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大将蓝玉如果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明朝大将蓝玉如果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639 更新时间:2024/3/10 4:13:25

蓝玉,一直被视为洪武朝后期的军事天花板,在开国大将们被打压的打压,去世的去世如此背景下,蓝玉成为了征战内外的第一梯队主力。

因为是常十万常遇春的小舅子,蓝玉本质上也属于是关系户,属于“淮西勋贵”集团里的一员。

因为珠玉在前,蓝玉又多次被常遇春提携,蓝玉虽是晋升得快,却未必有着大明建国初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人的实力,实力的来源有时候除了自身思想和肉体的统一,也还需要一点“关系底气”。

何为“关系底气”?

徐达是朱元璋发小,李文忠是朱元璋外甥,所以他们是有一点别人不具备的底气的,而常十万,是一个实实在在肉体和思想高度统一的能人,在他还没离世时,徐达也说过,常十万乃是这批团队里的战争第一人。

因此说蓝玉是否很厉害,是否能够吊打朱棣,仅靠蓝玉在洪武后期阻击北元残余势力的战绩是难以判断出来的,反而是朱棣,他有着“关系底气”,格局要比蓝玉高得多。

建文帝登基之处,削藩严苛,本来他就和四叔关系不好,而朱元璋的“四巨头”儿子,朱标、朱樉、朱棡都去世了,只剩下一个朱棣,你说朱棣是不是太“显眼”了,打掉朱棣,那是刻不容缓的。

建文帝的削藩,从来都是围绕着朱棣展开的,虽然说藩王都要削,但是朱棣的下场肯定是最惨的。

可是一开始,朱棣也没怎么反抗。

给朱元璋祭祀,朱棣让仨儿子去的,本来三个儿子就等于是人质了,谁知道建文帝身边“卧虎藏龙”,有人觉得,朱棣的儿子不要软禁起来,而且还得把他们放回去,以此来麻痹朱棣。

朱棣又不傻,需要这种麻痹吗?

而建文帝另一方面也没停下来,派人去卸了朱棣在北京城建立的防御,岗位都换了,兵权都被拿走了,朱棣只能装傻熬日子,要说未来该怎么办,朱棣自己都没想好,他能起事,还是因为建文帝逼得太紧。

假如蓝玉还在,而建文帝的使臣已经把刀架在了朱棣的脖子上了,那么朱棣是应该造反还是等死?

造反,说不定会在战场上遇到蓝玉,不造反,就要立马被这几个无名小卒弄死,那么二选一,堂堂北击匈奴的燕王,怎么可能愿意这么死去。

在北京起事,朱棣是被侄子建文帝逼到了一个没有选择的地步,不过朱棣起事,不是完全劣势的,朱棣也看准了时机,那就是建文帝的“削藩”,导致天下藩王离心,阻挠朱棣靖难的路上,朱棣注定不会看到太多兄弟。

要知道,朱棣当时所能拥有的人马,仅是“八百”之众,甭说这个阵容是否能震动南京了,能安全活到南京,那都是幸运的了,可问题是,没有庞大的军事实力,朱棣是没有底气支撑起漫长的战线的。

那么朱棣的“军队”从哪里来的?

从靖难之役的历程来看,可以发现的是,朱棣最早获得实力增长,乃是他“挟持”了弟弟宁王朱权,这被称为改变了朱棣的一个重大政变。

看似是朱棣胆大心细的安排,可问题是,如果朱权一开始死心塌地地帮助侄子,又怎么会让朱棣进城,而且还被朱棣立下了“二分天下”的誓言,最终他把军队的指挥权拱手相让,让朱棣去靖难。

按正常的逻辑来讲,朱权不完全配合,朱棣是一点机会都不会有的。

在随后朱棣所扫荡过的地盘中,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大多数将领和城池选择投降,是完全没有打过的那种投降,夸张程度堪比宋太宗当年北上幽州之战,从属于辽国的汉人城池纷纷不战而降。

要说这里面没有猫腻,是没有人信的。

如果这些城池坚守,周围部队执意平叛,甚至为了平定燕王之乱,纠结大军来把燕王扼杀在半道中,那么不需要蓝玉的存在,朱棣就算三头六臂,也是无力回天,这已经不是军事能力的问题了,而是势力的拥有量问题。

因为燕王常年和游牧骑兵交手,这一套穿插迂回的战术施展得是炉火纯青,一旦成势,官军并不好阻挡。

朱棣不是没有遇到过生死危机,可建文帝一方面下令不要杀害叔叔,要抓到南京来跟他谈谈心,一方面又派出大量的“打酱油”的将领去御敌,比如建文帝就很信任他的表兄弟李景隆,李景隆乃是李文忠之子,可在靖难之役的表现来看,更像是个“叛徒”。

靖难之役重要的一环是“北京保卫战”,李景隆带着大军围城朱棣的老巢,守城的是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整整五十万大军乌压压一片,只要一不小心,北京就会沦陷。

按道理来说,朱高炽肯定是守不住的,但历史的常理就是不按套路出牌,朱高炽挡住了,李景隆白白浪费了五十万大军的战斗力,这边打不下北京,朱棣在另一个方向越跑越快,耽误了很严重的战机。

假设是蓝玉在,那么北京也许已经拿下了,这会给朱棣造成很大的麻烦,让朱棣完全没有了老巢,那么朱棣就等于输了一大半,不过即便是如此,朱棣也不可能放弃造反,还是那句话,造不造反,结局都不会比死更好。

后来李景隆昏招百出,多次挡朱棣都挡不住,据史料的逻辑来看,在某一个时间节点,李景隆或许已经和朱棣私下有了“密谋”,不然的话,后来朱棣进入南京城,“金川门”之变就不会有李景隆参与了。

靖难之役,朱棣是经历过九死一生的,但不得不说,朱棣还算是“捡到便宜”了,按照正常的藩王勤王,沿途官军消耗来说,朱棣必然是十死无生,可气运的东西,谁也说不准,也没人想到建文帝这些损人不利己的招数那么多。

一开始,朱棣未必是想当皇帝,他想造反,和他想当皇帝,那是两回事,造反的本质是保命,甭说蓝玉不在,即便是常遇春和徐达还在世,朱棣一样还是要起事,因为不起事,等待他的就是一个窝囊死去的下场。

同样的,从这个结果来反推,朱元璋确实是给自己的孙子埋下了大坑,因为压根就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帮助建文帝过渡这一时期,朱棣能够成功,更多时候是因为“保皇派”的减少,是朱元璋开国团队的逝去。

都说人自有天命助,朱棣屡次险象环生,又如何不是天命,建文帝垂坐高堂,自以为把叔叔掌握得死死的,最后却自焚南京皇宫,这又如何不是天命,这个天命,是人和环境、遭遇的集合。

朱元璋也同样想不到,本来儿子们可以稳住,老四帮孙子看住北边的门户,虽然互相不对眼,但不至于生死相对,毕竟一个在南京一个在北京,怎么都得罪不到一起,可朱元璋也不知道,他这个年轻的孙子特地派人千里迢迢地去招惹朱棣。

也许是朱元璋在世,朱棣才不敢造反,朱元璋要朱棣往东,朱棣也不敢往西,像朱元璋这种传统的家世,教子肯定是很严格的,可当朱元璋宾天,下一代人已经开始了新的人生,各自有未来,又怎么会再去坚持过去古老的一套。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桧的墓曾被意外发现,墓中藏有一段文字,揭露了岳飞的真正死因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的宰相是范宗尹,他觉得自徽宗以来,朝廷滥赏这事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朝廷的正常运行,便找秦桧商量着要将其废除,秦桧当即表示十分赞成。范宗尹觉得秦桧已经同意了便胸有成竹,与秦桧一起去找高宗,可是谁知高宗却不同意,当范宗尹示意秦桧发表意见时,秦桧却表示完全是站在高宗这边的,并趁机弹劾了范宗尹。宋高宗觉得范

  • 明朝皇族究竟是如何取名的?一文带你了解明朝宗室取名规则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山河月明》明太祖朱元璋剧照因史料记载不一,史学界对明末宗室人口的说法也不一,从十几万到百万,各种数据都有。清初史学家温睿临甚至认为明宗室规模“其后本支愈繁衍,遍天下几百万。”“几百万”显然是个夸大了的概数。洪武年间,宗室人数仅有58人;永乐年间,也不过只有127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达2

  • 明朝御用农民:欠田赋绑知县,朱元璋却下圣旨“谁动他,灭九族”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走在队伍前面的那位便是“明朝最牛农民”陈寿六,被绑的就是他的父母官常熟县知县顾英,缘何出现上面这一幕,且随小编一起看看此前发生了什么?洪武年间,吃饭、用筷子、穿衣服都有严格的规定,农、军、匠、乐更是各守其道,不敢造次。因此,陈寿六这个农民想不本分都难,只能种田为生,勉强度日。可这年的秋天,得为儿子操

  • 明朝有一位著名清官,书信中八个字让朱元璋勃然大怒:我竟走了眼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朱元璋毕竟不是孙悟空,他没有火眼金睛的法术,既然是凡人,就难免犯错,所以,有一个人他也看走了眼。这个人的名字叫张昶(chǎng),是一位元朝的官员。朱元璋起义后,凭借自己英明神武的决策和俊美的外表,逐渐羽翼丰满,在不知不觉中,已然有了争霸天下的资格,这一点陈友谅也看得一清二楚,于是陈友谅第一个

  • 北宋灭亡时赫赫的杨家将去哪了:七郎八虎为国捐躯杨家将七零八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北宋年间,杨家名将保家卫国的故事非常感人。当时,杨家名将可谓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对宋朝可谓居功至伟。 怎奈奸臣当道,潘仁美大奸大佞,杨家名将遭到严重迫害。 辽国皇帝约请太宗,赴金沙滩 “双龙会”,暗藏杀机,兵困行宫。声声怒吼,阵阵击鸣,战车交错,刀光血影。大郎、二郎、三郎、四郎和五郎战死

  • 明成祖军事能力有多强?一次北征,就打垮了鞑靼!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建立之后,经过明太祖的数次北伐,消灭北元小朝廷,蒙古分裂为瓦剌、鞑靼和兀良哈三部。三部除了互相攻伐之外,也经常南下骚扰明朝,抢掠财物。到了永乐年间,明朝国力强盛达到巅峰,蒙古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府封号。永乐六年,阿鲁台杀掉布里牙特·乌格齐,拥立本雅失里为大汗,自任太师,独擅朝政,阿鲁台不甘心继续臣服

  • 南宋首富张俊,算算看,他究竟有多少家产?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他叫张俊,跟岳飞韩世忠几个人,组团叫南宋中兴四将。后来,南宋政府决定跟金国谈和了,宋高宗最怕这批手握重兵的武将。张俊最懂皇帝与秦桧,第一个交出兵权,并且用皇帝最放心的方式生活—吃喝玩乐,大肆圈地,欺男霸女。没过几年,张俊家的田地就不知道有多少平方公里了。老张住在杭州,湖州苏州常州等等等等,有记录的田

  • 明朝末年,崇祯帝为什么不选择南迁?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末年,天下糜烂,国内四处爆发农民起义,东北的女真人对大明虎视眈眈,崇祯帝面临的局面可谓是内忧外困,眼看着女真人步步紧逼,李自成即将威胁北京。在许多人看来,南迁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历史上晋朝、宋朝都有南迁的例子,而且都延续了一百多年。我们都知道朱棣迁都北京时,在南京保留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完全可以

  • 明朝的逆袭之战:是如何用两万残兵,一举扭转大局?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中叶土木堡之变后明军大败,瓦剌部落一路南下逼近北京城,敌军来势汹汹,明朝守备力量不过两万余人,如何抵挡住10骑兵的冲击?明朝宦官乱政十分严峻,土木堡之变中宦官王振从中蛊惑,加上明英宗十分崇拜朱棣御驾亲征,不顾朝中大臣一致反对,亲自带领20万大军协同王振一同出征。此次出兵北伐事发突然,根本没有做好

  • 明朝王爷的悲哀,出城扫个墓都要得到朝廷批准才可以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随着前几年的穿越流兴起,相信很多人心中有过穿越的想法。有的人想穿越到古代当皇帝,有的人感觉当皇帝太累,而且危险程度很高,想穿越到古代当王爷,感觉王爷无忧无虑很是潇洒。而说起古代的王爷,其实也是一个危险系数很高的职业。以当下人气很高的明朝藩王来说,看似潇洒,实际上也就是一坐吃等死的职业,而且连最起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