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之后,仿佛再也没有专为诗酒而彷徨的少年;李白之后,承载着狂放的马蹄突然变得停滞不前。直到一位踏着雪浪的苏子,出现在了浩瀚诗词之海的海平面,他迅速扶摇直上,突变成飓风,衍生为雨啸,掠过苍茫大地,将失去已久的唐风宋雨再次散落到人间。
赤壁,只属于苏轼;婵娟,只属于苏轼;大宋的雪泥鸿爪,只属于苏轼。他的名字,代言了整整一个时代。生性豪放的苏轼注定不会与世俗磨合,落笔生花的勾勒注定填不满世人的嫉妒,所以这位杯中客时常被同僚泼下满身脏水,又被无情发配至大宋每个偏僻的角落,等待腐烂变质。
仕途的不顺、小人的诬害、人生的失意或许可以压垮大多数人,但是却压不倒苏轼,他总是能从最刺痛身体的时光深处,挖掘出最激励心灵的语言。
公元1080年,“乌台诗案”像一拳重击将苏轼打翻在地,根本来不及反应,还在任上的苏轼被强行拉走受审,期间他都曾想过自尽,可见在此事的严重程度。不过后来由于很多侠义人士的仗义执言,苏轼逃过一劫,转被放逐黄州充团练副使。
这已经不是苏轼的第一次流浪了,几经挫折,受尽冤屈,颠沛流离,他的足迹几乎遍布大江南北的荒凉之地。不过在黄州期间的苏轼,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可以好好饮酒赋诗,有时都喝到深更半夜才罢宴。
有一次,苏轼又是三更半夜才返回家中,不料看守的门童却早已熟睡过去,任凭怎么呼喊也没动静(不知门童是不是因多次被吵醒而有意为之),苏轼无奈,只能就坐下来,遥望着苍穹月色,挥笔写下了这一首千古名作。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上片主要交代了写作的情景:夜饮而归,被阻门外。“醒复醉”显示了苏轼的生活情态,一生漂泊的他被世俗伤害了千百遍,只有沉溺于醒与醉的朦胧状态,伤痛才会略微轻松些。“仿佛”二字表明归来的苏轼还是醉眼惺忪,而“倚杖”二字则显露了此时的苏轼已经不再年少。
下片中苏轼有感而发,简单归纳了自己的一生。身在宦途之中,好像身体都不属于自己,如果不选择去追逐功名,或许就不会落此下场。现在的他,只想驾着一片小舟从此消逝,泛舟江海以了寄余生。
结合苏轼当时的身体状况和写作心情,不由得使读者心疼不已。空有满腹才华,却始终不被赏识,纵然已是清白之年,却仍旧在异乡孤苦无依,这种举世孤独的感觉,难免会让苏轼有了隐逸江海的退缩感,这种落寞与消极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大家就是大家,别人的抱怨或许会引起众人唾弃,而苏轼却能将人生的低沉写得如此洒脱,如此具有浪漫情调,“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读者看到的不是一个诗人的离去,而是一位天仙的归来。苏轼隐喻在这两句诗里的是满满的豁达情怀,不知大家又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