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一起“捉奸丑闻”

明朝一起“捉奸丑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989 更新时间:2024/3/10 4:15:46

为保太子顺利即位,他杀戮开国功臣,废除丞相,让诸藩王离京,明令禁止后宫和太监干政,呕心沥血地扫出一条血路,皇权的专制,被他运用到了极致,也正因为如此,明朝才会成为中国两千年帝王政治和官场权力博弈的集大成者。

可是大明王朝的最终命运,并没有按照朱元璋所设定的轨迹得以千秋万世,反而断送在一起“捉奸丑闻”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

这件事的主角,是一个叫做毛羽健的人,他是湖北公安人,在天二年(公元1622年)考中进士,担任四川万县知县,后进京担任云南道御史,毛羽健这个人,非常喜欢给皇帝上书,他对这些宦官专权早就看不惯了。

于是上书弹劾阉党杨维垣、阮大铖,不过这两个人是大太监魏忠贤的心腹,不出意外的,毛羽健被罢免官职,发回老家,永不任用,不过作为明朝灭亡的关键人物之一,他的故事显然还没结束。

天启七年(公元前1627年),天启皇帝朱由校突然得了重病,开始腰疼、发烧,然后又浑身浮肿,病情日益沉重,太医也束手无策。

八月二十二日,年仅22岁的朱由校驾崩,谥号熹宗,由于膝下无子,朱由校临终前将皇位传给16岁的弟弟朱由检,这便是崇祯皇帝。

我们都知道,明朝从中期开始,宦官专政非常厉害,前有刘瑾,后有魏忠贤,而魏忠贤专权所带来的政治危机都一股脑儿地留给了16岁的崇祯皇帝,此时的大明王朝,已是千疮百孔的大厦,只要稍稍一用力,顷刻间便会倒塌。

崇祯皇帝本是宗室之子,按照明朝祖上的规定,宗室贵族是绝对不可以干预朝政的,因此,他在天启朝的政治斗争中,是被排除在外的。

但他早就对魏忠贤等人痛恨到了极点,登基后,他一心想要挽救危机四伏的大明王朝,趁机除掉魏忠贤,十一月初一,崇祯皇帝借口守灵,将魏忠贤派出宫,五天后,魏忠贤便在南行路上吊身亡。

除去大祸患魏忠贤后,崇祯皇帝开始整治朝纲,由于之前宦官专政,许多有才能的人遭到迫害被革职,于是崇祯皇帝开始恢复这些人的官职,其中就有毛羽健。

崇祯元年,毛羽健奉旨入京担任监察御史,妻子家人留在湖北老家。到京上任后,毛羽健的生活过的也挺单调的,老婆不在身边,每天两点一线的,时间久了,难免寂寞孤独。

于是,他就瞒着原配夫人养了一个小妾,话说这在古代男人三妻四妾也很正常,为啥要瞒着呢?因为史书上记载,毛羽健这个人非常怕老婆。

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毛羽健能怕老婆,说明这个老婆可不是一般人儿,原配温氏在得到下人的通风报信后,气不打一处来,快马加鞭地就杀到了毛羽健在京城的家中,而此时的毛羽健正和小妾沉浸在温柔梦想中呢!

原配温氏一看这景象,肺都气炸了,揪起小妾就是一顿打,在家里要死要活的大闹,毛羽健看着也不敢去说什么,只能主动认错,在把原配哄好后,毛羽健越想越气,并不是气老婆打小妾,而是气为啥老婆这么快就知道了。

原配走后,毛羽健细细调查了一番后,便把原因归咎于朝廷的驿站太发达,来往信件传递太迅速,因为在明朝,官员及其家属是可以免费在全国各地驿站休息落脚的。

二、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明朝的驿递制度。明代废除了宰相,一切事物由皇帝一人决断,皇帝就直接面向地方,不过地方多了,交流就显得麻烦,而驿递在这个过程中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明代驿递作为县政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支撑了县政运转的基本框架。驿递的主要职责就是飞报军情,接待来往使客,转运军需物资等,以速度为重。这也就解释了为啥原配夫人这么快就知道毛羽健养小妾的事了。

毛羽健越想心里越不得劲儿,自己监察御史的身份不就是干这个的吗?

于是就给崇祯皇帝上奏,说:“全国的驿站实在是太多了,兵部调用部队征用驿车的文书有发出的,却没有收回来的,士绅将乘坐驿车的文书借用,一张纸经过多次涂改修补。差役的威势如虎,百姓的性命像丝。”皇上当即命令有关部门严加清理整顿,便可缓解财政上的困难。

可崇祯皇帝日理万机,看了毛羽健的奏折后,觉得不是什么大事儿,就放到了一边。毛羽健等呀等,还是不见皇帝批示,便觉得自己一个人上奏,人微言轻的,可能皇帝压根儿不当回事。

于是就拉上自己的好友兼远亲刘懋(刑科给事中)一起给皇帝上书。毛羽健说:“驿递一事,最为民害,”接着刘懋就说:“当今天下州县困于驿站的约十之七八,而驿站用于公务的仅十分之二,用于私事的占十分之八。”

意思是说,现在天下的驿站太多了,朝廷用不了多少,基本上都被官员私占了,相当于现在的公车私用。如果裁撤驿站,每年就能省下不少钱,恰好当时朝廷正在东北用兵,而且部分省份正在闹饥荒。

这样一想,崇祯皇帝就给批了,但其实这件事在当时还是遭到不少大臣的反对的。

毛羽健怎么也不会想到,他针对驿站的这份奏章,会让大明王朝最终毁在一个驿卒手里。

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陕西米脂县河西一户生活贫困的李姓人家家中诞生了一名男婴,名叫李鸿基,后来改名李自成,李自成小时候被送进寺庙当和尚,这段经历和朱元璋有点相似,十几岁的时候,父母接连去世。

21岁那年,他通过关系找到了一份基层公务员的工作——银川驿站驿卒。虽然工资不高,但有时还能吃点回扣,日子还算过得去。

有着编制的李自成很快就娶到了一位美丽贤惠的妻子韩氏,一家人稳定的生活着。但这份平静的日子很快就被一份奏折给打乱了,崇祯皇帝按照毛羽健的建议,找出万历钦定的《给驿条例》。

按照“俱裁十分之六”的标准,将原先51条的条例直接压缩到12条,这样一来,官员在驿站享受的特权和待遇大幅缩水,驿卒也面临着被裁员的境遇。

就在上级收到精简人员通知正在考虑谁去谁留的时候,李自成居然在送信件的时候把一份重要公文给弄丢了。

于是,他便被名正言顺的裁员了,这人倒霉的时候,喝口凉水都塞牙缝,就在他郁闷的回到家中时,却发现妻子韩氏正在家中与别的男人私通,气红双眼的李自成将奸夫痛打一顿,又将不忠的妻子杀死了,奸夫趁机溜走了。

这个奸夫,是米脂县的一名衙役,大名叫盖君禄,绰号盖虎儿,是个出了名的地头蛇,很快,李自成就以故意杀人的罪名的被捕入狱,不过李自成并没有命陨于此,因为他有个彪悍的侄子。

李自成的侄子是个亡命之徒,听到李自成的事后,二话不说带着人夜里溜进县衙,救走李自成,临走前,还顺便杀了放高利贷的人,背负人命的叔侄二人自知此地不能留,便远走他乡到甘肃投军。自此,李自成便开启了他的戎马生涯。

在崇祯皇帝登基的第二年冬天,李自成回到陕西,在金县顺利的发动了农民起义,为啥这么顺利呢?

因为在天启年间,西北地区就已连年灾荒,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崇祯皇帝即位时,面对的已是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国库收紧。

对内要费大力气除掉阉党,对外还要面对后金的强大攻势,已是忙的焦头烂额,对于连年灾荒地方,不仅无暇顾及,还不得不向贫苦的百姓加派三饷——“辽饷、剿饷、练饷。”

这使得农民纷纷暴动,揭竿而起,其中最著名的几个有:“闯王”高迎祥、“八大王”张献忠、“曹操”罗汝才等。

李自成正是借此时机,才能在金县一呼百应,在这几个农民领袖中,李自成最钦佩的就是“闯王”高迎祥,于是带着这伙人投奔到高迎祥部下。

李自成早年曾在一个地主家放过羊,跟着地主家的少爷学过武术,再加上他这个人性格比较刚烈,因此在作战的时候,非常的骁勇,高迎祥对他很是欣赏,于是封他为“闯将”。

此时的朝廷主要兵力都集中在东北对抗后金,内部防守空虚,高迎祥和其他几路起义军联合作战,转战于山西、河北等五个省份,连连挫败政府军的围剿,声势越来越浩大。此时的大明王朝已处于内外夹击的状态。

面对愈演愈烈的农民暴动,崇祯皇帝不得不将视线从东北边境转回来,为了尽快清剿暴乱,他命孙传庭为陕西巡抚,这个孙传庭,也是位悍将,一上任,便出手不凡。

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接连击败势力强大的高迎祥和李自成各部,不甘失败的高迎祥准备西进潼关,攻占西安,但在进兵的途中,遭到政府军的伏击,高迎祥本人被俘虏,选择英勇就义。

而李自成率领部下,冲出重围,虽然损失惨重,但好歹保住了命。

义军听闻高迎祥已死,便拥戴李自成为王,就这样,李自成接替高迎祥成了新的“闯王”。

自此,李自成、张献忠成为了明末农民暴动的主力军。孙传庭和洪承畴率领的政府军开始对这两路起义军进行围剿,在经历了几次的激战后,张献忠投降,李自成也接连失败损失惨重。

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秋,已成孤军的李自成决定东出潼关,进击皖南地区,与当地的“左革五营”会和。

但令他想不到的是,孙传庭早就判断出了他的想法,在他东进的路上设置了三道埋伏,结果可想而知,李自成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损失,数万起义军被杀,仅剩十几人拼死逃脱,躲进商洛地区的深山老林。崇祯皇帝听闻后,大喜。

李自成失败后,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和大明王朝死扛到底,他等待时机,总结经验,注意收揽民心,又召集江湖谋士弥补自己才略上的不足,李岩、牛金星、宋献策等人慕名前来。

这几个人,为日后李自成叱咤中原,颠覆大明王朝起到了重要作用。

事实证明,李自成的等待是正确的,崇祯十三年(1640),河南爆发大规模旱灾,严重到什么程度呢?,在《烈皇小识》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人相食、草木俱尽、土寇并起。”面对这样惨烈的局面,李自成知道机会来了。

他率领部下,转战河南,途中不断向百姓揭露政府的腐败,并借机宣传自己的政策来拉拢民心。

这样的宣传很快就起了作用,许多走投无路的人纷纷加入了李自成的军队,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了几十万人,当时的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由此可见,对于李自成来说,形势一片大好。

三、

公元1644年,李自成势不可挡地攻破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很快,他又率领一百万义军,渡过黄河,分两路直奔北京城而去,一路上,义军势如破竹,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到了北京城下。守城的明军见已无法改变,便向李自成投降。

自此,大明王朝276的统治宣告结束。

历史总是这么的奇妙,如果当初毛羽健进京把老婆孩子带上,就不会被原配夫人千里迢迢跑来“捉奸”,驿站也不会惹到他,这样循环下去,李自成也不会被迫失业,明朝不会灭亡。

但历史就是历史,没有那么多如果,大明王朝的灭亡,是历史的趋势,只是毛羽健的桃色新闻,让帝国大厦以3.0的倍速加速倒塌。

参考文献:

《明史·毛羽健传》

梁启超:明朝灭亡的关键人物——毛羽健

徐海燕.“明代驿递制度初探.”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

《崇祯皇帝》傅苍松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朝各藩王世糸字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做了皇帝,给自己每个儿子定下二十个字的字辈,按“金、木、水、火、土”做偏旁循环取“名”。1.太子朱标,世糸字辈: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朱标孙子文奎,后裔改姓“让”,居湖北。孙子文圭,明英宗为其修建房屋,娶妻生子。孙子文坤,明英宗为其修建房屋,娶妻生子。

  • 明朝中后期朝会形同虚设,嘉靖万历不上朝不耽误治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1)朱元璋对朝会非常重视,朱棣开始忽视朝会1364年正月,吴王朱元璋着手建立官署制度,三月制定了官制、班次。朝会问题正式出现,从吴元年(1364年)到洪武十二年(1379)年,比较正规,和历朝历代差不多。但是自从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后,朝中没有宰相,且他对功臣无论文武、也不论

  • 记者探班丨《两京十五日》:明朝“返京四人组”逆天改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剧情介绍】明朝版“速度与激情”,看“返京四人组”如何逆天改命!《两京十五日》取材于《明史》中关于明宣宗朱瞻基的一段真实历史——“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 短短几句、寥寥数笔,点石成金般的化作一篇跌宕起伏的紧张故事。落难的

  • “泉”因有你丨李贽:站在历史浪尖上的思想家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来源:泉州发布)泉州枕山襟海,古称温陵,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文脉绵长,涌现了不少炳耀当世、辉映千秋的人物。他们有的博于学问、精著文章,有的崇尚气节、清逸敛退,有的务实用世、不负韶华,有的刚直耿介、捍民卫土……这些人物绵延于泉州城市历史的经纬之中,厚实了泉州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积淀。《“泉”因有你》栏

  • 明十三陵文物珍品亮相,包括国宝级的万历皇帝金冠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12月10日,2022明文化论坛在昌平区举办。活动上,105件出土文物珍品亮相,其中有20余件文物是首次展示。这些文物代表了明文化的精髓,突出展示了明十三陵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内涵。记者了解到,该文物展将择机面向公众开放。走进明十三陵历史文化陈列展示区,透明的玻璃展台内,万历款金箸、鎏金素杯、鎏金花蝶匙

  • 年少不识狄青,看懂狄青泪满裳,为狄青和现实中的狄青们而呼喊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常回家看看投稿 为繁荣、弘扬传统文化, 欢迎向《趙氏宗亲》微信号投稿。联络微信858620059! 出品 | 趙氏宗亲(ID:zhaoshizongqin)编辑 | 趙英雄北宋的狄青,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名将,他打的西夏丢盔弃甲,又平定 侬智高之乱,为北宋立下了汗马功劳,结局却被一群朝堂上的伪君子活活害

  • 明朝最传奇的书生,斥责李自成、对阵施琅,身中9箭投水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陈邦彦、陈子壮和张家玉被誉为“岭南三忠”,其中,以张家玉的事迹最为传奇,他被李自成俘虏,却全身南归,对阵施琅,屡破清军,最终身中9箭,投水而亡!张家玉,字玄子,号芷园,广东东莞人,“生而聪敏,精通经文”,而且“好击剑,任侠,多与草泽豪士游”。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张家玉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

  • 韦太后陷害公主,宋高宗冷眼旁观?都因她二人共侍一夫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随后南逃九皇子赵构,建立南宋政权,可惜他不思进取,只在乎自己的皇位,只是在南边苟延残喘而已。但有一件事情却一直让宋高宗赵构无法忘怀。原来赵构的母亲在靖康之难的时候并没有逃脱,而是和其她妃子和公主一起被金军掳走了。而她们这些俘虏,大多都会被分配到浣衣院去做奴隶,其实也就是相当于金朝的妓院。许多被俘的女

  • 装备火枪火炮的明朝军队,怎么会输给后金的八旗骑兵?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在万历年间,明朝的火器大军曾把侵入朝鲜半岛的日军打得落花流水,让日军数百年不敢觊觎半岛。但短短几十年后,明朝的火器大军就变得不堪一击了。这其实有多种原因在。首先,明朝火器虽然多,但维护保养不善,再加上本身质量就不好。很多火器都变成了烧火棍。早在戚继光时代,明朝火器的质量问题就让戚继光大为恼火。戚继光

  • 朱元璋不认识字?你也太小看明太祖了,人家一直在学习!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的成功离不开虚心学习的能力,如果你认为朱元璋枚上过学,大字不懂一个,那你就是小看了朱元璋的学习能力了。朱元璋的小时候十分凄苦,当时天灾不断,朱元璋的一家人几乎就剩他一个了。为了活命朱元璋只好剃度为僧,就这么算是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期。等后来加入起义大军之后,朱元璋的发展十分迅速,20多年就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