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仁宗将安抚使文阶官职换为武官,范仲淹为何拒绝接受这一任命?

宋仁宗将安抚使文阶官职换为武官,范仲淹为何拒绝接受这一任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719 更新时间:2024/3/10 4:16:34

北宋康定二年(1041年)十月,为了方便应对西夏的威胁,宋廷分陕西为四路,派范仲淹韩琦庞籍、王沿四位文臣出任安抚使,掌管各路的军、民事务,再由四位武官担任安抚副使。

半年以后,庆历二年(1042年)四月,在宰相吕夷简的极力主张下,宋仁宗下诏将这四位安抚使换为观察使,而观察使为武阶官职。

吕夷简为什么会有着这样的主张呢?

因为他认为安抚使主要在于统兵,所以范仲淹等人的文阶官职不用再维持下去,而是应该换为武阶官职;而且武阶官职的俸禄较高,不改武阶的话,范仲淹等安抚使的俸禄甚至还不如属下一些武官的俸禄;更何况有着文官前往地方担任军职,改换为武阶官职的前例。

综上来看,可以说吕夷简的主张是充分合情合理的,因此宋仁宗同意了他的主张,下了这道诏书。

但是下令换官阶的诏书下达以后,安抚使们是纷纷反对,其中以范仲淹最为激烈,是先后呈交三份书表,拒不接受这个诏令,并且说道如果朝廷坚持这个诏令的话,他也坚持违抗皇命,哪怕因此身陷困境之中。

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更何况是天子的诏书命令,可以说范仲淹这样做是很危险的,是赤裸裸挑战皇帝的权威,但结果是面对范仲淹的强烈反对,宋仁宗竟然取消了这个任命,使陕西各路的安抚使继续维持了原本的文阶官职。

那么为什么范仲淹如此反对皇帝诏令,还成功了呢?

因为范仲淹的理由是他的文职头衔是“龙图阁直学士”,代表他是以天子近臣的身份,到了陕西负责边防,这样一来,地方边将自然老老实实听从他的指挥和调令;如果他接受换为武阶官职的任命,就会转变成为地方武官的身份,那么是对下统领不了地方边将,对上则是失去参与朝廷军事决策的权力,等于是权力严重缩水,无形中被降职,更是不利于他有充分自主权来抵御西夏侵袭。

范仲淹的这一理由也是很合情合理,所以宋仁宗权衡利弊之下,最终取消了这一任命。

那么吕夷简身为宰相,按说这个弊端他比谁都清楚,为何还要主张安抚使文阶官职换为武阶呢?他的动机真的如上所说那般单纯?

其实如今再看这段历史,会发现这背后吕夷简有着一个小心思,可谓是相当动机不纯,那便是他想通过这种方式,隐晦地将对自己宰相之位有威胁的人上升空间给断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宋仁宗时期,北宋的重点在于抵御西夏,如果能抑制住西夏的侵袭,使边境安宁,那么自然是天大的功劳,有着这样的功劳甚至可以入朝为相,所以吕夷简自然害怕这些人威胁自己的宰相地位。

当然害怕归害怕,他总不能明目张胆的打压他们,那么不用等他们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自己就下去了。

我们再来看看北宋时期的历史环境,重文轻武可谓是出了名的,而在那种环境下,武官地位很低的,不只是不受皇帝信任,还被文官集团打压,哪怕功劳再大,也不能入朝为相的。

所以吕夷简很聪明地利用这个规则,想要将范仲淹等人官职换为武阶官职,断了他们的上升之路,使得他们即使立下天大功劳,都不会入朝为相,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不得不说吕夷简这招还是很高明的,但是遇到了范仲淹、韩琦、庞籍、王沿这四人,他们都并非泛泛之辈,自然不同意这个主张,尤其是以范仲淹反对最为激烈,所以最终吕夷简这个动机不纯的主张因此而夭折。

通过以上历史事件,也可以看出纵观两宋,为何一直被周边政权压着打,不只是立国以后,使西北党项李氏自立门户出去,更是先有北宋靖康之耻,后有崖山海战的惨烈亡国之战呢。

就是因为在重文轻武的畸形环境下,知兵的武将没有自主权,只是属于文臣从属,而真正可以做主的是不知兵的文臣和皇帝,军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毕竟两宋319年,不是每个文臣都是如同范仲淹那般文武双全的,所以两宋武备不振,对外屡战屡败,是两次憋屈亡国。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分析,有不同看法欢迎评论出来和谐交流,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宋元时期的泉州富商蒲寿庚家族,为何被朱元璋下令贬为奴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蒲氏家族之所以能够在泉州混得风生水起,甚至成为泉州一城的霸主,与这个家族的核心人物蒲寿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蒲寿庚祖上原为西域阿拉伯人,他自幼跟随家父生活在中国广州,他的父亲蒲开宗因贸易有功,还担任过南宋朝廷授予他的承节郎一职。公元1271年,蒲氏家族举家迁至泉州。泉州在宋代是中国第一大港口,不

  • 宋朝为什么没有大规模的骑兵部队,在古代养活一支骑兵需要多少钱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战马不是想养就能养的。古代的骑兵通常是一个人配备2匹或者3匹战马,即使对轻骑兵来说,只配备2匹马也是很穷酸的配置。因为马的耐力和负重能力并不突出,而骑兵本人,加上武器盔甲和粮草的负重是非常大的,所以往往还需要第3匹战马来负责装载物资。不然你的骑兵部队就只能步行牵着两匹马行军了,骑兵部队也就失去

  • 诸葛亮留9字预言,300年后应验,还算中了张献忠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不少人觉得郭嘉不是英年早逝,能够和诸葛亮比肩,但是实际上,郭嘉不过是一介谋主,和诸葛武侯比,还是差了不少,不过是《三国演义》把郭嘉的地位拔高了罢了。真要比的话,把英年早逝的戏志才拉出来比,都要靠谱一点。唐代的武庙十哲,有诸葛孔明,而无郭嘉,也算是一个力证。诸葛亮令人敬佩的地方在于,为了刘备的知遇之恩

  • 朱元璋整贪官,那是真往死里整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要说哪个朝代当官待遇最惨,洪武朝(也就是明朝)肯定名列前茅,本文所讲的是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官员的薪资待遇以及一些吏治手段。休假制度朱元璋只允许官员一年三天的法定假期,不论是中央、地方,官职几何都一视同仁。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之前的汉朝实行的是上五天休一天,类似现在的单休。再看隋唐,上十天休一天,看着比

  • 朱元璋都不敢破的规矩,被嘉靖皇帝破了,破得还很名正言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剧照(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明史》记载,“皇子楠,太祖第二十六子。洪武二十六年生,逾月殇。”现在有人说他是尚妃的儿子,而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篇》中记载,则是“为葛丽妃出”。不管谁生的,因其早死,所以生前无爵,死后也没有追封。但规矩是人定的,也就会有人破,而破得最让

  • 朱元璋滥杀大臣是胡说八道:1368年01月23日朱元璋登基建立明朝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作者:萨沙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萨沙历史上的今天。朱元璋滥杀大臣是胡说八道: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登基建立明朝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在应天登基,建立明朝。满清夺取中国以后,系统的篡改了明朝的历史。他们将朱元璋塑造成一个滥杀大臣,相貌丑陋,冷酷无情的人。实际上,朱元璋确实通过明初

  • 赵匡胤离奇驾崩,去找皇子赵德芳继位的太监,出门却向晋王府走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王继恩没想到的是,21年后他故伎重施,却亲手将自己送入了地狱。宋太祖赵匡胤为世人留下了两个著名的成语:黄袍加身、斧声烛影,而这两件事都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公元959年,后周幼主掌国,功高震主的赵匡胤眼见各路要职全部由他的兄弟占据,便动了要取而代之的念头。公元960年的正月初三,赵

  • 朱允炆削藩之时,除了朱棣以外,其他五位亲王为何乖乖束手就擒?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朱棣也不想造反。要不是建文帝朱允炆不给叔叔们活路,谁愿意放着好好的亲王不做,冒着死全家的风险来造反呢?那么问题来了,前面五位亲王为什么束手就擒呢?他们是不敢造反,还是压根就没有能力造反?和他们相比,朱棣的优势又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朱棣的优势一、太祖高皇帝嫡子很多人不愿意承认朱棣

  • 朱棣出一上联:万方玉帛风云会,14岁的朱瞻基下联一给,谁与争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其一,靖难之役后遗症。朱棣等于是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先例,虽如今坐稳了江山,可后代呢?所谓,先例既开,来日方长!朱棣如今不再是燕王了,他地位变了角度自然也跟着变。故而朱棣算是真正体味到,老爸朱元璋当初为何那么疯狂了。如何避免后代再冒出一个“二号朱棣”来?一直是朱棣没法解决,却又不得不解决的事。所以,朱高

  • 朱元璋欲杀沈万三,指着猪蹄问:这是什么菜?沈妙答3字保全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所以才有了伴君如伴虎之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虽然在吏政上做的不错,但他称帝后,也遵守这个鸟尽弓藏的潜规则杀了不少人。明朝的开国功臣三十四人,他就杀了三十个。除了杀权臣,凡是对他皇权有威胁的,他都不会放过,不管什么身份。元朝有个商人叫沈万三,此人非常有生意头脑,到了元末他已经成了巨富。商人一旦有了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