明明是刘演他们在战场上厮杀,可是最终选择起义军皇帝人选的时候,却选了一个平时基本上看不到什么影子,也没有什么根基的刘玄(更始帝),这究竟是为何呢? 刘演兄弟实力一般 在王莽篡权建立新朝之后,天下就有很多有志之士对其相当不满了,结果王莽推行一些新政策对国家进行改革,更是严重触及到当时豪门世家的直接利益

  • 楚国为何会出现派系之争?探究楚怀王时期派系斗争形成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作为幅员辽阔、国富兵强的大国,春秋时期的楚国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其他诸侯国畏惧的对象,然而,强盛的楚国却在楚怀王之后三世亡国。对于楚国灭亡的原因,古今学者皆有研究,如地理环境的不利、统治者昏庸等,但归根究底还是在于楚国政治体制的缺陷。楚国政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封君太重,大臣太重”,由此引发的矛盾在怀王时期

  • 李陵投降匈奴后,打汉军的战绩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先来看西线,匈奴右贤王坐镇涿邪山,麾下大将偃渠与左右呼知王率领的二万余骑南下。他们越过鞮汗山,来到居延泽,却并不攻城。可惜路博德已经病逝,汉朝在居延一带兵力空虚。匈奴大军沿着弱水南下,一路寻找战机,兵抵肩水金关,仍未遭遇机动的汉军。匈奴人昼伏夜行,只留四百骑暴露在关塞烽燧之下,主力骑队与弱水保持二十

  • 韩国教授拿出“铁证”,只为证明孔子是韩国人?中方仅用4字回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韩国人真的认为孔子是韩国的吗,韩国人说孔子是韩国的有证据没有,韩国谈孔子

    [var1]从古至今,孔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人羡慕嫉妒恨也就罢了,如今还在扬言,孔子是韩国人?韩国教授甚至还拿出两大“铁证”进行狡辩。中方仅仅用四个字应对,韩国人的“铁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搬出檀君,混淆视听孔子,字仲尼,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他还是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政治家。千

  • 为何当年萧何要追韩信?他看上韩信的原因,真不一定是对方很优秀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韩信本身能力确实很强,当年项羽真是瞎了眼,竟然没有看出身边的这个大才,最终被刘邦给捡漏,得以从蜀地翻盘,进而定鼎天下。 然而,当我们细看这段历史的时候,不难发现: 其实最初,不止项羽没有觉得韩信是个大才。即便是眼光毒辣、驾驭臣下手段出众的刘邦,在亲信夏侯婴的强烈推荐之下,依然没有对韩信点赞加关注。言

  • 为何刘邦的酒肉朋友,起义后迅速变成军事天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刘邦四十多岁才起义,陈胜吴广起义与刘邦有什么关系,刘邦起义口号

    在《陈涉世家》中,陈胜曾对之前一起在主人家做农活的同伴说道 “苟富贵,勿相忘” ,但最终陈胜身边的朋友也没有出人头地。 相较于身边没有多少同伴的陈胜,汉高祖刘邦却取得了胜利,在打败项羽后也建立了汉朝,成为一代帝王, 之前和他一起的“酒肉朋友”也都个个不凡 ,几人也真正实现了“苟富贵,勿相忘”。汉高祖

  • 项羽造反,秦国亡不了;逼反刘邦,秦国必须死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为什么刘邦项羽能打赢秦国,老梁说项羽刘邦,刘邦与项羽

    某位秦姓历史学家曾指出:秦帝国成功的秘诀,在于将秦人原子化。原子化的秦人只有完全执行帝国意志,进行耕种或征战才能获得生存,而这导致秦帝国的国家意志能够更加有效地执行,这种比较优势最终让秦帝国在其他六国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理论上讲,将秦人原子化,对于整个秦帝国来说确实能够极大提升效

  • 为了她,皇后的位置一直空缺,秦始皇一直苦苦等待,最后等到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秦始皇的皇后去哪了,秦始皇的皇后墓地在哪里,秦始皇一直不立皇后的原因

    皇后的位置,至高无上,尊贵无比,不是谁都有那份殊荣的,一般来说,除了太后内定的以外,要有强大的家族背景,来扶持皇上的江山,还要有母仪天下的胸怀、端庄的容貌。当然,如果皇上自己特别喜欢,不顾众臣反对,也是可以的。那为什么秦始皇不立皇后呢?是没有合适的吗?还是什么原因?据历史记载,他可能在等一个人,是谁

  • 战国-魏国变法是谁来主导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他任命李悝为相,在魏国进行变法,李悝是战国初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在魏国的变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var1]一、推行“尽地力之教”。李悝为魏文侯制定了发展农业的政策和规定。首先,他要求农民在播种时必须同时杂种五谷,以防备单一种植遇到灾害时无法补救。其次

  • 荆轲刺秦王的背后:李牧击败秦军,却致樊於期父母宗族被屠戮?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var1]此时的秦国,已经是独步天下,隐隐有吞并六国之势。秦兵甚至已抵达易水边,随时都可能进攻燕国。太子丹原本就对嬴政有旧怨,现在秦军的威胁又近在咫尺,心里涌现出一股莫名的恨意。于是,他找来太傅鞫(jū)武商议:“燕、秦二国现在是势不两立,希望能得到太傅图谋秦国的计策。”身为太傅,鞫武太了解太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