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末清初,为维护明朝江山而殉难者,士人殉国

明末清初,为维护明朝江山而殉难者,士人殉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358 更新时间:2024/1/5 5:00:13

一、忠节张铨

张铨(?~1621年),山西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明史》有两个张铨,另一是安徽定远人,随朱元璋有战功,封永定侯)。张铨任辽东巡按御史,同辽东经略袁应泰驻守辽东首府,辽阳城。城破被俘后,原抚顺游击、投降后被努尔哈赤招为额驸的李永芳前来劝降,张铨不予理会;天命汗努尔哈赤诱以高爵厚禄,张铨山立而不跪,就是像山一样挺立,拒绝跪降。并声言:“我身为天子大臣,岂能屈膝!”后金贝勒举刀相逼,张铨引颈而待。问将他送回明朝如何?张铨说:“力不能杀贼,无颜求归!”皇太极敬佩他的忠诚精神,引宋徽宗和钦宗做例子,说从前徽、钦二帝被大金天会帝所擒,屈膝叩见,受封公侯的故事,劝他不必执迷不悟。张铨仍不为所动,只求速死。他说:“我当今皇帝,天下一统,共主称尊,我岂屈膝而损大国之体耶?”我受朝廷厚恩,如降你们,遗臭万年。我有母有妻,还有五个儿子,你们要是生我,必致覆宗绝祀。“我一死之外,无他愿也!”(《清太祖实录》卷七)

最后,四贝勒皇太极见张铨志不可夺,命将张铨用绳勒死。但也有人说他是自缢而死。《明史·张铨传》记载:“守三日,城破,被执不屈,欲杀之,引颈待刃,乃送归署。铨衣冠向阙拜,又遥拜父母,遂自经。”崇祯帝下诏为他在北京宣武门外建祠祭祀。

二、忠心承宗

孙承宗(1563~1638年),今河北高阳人,相貌奇伟,胡髯戟张。说起话来,声音清亮。万历三十二年(1604),高中榜眼。有谋略,大学士吴道南问他:“梃击案”当怎么办?孙承宗说:“事关东宫,不可不问;事连贵妃,不可深问。庞保、刘成而下,不可不问也;庞保、刘成而上,不可深问也。”(《明史·孙承宗传》)

帝即位,充日讲官,就是皇帝老师。皇帝每听承宗讲课后,都说“心开”,就是讲得精彩。不久,官礼部侍郎。他还“知兵”,熟悉军事。明失陷辽阳后,拜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仍兼帝师。广宁失陷后,王在晋任兵部尚书、辽东经略,驻山海关,要在关外八里地方再建一座城,加强防守。

六品小官袁崇焕反对,认为应在宁远建城。王在晋不听,袁崇焕便写信给首辅叶向高,未回复,再写信。叶向高跟孙承宗商量,孙说我前去调查一下。首辅同意,皇帝准许。孙承宗骑马出关,袁崇焕陪同,到中前所,城内仅存两间破屋,满目所见,一片凄凉,不禁潸然泪下。

他登上城楼,向东北眺望,遥见宁远形势,“天设重关,以护神京”;他认为宁远是山海关的天然“重关”,宁远不可不守。回到关上,同王在晋有一段对话:

孙问:旧城外八里建新城,旧城外“品”字坑、地雷为敌人设,为自己设?新城如守不住,数万新兵怎么办?

王答:将在山上建三个寨,以待溃卒!

孙问:兵未溃而筑寨以待之,不是教他们溃败吗?

王答:两座城比一座更保险。

孙说:不想恢复大计,而将关外屏障都撤掉,躲在关内图一时安逸,辽东岂不被敌人控制?

王在晋虽无言以对,却坚持在关外修筑重城。孙承宗和王在晋推心置腹地谈了七天七夜,王在晋仍不同意。但孙承宗、叶向高都支持袁崇焕主守宁远的意见,并在给皇帝讲课之暇,面奏所闻所见,顺便说了一句:王在晋不堪重用。随之,调走王在晋。遂有之后的宁远大捷。

孙承宗在阉党与东林党的党争中,虽为人忠正,胸有韬略,又为帝师,终被排挤,回到家乡。

崇祯二年(1629)皇太极率军入犯,进攻北京,孙承宗重被启用,再任督师,经袁崇焕等军民奋力,皇太极受挫回师,北京得以保全,并收复永平等四城,关内土地,得以完整。

崇祯十一年(1638),清睿亲王多尔衮等率军破长城、入内地,十一月初九日,清军兵攻高阳。县令雷之渤闻警先逃,告老还乡的原大学士、兵部尚书、督师孙承宗,本无守土之责,却率领全家儿孙、重孙、曾孙和乡民,登城拒守,以示与城共存亡。

清兵攻城不下将退去,环绕城墙,呐喊三周,守城兵民,也三次呼应。清军说:“此城笑也,于法当破。”(《明史·孙承宗传》)就是说呼喊时,带着胜利的欢笑,这座城可以攻破。于是,清军再次合围高阳城。激战一天一夜,城陷。大学士孙承宗被执,劝降。孙承宗说:“我天朝大臣,城亡与亡,死耳,无多言。”说完面北,望阙叩头,投缳而死,年七十有六。随之,其子、孙、从孙都战死,妇女等自杀,阖府30余人,全都殉于社稷。(《明史·孙承宗传》)

三、忠诚可法

史可法(1602~1645年)字宪之,北京大兴籍,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可法短小精悍,目炯有光。崇祯元年(1628)进士,官凤阳巡抚、南京兵部尚书,“廉信,与下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明史·史可法传》),士兵都愿意以死效力。

崇祯帝自缢后,凤阳总督马士英与阮大铖计议,要立福王为君,张慎言等说:立福王朱由崧有七不可,即贪婪、荒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史可法赞同。但还是立了福王。五月,议战守。史可法说:“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明史·史可法传》)升史可法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仍掌兵部。史可法请督师,出镇淮安、扬州。史可法议分江北为四镇,驻镇扬州。

时朝廷上下极度混乱。为争官位,殿堂之上,大吵大闹,甚至拔刀互相追逐。史可法上疏:陛下…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处深宫广厦,则思东北诸陵魂魄之未安;享玉食大庖,则思东北诸陵麦饭之无展;膺图受箓,则念先帝之集木驭朽,何以忽遘(gòu)危亡?早朝晏罢,则念先帝之克俭克勤,何以卒隳大业?战兢惕厉,无时怠荒,二祖列宗将默佑中兴。若晏处东南,不思远略,贤奸无辨,威断不灵,老成投簪,豪杰裹足,祖宗怨恫,天命潜移,东南一隅未可保也。(《明史·史可法传》)清军南下,形势严峻。史可法每缮写奏疏,循环讽诵,声泪俱下,听到的人,无不感泣。

清顺治二年(1645)正月,南明诸军缺饷,诸军皆饥。高杰到睢州,为许定国所杀。部兵大乱,屠掠睢州附近二百里殆尽。可法闻变,流涕顿足,叹道:“中原不可为矣!”(《明史·史可法传》)

清军攻陷盱眙,援兵全军败没。史可法连夜赶回扬州。城中人斩关出逃,舟楫一空。史可法传檄援兵,无一至者。二十日,清兵至。明日,总兵李栖凤拔营出降。扬州官民,分陴拒守。旧城西门险要,史可法奋自亲守,并作书寄母妻说:“死葬我高皇帝陵侧。”(《明史·史可法传》)两天后,清兵到扬州城下,炮击城西北隅,城破。可法自刎未遂,被执。劝降,拒绝,被杀。

扬州知府任民育、同知曲从直,江都知县周志畏,两淮盐运使杨振熙等,都死于难。清军因扬州兵民拼死抵抗,大肆屠杀,“扬州十日”,惨绝人寰,流传至今。

史可法德高品洁。他因功所加少保、太子太保、少师、太子太师等,全都力辞不受。他身为督师、兵部尚书、大学士,但“行不张盖,食不重味,夏不箑(shà),冬不裘,寝不解衣”(《明史·史可法传》)。如除夕,写文书到夜半,疲倦索酒。厨师报告:肉已分给将士,没有下酒菜肴。他便取盐粒豆豉佐酒。可法善饮,数斗不醉,但在军中绝饮。是夕,进数十觥,伏思先帝,泫然泪下。

史可法面对敌军,坚强不屈。壮烈殉难,无法寻尸。一年后,家人以他生前袍笏(hù)招魂,葬于扬州城外梅花岭(《明史·史可法传》)。有史公祠纪念。

《明史》赞道:“忠义奋发,提兵江浒,以当南北之冲,四镇棋布,联络声援,力图兴复。然而天方降割,权臣掣肘于内,悍将跋扈于外,遂致兵顿饷竭,疆圉日蹙,孤城不保,志决身歼,亦可悲矣!”有《史忠正公集》传世。

亲爱的朋友们,关于这篇文章,您怎么看呢?欢迎下方留言评论。

您的支持是我写文的动力,如果喜欢此种类型的故事,请关注我,下一篇更加精彩!

注: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南宋联蒙灭金的无奈:南宋何尝不知联金灭辽的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两宋,很多人认为两宋的灭亡充满黑色幽默:典型的例子就是北宋宋徽宗当初贪便宜,勾结金国夹击辽国。结果辽国灭亡没几天,金国大军就长驱直入,将徽钦二帝活捉今天黑龙江地区去欣赏雪景。而南宋后期,当金国面临蒙古大军夹击的时候,南宋朝廷没有吸取北宋的教训,联合蒙古灭亡金国,结果彻底葬送了宋朝江山。很多人为此

  • 明代异事之书生历险记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有了钱之后就回到邓州买了很大一块地,请了当地有名的工匠盖了一座非常有特色的宅院,里面还仿照南方的样式修建了一座后花园,在竣工的时候连对当地知县老爷都来参观了,并且直夸好,这也成为了当地的一景。这个赵老爷就是继承了他祖上的产业,在邓州附近买了很多的土地,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大地主,平常主要就是靠收租生活,

  • 明朝大将蓝玉如果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蓝玉,一直被视为洪武朝后期的军事天花板,在开国大将们被打压的打压,去世的去世如此背景下,蓝玉成为了征战内外的第一梯队主力。因为是常十万常遇春的小舅子,蓝玉本质上也属于是关系户,属于“淮西勋贵”集团里的一员。因为珠玉在前,蓝玉又多次被常遇春提携,蓝玉虽是晋升得快,却未必有着大明建国初徐达、常遇春、李文

  • 秦桧的墓曾被意外发现,墓中藏有一段文字,揭露了岳飞的真正死因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的宰相是范宗尹,他觉得自徽宗以来,朝廷滥赏这事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朝廷的正常运行,便找秦桧商量着要将其废除,秦桧当即表示十分赞成。范宗尹觉得秦桧已经同意了便胸有成竹,与秦桧一起去找高宗,可是谁知高宗却不同意,当范宗尹示意秦桧发表意见时,秦桧却表示完全是站在高宗这边的,并趁机弹劾了范宗尹。宋高宗觉得范

  • 明朝皇族究竟是如何取名的?一文带你了解明朝宗室取名规则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山河月明》明太祖朱元璋剧照因史料记载不一,史学界对明末宗室人口的说法也不一,从十几万到百万,各种数据都有。清初史学家温睿临甚至认为明宗室规模“其后本支愈繁衍,遍天下几百万。”“几百万”显然是个夸大了的概数。洪武年间,宗室人数仅有58人;永乐年间,也不过只有127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达2

  • 明朝御用农民:欠田赋绑知县,朱元璋却下圣旨“谁动他,灭九族”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走在队伍前面的那位便是“明朝最牛农民”陈寿六,被绑的就是他的父母官常熟县知县顾英,缘何出现上面这一幕,且随小编一起看看此前发生了什么?洪武年间,吃饭、用筷子、穿衣服都有严格的规定,农、军、匠、乐更是各守其道,不敢造次。因此,陈寿六这个农民想不本分都难,只能种田为生,勉强度日。可这年的秋天,得为儿子操

  • 明朝有一位著名清官,书信中八个字让朱元璋勃然大怒:我竟走了眼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朱元璋毕竟不是孙悟空,他没有火眼金睛的法术,既然是凡人,就难免犯错,所以,有一个人他也看走了眼。这个人的名字叫张昶(chǎng),是一位元朝的官员。朱元璋起义后,凭借自己英明神武的决策和俊美的外表,逐渐羽翼丰满,在不知不觉中,已然有了争霸天下的资格,这一点陈友谅也看得一清二楚,于是陈友谅第一个

  • 北宋灭亡时赫赫的杨家将去哪了:七郎八虎为国捐躯杨家将七零八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北宋年间,杨家名将保家卫国的故事非常感人。当时,杨家名将可谓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对宋朝可谓居功至伟。 怎奈奸臣当道,潘仁美大奸大佞,杨家名将遭到严重迫害。 辽国皇帝约请太宗,赴金沙滩 “双龙会”,暗藏杀机,兵困行宫。声声怒吼,阵阵击鸣,战车交错,刀光血影。大郎、二郎、三郎、四郎和五郎战死

  • 明成祖军事能力有多强?一次北征,就打垮了鞑靼!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建立之后,经过明太祖的数次北伐,消灭北元小朝廷,蒙古分裂为瓦剌、鞑靼和兀良哈三部。三部除了互相攻伐之外,也经常南下骚扰明朝,抢掠财物。到了永乐年间,明朝国力强盛达到巅峰,蒙古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府封号。永乐六年,阿鲁台杀掉布里牙特·乌格齐,拥立本雅失里为大汗,自任太师,独擅朝政,阿鲁台不甘心继续臣服

  • 南宋首富张俊,算算看,他究竟有多少家产?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他叫张俊,跟岳飞韩世忠几个人,组团叫南宋中兴四将。后来,南宋政府决定跟金国谈和了,宋高宗最怕这批手握重兵的武将。张俊最懂皇帝与秦桧,第一个交出兵权,并且用皇帝最放心的方式生活—吃喝玩乐,大肆圈地,欺男霸女。没过几年,张俊家的田地就不知道有多少平方公里了。老张住在杭州,湖州苏州常州等等等等,有记录的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