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年少不识狄青,看懂狄青泪满裳,为狄青和现实中的狄青们而呼喊

年少不识狄青,看懂狄青泪满裳,为狄青和现实中的狄青们而呼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81 更新时间:2024/2/7 16:47:22

常回家看看

投稿

为繁荣、弘扬传统文化, 欢迎向《趙氏宗亲》微信号投稿。联络微信858620059!

出品 | 趙氏宗亲(ID:zhaoshizongqin)

编辑 | 趙英雄

北宋的狄青,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名将,他打的西夏丢盔弃甲,又平定 侬智高之乱,为北宋立下了汗马功劳,结局却被一群朝堂上的伪君子活活害死。

众所周知,重文轻武是北宋的基本政策,在这样的政策下,北宋军队的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而北宋的武将也基本都是平庸之辈,因此拥有出色军事才能的狄青很受宋仁宗赏识,在狄青出征侬智高前后,宋仁宗曾两次在其处理政务的垂拱殿为其置酒。

后来狄青果然不负仁宗所托,顺利平定侬智高之乱,更是让仁宗刮目相看。狄青平定侬智高之乱还朝后,宋仁宗想把他提拔为枢密使,当初全力支持狄青出兵征讨侬智高,且为之免去掣肘监军的宰相庞籍此时却坚决反对,认为武将做枢密使本朝前所未有,这样的赏赐未免过分,仁宗没办法,只能先放弃这个念头。

但时隔不久,宋仁宗忽然又对庞籍说:“狄青战功赫赫,以前的赏赐实在太低,还是想提拔他做枢密使,这次他讲话的语气也非常严厉,似乎没有商量的余地。庞籍却说这件事情要和众人商讨一下才能做决定。仁宗见他不买账也有些恼火,厉声说道:“让大臣来这商讨吧,我在这等。

这样的情况下,虽然宋仁宗让庞籍等大臣商议此事,但却是一股不可违抗的态度,庞籍等人商量的结果自然是不问而知。在宋仁宗要提拔狄青为枢密使之时,遭到许多大臣的反对,因为武将任枢密使已成为众臣心中的大忌,而宋仁宗却力压众议,硬是将狄青推上了枢密使的位置。

北宋历代皇帝在位期间的枢密院的所有长贰官员,其中文臣数量远远超过武将的人数。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到了宋仁宗朝已经完全的确立下来,就拿仁宗一朝来说,总共有29位枢密使,其中28人是文官出身,唯独狄青是一个特例,他是行伍出身。结合狄青的个人经历,我们可以看出狄青确实拥有的出色的军事才能,但我们同时可以看到狄青突破了在仁宗朝已经形成的文臣担任枢密使一职的惯例,这样无疑是触犯了整个朝廷的忌讳,被置于一个极为危险的境地。

狄青作为一个武人,在与西夏的作战中屡立战功,获得提拔,最终以其过人的军事指挥能力平定了侬智高之乱,成为了仁宗朝数十个枢密使中唯一一个武将出身的,如此高官厚禄对于狄青来说可谓功成名就,实至名归。然而,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宋仁宗任狄青为枢密使,无疑是将其放在了风口浪尖之上。北宋朝廷以重文轻武为其治国手段,极力限制武官,防范武臣。早在狄青被提拔为枢密副使之时,便有朝臣上奏劝阻,当时左司谏贾黯便极力表示反对

“狄青除枢密副使,黯言:‘国初宿臣武将,扶建大业,平定列国,有忠勋者,不可胜数,然未有以卒伍登帷幄者。’不报。”

其他比如御史中丞王举正、御史韩贽等也都表示反对,但仁宗坚持己见,毅然任狄青为枢密副使。狄青率军平侬之后,宋仁宗更是进一步将其提拔为枢密使,更是遭到了诸多反对。虽然仁宗将狄青推到了当朝武将最高的官位,却难以阻止接下来诸多大臣对狄青的弹劾。

狄青被提拔为枢密使,成就了他从士兵到元帅的传说,他的品行和武功在当时朝野广为传颂,京师的百姓也对其极为推崇,“诵咏其材武,青每出入,辄聚观之,至壅路不得行。”以此可见狄青在当时的威望极高。狄青虽然官位显赫,却也意识到自己身为武将而成为枢密使已犯朝廷禁忌,因此平时为人处世总是谨言慎行,朝中大臣文彦博也称其忠谨有素。虽则狄青已经小心翼翼,奈何其以武将出任枢密使之高位,仍然难免诸多大臣的猜疑。

自狄青做了枢密使之后,便时常遭到朝廷大臣们的弹劾之议。嘉佑元年(1056年)正月,宋仁宗生了一场病,后来慢慢得到康复。知制诰刘畅便玩了一招借题发挥,上奏仁宗说: “天下有大忧者,又有大可疑者,今上体平复,大忧者去矣,而大疑者尚存”。仅仅因为怀疑,刘畅竟然把狄青当做北宋朝廷最大的威胁,鉴于宋仁宗对狄青的赏识,刘畅又向仁宗建议说:“陛下幸爱青,不如出之,以全其终。”

殿中侍御史吕景初说的更夸张,他对狄青是这样弹劾的,“天象谪见,妖人讹言,权臣有虚声,为兵众所附,中外为之汹汹。”还屡次向文彦博等执政大臣建议将狄青外放到地方为官,而文彦博认为“青忠谨有素,外言皆小人为之,不足置意。”⑤吕景初居然扯出文彦博与狄青的同乡关系,“青虽忠,如众心何,盖为小人无识,则或以致变。大臣宜为朝廷考虑,毋牵闾里恩也。”在当时朝臣一片猜忌疑虑的情况下,为免累及自身,文彦博难以再对狄青予以维护,只得转变态度,对狄青进行打压。

在众多大臣的弹劾中,欧阳修是相当坚决的一个。宋仁宗嘉佑元年,时据狄青出任枢密使仅四年,欧阳修便向仁宗上《上仁宗乞罢狄青枢密之任》,大肆宣扬狄青任枢密使一职的不妥之处。在这次上奏中,欧阳修以莫须有的名义便要弹劾狄青,将狄青当做是对北宋政权构成威胁的人物来看待,想用自己发现的捕风捉影而劝宋仁宗将其罢免以观其心。欧阳修的这一篇奏疏代表了北宋统治集团文臣对武将的轻视,对武将造成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

问题是狄青在枢密使之位数年,一直谨小慎微,并无过错,而欧阳修弹劾狄青,只因自己缺乏证据,不得不努力去找一些蛛丝马迹。嘉佑元年,逢雨水为灾,欧阳修借此机会,连上两疏,假托阴阳五行说牵强附会地对狄青进行弹劾,在上疏中,欧阳修引经据典地进行说明:

“《易》曰:‘主器莫若长子。’殆此之警戒乎?至于水者,阴也。兵亦阴也,武臣亦阴也,以此类推而易见者。天之谴告,苟不虚发,惟陛下深思而早决,庶几可以消弭灾患而转为福应也。”

欧阳修竟然用下三滥的迷信说法 劝说宋仁宗,固然体现出欧阳修维护北宋王朝统治的良苦用心,但其自欺欺人的方面也是显而易见的。虽然欧阳修所奏并非实情,但是在封建朝廷中,这些迷信的传言却真的将狄青置于难以脱身的政治困境中。

不仅欧阳修如此,当时的名臣文彦博等官员也都在宋仁宗面前对狄青进行参奏。比之欧阳修几次上疏中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文彦博的说辞就比较深入主题了,他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及文公以对,上道此语,且言狄青忠臣。公曰:‘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兵变。’上默然。”

在这种猜忌和疑虑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谣言纷起,有人说狄青家的狗头上长角,有人说狄青家的房子夜里有光怪,而这种光亮和朱温篡唐之前的景象极为相似,就连京师发水灾,狄青避水于相国寺,也都被认为是要夺取王位的行为。狄青出身自行伍之间,虽精通于军事,在政治方面的经验却相对较为欠缺,碰到了诸如此类无休无止的弹劾,自然是百口莫辩,陷入了难以挣脱的政治困境。

在众多大臣再三的参奏之下,宋仁宗对狄青的信任也产生了动摇,终于同意将其枢密使一职罢免,并将他调往外地去做官。狄青一开始向文彦博问起为何被外放,“文彦博看了一眼他淡淡地说:说没有什么原因,就是朝廷对你产生怀疑,听了这话,狄青受惊吓不轻,赶忙离开了京师。

就这样,在嘉佑元年八月,仅仅做了四年枢密使的狄青终于被罢官,出任陈州知州,离开了京师。狄青虽然尚能安全的离开谣言四起的京师,然而文彦博的一番话却足够给予狄青造成无尽的恐慌。

即使已将狄青枢密使一职解除,宋廷君臣仍然难以放心,“青在镇,每月两遣中使抚问,青闻中使来,即惊疑终日,不半年疾作而卒。皆文公之谋也。”此时的宋仁宗的态度已完全被群臣所改变,在狄青无辜被贬至陈州之后,根据文彦博的建议,仍然每月两次派遣使者前往陈州抚问狄青,名为抚问,实则为监视。

而此时狄青已被谣言中伤的惶恐不安,每次使者到来,都会让他胆战心惊好几天,唯恐灾祸会从天而降。狄青在这样的情况下,整天在惊惶与恐惧中度过,不到半年就得病而亡。虽然宋仁宗君臣并没有直接杀死狄青,但是狄青的死可谓是他们一手促成的。狄青在北宋王朝需要自己的时候站出来,在战争中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没有血染疆场,没有马革裹尸,却最终死在朝廷君臣的猜忌与栽赃之下,其命运着实悲剧。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其实也可以找到像狄青这样的人。比如在单位里,总有业务能力很强,成绩非常不错的人,可尽管这样,他们却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和提拔。一方面在单位碰上事情的时候,他是第一个冲在前面,为单位排忧解难。另一方面,等到论功行赏的时候,单位里的许多人会到领导那去打他的小报告,说的他体无完肤。而这种业务能力强的人,往往口才不行,平时又独来独往,不喜欢搞小团队,在一片众口铄金的小报告下,领导自然也不会注意到你,别说功劳没有,就连苦劳都不一定轮得上,最终的结局可能还要背锅。

与古为徒 厚重华滋

这有

古往与今来

族谱与祖训

名人与古迹

这里

弘扬传统文化

深耕姓氏人文

凝聚精神动力

点和

说说你的看法

↓↓↓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朝最传奇的书生,斥责李自成、对阵施琅,身中9箭投水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陈邦彦、陈子壮和张家玉被誉为“岭南三忠”,其中,以张家玉的事迹最为传奇,他被李自成俘虏,却全身南归,对阵施琅,屡破清军,最终身中9箭,投水而亡!张家玉,字玄子,号芷园,广东东莞人,“生而聪敏,精通经文”,而且“好击剑,任侠,多与草泽豪士游”。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张家玉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

  • 韦太后陷害公主,宋高宗冷眼旁观?都因她二人共侍一夫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随后南逃九皇子赵构,建立南宋政权,可惜他不思进取,只在乎自己的皇位,只是在南边苟延残喘而已。但有一件事情却一直让宋高宗赵构无法忘怀。原来赵构的母亲在靖康之难的时候并没有逃脱,而是和其她妃子和公主一起被金军掳走了。而她们这些俘虏,大多都会被分配到浣衣院去做奴隶,其实也就是相当于金朝的妓院。许多被俘的女

  • 装备火枪火炮的明朝军队,怎么会输给后金的八旗骑兵?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在万历年间,明朝的火器大军曾把侵入朝鲜半岛的日军打得落花流水,让日军数百年不敢觊觎半岛。但短短几十年后,明朝的火器大军就变得不堪一击了。这其实有多种原因在。首先,明朝火器虽然多,但维护保养不善,再加上本身质量就不好。很多火器都变成了烧火棍。早在戚继光时代,明朝火器的质量问题就让戚继光大为恼火。戚继光

  • 朱元璋不认识字?你也太小看明太祖了,人家一直在学习!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的成功离不开虚心学习的能力,如果你认为朱元璋枚上过学,大字不懂一个,那你就是小看了朱元璋的学习能力了。朱元璋的小时候十分凄苦,当时天灾不断,朱元璋的一家人几乎就剩他一个了。为了活命朱元璋只好剃度为僧,就这么算是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期。等后来加入起义大军之后,朱元璋的发展十分迅速,20多年就建立

  • 朱元璋为什么一定要除掉沈万三?这就是个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在故事当中,沈万三是江南第一富翁,明朝建立初期国库匮乏,于是要求沈万三捐资修复长城,沈万三承担了明长城修筑的三分之二费用。后来南京城修建,沈万三又负担了其中三分之一费用,还主动犒赏三军。沈万三表现出来的诚意,反而让朱元璋更加忌惮,也因此才有了凄惨的结局。虽然当时并没有出现沈万三这样可以富可敌国的大商

  • 朱元璋第一次组织科举考试, 一个老外高中进士,回国后当上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这次“科考”,明朝一共录取了120名进士,状元名叫吴伯宗,是江西东乡人、浙江考生出了31名进士,可以说是这次科举考试的最大赢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科举考试中,还有一个外国考生名登金榜。此人来自高丽,名叫金涛。这一年的科举考试,高丽国共有三个学生参加,金涛是唯一一个中进士的人。此人排名是三甲第五名,

  • 朱元璋问臣子鸭蛋多少钱一个,臣子回答4个字,朱元璋:立刻处斩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吃的喝的都跟寻常百姓一样。朱元璋自小便吃苦,当过和尚讨过饭,纵然当了皇帝,也不曾忘记昔日贫贱,更是深知民间疾苦,百姓生活的不容易。因此他特别痛恨贪官污吏,明初律法极为严苛,凡官员贪污60两白银,就可以判死刑,死后还要剥皮实草,摆在官员办公的地方,为下一任官员引以为戒。虽然朱元璋擅杀功臣,而且动不动都

  • 赵匡胤的后代在北宋有何等地位?说出来恐怕大家都感到奇怪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继承皇位的并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这始终是个谜团,毕竟赵匡胤拥有很多儿子。赵匡胤总计有四个儿子,顺序依次是赵德秀、赵德昭、赵德林和赵德芳。老大赵德秀和老三赵德林在史书上基本没有什么记载,毕竟他们很早就西去了,甚至都没有名字,100多年后宋徽宗闲暇之际才追赐了这哥俩的名

  • 郑成功北伐南京:本可取得更大的战果,但一系列错误葬送好局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尤其在南方,骑兵不善水战,更不适应南方的气候,让这里成为了一个薄弱环节。郑成功也趁此机会发动了北伐,并在镇江大败清军。驻扎在江南的清军兵力微弱,一时间周围府县纷纷投靠郑家军,星火隐隐有燎原之势。彼时,清军在南京的守军不足万人,而郑成功手里却有三四万人的强大兵力,几乎可以纵横江海。顺治皇帝急命上万八旗

  • 郑成功收复台湾前,曾大胆北伐南京,为何以失败告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彼时,清军倾巢南下,在各个地方的兵力非常空虚,而且郑成功手上掌握着当时最强大的水师,这也是清朝不具备的。郑成功曾有机会占领南京,但最终功败垂成。郑成功先是在镇江大败清军,周边府县投靠郑成功的人非常多,镇江距离南京只有一步之遥,当时清军在南京的兵力非常空虚,而且清军颇有些水土不服,看起来郑成功马上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