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康熙“瞧不上”的长城,到底有何用?西方学者:长城害惨了欧洲

康熙“瞧不上”的长城,到底有何用?西方学者:长城害惨了欧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311 更新时间:2024/1/20 8:02:57

长城

长城害惨了欧洲

都知道长城修建的作用,就是为了抵御劫掠和霍乱,所以在秦始皇时期开始,后来的每个朝代都会对其进行一些修缮。

但到了康熙时,康熙却说:“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耳”。在康熙皇帝的眼里,长城就是国力衰弱的表现,大清朝可不用靠长城来解决防御问题,康熙帝为会如此自信的认为呢?

因为在康熙皇帝时期,传统的边患蒙古高原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新的边患来自于更北边的俄国。

恰如康熙帝所说,蒙古部落已形成“屏藩”,因为距离就是最好的防御,如今边患问题已经远离中原,中间又有这么多的高山地形阻隔,根本就不用担心会受到外敌的侵扰。

清朝时的长城

所以康熙才认为长城“没有用”,这也能理解,但对之前的很多朝代来说,长城的作用和意义都是重大的。

甚至连西方的一位名叫巴菲尔德的教授,在其发表的,《危险的边境:游牧帝国与中国》这篇论中,也认为长城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因为中国的长城害惨了欧洲!更间接影响了欧亚大陆乃至世界的格局,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都知道,当时中原受到外敌的侵扰,主要是匈奴、鲜卑、契丹,包括蒙古在内的游牧民族,这些民族是以游牧为生的,所以他们居无定所,通支起帐篷就是一个家,然后随着草原而移动。

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游牧民族的生产力并不高,中原丰富的物产,成了他们渴求的东西,于是为了掠夺,这些北方的游牧民族,开始了肆无忌惮的侵略。

匈奴

长期食肉的游牧民族,人高马大力气也大十分的凶悍,再加上擅长骑马,这让中原的民族十分头疼,因为即便是能打败他们,也追不上他们。

所以游牧民族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来犯,在这种束手无措的情况下,长城应运而生,当堵住了大部分的分界后,游牧民族只能通过有官兵镇守的关隘,这样难度是很多的,但要绕远路的话,其入侵的成本也很高。

后来经过考量之后,这些游牧民族认为既然抢不到中原的钱,那就征服欧洲吧。根据欧洲的相关历史记载,曾经在欧洲平原上,突然出现了一群强悍的敌人,这群人并不清楚是从何来的,他们骑着高大的骏马,闯入欧洲后到处烧杀抢掠。

打的欧洲的土著人民毫无还手之力,随后这群彪悍的少数民族更加肆无忌惮,对欧洲进行了多次的进攻,让当地的人民苦不堪言。

匈奴

后来得知这群少数民族里,有匈奴、突厥和蒙古等民族。在被长城阻挡后,匈奴民族为了生存便开始侵略欧洲,把罗马帝国打得节节败退。突厥和契丹也一样,在欧洲和西亚都有过侵略的痕迹。

正因为如此,巴菲尔德教授才会说,长城害惨了欧洲,可见长城对我国的意义非凡,但大家知道吗?长城有一个作用鲜为人知。

在古代,聪明的中国人是如何打赢贸易战的呢?很多人以为贸易战只会发生在现代,其实在古代也有经济封锁和贸易战存在,而行之有效的策略却很少有人知道,因为这是在难以攀登的高山上,修筑长城的另一个作用,而且是一个容易被人遗忘的功能。

老美对俄罗斯的各种贸易禁令和制裁,就是试图限制俄罗斯的发展,让其无法增强国力,而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聪明的中国人早已发现了应对措施,长城也并非如康熙所认为的那样没有用。

长城能打贸易战

实现经济封锁

如果用最少的伤亡和最低的成本,不用武力就能让对方屈服达到战略的目的,岂不是最好的办法吗?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封锁和贸易战。

诚然在崇山峻岭上修建长城,在军事防御上的效果并不大,但在经济封锁上,能起到有效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古代交通并不发达,古人没有飞机高铁,所以经商只能经过车马和脚力,但如果在高山上修筑起了高墙,就能挡住商人的自由进出。

比如在明朝时,明朝的政府就曾对辽东实行过经济封锁,当时的明朝政府关闭了互市,导致商品不能自由流通,后来在努尔哈赤晚期,辽东的米价暴涨,一旦米价格达到了八两银子,棉布一匹九两,更夸张的时,一匹蟒缎高达200两而且还没有货。

长城

可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经济封锁都能给敌人带来很大的损失,不仅会带来经济萧条,甚至还会引发社会动荡,经济不景气敌人更不可能发动战争了,毕竟打仗也是需要钱的。可以说这是非常有效的防御和打击手段。

如果从经济层面上思考,那就能理解为什么还要费尽心思的,在崇山峻岭中修建长城了。虽然那堵墙挡不住大军进攻,却能有效控制商人和商品的流通,实现贸易垄断。

而且长城还能将所有的贸易网络,收缩到几个关键点上来垄断贸易通道,这样就可以对塞外,进行经济打击和贸易封锁。

修筑长城

再加上长城上的各个关隘,是贸易网络上的关键点,想要流通商品都得经过关隘,这样的话,也能从关口贸易中抽取税收,抽取的税收还能补贴修筑长城的成本。

无论怎么看,长城的存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那些在荒漠和平原上低矮的长城,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可能有人会好奇,长城这么矮究竟能拦住什么?都知道在难以攀登的崇山峻岭上修筑长城,能在经济层面发挥很大的作用,那就是阻断彼此间的商贸往来,实行经济封锁,这是古人的聪明所在,居然靠修长城就能打赢贸易战。而在草原和荒漠上修筑的,又矮又单薄的长城,又有什么用呢?这样的长城真的能阻挡游牧民族的强攻呢?

长城

减少不确定性

其实即便修筑的长城单薄矮小,从军事角度来说,也是可以减少很多不确定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都知道游牧民族的骑兵是很厉害的,骑兵大战步兵也存在很大的优势,比如骑兵的速度很快,所以总能出其不意的制敌。

而且冲击力更强,因为速度快所以在横冲直撞时,会对步兵造成很大的冲击力,而且机动性很强,基本上打完上一个目标,很难预估对方的下一个目标会在哪里,也不知道去哪里追击他们。

虽然针对骑兵,人们发明了很多对抗的武器,比如盾牌、车阵和长枪方阵,这些在兵力聚集的战场上,是能发挥奇效的,但一旦到了战场外空间更大之后,这些对抗骑兵的优势就会荡然无存,那为何说修建长城,会减少这样的不确定性呢?

游牧民族

其实,这和长城上的烽火台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烽火台会起到传递消息的作用。首先,烽火台传递消息的速度,远比骑兵的速递要快,点燃烽火就能让大后方提前获知情报,然后做好应对的措施减少伤亡。

其次,烽火点燃的方和点燃的次序,能让我方提前获知敌人来犯的方向和距离。而如何能得知对方来了多少人,则是通过烽火台释放的烽火的形态、悬灯和举旗来确定的。比如举二烽,代表对方有1到10人,举二烽并举旗,表示对方有10到500人。

足以看出古人的聪明智慧,而长城的城墙首要功能,就是拦截和迟滞骑兵,但需要明白的是,长城是拦截不了大规模强敌进攻的。

但对频率更高的中小型规模的劫掠,长城还是能发挥其作用的,而这也是边境长城要防御的常态,毕竟组建数千规模的骑兵成本十分高。

长城烽火台点燃

面对战马跨不过去的城墙,骑兵在到达长城脚下后,一般会命人凿开一个缺口,以便更多人马通过,但因为长城城墙是用硬土夯成的,当骑兵正在凿墙时,很容易被烽火台上的人发现,点燃烽火,就能让大后方的士兵们做好迎敌的准备。

不仅能让后续的支援,有时间集结和赶来,还能在防守反攻时,起到围堵歼灭的作用,所以你看,大部分的长城虽然不高,但作用却是很大的,和烽火台打好配合,很大程度上能抵御外敌的强攻,减少我方的伤亡。

所以长城并不是康熙所说的没有作用,在古代长城兼具了军事战争,和贸易战争两个功能,从这两个方面看,长城都能有效的打击敌人,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代,郎官职任和迁转的文学素养的要求,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搜图与之相对应的是,九寺诸监的员额则要庞大的多,其员额不下万人,其组织较尚书六部更为复杂而庞大,其首长之品秩亦几与尚书均等。笔者拟在前人努力之基础上,对尚书省郎官“颁令节制”的政务特色简要述之,期拟前人观照。首先,尚书省郎官“颁令节制”的政治特色体现在史料当中郎官职掌多政务,九寺诸监多掌事务。唐

  • 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人打下来的盛世,为何将其称为“康乾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钟毓清朝在历史上延续了将近三百年,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之所以重要,不仅是因为它的维系时间,还在于它是封建王朝统治的最后一个朝代。回看其他朝代的灭亡,都伴随着国家内乱,外族侵扰,或者直接被颠覆政权。而清朝似乎与其他朝代又有不同,因为它所面临的不仅是外族的侵扰,而是外国的侵扰。我们知道

  • 高三一轮|第6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 皇帝“二人转”-赵氏兄弟延续到民国的皇位争夺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北宋和南宋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皇帝“二人转”。北宋是赵匡胤建立的朝代,但是北宋之后的皇帝都不是他的后代,而是他的弟弟北宋第二位皇帝赵光义的后代;南宋是赵光义后代赵构建立的朝代,但是南宋之后的皇帝都不是他的后代,而是赵匡胤的后代;北宋由赵匡胤建立,亡于赵光义之后;南宋由赵光义后代建立,亡于赵匡胤后代

  • 皇帝一天是如何度过的乾隆3点起床早朝,7点翻牌子开始乏味的一天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突发奇想有这样一种想法:我国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如果也能以这种短视频记录的话,那可真就能实现时空对话了,想想也是挺有意思的。既然说起这个话题,今天大家就不妨一起来关注中国古代处于最高地位的君王的一天生活安排吧,此篇以乾隆皇帝,这位中国古代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进行介绍。当然皇帝也

  • 康熙第一次见孙子弘历之时,为什么惊得放下酒杯?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玄武门变、靖难之变、九子夺嫡无一不深刻地诠释出了最是无情帝王家这句话。但是也不是所有帝王都是无情的,清代的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亲密祖孙情,就构建出了清代宫廷史中的一段佳话。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皇帝之一,他八岁登基、平三藩、灭鳌拜,在多场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他文治武功、空前绝后。因此被后人称之为千

  • 除李世民外,李渊还有个很能打的女儿,拥兵数万创立娘子军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平阳昭公主是李渊的三女儿,母亲是太穆皇后窦氏,李世民的亲姐姐。关于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在史料中都没有记载。只知在她成年后,李渊将她嫁给了武将柴绍为妻。因为柴绍当时官居隋朝元德太子的千牛备身,所以婚后便带平阳昭公主在长安生活。李渊在起兵前曾秘密遣使将二人召回,平阳昭公主便与丈夫商议,让他回去跟随父亲起

  • 康熙铁了心庇护的巨贪噶礼,到底是什么来头?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在很多小说和影视剧中,康熙皇帝往往被塑造成英明神武的高大上形象,可真正历史上的康熙与此相差甚远,从他包庇巨贪恶吏噶礼一事即可窥见一斑!噶礼,满洲正红旗人,姓栋鄂氏,是清朝开国功臣何和哩四世孙,未经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历任吏部主事、郎中等职。康熙三十五年,康熙亲征噶尔丹,噶礼当时在左都御史于成龙麾下,

  • 40岁的杜甫做了一件什么事情,获唐玄宗赞赏并得以“参列选序”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今年是杜甫诞辰1310年。唐玄宗先天元年,在河南巩县的一个村庄,杜甫出生了。这一年,本是唐睿宗景云三年,但正月十九日改为太极元年,五月改为延和元年;八月,李隆基继位,改元先天。这争斗、纷乱的一年,似乎预示着杜甫不凡且波折的一生。「七龄思即壮 九龄书大字」杜甫对自己的家世一直津津乐道:自先君恕、预以降

  • 嘉庆皇帝,一生刀光剑影,在位25年,两次紫禁城“陷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嘉庆皇帝最大的特点是:祖训“复读机”,而且“复读”的特执着。想干好,一直干不好。属于没功劳有苦劳,没苦劳有疲劳。无奈之下,除了整天唠叨,也只能照着祖宗处理事情的模板来处理他遇到的问题。有很多时候,嘉庆顾不上自己是否反复无常,一旦发现处理过的事情和祖宗处理得不一样,便马上更改。纵观其二十五年的执政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