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细说李隆基之15

细说李隆基之15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938 更新时间:2024/1/19 10:13:19

在安史之乱这个问题上,李隆基确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据考证,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首称皇帝开始,到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结束,2000年的中国历史上有500多个皇帝。其中有昏庸暴虐最终亡国的,如秦二世;也有英明神武开创盛世的,如唐太宗。但是早期开创开元盛世这样的治世,后期发生安史之乱这样的乱世,这种“冰火两重天”、“天地板”的皇帝,李隆基是独一份。

在华夏历史上,安史之乱对整个社会伤害的严重程度,也只有西晋时期八王之乱引发的五胡乱华能与之相提并论。主要有四点:

一是开始出现真正的地方割据。经过此次战乱,地方藩镇割据势力增强,出现了节度使以及其他官员“父死子继”的现象,唐朝中央政权名存实亡。

二是人口锐减,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整个战乱唐朝人口由8000万左右减少到3000万左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不仅是普通民众的灾难,而且使经济遭到极大破坏,税赋急剧减少,而为了维持政权的运转,当权者又不得不饮鸩止渴,从加大对人民的盘剥,从而导致民怨沸腾,社会动荡,这也为唐末农民大起义埋下了恶果。

三是丧失了对西域的控制权。从汉朝开始,直至隋唐,历代帝王在开拓西域上薪火相传,不仅有汉朝的张骞班超史万岁裴矩侯君集等等这些文臣武将建立了攻略西域的功业,隋炀帝杨广更是在大业五年出巡西域,大败吐谷浑,在吐谷浑旧地设置四郡,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唐朝在继承前朝成果的基础上持续向外拓展,在安史之乱爆发前的天宝十载,唐军尚且一直进军到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大食的境内,在怛逻斯,也就是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市,与大食军队爆发了著名的怛逻斯之战。尽管这场战役以唐军失败告终,但唐军在西域元气未伤,安西节度使大将高仙芝坐镇西域,寻找进取的机会。但是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突发的安史之乱,迫使高仙芝率边军回国平叛,包括李嗣业、段秀实等猛将也都回军收复长安,西域尽失,并且从此脱离了中原王朝的统治。直到1000多年以后,清朝平定准噶尔,西域才再一次回到中华的怀抱,直到现在我国西部地区的不安定因素,都可以说是那个时候埋下的。

四是产生民族矛盾,再生夷夏之防。中国在很早时候的夷夏之防是指中原民族和边疆民族,就是所谓的南蛮北狄西戎东夷。但是在以北魏为代表的民族大融合之后,这种民族对立的观念淡化了很多,尤其到了盛唐时期,更是胡汉一家不分彼此,李世民还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中原政权强大的实力,不仅是军事上能给你压迫,经济上也能带给你繁荣。也正是因为这些,所以才使盛世唐朝开放、包容、自信。安史之乱的发起者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西域胡人,手下的军队也是长期驻扎在边境的军队,从此之后,产生了很强的民族对立情绪,整个社会也变得内敛、封闭、守旧。安史之乱,不仅是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是今后的大一统帝国从开放走向一个封闭的起因。从此以后,再难现盛唐气度。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众多的史家分析的很全面,大致就是李隆基怠政不理国事;李林甫独揽朝政嫉贤妒能;杨国忠志大才疏逼迫边将;枝强干弱,中央实力过弱而边防军镇权利过大。

其实这只是表象显示出来的结果,真正的原因是我在文章的楔子中的观点:“唐朝太强大了,强大到导致灭亡。”

“管理半径”这个词逐渐被人所知和认可,顾名思义,就是管理者所能控制的时空范围。管理者并不一定是一个人,对于一个王朝,管理者是皇帝和中央机构,地方各级官僚体系可以理解成为“派出结构”,是管理者拥有的管理能力的辐射。

盛唐的根本问题在于管理时空比以往相比大的多,管理者的能力不相匹配。

唐朝历经太宗李世民、高总李治的开疆拓土,先后把辽东、东突厥、西突厥、吐谷浑等胡族立国纳入版图,包括高句丽也直接管辖,大唐成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鼎盛时期面积达到1200多万平方公里。东至北朝鲜,西达中亚咸海,南面包括了现在的越南北部,北面则到蒙古高原的北部。

武则天为了篡唐,杀了很多名将和李唐宗室,在边疆斗争上屡屡处于下风,使得国土面积有所缩水。李隆基登基之后,虽然在前期接受了宋璟“不赏边功”的建议,但在国力恢复之后,继续对外开拓,逐步恢复了版图。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在太宗和高宗当初设置边庭六大都护府(安东、安北、单于、安西、北庭、安南)的基础上,开元十年,李隆基在边地设置十个兵镇,每个兵镇任命一位节度使为最高长官。

为了便于治理,授予节度使非常大的权限。据《新唐书 志第四十兵》记载:“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在李隆基励精图治的时候,众多的名将和儒臣,都有过戍边为将,担任军镇节度使,回朝为相,治理朝政。像我们前文介绍过的郭元振、张嘉贞、张说、李适之,等等都有这样的经历。这种治理模式在开元年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军镇节度使虽然权利很大,但是不会经营独立王国,并且最终要回到中央政权,管理渠道是畅通的。

到了天宝年间,李隆基懒于理政,让李林甫长期担任第一宰相,是集体宰相制流于形式。李林甫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排挤有才能的官员,尤其担心中央三省六部系统的官员外出担任节度使,建立功勋后回朝争夺权位,极力建议非汉族将领担任节度使。从太宗李世民开始,虽然很多蕃将都得到重用,也展现了能力和忠诚,但是从来没有成为群臣领袖的相臣,这几乎成了不成文的祖训。

李林甫劝说李隆基:“以您的雄才大略,以大唐的富强,还不能完全剿灭夷狄,是因为文官率军为将,文官胆怯,不能身先士卒。不如以蕃将领军,他们生来健硕,又是在马背上生长,善于作战,这都蕃将的天性。如果您能感化他们,任用他们,他们一定会誓死效命,夷狄就不愁剿灭了(“以陛下雄材,国家富强,而夷狄未灭者,繇文吏为将,惮矢石,不身先。不如用蕃将,彼生而雄,养马上,长行阵,天性然也。若陛下感而用之,使必死,夷狄不足图也。”——《新唐书 列传一百四十八上》)。”

李隆基采纳了李林甫的建议,提拔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为军镇节度使。《资治通鉴》记载李隆基曾经很自得地对高力士说,我现在把朝廷的政事交给宰相处理,边关的军事交给各个将领,我还有什么操心的事呢?虽然高力士提出“边将拥兵太重,陛下将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得谓无忧也。”

李隆基并没有听从不同的意见,还是非常信任李林甫和各个节度使。到了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前夕,十个节度使由安禄山、安思顺、哥舒翰、封常清、天裴敦复和杨国忠六人担任。其中安禄山兼任三个节度使,封常清和哥舒翰兼任两个。唐朝的精锐兵力都由节度使指挥,边镇强而中央弱。

点燃安史之乱引信的是接替李林甫地位的杨国忠。他是杨贵妃的族兄。自身有些才能,但主要是因为杨贵妃的原因受到重用,短时间内快速升迁,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出了一些昏招。其中在天宝十载和天宝十三载,发动了两次讨伐南诏的战争,但由于准备不足,指挥失误,两次都遭到惨败,军士死伤惨重,引起朝野不满。并且他也效仿李林甫,阻塞百官言路,当然,这也和唐玄宗没有心思听取谏言有关。

当时李隆基在内宠信杨国忠,对外宠信安禄山,结果造成两人争宠。杨国忠诬陷安禄山要谋反,李隆基在天宝十三载召安禄山进京,试探他有无谋反之心。由于安禄山在玄宗身边收买了耳目,因此他将计就计,坦然入长安,大诉忠心。李隆基更加信任安禄山,竟然准备破例让安禄山拜相,但是在杨国忠的反对之下又收回了成命。安禄山返回边镇之后,在第二年,也就是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以清君侧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之名起兵。由于安禄山深受李隆基的信任,让他兼任平卢(现在的辽宁地区)、范阳(现在的北京地区)、河东(现在的山西地区)三个相连的军镇节度使,麾下有作战勇猛的边军二十万之众,而中央军队毫无防备,所以在起兵初期,一路势如破竹。

这个时候,由于唐朝疆域辽阔,管理半径扩大,而李隆基沉迷享乐,群臣被占据相位十九年的李林甫打压的不敢进谏,盛世唐朝的治理已经失控。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看似偶然,但政局发生动荡已经是必然。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康熙死后留下的58岁宠妃,被雍正羞辱3次,颜面扫地含恨离世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在清朝,却有这么一个妃子,她给皇帝生下了三个儿子,是皇帝最为宠幸的妃子之一,但是在皇帝驾崩后,她却被新皇屡次刁难羞辱,这是为什么呢?后宫宠妃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驾崩了,而与此同时,清朝皇位的继承人也有了最终定论,那就是康熙的第四子胤禛,是为雍正皇帝。康熙晚期,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皇位争夺战”—

  • 康熙王朝:孝庄太后临死之前,告诉康熙九朵花开了,有何寓意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孝庄太后是如何辅佐康熙的顺治帝出家做和尚,留下了孝庄太后和年幼的康熙。孝庄太后为了辅佐康熙亲政,一直默默地忍受着。当时鳌拜专权,苏克萨哈被杀,索尼装病,遏必隆和鳌拜一条心。孝庄太后没有办法,只有忍让,她告诉康熙,鳌拜的脖子比康熙的腰还粗。等到康熙长大了,孝庄太后亲自登门去请索尼出山。孝庄太后要索尼的

  • 康熙“瞧不上”的长城,到底有何用?西方学者:长城害惨了欧洲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长城长城害惨了欧洲都知道长城修建的作用,就是为了抵御劫掠和霍乱,所以在秦始皇时期开始,后来的每个朝代都会对其进行一些修缮。但到了康熙时,康熙却说:“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耳”。在康熙皇帝的眼里,长城就是国力衰弱的表现,大清朝可不用靠长城来解决防御问题,康熙帝为何会如此自信的认为呢?因为在康

  • 唐代,郎官职任和迁转的文学素养的要求,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搜图与之相对应的是,九寺诸监的员额则要庞大的多,其员额不下万人,其组织较尚书六部更为复杂而庞大,其首长之品秩亦几与尚书均等。笔者拟在前人努力之基础上,对尚书省郎官“颁令节制”的政务特色简要述之,期拟前人观照。首先,尚书省郎官“颁令节制”的政治特色体现在史料当中郎官职掌多政务,九寺诸监多掌事务。唐

  • 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人打下来的盛世,为何将其称为“康乾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钟毓清朝在历史上延续了将近三百年,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之所以重要,不仅是因为它的维系时间,还在于它是封建王朝统治的最后一个朝代。回看其他朝代的灭亡,都伴随着国家内乱,外族侵扰,或者直接被颠覆政权。而清朝似乎与其他朝代又有不同,因为它所面临的不仅是外族的侵扰,而是外国的侵扰。我们知道

  • 高三一轮|第6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 皇帝“二人转”-赵氏兄弟延续到民国的皇位争夺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北宋和南宋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皇帝“二人转”。北宋是赵匡胤建立的朝代,但是北宋之后的皇帝都不是他的后代,而是他的弟弟北宋第二位皇帝赵光义的后代;南宋是赵光义后代赵构建立的朝代,但是南宋之后的皇帝都不是他的后代,而是赵匡胤的后代;北宋由赵匡胤建立,亡于赵光义之后;南宋由赵光义后代建立,亡于赵匡胤后代

  • 皇帝一天是如何度过的乾隆3点起床早朝,7点翻牌子开始乏味的一天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突发奇想有这样一种想法:我国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如果也能以这种短视频记录的话,那可真就能实现时空对话了,想想也是挺有意思的。既然说起这个话题,今天大家就不妨一起来关注中国古代处于最高地位的君王的一天生活安排吧,此篇以乾隆皇帝,这位中国古代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进行介绍。当然皇帝也

  • 康熙第一次见孙子弘历之时,为什么惊得放下酒杯?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玄武门变、靖难之变、九子夺嫡无一不深刻地诠释出了最是无情帝王家这句话。但是也不是所有帝王都是无情的,清代的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亲密祖孙情,就构建出了清代宫廷史中的一段佳话。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皇帝之一,他八岁登基、平三藩、灭鳌拜,在多场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他文治武功、空前绝后。因此被后人称之为千

  • 除李世民外,李渊还有个很能打的女儿,拥兵数万创立娘子军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平阳昭公主是李渊的三女儿,母亲是太穆皇后窦氏,李世民的亲姐姐。关于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在史料中都没有记载。只知在她成年后,李渊将她嫁给了武将柴绍为妻。因为柴绍当时官居隋朝元德太子的千牛备身,所以婚后便带平阳昭公主在长安生活。李渊在起兵前曾秘密遣使将二人召回,平阳昭公主便与丈夫商议,让他回去跟随父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