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代,郎官迁转与其他体系的官员迁转,其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唐代,郎官迁转与其他体系的官员迁转,其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521 更新时间:2024/1/21 11:18:10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郎官的职任和迁转途径分析。唐代的五品职事,是诸官上进的一条重要界限,五品以上由宰相任用,六品以下由吏部任用。省台的重要官员都是五品,如中书舍人、给事中、谏议大夫、郎中、中丞俱五品。唐代对迁入五品的限制颇严,如果想要升入中央五品清官,必须先任六品的清官。

六品清官除东宫僚属之外,共有七种:诸司员外郎、侍御史、起居郎(起居舍人)、太学博士、国子助教、秘书佐郎和著作郎。其中起居郎(起居舍人)、太学博士、国子助教、秘书郎、秘书佐郎都带有学术性质,非一般行政人员所能胜任,而且员额不多,唯有员外郎和侍御史属于一般行政性质。

侍御史只得四员,员外郎则共二十六司,每司一员或二员,员额最多,可以包罗各种性质的人才,因此,郎官成为低级别官员高级别官员上进的一种重要途径,各种求上进的人才,多会趋于此。

我们研究发现,郎官群体的迁转在其体系内部尤为明显,从六品上的员外郎迁入从五品上的郎中最为显要。员外郎是郎中之副,而且郎中也是二十六司,所以通情况下,由员外郎升为郎中,然后才分途上达,为中央选官的一条大道。所以唐人说“郎官朝廷清选”。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员外郎迁出情况,无论唐代初中晚各个时期,其情况大致相同,以迁郎中为最多(其中加“知制诰”约占四分之一);其次迁中书舍人。大抵有才的多加“知制诰”,由员外郎“知制诰”迁中书舍人或进为郎中“知制诰”,然后转中书舍人或入中丞。

郎中迁入比例中,后行郎中向前行郎中迁转所占比例也尤为重要,郎中迁出也多为中书舍人和给事中、谏议大夫、御史中丞。

由于郎中从五品上讲,他的直接长官是六部侍郎。侍郎正四品下,不但与郎中品秩相差较远,而且自安史之乱以后,侍郎已为六部的实际领袖,地位贵重,郎中的资历未能直接擢为侍郎,于是例先经省台的正五品官或寺监的四品官,然后再转丞郎。

同时,在分析此统计数据时,我们还发现,郎官迁转与其他体系的官员迁转有三个主要的特征。首先,迁入郎官体系的官员多为“清流”之官或者学术性质的官员。如由中书门下两省迁入的,以补阙及起居郎为多。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由九寺迁入的以太常博士为多,而太常博士是学术官,为唐人所重,虽从七品上,品阶与九寺主簿相同,但九寺主簿则绝无入员外郎的太常博士的案例。其次,御史系统的官员与郎官体系的官员迁转尤为明显,无论是员外郎的迁入比例,还是郎中的迁入比例,御史系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御史台迁入郎官以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为主。再次,无论是员外郎的迁入迁出还是郎中的迁入迁出,地方官员的刺史和县令,或者各幕府的诸使僚佐是重要的一阶。

中唐以后,州刺史入为员外郎颇多,由员外郎出为刺史的亦特别多,可见员外郎与刺史互相迁转。永泰二年四月诏云:“自今以后,郎中与中州刺史,员外郎与下州刺史”。论品阶刺史四品,远在员外郎之上,而互相迁传,足见员外郎地位增重。

分析郎官的职任和迁转的途径,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郎官职任的素养要求,其不仅包含人文品格、文辞修养,还包含着郎官的儒家经学、吏能之才。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郎官职任的综合素养不仅要求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独特性,还要求在文学的基础上,具有政治的正确性和社会的广泛性。同时,这种吏能之才的政治正确性与社会广泛性,伴随着唐代选官制度的不同时期,对郎官的职任提出不同的要求。

唐代的选官制度主要特征是从“门第”到“才学”,由“长明榜”到“循资格”,两种特征是相辅相成的。在官员的铨选过程当中,才学的要求不断得到强化,同时,从由“长明榜”到“循资格”,基层官员的职业素养在迁转过程当中已经得到逐步的认可。

虽然郎官之中员外郎乃从六品上,但由于其地位特殊,皆为敕授,故已出选门。不过在员外郎的迁入官员统计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其才学素养和“循资格”的要求。如迁入郎官体系中员外郎的官员多为“清流”之官或者学术性质的官员。

同时员外郎迁入当中,更为鲜明的特征是,从初唐到中唐到晚唐,刺史、县令与郎官的迁转数量逐渐增多,这是唐代选官制度中,为弥补郎官体系中吏能之才的缺乏而作出的制度调整的结果。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郎官的职任和迁转,随着唐朝官僚体制的确立,郎官具备地方基层工作经历已是其仕途升迁的必要条件,郎官与刺史、县令相互迁转的比例显著增加,正是唐代“不历州县不拟台省”制度具体落实的结果和表现。

“凡官,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规定,则是针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性问题而提出的。在南北朝以前,由国家形态和政治体制所决定,中央和地方行政关系的运作,主要采取地方汇报、中央年终审查的机制。

加之地方长官自辟僚属,豪强大族在很大程度上垄断地方政务等因素,中央实际处理的地方事务不是很多。而士族子弟凭借门第和阀阅,往往能够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从中央官处理全国政务的要求来说,还是从地方官希望升迁的要求来说,内重外轻的问题并不明显,对中央官的地方工作经验要求尚未突出显现。

然而,随着隋朝新的中央集权体制建立,首先带来的变化是中央直接面对的地方机构增加,以及官吏选拔和考核权的集中,中央要处理的地方政务因此大量增加。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与此同时,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和大一统的重建,地方官的实权、地位有所衰落,高官要官都集中在朝廷,中央成为具有绝对优势的权力中心,内重外轻的格局因此形成。至唐朝高宗武则天以后,地方上新问题和新事务不断出现,更促成使职差遣的普遍化,中央和地方行政关系也因此发生深刻的变化。

大量地方政务要申报到中央来处理,这就迫切要求中央官具备处理实际政务尤其是来自地方的政务的能力。可是,这一时期中央各部门的主要官员,越来越多地从由科举出身并一直在中央做官的文士中选拔,他们往往文化修养与政治敏感性有,而政治判断力和实际的行政工作能力不足。

唐代自武则天以后直至玄宗时期,政治生活中文学与吏能之争的不断出现,其背景主要是在国家形态转型过程中,对中央尚书省官员的素质构成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包括郎官在内的中央决策官员来说,是“坐而论道”还是“参掌庶务”,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但在当时又还是有争议的问题。

至此,内重外轻以及由此带来的地方官升迁问题,中央官缺乏地方工作经验而造成的决策偏斜问题,都被提出来了。开元三年把“凡官,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作为选官的一个重要原则确立下来,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但是,原则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其在选官实践中很快就能落实。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安史之乱以后不断出现的关于进士“浮薄”的批评,正是在上述背景下,针对那些由科举入仕,尤其是进士科出身的官员身上呈现出的素质缺失现象而提出的。要落实这个原则,还需要以下几个前提:一是在思想上要对国家形态的转变有进一步认识,承认皇帝已经走向处理国家政务的前台;

二是在政治体制上要有相应的保障和落实的途径;三是科举出身的文士必须改变自身形象、提高社会声誉、完善自身素质。这些方面的变化,在唐朝中后期的历史运动中都逐渐呈现出来。

另一方面,方镇使府召辟文人入幕的普遍化,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首先,方镇为文士和科举出身的中下级官僚提供政治实践的机会,在实际的政治军事生活中培养行政才干;

结语

其次,方镇辟署文士皆以宾礼相待,有利于提高士人在社会上的声誉地位。也正是在士人文化政治素养不断提高,文化知识和行政才能都受到尊重的基础上,代的综合型官僚和士大夫政治才可能出现。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慈禧的陵墓有多恐怖?百年都不长一根草,是否是报应?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历代有身份地位的人,都会很重视安葬自己的陵墓。他们都希望陵园里可以长满花草、绿意盎然,这样风水好,可以旺子孙。而慈禧作为晚清的实际掌权人,一生骄奢淫逸,极致追求享受,甚至花了十几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修建自己的墓地。然而,在慈禧太后奢华的陵墓上,却看不见一丝的杂草植物,这是为何呢?是慈禧做尽坏事遭到报

  • 武则天和李世民、李隆基是什么关系?李隆基与武则天之间真的有什么仇恨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是唐朝开国功臣、“晋阳元谋”十七人之一的武士彟。武士彟先后娶过两任妻子,前妻过世后,由李渊亲赐续娶弘农杨氏,生下武则天姐妹三人。武士彟去世后,他与前妻的两个儿子虐待杨氏母女,搞得母女四人只好跑到洛阳,投靠娘家讨生活。贞观十一年,李世民东幸洛阳,有人拍马屁告诉他:洛阳有个13岁的绝色少女武氏,是

  • 慈禧出殡:“阴兵”抬轿,“阴官”仿照当朝大臣模样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慈禧出殡照。慈禧1908年11月15日死,仅仅当了一天太皇太后。清朝为她举行了盛大的出殡仪式,随后一年又进行了规模庞大的祭奠活动,前后花费白银120万两。慈禧巨大的棺椁,外面罩着描龙画凤的丝织品。上面一排外国人都不下跪。慈禧出殡的仪式,非常热闹,是当时轰动京城的大事。已经抬出京城的慈禧棺椁,路边站着

  • 赞华读史|在贞观之治中,李世民是如何整顿朝廷官员的陋习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究竟怎样做才能让各类人才“望旆来归”,从而达到“群贤毕至”的状态呢?我国古代的典故或许能给现在的我们些许启示。李世民继位不久,深感朝廷的官员有许多陋习,他下决心要整顿吏治。从哪方面下手比较好呢?他觉得朝廷之中一些低级的小吏受贿成风,从而败坏朝廷的风气,于是就从这里下手吧。如何来治理呢?苦思良久,想出

  • 多尔衮先致书南明?命令多铎率军直扑南京?南明守军不战溃败?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况且初入中原,人心不稳,很可能顾此失彼,造成腹背受敌的窘境。顺治元年七月,多尔衮先安抚南明政权的计策,收到了明显效果。对农民军的进攻取得了很大进展,后方也亦趋稳固。多尔衮便先致书南明,令福王“削号归藩。”指出:如不削号,便是天有二日,就是我大清的死敌。这样,我将拨出西征的精锐部队,转旗东征。对南明弘

  • 盘点历史上十大清官,海瑞包拯上榜,司马光狄仁杰有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第十名 包拯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国,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

  • 大清灭亡后,格格们都嫁给了谁?你认识的大明星其实都是皇室子孙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为什么这样分呢?宗室从字面上分析就是:血缘关系特别近。然而觉罗呢?血缘关系就比较远一点,清朝统治者一般都会把有功的人,赏赐为觉罗姓。爱新觉罗这个姓氏,在努尔哈赤的时候人还是非常少的。主要由努尔哈赤的六位叔伯祖父,以及他们的22个儿子组成的家族。自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清朝一共存在2

  • 李世民:二十四定天下,一身戎装打下社稷江山的他军事水平有多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当回首昔日李唐的历史时,大家都不得不钦佩李世民在政治方面的成就。但是,作为辅佐李渊晋阳起兵的一大功臣,李世民的军事素养也可在历代帝王乃至名将中占据前列。因其身为帝王的光环,盖过了他早年的军旅高光,导致今时今日许多人都忽视了他身为军事家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李世民在唐初统一战争中的过人表现。▲李

  • 揭秘:武则天称王建帝路上的六次惊天谋杀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导读:所谓做皇帝难,做女皇帝更难,武则天由一个皇帝的小妾一路长征52年,才最终坐上龙椅,其所经历的谋杀自然要多于常人。这其中,有六件谋杀案对武则天的帝业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她由一个弱势群体者变成了那个时代最强的人。第一次谋杀安定公主武则天从感应寺再次回到皇宫时只是唐高宗的一个普通嫔妃——昭仪

  • 大清早已消亡百年,为何至今还有守陵人?谁给他们支付薪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这些厚重的珍宝钱财,自然会让许多人眼馋,于是就出现了一种职业—盗墓者。汉朝时期受察举制的影响,更加重视对死人的礼葬,那时江湖上便出现了一大批盗墓贼。我们熟知的曹操就曾是其中的一员,且开创了“摸金校尉”。既然出现了盗墓贼,那么后来的历代皇帝对于陵墓的设置必然会挖空心思,设计机关必须保障陵墓的安全性。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