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的灭亡,是不是因为两次作死行为?看似的结盟都是鼠目寸光

宋朝的灭亡,是不是因为两次作死行为?看似的结盟都是鼠目寸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27 更新时间:2024/3/10 4:15:41

因此,两次联合必须分开来看,而不能笼统地归纳总结。

一、宋金海上之盟。在宋金海上之盟的过程中,北宋方是处于一个积极主动的地位。从1117年宋徽宗派马政和呼延庆跨过渤海,以买马为幌子,频繁接触,直到1123年取回燕云十六州,宋朝一共向金朝遣使十次,以图合作。

而联金灭辽在当时的形势下是看似正确可行的战略决策。

其一,辽国正处在衰落期,天祚帝耶律延禧拒谏饰非,穷奢极侈,盘于游畋,淫酗怠于政事,致使国家纲纪废弛,人情反目,上下离叛,人不为用。这样的政权在后起之秀金朝的打击下,根本不堪一击。虽然两国维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时期,但这并不意味辽朝可以成为能抵挡金朝的缓冲地带,亦或是靠得住的盟友。

其二,这是收复燕云的天赐良机。雍熙北伐以后,宋朝几乎丧失了独立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条件,燕云之地一直是中原政权对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重要屏障,如果能在联金灭辽的过程中取得收复失地的重要成果,即便辽朝灭亡,取代其地位的金朝想要南下恐怕更为不易。

其三,即便在军事行动不利的情形下,以钱赎地未尝不可。宋太祖时曾设置封装库,储藏钱物,就是为了赎回燕云等地。宋徽宗以与契丹岁币转送于金的条件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一带土地。显然,岁币的分量是不足以与长城防线相提并论的。

燕云之地得而复失,甚至后来北宋的灭亡,并不是因为唇亡齿寒,而是因为宋金军事力量差距,以及金朝在归还燕云十六州之时,已将这里搞成了废墟,已经无法成为军事缓冲带。童贯率领宋军的两次伐燕都是以失败告终,而苟延残喘的辽朝居然大获全胜,两次所谓的北伐,损耗了大量的军用储备和金银物资储备,随后又从金朝手中买回燕云十六州这样的废墟之地。近百年所积累的物资全数用尽,完全无力建设燕云十六州这个军事缓冲带。也让本无南侵之意的金朝探得了宋朝国力的虚实,至于最终开封城破,二帝北狩这样的“靖康之耻”更是宋钦宗一手促成,北宋的灭亡也算是联金灭辽产生的必然结果。

二、南宋联蒙灭金。如果说海上之盟是宋方主动为之的外交策略,所谓的联蒙灭金就是有些不得已而为之了。与宋辽关系不同,在当年他们算是兄弟之盟,虽说辽大哥有点欺负宋小弟,但是每年的岁币还不够皇帝喝花酒用的多,且边境并无战事。

但是在宋金100多年的对峙中,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战争,甚至在金朝被蒙古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金宣宗仅以河南地势险恶的数州之地,在1217年南侵宋朝以广疆土,最终造成了兵财窘困的情况,宋金之间不停地剑拔弩张正是促成宋蒙联盟的重要原因。宋蒙联盟实际上是一种很微妙的关系,在蒙古与宋朝互通使臣的问题上,蒙古人表现出了主动性和耐心。自1214年成吉思汗派出使者前往宋朝起,蒙方似乎向南宋敞开了联盟友好的大门。但实际上蒙方联宋是假,借道伐金是真。蒙古自始至终只是想借南宋边界绕路攻打金国,就是为了绕过金朝坚固的潼关防线而已。

在这里不得不介绍一下潼关,潼关地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北有黄河,东南是长15公里,深达数十米,乃至数百米的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西边是“奇险天下第一山”的华山。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只有仅容一车一马的羊肠小道可以通过。蒙古人的骑兵在草原和平原才有优势,在潼关只需千人弓箭手就可以防守几万的骑兵。

而宋方的回应其实一直是比较消极的。正是于之前金朝先灭辽后灭北宋的前车之鉴,南宋朝廷内部对于蒙古的态度是相当警惕的,甚至于出现了乔行简这样的观点,“强跶渐兴,其势以足以亡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弊也,古人唇亡齿寒之辙可复,宜姑与币,使得拒鞑”。(古文翻译:蒙古人越来越厉害了,他们的能力可以灭掉金国,虽说我们和金朝有仇,但我们还是有弊端的,联金灭辽后被金人灭掉的事,可能再次上演,让蒙金使劲打,相互削弱,也算是我们在防御他们。)蒙古人提出的不计前嫌,联金抗蒙的策略,在宋金世仇的背景下,得到了大多数人广泛的认同,却看不到乔行简的正确观点,后面更大的危险被弃之脑后。

当然,哪怕是以名臣真德秀为代表,极力主张对金强硬的人,也认为应对蒙古人保持警惕。臣观鞑靼之在今日,无异昔者女真方兴之时,一旦与吾为邻,亦必祖述女真已行之故智。因此他提出趁着金朝即将覆灭之时,金朝与蒙古交战,停止贡纳岁币,我们也可以挥师北上,收复失地。

无论是蒙方还是宋方,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没有真正与对方结盟的意愿,都是为了自己的战略目的而约定为相互夹攻之势。所以,在双方使者往来,约定结盟的过程中,双方争夺河北义军出现摩擦不断,甚至在公元1227年和公元1230年,蒙军为借道南宋边境,在蜀口与宋军爆发激烈的军事冲突,(这一地区地处秦岭和大巴山之间,是四川的门户)这也就不足为奇。

总之,宋金海上之盟与宋蒙联合灭金,无论起因、经过都颇有不同,唯一的共同点无非是两宋皆被所联合的对象消灭。

然而,在讨论宋朝两次亡国的原因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联合外族抵抗外族,不懂得唇亡齿寒的教训,而是要结合更全面的史实,探究其多方面的原因。

在这里就讲完了,两宋的两次作死行为了,喜欢的点个赞并加以转发。如果你有更好的看法就在留言区,留下你的看法。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宋太宗的子嗣越来越少,多次陷入后继无人的窘境,百姓评价:报应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原创作品,洗稿、抄袭必究前言导语古语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断子绝孙”是对一个人功德有亏的最大惩罚。如若自己没有后代,不仅死后无颜见列祖列宗,就算是在世时也会让人在背后指指点点。由此可见,绝后的下场在中国有多严重。但是熟悉宋史的都知道,北宋太宗赵光义一脉人丁稀薄。

  • 赵匡胤明明是谋朝篡位,为何还会被后人称为一代圣君?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958年,周世宗柴荣驾崩,年仅三十九岁。可惜柴荣一代雄主,壮志未酬,英年早逝。只留下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与皇后符氏,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很多人都说,如果柴荣没有逝世,那么必然会成为秦皇汉武那样的一代圣君。而赵匡胤则是柴荣一手提拔上来的将领,赵匡胤出身不高,却在柴荣的提拔下成为了后周的将领之首,可

  • 宋仁宗的郭皇后,为何会成为大宋第一个被废的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这还了得,古往今来有哪个皇后敢打皇上,宋仁宗不生气才怪?然而宋仁宗的内心竟是窃喜大于愤怒的,这是为什么呢?01这还要从宋仁宗立后说起。1022年,宋仁宗赵真即位。两年后,刘太后为他选妃立后。当时,宋仁宗看上了两个很漂亮的女孩,但是都被刘太后以长相妖艳,不够端庄为由pass掉了。最后,刘太后选了节度使

  • 靖康之耻有多耻?宋徽宗被俘9年生下14个孩子,其中5个不是亲生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一首满江红让无数人激动不已,一个靖康之耻也让无数人唏嘘感叹。头可断、血可流、将可死、朝可亡,但堂堂国君竟被敌人所虏,这对于任何一个朝代的将军,百姓来说都是奇耻大辱。回过头来看,靖康之耻也绝非偶然。在那样一个时期,由那样一个君主统治,哪怕将士再如何悍勇都不可能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真正让人感到耻辱的却是

  • 汝窑知识我来讲|“雨过天晴云破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一、帝王一梦,绝世之美北宋末年,朝堂争斗,风云诡谲。提起宋徽宗,后世褒贬不一。论艺术造诣,他绝对能让众人俯首称臣。徽宗对瓷器尤为热爱,汝窑的诞生起源便是他的一个梦……入夜,徽宗梦到大雨过后,远处的云间呈现一抹天青色。他甚为喜爱,故醒来之后,就写下了一句:“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随后他立即

  • 明朝一起“捉奸丑闻”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为保太子顺利即位,他杀戮开国功臣,废除丞相,让诸藩王离京,明令禁止后宫和太监干政,呕心沥血地扫出一条血路,皇权的专制,被他运用到了极致,也正因为如此,明朝才会成为中国两千年帝王政治和官场权力博弈的集大成者。可是大明王朝的最终命运,并没有按照朱元璋所设定的轨迹得以千秋万世,反而断送在一起“捉奸丑闻”上

  • 明朝各藩王世糸字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做了皇帝,给自己每个儿子定下二十个字的字辈,按“金、木、水、火、土”做偏旁循环取“名”。1.太子朱标,世糸字辈: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朱标孙子文奎,后裔改姓“让”,居湖北。孙子文圭,明英宗为其修建房屋,娶妻生子。孙子文坤,明英宗为其修建房屋,娶妻生子。

  • 明朝中后期朝会形同虚设,嘉靖万历不上朝不耽误治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1)朱元璋对朝会非常重视,朱棣开始忽视朝会1364年正月,吴王朱元璋着手建立官署制度,三月制定了官制、班次。朝会问题正式出现,从吴元年(1364年)到洪武十二年(1379)年,比较正规,和历朝历代差不多。但是自从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后,朝中没有宰相,且他对功臣无论文武、也不论

  • 记者探班丨《两京十五日》:明朝“返京四人组”逆天改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剧情介绍】明朝版“速度与激情”,看“返京四人组”如何逆天改命!《两京十五日》取材于《明史》中关于明宣宗朱瞻基的一段真实历史——“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 短短几句、寥寥数笔,点石成金般的化作一篇跌宕起伏的紧张故事。落难的

  • “泉”因有你丨李贽:站在历史浪尖上的思想家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来源:泉州发布)泉州枕山襟海,古称温陵,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文脉绵长,涌现了不少炳耀当世、辉映千秋的人物。他们有的博于学问、精著文章,有的崇尚气节、清逸敛退,有的务实用世、不负韶华,有的刚直耿介、捍民卫土……这些人物绵延于泉州城市历史的经纬之中,厚实了泉州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积淀。《“泉”因有你》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