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仁宗的郭皇后,为何会成为大宋第一个被废的皇后

宋仁宗的郭皇后,为何会成为大宋第一个被废的皇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256 更新时间:2024/3/10 3:28:07

这还了得,古往今来有哪个皇后敢打皇上,宋仁宗不生气才怪?然而宋仁宗的内心竟是窃喜大于愤怒的,这是为什么呢?

01

这还要从宋仁宗立后说起。

1022年,宋仁宗赵真即位。两年后,刘太后为他选妃立后。当时,宋仁宗看上了两个很漂亮的女孩,但是都被刘太后以长相妖艳,不够端庄为由pass掉了。

最后,刘太后选了节度使郭重的孙女郭氏,她认为郭氏长相端庄持重,家世又好,符合做皇后的条件。但是这不是宋仁宗想要的,可他违逆不了刘太后的决定,只能听之任之,但他的心里是不满的。

事实证明,刘太后的眼光并不好。

皇帝大婚之后,郭氏自持有太后撑腰,娇纵任性,还控制宋仁宗,不允许他接近别的嫔妃。结果可想而知,宋仁宗对她越来越反感。

1033年,刘太后去世,宋仁宗长出了一口气,终于轮到他当老大了。而郭氏却丝毫没有意识到形势的变化,依然故我,没有任何改变。

02

这时候的宋仁宗有了新宠,一位姓尚、一位姓杨。两个美人生得娇艳妩媚,还能歌善舞,极得仁宗的宠爱。所以,对于不得宠的皇后,她们从不放在眼里。

堂堂皇后,却被妃子无视,郭氏自是很不舒服。

如果她是个聪明人,她就应该意识到今时不同往日,能够庇护她的人已经不在,她应该做的是与皇上搞好关系。可惜的是,她没有一丁点的危机意识。

一天,尚、杨两个妃子在和宋仁宗打情骂俏时提到了郭氏,满是不恭和讥嘲。郭氏正好有事来找皇帝,听到了这些话,她本就对这两个人积怨已深,现在亲耳听到这些大不敬之词,肺都要气炸了,无论如何不能忍。

她一步进到屋内,手指着尚美人的鼻子骂道:“谁给你的胆子,敢羞辱本宫?”尚美人初时吓了一跳,待看清是郭氏,不由得撇撇嘴,不屑得道:“哟,我倒是谁呢,原来是皇后娘娘,我就说了,你能奈我何?”

一旁的宋仁宗一看形势不妙,他的心肝宝贝要吃亏,忙上前回护。这时郭氏已经忍无可忍举起了手,一巴掌挥了出去,本是奔着尚美人去的,好巧不巧,仁宗一把拉过尚美人,“啪”的一声,这一巴掌准确地甩到了宋仁宗的脖子上。

宋仁宗立马感到脖子火辣辣的,用手一摸,还有血迹,原来是郭氏的手指甲刮坏了脖子上的皮肉。

仁宗手捂着脖子,差点没气疯,转念一想,又暗暗高兴起来。

他早就受够了郭氏,正好趁此机会废了她,重新立个自己满意的皇后。但是废后是大事,不是他自己说了算的,必须要得到大臣们的支持才行。

宋仁宗气哼哼地上朝,大臣们出示脖子上的证据,明确表示自己要废掉郭氏。果然不出所料,废后的话刚一出口,就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强烈反对。

眼看废后之事要泡汤,宰相吕夷简忽然站了出来说道:“老臣认为陛下应该废后。原因有二:第一,郭皇后在位九年,却没能为皇上诞下子嗣;第二,当年汉光武帝的郭皇后仅仅是对皇上有怨气,就被废了皇后之位,更何况现在陛下竟被皇后打伤。”

吕夷简的话坚定了宋仁宗的决心,理由这么充分,再不废除,更待何时?于是,他下诏废去郭氏皇后称号,让她搬到冷宫居住。

03

那么为什么吕夷简赞成废后呢?

原来,刘太后死后,宋仁宗想重用吕夷简,曾无意中问过郭氏对吕夷简的看法。郭氏的回答是:“吕夷简也不过是个见风使舵的人而已。”

《宋史》记载,郭后回答:“夷简独不附太后耶,但多机巧、善应变耳!”

谁能想到,郭氏这次的回答竟对宋仁宗产生了影响,他把吕夷简贬为武胜军节度使,初判陈州。吕夷简很纳闷,头一天,皇上还是一副对自己委以重任的样子,怎么一觉醒来就变了呢?

后来,他才知道被贬官原来是郭氏的缘故。所以他一直怀恨在心。这次机会来了,他毫不犹豫地报复回去。郭氏也算是祸从口出了。

04

郭氏虽然被废,但其实,她是有机会回到宫中的,只是她性格使然,没有把握住机会。

公元1034年,宋仁宗第二次立后。他本以为这一次他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然而刘太后虽死,后面还有一群唠唠叨叨的大臣。他只能又一次违背本心,立了大将曹彬的孙女曹氏为后。

曹氏做事中规中矩,长相比郭皇后还要不如,因此仁宗对曹氏很是冷淡。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宋仁宗想起了郭氏。回想以前种种,尤其是自己找茬废了她的后位,不禁心中产生了愧意,便有了让她回宫之心。

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郭氏在冷宫住了那么久,仍然没有吸取之前的教训。她回想当初离宫时的屈辱,这口气实在咽不下去,所以她传话宋仁宗:“让我回宫可以,但是必须要举行百官立班受册仪式。”

郭氏的这个要求使得她回宫的希望成为泡影,宋仁宗此时已经有了曹皇后,自是不能满足她的要求。于是,这件事就这么搁置了。

05

郭氏的遭遇,究其原因皆是她的性格所至。她固执、任性、看不清形势,如果她只是个民间女子,也没什么大碍,但是很不幸,她做了皇后。

后宫,不是随便哪个女子都能混得风生水起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靖康之耻有多耻?宋徽宗被俘9年生下14个孩子,其中5个不是亲生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一首满江红让无数人激动不已,一个靖康之耻也让无数人唏嘘感叹。头可断、血可流、将可死、朝可亡,但堂堂国君竟被敌人所虏,这对于任何一个朝代的将军,百姓来说都是奇耻大辱。回过头来看,靖康之耻也绝非偶然。在那样一个时期,由那样一个君主统治,哪怕将士再如何悍勇都不可能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真正让人感到耻辱的却是

  • 汝窑知识我来讲|“雨过天晴云破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一、帝王一梦,绝世之美北宋末年,朝堂争斗,风云诡谲。提起宋徽宗,后世褒贬不一。论艺术造诣,他绝对能让众人俯首称臣。徽宗对瓷器尤为热爱,汝窑的诞生起源便是他的一个梦……入夜,徽宗梦到大雨过后,远处的云间呈现一抹天青色。他甚为喜爱,故醒来之后,就写下了一句:“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随后他立即

  • 明朝一起“捉奸丑闻”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为保太子顺利即位,他杀戮开国功臣,废除丞相,让诸藩王离京,明令禁止后宫和太监干政,呕心沥血地扫出一条血路,皇权的专制,被他运用到了极致,也正因为如此,明朝才会成为中国两千年帝王政治和官场权力博弈的集大成者。可是大明王朝的最终命运,并没有按照朱元璋所设定的轨迹得以千秋万世,反而断送在一起“捉奸丑闻”上

  • 明朝各藩王世糸字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做了皇帝,给自己每个儿子定下二十个字的字辈,按“金、木、水、火、土”做偏旁循环取“名”。1.太子朱标,世糸字辈: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朱标孙子文奎,后裔改姓“让”,居湖北。孙子文圭,明英宗为其修建房屋,娶妻生子。孙子文坤,明英宗为其修建房屋,娶妻生子。

  • 明朝中后期朝会形同虚设,嘉靖万历不上朝不耽误治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1)朱元璋对朝会非常重视,朱棣开始忽视朝会1364年正月,吴王朱元璋着手建立官署制度,三月制定了官制、班次。朝会问题正式出现,从吴元年(1364年)到洪武十二年(1379)年,比较正规,和历朝历代差不多。但是自从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后,朝中没有宰相,且他对功臣无论文武、也不论

  • 记者探班丨《两京十五日》:明朝“返京四人组”逆天改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剧情介绍】明朝版“速度与激情”,看“返京四人组”如何逆天改命!《两京十五日》取材于《明史》中关于明宣宗朱瞻基的一段真实历史——“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 短短几句、寥寥数笔,点石成金般的化作一篇跌宕起伏的紧张故事。落难的

  • “泉”因有你丨李贽:站在历史浪尖上的思想家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来源:泉州发布)泉州枕山襟海,古称温陵,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文脉绵长,涌现了不少炳耀当世、辉映千秋的人物。他们有的博于学问、精著文章,有的崇尚气节、清逸敛退,有的务实用世、不负韶华,有的刚直耿介、捍民卫土……这些人物绵延于泉州城市历史的经纬之中,厚实了泉州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积淀。《“泉”因有你》栏

  • 明十三陵文物珍品亮相,包括国宝级的万历皇帝金冠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12月10日,2022明文化论坛在昌平区举办。活动上,105件出土文物珍品亮相,其中有20余件文物是首次展示。这些文物代表了明文化的精髓,突出展示了明十三陵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内涵。记者了解到,该文物展将择机面向公众开放。走进明十三陵历史文化陈列展示区,透明的玻璃展台内,万历款金箸、鎏金素杯、鎏金花蝶匙

  • 年少不识狄青,看懂狄青泪满裳,为狄青和现实中的狄青们而呼喊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常回家看看投稿 为繁荣、弘扬传统文化, 欢迎向《趙氏宗亲》微信号投稿。联络微信858620059! 出品 | 趙氏宗亲(ID:zhaoshizongqin)编辑 | 趙英雄北宋的狄青,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名将,他打的西夏丢盔弃甲,又平定 侬智高之乱,为北宋立下了汗马功劳,结局却被一群朝堂上的伪君子活活害

  • 明朝最传奇的书生,斥责李自成、对阵施琅,身中9箭投水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陈邦彦、陈子壮和张家玉被誉为“岭南三忠”,其中,以张家玉的事迹最为传奇,他被李自成俘虏,却全身南归,对阵施琅,屡破清军,最终身中9箭,投水而亡!张家玉,字玄子,号芷园,广东东莞人,“生而聪敏,精通经文”,而且“好击剑,任侠,多与草泽豪士游”。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张家玉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