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楚国为何会出现派系之争?探究楚怀王时期派系斗争形成的原因

楚国为何会出现派系之争?探究楚怀王时期派系斗争形成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105 更新时间:2023/12/20 21:06:32

作为幅员辽阔、国富兵强的大国,春秋时期的楚国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其他诸侯国畏惧的对象,然而,强盛的楚国却在楚怀王之后三世亡国。

对于楚国灭亡的原因,古今学者皆有研究,如地理环境的不利、统治者昏庸等,但归根究底还是在于楚国政治体制的缺陷。

楚国政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封君太重,大臣太重”,由此引发的矛盾在怀王时期被激化,演变为楚国内部亲楚、亲齐的派系之争,最终导致楚国走向衰落。

那么,楚怀王时期亲秦、亲齐的派系之争为什么会出现?

一、楚怀王时期亲秦、亲齐派系之争

亲秦、亲齐的派系之争指的是楚怀王后期,楚国统治集团内部出现的对于亲和秦国还是亲和齐国的争论,其中牵涉到景鲤、郑袖、公子兰、上官大夫、屈原等诸多人物,尤其是屈原,在两大派系的斗争中屡次受到离间。

[var1]

公元前304年,楚国与秦国关系缓和,齐王派人送信给楚怀王,明面上是希望楚国加入合纵,实际则是想取代楚国纵长的位置。

楚怀王得到齐王的书信后,犹疑不定,与群臣商议,臣下有的主张亲和秦国,有的主张亲和齐国。

怀王听从昭雎的劝谏与齐国合纵,善待韩国,亲秦、亲楚的派系之争开始。

楚怀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05年),皮氏之役结束,秦国与楚国联姻,关系得到缓和。

次年,楚国与秦国联合多次攻打韩国、魏国,齐、韩、魏三国对楚国的做法非常不满。

楚国原本是合纵之主,竟背弃盟约与秦国联合,纵主易于齐国,正是拉开齐国与秦国争霸的序幕。

[var1]

在秦国讨伐宜阳后楚国就背上了“倍纵亲秦”的名声,皮氏之役中楚国就秦楚还是亲秦的问题已经发生争执,这一矛盾更是在楚国与秦国复合后爆发。

从《史记》和《战国策》的相关记载来看,这场斗争的主要参与者有昭雎、景鲤、屈原、郑袖、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等等,但实际人员不止这些人。

从楚国历任令尹的置换和对齐、楚的态度上可以看出派系斗争的变化。

楚怀王的时期,楚国令尹的更换十分频繁,据相关史料记载,怀王在位的三十年间楚国至少更换过四次令尹,其承位顺序为昭鱼、昭阳、昭鱼、唐昧、子兰。

其中两位昭姓令尹主张合纵,唐昧担任令尹期间是楚国亲秦、亲齐两大派系的矛盾激化时期,他主张连横。

昭鱼此时去了韩国,楚国连横亲秦派系占据上风,但主张合纵的臣子也没有放弃。

[var1]

昭氏在楚怀王时期出任过两次令尹,昭雎虽然没有坐上令尹之位,但他直接参与了后期许多历史大事。

昭雎主张“亲齐善韩”,即合纵。在唐昧和令尹子兰担任令尹时期,楚国的连横势力占据上风,背叛合纵之盟与秦国连横便出现在这时候,此期朝中“亲秦”、“亲楚”的派系之争也最为激烈。

直到秦国与楚国间第二次大规模斗争出现,楚怀王被迫前往秦国割地,楚国无奈之下又向齐国请求援助。

齐国趁着这个机会联合五国攻打秦国,纵主地位得以确立。楚顷襄王继位后,楚国在亲秦和亲齐之间摇摆不定,反复数次,终于失去国都被迫东迁。

由此可见,楚国内部亲齐、亲秦的派系之争实际上是合纵派与连横派之间的冲突。

二、派系斗争出现的原因——楚国的制度

通过考古学的研究,不少学者认为先秦时期社会的发展是从血缘都地缘的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变革时代,血缘关系被打乱,来自不同族群的人们之间的关系主要靠地缘维持。

在这一过程中,各诸侯国国家发展之间存在差异,制度出现了不同的变化,楚国也在此时形成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制度。

[var1]

第一,牢固的血缘亲族。春秋时期,政权的下移主要分为两种情况,晋国重用外卿,鲁、宋、卫、郑等国重用公族。

用公族者,公族干涉朝政,如鲁国的三叔之乱;重用外卿者则政权旁落,如田氏伐齐、三家分晋。

楚国和秦国是各诸侯国中的特例,秦国虽有重用外族的传统,但国家历来王权集中,因此秦穆公过世时能命令三贤陪葬。

秦国重外族、王权集中的传统一直持续到商鞅变法,贵族的权势削弱,王权加强,嬴政统一六国后仍以削弱枝叶为重。

楚国重用公族,公族执掌国家的重要权力,但战败必诛,因此公族虽负有强权但能与王权形成平衡。

除此之外,楚国一向排斥外族,对外族的人才难以重用,赏赐也少得可怜,因此楚国的政策制定仍是以血缘为纽带。

[var1]

楚国公族的主张行为实际上与他们恪守的地域有关。

屈氏的代表人物屈原在丹阳之战后主张合纵与屈氏亡汉中有关;景氏恪守南阳,与韩国、魏国发生争端较多,楚秦同盟就是针对韩国、魏国,因此景氏主张连横;

昭氏驻守淮水,与齐、越交往密切,家族中虽有两种声音,但就其代表人物而言是主张合纵的。

第二,地缘政治的发展。作为扩张型国家,楚国的疆域在春秋至战国时期不断扩大,面对新融合的人民,楚人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待,根据史料记载主要分为两种:

一是地理位置比较重要的国家会在灭国后被楚国迁往其他地方;二是难以控制的国家采取土著自治的方式。

[var1]

随着国土越来越大,楚国试图在血缘和地缘上找到平衡,楚国统治的基础是宗族血亲,楚王通过委派县公的方式加强对国土的控制。

根据相关考古发现,楚怀王时期楚人内部已出现分层现象,但血缘族居仍然存在,同姓之人中混有杂姓。

楚国的封君和地方官员大多任用宗族大姓,但是这些宗族附庸人口中既有异性又有同姓,所用的是地缘政治。

这种统治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宗族在地方形成“小社会”,其集权程度比楚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直接高效。

当楚王的号令只能达到宗族这一层面,各族之间不和时就会造成楚王的统治危机。

三、派系斗争出现的原因——战国时期的择交风尚

战国时期,强大的国家为了扩张自身的势力常常拉拢弱国,弱国为求生存也会选择与强国联合。

有时强国和弱国为了某种共同利益也会联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军事集团。

由于诸国的利益不尽一致,各集团的成员和常常更换,结盟对象的不断变动形成朝秦暮楚的特殊景象。

[var1]

“择交”现象不仅出现在诸侯国之间,也出现于卿大夫之间。

国家内部的贵族、卿士通过与大国结交巩固自身的势力,同时打压与自己不同派系的势力,如韩国的公仲与公叔。

卿相的择交越兴盛,本国的君权就会越弱,君权弱又会促进大臣的择交,形成恶性循环。

随着合纵连横的发展,择交的风气必然愈演愈烈,就连秦国也出现过这种情况,不过后来君权稳固,秦国择交现象才缓和下来。

怀王时期,楚国宗族越发成熟,择交的风气又为派系之争提供了基础,但楚国的派系之争与三晋有所不同。

这个不同在与亲齐和亲楚的目的究竟为公为私,但是这个问题很难解释,因为当前史料不能显示楚国公卿曾为一己私欲动用手中权力。

[var1]

那么,“亲秦”是为了什么?“亲齐”又是为什么?楚国和秦国之间早前就有同盟关系,亲秦的说法实际上是针对秦楚之间关系破裂后向秦国求和。

但此时两国的关系已经不是单纯的和解,而是掺杂了合纵与连横,尤其是楚怀王时期,亲秦就等于连横。

同理,合纵不仅能用来伐秦,也能用来伐齐,但战国时期合纵成了伐秦的代名词。

楚怀王后期,齐国代替楚国成为纵长,秦昭王的继位也是楚国内部亲秦、亲齐派系矛盾激化的标志。

一方面,楚怀王是秦昭王的舅族,需要楚怀王支持其继承王位,楚怀王也有通过秦昭王和宣太后从秦国牟利的想法;另一方面,秦国和齐国共同讨伐皮氏,急需楚国的援助。

[var1]

在这样的情况下,楚国选择与秦国复合,从而失去纵长的地位,齐国宣王代替楚国成为纵主。

但楚国从公元前312年楚怀王担任纵长开始就一直主张合纵,原本主张合纵和臣子必然会与连横的新势力发生冲突。

因为纵长之位归于齐国,主张合纵的大臣便被打上亲齐派的标签。

结语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明争暗斗,征伐不休。隐藏在接续不断战争之下的是纷繁复杂的政局,楚国亲秦、亲齐的派系之争即是在列国争雄的情况下出现的内斗。

楚国党派或支持亲秦或支持亲齐有从自身利益出发,也有为国家考虑,其不一定亲秦派支持连横,亲齐派支持合纵,而是处于战国的时代背景下,这两种政策自然被打上了合纵与连横的标签。

参考文献:《战国策》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陵投降匈奴后,打汉军的战绩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先来看西线,匈奴右贤王坐镇涿邪山,麾下大将偃渠与左右呼知王率领的二万余骑南下。他们越过鞮汗山,来到居延泽,却并不攻城。可惜路博德已经病逝,汉朝在居延一带兵力空虚。匈奴大军沿着弱水南下,一路寻找战机,兵抵肩水金关,仍未遭遇机动的汉军。匈奴人昼伏夜行,只留四百骑暴露在关塞烽燧之下,主力骑队与弱水保持二十

  • 韩国教授拿出“铁证”,只为证明孔子是韩国人?中方仅用4字回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韩国人真的认为孔子是韩国的吗,韩国人说孔子是韩国的有证据没有,韩国谈孔子

    [var1]从古至今,孔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人羡慕嫉妒恨也就罢了,如今还在扬言,孔子是韩国人?韩国教授甚至还拿出两大“铁证”进行狡辩。中方仅仅用四个字应对,韩国人的“铁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搬出檀君,混淆视听孔子,字仲尼,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他还是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政治家。千

  • 为何当年萧何要追韩信?他看上韩信的原因,真不一定是对方很优秀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韩信本身能力确实很强,当年项羽真是瞎了眼,竟然没有看出身边的这个大才,最终被刘邦给捡漏,得以从蜀地翻盘,进而定鼎天下。 然而,当我们细看这段历史的时候,不难发现: 其实最初,不止项羽没有觉得韩信是个大才。即便是眼光毒辣、驾驭臣下手段出众的刘邦,在亲信夏侯婴的强烈推荐之下,依然没有对韩信点赞加关注。言

  • 为何刘邦的酒肉朋友,起义后迅速变成军事天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刘邦四十多岁才起义,陈胜吴广起义与刘邦有什么关系,刘邦起义口号

    在《陈涉世家》中,陈胜曾对之前一起在主人家做农活的同伴说道 “苟富贵,勿相忘” ,但最终陈胜身边的朋友也没有出人头地。 相较于身边没有多少同伴的陈胜,汉高祖刘邦却取得了胜利,在打败项羽后也建立了汉朝,成为一代帝王, 之前和他一起的“酒肉朋友”也都个个不凡 ,几人也真正实现了“苟富贵,勿相忘”。汉高祖

  • 项羽造反,秦国亡不了;逼反刘邦,秦国必须死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为什么刘邦项羽能打赢秦国,老梁说项羽刘邦,刘邦与项羽

    某位秦姓历史学家曾指出:秦帝国成功的秘诀,在于将秦人原子化。原子化的秦人只有完全执行帝国意志,进行耕种或征战才能获得生存,而这导致秦帝国的国家意志能够更加有效地执行,这种比较优势最终让秦帝国在其他六国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理论上讲,将秦人原子化,对于整个秦帝国来说确实能够极大提升效

  • 为了她,皇后的位置一直空缺,秦始皇一直苦苦等待,最后等到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秦始皇的皇后去哪了,秦始皇的皇后墓地在哪里,秦始皇一直不立皇后的原因

    皇后的位置,至高无上,尊贵无比,不是谁都有那份殊荣的,一般来说,除了太后内定的以外,要有强大的家族背景,来扶持皇上的江山,还要有母仪天下的胸怀、端庄的容貌。当然,如果皇上自己特别喜欢,不顾众臣反对,也是可以的。那为什么秦始皇不立皇后呢?是没有合适的吗?还是什么原因?据历史记载,他可能在等一个人,是谁

  • 战国-魏国变法是谁来主导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他任命李悝为相,在魏国进行变法,李悝是战国初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在魏国的变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var1]一、推行“尽地力之教”。李悝为魏文侯制定了发展农业的政策和规定。首先,他要求农民在播种时必须同时杂种五谷,以防备单一种植遇到灾害时无法补救。其次

  • 荆轲刺秦王的背后:李牧击败秦军,却致樊於期父母宗族被屠戮?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var1]此时的秦国,已经是独步天下,隐隐有吞并六国之势。秦兵甚至已抵达易水边,随时都可能进攻燕国。太子丹原本就对嬴政有旧怨,现在秦军的威胁又近在咫尺,心里涌现出一股莫名的恨意。于是,他找来太傅鞫(jū)武商议:“燕、秦二国现在是势不两立,希望能得到太傅图谋秦国的计策。”身为太傅,鞫武太了解太子丹

  • 临终前董卓大喊了六个字,竟被耻笑千年,如今却是现代人的口头禅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董卓秽乱内庭是什么意思,历史上的董卓,老三国董卓

    年少得志 刘备空背皇家血统与白丁起家无异,历史上和他一样白手起家的领导人真的不少,他们的成功是要比别人多付出多少倍的努力才能取得。与刘备这样从零开始的人不同,董卓虽并没有多出众的家世,但好歹他父亲是朝廷的官员,他自小的生活待遇和教育绝对是甩刘备好几条街的。在刘备还没冒头的时候,董卓跟着自己的羌人好

  • 揭秘:秦始皇统一六国的3大因素,缺了“他”秦始皇不可能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无论是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都有秦人的影子,可以说秦国的成就很多,但其实当时的秦国并不比其他国家规模大。许多人可能还不清楚,为什么当时一个小规模的秦国却横扫六国?[var1]如果不是这三个因素,秦始皇再有才华,也不可能打败6个诸侯国,统一天下。1.秦国具有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完美的多代合力和传承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