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郑伯克段于鄢”背后的故事——春秋小霸郑国的历史进程

“郑伯克段于鄢”背后的故事——春秋小霸郑国的历史进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353 更新时间:2024/2/8 22:22:48

周厉王从镐京(陕西西安)逃跑之后,宗周一时无主,发泄完后的国人们也觉得必须要有人出来主持国事;于是,国人们便共同推举王室卿士周定公、召穆公代周天子执政,即‘共和行政’,这是共和元年(前841年)的事;共和元年,也是中华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我们在初中学习历史课时,都会学到这一段故事)。

[var1]

国人暴动发生之时,周厉王在猝不及防之下,只得仓惶逃跑;而因为时间紧迫,所以他来不及带上儿子太子静、王子友。幸好二人在混乱之中被召穆公救下,藏在了私宅之中,得保平安。

不过,也正因为太子静被召穆公所收留,因此国人们在找不到周厉王后,愤怒之下,便聚众围攻召穆公的私宅,要求交出太子静以抵罪。召穆公为了保护太子静,狠心将亲儿子当做太子静的替身,交给了暴怒中的国人们,随即被国人处死(但太子静和王子友的安人身全得以保证)。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被驱逐至彘地的周厉王去世(驾崩),此时的太子静在召穆公的悉心保护下,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召穆公与周定公将太子静的身份公布于众,并与诸侯们商议,拥立太子静继承周天子之位,并将政权交还给新任天子;太子静即周宣王。

召穆公与周宣王之间的“救孤”传奇,也就是后世‘赵氏孤儿’故事的原型。召穆公,才是那个‘舍子救主’的程婴(原型),还一救就是两个。

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周宣王将和自己共患难的弟弟叔友册立为诸侯(这也是周王室最后一次正式分封王室近支子弟为诸侯;后来的西周国、东周国除外,那个已经是属于王室内讧了),赐封国名为‘郑’,封地就在镐京附近的棫林(陕西华州);叔友,就是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

被册命为诸侯三十三年后,周幽王八年(前774年),因为感觉到宗周的局势日渐混乱,天子周幽王(郑桓公侄子)宠幸妃子褒姒,荒废朝政,王室已经积重难返,诸侯们大多不再尊崇天子,因此郑桓公在和郑国太史商议后,决定将国家迁离宗周腹地,改为在成周(雒邑)附近的洛水、河水(黄河)、颍水交汇处建立新的郑国(名义上称为‘寄孥’)。

[var1]

东迁后的郑国,以武力和贿赂为手段,取得了虢国(东虢、在河南密县)、郐国(河南荥阳)所‘献出’的十座城邑;这也是郑国东迁后所倚仗的立国基业。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骊山之乱,周幽王被申侯勾结合缯国、犬戎杀害,西周灭亡;郑桓公当时正在镐京辅政(王室司徒),也一并遇害。郑国国人得知噩耗后,拥立郑桓公之子掘突继任郑伯,即郑武公

郑武公继位之后,为了报父仇(以及援救王室),立即联合秦、晋、卫三国出兵,击退了犬戎,收复已成废墟的镐京。此后,周幽王太子宜臼继位,即周平王,为了表示对积极‘勤王’的郑武公致谢之情,周平王让郑武公继承其父郑桓公的王室卿士之位,继续担任周王室的司徒。

不久后,因宗周镐京实在过于残破、无法有效抵御犬戎的威胁,因此周平王决意迁都成周雒邑,以避祸难。于是,郑武公又与秦襄公一起护送周平王安全抵达雒邑,再建功劳。东迁后的周平王,则再次赐予郑武公大片成周附近的原王室领地,作为对郑国襄助周王室的报答和感谢。

协助周平王东迁、并取得王室信任和赐土之后,郑武公再以离间计灭亡了郐国,并趁奉周天子巡视东虢时,突袭灭东虢国,然后袭灭麻痹大意的胡国,郑国周边的鄢、蔽、补、丹、依、弢、历、莘等八座属于周王室的城邑也被郑武公纳入治下。郑国因此逐渐壮大、强盛,俨然为春秋初期的第一诸侯强国。

[var1]

郑武公灭郐国之后,一度将国都迁到郐国旧都,改名为‘京城’(河南荥阳豫龙镇京襄城),并在此地修建祭祀郑桓公的庙(也就是郑国宗庙)。

后来,为了有效管理新纳入的国土,郑武公再迁国都至溱、洧之间,重新修筑城池,起名为新郑,这就是日后郑国延续了四百年之久的国都(河南新郑)。

郑武公娶申侯之女武姜为正妻,先后生长子寤生、次子叔段。因为武姜生寤生时是难产(所以才取名‘寤生’),而生叔段时是顺产,所以武姜极不喜欢长子寤生,而溺爱次子叔段,想要让叔段继承郑国君位。

周平王二十七年(前744年),郑武公病重,武姜趁机想要说动郑武公废长子寤生,立次子叔段为郑太子,但郑武公一直没答应。 同年,郑武公病重去世,寤生顺利继位,这就是将来的‘春秋第一小霸主’——郑庄公

[var1]

郑庄公在位初期,其弟叔段在母亲武姜的纵容下,一直没有放弃夺取国君之位的野心;周平王二十八年(前743年),在武姜的要求下,郑庄公将弟弟封到之前的郑国旧都京城,作为新郑的‘屏藩’。叔段到京城后自称‘太叔’,京邑国人称之为‘京城大叔’(古时‘大’字通‘太’字)。

叔段在京邑期间极不安分,先是将京邑的城墙扩宽、扩长,其规制已经超过了国都新郑;然后又命郑国的西鄙、北鄙的边邑官吏都要在服从国都(郑庄公)以外,同时听从京邑(叔段自己)的管辖,使边邑各城从属于京邑。最后,叔段还在京邑制造甲胄、兵戈,想要以武力夺取郑国社稷之心昭然若揭。

面对叔段的种种不法之事,郑国大夫们都忧心忡忡,想要早日消除此威胁。但郑庄公却不做表态,还在面对大夫们的劝谏时泰然回答说: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其实,郑庄公早就暗地里做好了应对之策,之所以表面上纵容、听任弟弟僭越妄为,就是要让他因此狂妄自大、野心膨胀,主动起兵作乱,再顺势而‘克之’;这也是两千多年前的春秋版‘钓鱼执法’。)

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年),经过二十多年的不间断准备后,叔段自以为羽翼丰满、兵强马壮,可以出兵与兄长争夺原本就该属于自己的郑国国君之位了。于是,叔段一面与母亲武姜私下里联系,让她暗中控制新郑城门,以便自己出兵时作为内应,一面在京邑聚集国人、修缮城墙、大肆发放兵甲矛戈、征集兵车,预备偷袭新郑,驱逐(或者直接杀死)兄长,一举夺取国君之位。

得知叔段起兵作乱的消息后,郑庄公自信地说:“可以动手了!”(可见早有准备),于是命公子吕率二百辆兵车出征京邑,讨伐叔段;而叔段在起兵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实力远远不如郑庄公,郑国的人心也不归附于自己,就连一直以来大力经营的封邑京城,其国人也开始反对自己的起兵。

[var1]

因此,在公子吕的平乱大军隆隆杀到之际,叔段只得放弃了京邑,逃到鄢邑(河南鄢陵)躲避,平乱大军再追击到鄢邑,继续讨伐叔段。当年五月二十三,在郑军的强攻之下,支持叔段、守卫鄢邑的士卒们纷纷溃散,叔段在鄢邑也无法立足,于是只得逃出郑国,至共国(河南辉县)流亡;以后,叔段再也没能回到郑国,就在共国终老。因为流亡在共,所以之后的史书中,称叔段为‘共叔段’。

有关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的权力争斗、及郑国内讧这一段历史,就是《古文观止》这部文集的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想必不少的读者都曾经阅览、甚至背诵过这篇文章,因此这里就不再繁叙了。

平定了弟弟叔段的叛乱后,郑庄公因为深恨母亲武姜的偏心和干政,于是把母亲赶出新郑,安置到城颍(河南临颍西北)幽居,并指天发誓说:“不到黄泉,母子不再相见!”(黄泉,代指死后)。

但武姜毕竟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一年多以后,郑庄公有些后悔了,想要接回母亲,但又碍于发下的誓言,不知如何化解此事。此时,郑国边邑颍谷的官吏颍考叔给郑庄公建议:“只要在地下挖两条隧道相通,并且隧道中能挖出带着黄泥的泉水,那么就能完成‘黄泉相见’的誓言!”

郑庄公闻言后大喜,立即照办,开始动工挖掘。隧道掘成之后,郑庄公和母亲武姜分别走入隧道两端,并在黄泥泉水边相见,母子之间终于消除怨恨、和好团聚如初;这就是郑庄公“掘地见母”的故事。

[var1]

平定叔段之乱后,郑庄公继续对外用兵、以扩大郑国的势力范围;从周平王五十年(前721年)开始,郑庄公凭借着王室卿士的身份,借口诸侯不尊王室,先后出兵攻打卫国、宋国、陈国、息国、许国,并与周天子交换国土,获得了温邑、原邑、絺邑、樊邑、隰郕、欑茅、向邑、盟邑、州邑、陉邑、隤邑、怀邑(均在今天的河南偃师、沁阳、济源、武陟、修武、孟州、获嘉等地)诸城邑;郑国的国土,已经和周王室东迁后的成周相差无几了。

自从骊山之乱、宗周覆亡后,周王室的大片故土丧失于西戎,东迁后的周王室,仅仅只保有成周雒邑附近的一隅之地,疆域东至荥阳,西抵潼关,南达汝水,北止沁水,方圆不过六百里。

成周地窄人稀、民生疲敝,不要说与方圆上千里的大国晋、楚、齐、秦(秦国,就是打跑了占领宗周故地的戎族、才成为地方千里的大国的)相比,就连陈、宋、鲁、卫等中等诸侯国,周王室也是比之不如。所以,周平王迁都后的周王室,已经不复当年‘天下共主’的威势和实力,其对诸侯们的影响力与控制力大大衰落,再也压不住雄心勃勃的诸侯——比如很有想法的郑国了。

周平王继位以后,鉴于郑国的大力襄助,于是相继任郑武公、郑庄公父子为周室的卿士,管理王室户籍及田籍。后来,由于郑武公的扩张势头过于强烈、郑国的实力已经威胁到周王室的安全,于是周平王借口调整封邑,收回了虎牢以东的原赐郑城邑。

[var1]

郑武公虽然勉强接受周天子的安排、并转为向其他方向扩张,但周、郑之间嫌隙已生,这就为将来的交恶埋下了隐患的种子。

郑武公去世以后,郑国的实力依旧雄厚,周平王对继位的郑庄公仍然怀有戒心,不愿王室的(一部分)权力继续被郑庄公所操纵(郑庄公也继承了郑武公的周室卿士之位)。

因此,周平王乘郑国多事(郑庄公与叔段的权力之争,以及之后的连续对诸侯用兵)、郑庄公无暇兼任王室司徒职责的机会,想要趁机削弱(或者撤掉)郑庄公卿士的职务,并将朝政分托给另一位卿士虢公(虢公忌父、西虢国君)。

郑庄公得知周平王的计划后,立即赶到雒邑(河南洛阳)王都,对天子施加压力、追问原因。周平王一时语塞,只得再三搪塞,但郑庄公仍然不肯罢休。周平王无奈之下,只得让太子狐(周平王第二位太子,前太子泄父此时已薨)到郑国去作人质,以换取郑庄公的谅解。

不过,以太子为诸侯人质之事,实在太有损于天子和王室的脸面、威严,因此,王室卿士们提出周、郑互换人质的办法,来解决此事。郑庄公将儿子公子忽派到雒邑为人质,而太子狐则用去郑国学习礼仪、宗法制度的名义前往新郑。总算圆满地解决了这一次纠纷。

对于周王室和郑国的互换人质事件,《左传》有详细记载,称为‘周郑交质’。左丘明对于此事的评论,则重点突出了郑国的咄咄逼人、无礼强横态度,以及周王室中衰微弱、委曲求全的现状。

[var1]

‘周郑交质’,清楚地表明了周王室的外强中干、徒有虚名,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下席’的礼制混乱局面,也即将到来。

更多文章

  • 魏国是如何从战国初期的霸主一步步走向衰亡,最终沦为末流国家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var1]魏国的先祖是晋国的卿大夫。晋文公重耳继位后改革军制,实行了三军六卿制度,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六卿出将入相,掌管晋国军政大事。晋国六卿采用世袭制,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

  • 鲁仲连一封信要了一名燕国大将的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鲁仲连经典故事,鲁仲连个人简历,平原君欲封鲁仲连

    今天读了《资治通鉴》 第六卷 秦纪一,这里面说了这样一则故事。[var1]燕国的一位将军带着燕军攻打齐国的聊城,很快就打下了。[var1]说明这将军还是挺厉害的。不过燕国的人向燕国国君说这位将军的坏话,至于什么坏话,史书没有详细记载。这位将军听说了这个事情,竟然就呆在聊城,不敢回燕国了,并且齐国的田

  • 长平之战惨败真的全怪赵括?赵孝成王临阵换帅才是最大败笔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赵括怎么打赢长平战役,赵括兵败长平读后感,赵括赵孝成王

    据《史记》中的记载:赵括之母在得知儿子被赵孝成王任用为长平赵军的主帅时就曾前去找赵王,然而她并不是前去感谢大王重用自己的儿子为帅,而是去劝说赵孝成王不要任用自己的儿子为帅,赵括的母亲深知自己的儿子和自己的丈夫赵奢相比根本不适合带兵作战。赵奢是赵括的父亲,是赵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将,曾在对秦的“阏与之战”

  •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灭秦30万大军,又全歼10万匈奴骑兵?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那么强,长平之战以后赵国崛起有多少兵力,长平之战赵军没打过赵国吗

    邯郸之战。以赵国为首的联军的确是在此战中大败秦军,但战果其实远远没有达到“歼灭30秦军”那么夸张。史书记载邯郸之战,秦军以25万兵力意在攻取赵国都城邯郸,而赵国在魏、楚两国的配合下守城,最终联军30万兵力内外夹击将秦军击败造成秦军近20万人伤亡。邯郸之战赵国能够取得胜利原因:首先从时间上来讲,长平之

  • 秦国军队到底多厉害?看看长平之战赵军的遗骸就懂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长平赵军,赵军长平战场尸骨,大秦帝国赵军和长平

    韩非子作为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对治国安邦之策深有研究,相传秦始皇也曾经向他询问称霸之道。在《韩非子》中记载道:“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白刃在前,斧锧在后,而却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这一段话就是韩非子在对比六国军队和秦军所存在的差距,大概意思就是那六国

  • 长平之战赵国为何会输?赵括只是最后一环!战场外,赵国早就输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赵括兵败长平读后感,秦赵长平之战赵括输在哪里,长平之战不换赵括赵国可以赢吗

    秦国左庶长王龁已经率大军占据上党,占据了地理优势;赵国上卿廉颇率领的赵军只能驻扎在长平防守。[var1]两军初一接触,赵国就吃了大亏;首先赵军发现秦军斥候,于是击杀了几个秦军斥候,但是没想到秦军斥候反过来斩杀了赵军裨将茄;其次,在正面交战中,王龁击败赵军,攻占了赵军的二鄣城,并斩杀四名赵军都尉。战报

  • 在《庆余年》中,北齐坏老头庄墨韩居然诬陷范闲,这背后有什么人在谋划?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庄墨韩不是简单的一个文人,而是天下士子的领袖,是天下文人共同的导师。不光是北齐对庄墨很重视,就连庆国人也对庄墨韩很重视,看看庄墨韩进南庆的时候,庆国人多么热烈地欢迎他,就知道他的影响力超越国家。[var1]但是,庄墨韩也是身不由己的。以他一个单纯的文人能策划出跟长公主的合作吗?能调动北齐锦衣卫吗?能

  • 赵括并非只会纸上谈兵,这个黑锅背得实在是冤枉!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赵括真的只会在纸上谈兵吗,纸上谈兵的赵括到底冤不冤,赵括到底是纸上谈兵吗

    此时赵国国君是赵孝成王,他的爷爷是赵武灵王,曾推行过“胡服骑射”,从而使赵国一跃成为可和秦国相抗衡的军事强国。他的爸爸是赵惠文王,虽没有爷爷那般胆识气魄,但他知人善用,在廉颇、蔺相如、赵奢等大臣的辅佐下,使得赵国在和秦国的抗衡中也不落下风。[var1]可惜的是,这位赵孝成王相比其祖父辈就差远了。当消

  • 郑国风云:四个儿子一台连续剧,春秋小霸盛极而衰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春秋郑国之乱完整版,春秋争霸郑国宋国,关于春秋郑国的电视剧

    西周末年,幽王无道,身死国灭。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各路诸侯崛起,其中,诞生了一位小霸郑庄公,郑国也成为当时的中原头牌,春秋初期最有影响力的国家。郑庄公称霸中原之时,扬名万里,风头无两。只是岁月不饶人,时间一晃,郑庄公已经五十多了,到了退休的年龄,该考虑谁来当接班人了。郑庄公 | 影视

  • 齐国大乱:齐恒公不听管仲遗言惨遭囚禁,停尸俩月都无人问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齐桓公不听管仲被饿死,齐桓公管仲完整版,历史上被饿死的国君齐桓公

    公元前 645年,管仲病重,齐桓公到跟前问计于国事。 当提到易牙等人时,管仲说:“彼易牙、竖刁、开方三人,绝不可近!”桓公说:“易牙烹其子,以适寡人之口,是爱寡人胜于爱子,尚可怀疑吗?”管仲说:“人情之深莫过爱子,对自己儿子尚且忍心,怎会有利于君王?” [var1] 桓公说:“竖刁自宫以事寡人,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