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史之乱这个问题上,李隆基确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据考证,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首称皇帝开始,到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结束,2000年的中国历史上有500多个皇帝。其中有昏庸暴虐最终亡国的,如秦二世;也有英明神武开创盛世的,如唐太宗。但是早期开创开元盛世这样的治世,后期发生安史之乱这样的乱世,这种“冰火两重天”、“天地板”的皇帝,李隆基是独一份。
在华夏历史上,安史之乱对整个社会伤害的严重程度,也只有西晋时期八王之乱引发的五胡乱华能与之相提并论。主要有四点:
一是开始出现真正的地方割据。经过此次战乱,地方藩镇割据势力增强,出现了节度使以及其他官员“父死子继”的现象,唐朝中央政权名存实亡。
二是人口锐减,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整个战乱唐朝人口由8000万左右减少到3000万左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不仅是普通民众的灾难,而且使经济遭到极大破坏,税赋急剧减少,而为了维持政权的运转,当权者又不得不饮鸩止渴,从加大对人民的盘剥,从而导致民怨沸腾,社会动荡,这也为唐末农民大起义埋下了恶果。
三是丧失了对西域的控制权。从汉朝开始,直至隋唐,历代帝王在开拓西域上薪火相传,不仅有汉朝的张骞、班超、史万岁、裴矩、侯君集等等这些文臣武将建立了攻略西域的功业,隋炀帝杨广更是在大业五年出巡西域,大败吐谷浑,在吐谷浑旧地设置四郡,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唐朝在继承前朝成果的基础上持续向外拓展,在安史之乱爆发前的天宝十载,唐军尚且一直进军到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大食的境内,在怛逻斯,也就是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市,与大食军队爆发了著名的怛逻斯之战。尽管这场战役以唐军失败告终,但唐军在西域元气未伤,安西节度使大将高仙芝坐镇西域,寻找进取的机会。但是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突发的安史之乱,迫使高仙芝率边军回国平叛,包括李嗣业、段秀实等猛将也都回军收复长安,西域尽失,并且从此脱离了中原王朝的统治。直到1000多年以后,清朝平定准噶尔,西域才再一次回到中华的怀抱,直到现在我国西部地区的不安定因素,都可以说是那个时候埋下的。
四是产生民族矛盾,再生夷夏之防。中国在很早时候的夷夏之防是指中原民族和边疆民族,就是所谓的南蛮北狄西戎东夷。但是在以北魏为代表的民族大融合之后,这种民族对立的观念淡化了很多,尤其到了盛唐时期,更是胡汉一家不分彼此,李世民还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中原政权强大的实力,不仅是军事上能给你压迫,经济上也能带给你繁荣。也正是因为这些,所以才使盛世唐朝开放、包容、自信。安史之乱的发起者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西域胡人,手下的军队也是长期驻扎在边境的军队,从此之后,产生了很强的民族对立情绪,整个社会也变得内敛、封闭、守旧。安史之乱,不仅是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是今后的大一统帝国从开放走向一个封闭的起因。从此以后,再难现盛唐气度。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众多的史家分析的很全面,大致就是李隆基怠政不理国事;李林甫独揽朝政嫉贤妒能;杨国忠志大才疏逼迫边将;枝强干弱,中央实力过弱而边防军镇权利过大。
其实这只是表象显示出来的结果,真正的原因是我在文章的楔子中的观点:“唐朝太强大了,强大到导致灭亡。”
“管理半径”这个词逐渐被人所知和认可,顾名思义,就是管理者所能控制的时空范围。管理者并不一定是一个人,对于一个王朝,管理者是皇帝和中央机构,地方各级官僚体系可以理解成为“派出结构”,是管理者拥有的管理能力的辐射。
盛唐的根本问题在于管理时空比以往相比大的多,管理者的能力不相匹配。
唐朝历经太宗李世民、高总李治的开疆拓土,先后把辽东、东突厥、西突厥、吐谷浑等胡族立国纳入版图,包括高句丽也直接管辖,大唐成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鼎盛时期面积达到1200多万平方公里。东至北朝鲜,西达中亚咸海,南面包括了现在的越南北部,北面则到蒙古高原的北部。
武则天为了篡唐,杀了很多名将和李唐宗室,在边疆斗争上屡屡处于下风,使得国土面积有所缩水。李隆基登基之后,虽然在前期接受了宋璟“不赏边功”的建议,但在国力恢复之后,继续对外开拓,逐步恢复了版图。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在太宗和高宗当初设置边庭六大都护府(安东、安北、单于、安西、北庭、安南)的基础上,开元十年,李隆基在边地设置十个兵镇,每个兵镇任命一位节度使为最高长官。
为了便于治理,授予节度使非常大的权限。据《新唐书 志第四十兵》记载:“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在李隆基励精图治的时候,众多的名将和儒臣,都有过戍边为将,担任军镇节度使,回朝为相,治理朝政。像我们前文介绍过的郭元振、张嘉贞、张说、李适之,等等都有这样的经历。这种治理模式在开元年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军镇节度使虽然权利很大,但是不会经营独立王国,并且最终要回到中央政权,管理渠道是畅通的。
到了天宝年间,李隆基懒于理政,让李林甫长期担任第一宰相,是集体宰相制流于形式。李林甫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排挤有才能的官员,尤其担心中央三省六部系统的官员外出担任节度使,建立功勋后回朝争夺权位,极力建议非汉族将领担任节度使。从太宗李世民开始,虽然很多蕃将都得到重用,也展现了能力和忠诚,但是从来没有成为群臣领袖的相臣,这几乎成了不成文的祖训。
李林甫劝说李隆基:“以您的雄才大略,以大唐的富强,还不能完全剿灭夷狄,是因为文官率军为将,文官胆怯,不能身先士卒。不如以蕃将领军,他们生来健硕,又是在马背上生长,善于作战,这都蕃将的天性。如果您能感化他们,任用他们,他们一定会誓死效命,夷狄就不愁剿灭了(“以陛下雄材,国家富强,而夷狄未灭者,繇文吏为将,惮矢石,不身先。不如用蕃将,彼生而雄,养马上,长行阵,天性然也。若陛下感而用之,使必死,夷狄不足图也。”——《新唐书 列传一百四十八上》)。”
李隆基采纳了李林甫的建议,提拔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为军镇节度使。《资治通鉴》记载李隆基曾经很自得地对高力士说,我现在把朝廷的政事交给宰相处理,边关的军事交给各个将领,我还有什么操心的事呢?虽然高力士提出“边将拥兵太重,陛下将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得谓无忧也。”
李隆基并没有听从不同的意见,还是非常信任李林甫和各个节度使。到了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前夕,十个节度使由安禄山、安思顺、哥舒翰、封常清、天裴敦复和杨国忠六人担任。其中安禄山兼任三个节度使,封常清和哥舒翰兼任两个。唐朝的精锐兵力都由节度使指挥,边镇强而中央弱。
点燃安史之乱引信的是接替李林甫地位的杨国忠。他是杨贵妃的族兄。自身有些才能,但主要是因为杨贵妃的原因受到重用,短时间内快速升迁,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出了一些昏招。其中在天宝十载和天宝十三载,发动了两次讨伐南诏的战争,但由于准备不足,指挥失误,两次都遭到惨败,军士死伤惨重,引起朝野不满。并且他也效仿李林甫,阻塞百官言路,当然,这也和唐玄宗没有心思听取谏言有关。
当时李隆基在内宠信杨国忠,对外宠信安禄山,结果造成两人争宠。杨国忠诬陷安禄山要谋反,李隆基在天宝十三载召安禄山进京,试探他有无谋反之心。由于安禄山在玄宗身边收买了耳目,因此他将计就计,坦然入长安,大诉忠心。李隆基更加信任安禄山,竟然准备破例让安禄山拜相,但是在杨国忠的反对之下又收回了成命。安禄山返回边镇之后,在第二年,也就是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以清君侧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之名起兵。由于安禄山深受李隆基的信任,让他兼任平卢(现在的辽宁地区)、范阳(现在的北京地区)、河东(现在的山西地区)三个相连的军镇节度使,麾下有作战勇猛的边军二十万之众,而中央军队毫无防备,所以在起兵初期,一路势如破竹。
这个时候,由于唐朝疆域辽阔,管理半径扩大,而李隆基沉迷享乐,群臣被占据相位十九年的李林甫打压的不敢进谏,盛世唐朝的治理已经失控。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看似偶然,但政局发生动荡已经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