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安史之乱时回纥虽援唐但每次出兵不超五千人,并非平叛关键因素

安史之乱时回纥虽援唐但每次出兵不超五千人,并非平叛关键因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595 更新时间:2023/12/18 3:31:07

《旧唐书·回纥传》评论:“代宗诱回纥以平河朔,戡难中兴之功,大即大矣!然生灵之膏血已干,不能供其求取;朝廷之法令并弛,无以抑其凭陵。”明末清初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借援夷狄,导之以蹂中国,因使乘以窃据,其为失策无疑也。”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控制河北地区。接着洛阳、潼关、长安相继失守,唐玄宗西逃四川,太子李亨(唐肃宗)即位于灵武,依靠朔方军抗击叛军。玄宗曾对太子李亨说:“西戎北狄,吾尝厚之,今国步艰难,必得其用,汝其勉! ”当年九月,肃宗即遣敦煌王承窠出使回纥,回纥随后派兵协同唐军平叛。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共四次出兵助唐,其中三次直接与叛军交战。

第一次是助唐击破同罗等部的战斗,至德元载(756年)九月,敦煌王承窠出使后,回纥与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合力征讨同罗诸蕃,最初出兵助唐的是毗伽可汗,也就是后来受唐朝册封的英武威远毗伽可汗(磨延啜)。

《新唐书》记载:“裴罗死,子磨延啜立,号葛勒可汗。”“肃宗即位,使者来请助讨禄山”。

第二次是收复两京之战,至德二载九月,广平王李俶(唐代宗)及郭子仪率领诸军讨伐叛军,准备收复两京。《新唐书》记载:“回纥遣其太子叶护领其将帝德等兵马四千余众,助国讨逆”。 唐军开进长安城西的香积寺,迎击驻扎在寺北的十万叛军,最初唐军失利,但经大将李嗣业力战,稳住了阵脚。朔方军左厢兵马使仆固怀恩率领回纥兵四千趁机进攻东侧叛军精锐骑兵,叛军气势大挫。

李亨

随后,唐军主力与回纥汇合,一举歼灭叛军六万多人,大获全胜。叛军趁夜色弃城逃窜,次日唐军收复长安。十月,唐军与回纥军队东进,新店一战,叛军十五万依山列阵,回纥从南山攻击叛军背后,叛军惊溃。唐军占领陕州,安庆绪放弃洛阳。收复两京之战胜利结束。此后,肃宗为了笼络回纥,对回纥可汗进行册封,并且将幼女宁国公主嫁往回纥和亲。

第三次是在相州之战,乾元元年(758年)至乾元二年(759年),唐军乘胜追击,力图一举击灭叛军逆首安庆绪。回纥王子骨啜特勒、宰相帝德等率领骑兵三千助讨叛军。乾元元年(758年)十月,唐军连战连捷,攻下卫州,把安庆绪围困在相州。此时史思明降而又复叛,率军南下,但惊惧于官军势大,驻军观望。当时时唐军有六十多万,但却分归九大节度使统领,而且没有设置最高长官总管军务,仅仅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致使军事指挥混乱,加上久困坚城,人困马乏,已成强弩之末。

次年三月,蓄势已久的史思明终于出兵,与官军决战。史思明兵少而精,唐军轻视敌人,不以为意,两军交锋,势均力敌,胜负难分的时候,忽然刮起大风,吹沙拔木,天地昏暗,近在眼前都不能分辨。唐军大惊,溃不成军。回纥军也败回京师。这一战的失利也使得平叛战争被迫继续下去。

第四次是平定安史残部,宝应元年(762年),回纥受史朝义的煽诱,率军南下,准备大肆抢掠大唐。此时英武可汗已死,他的儿子登里可汗在位。唐朝连派使者进行争取,最终改变了回纥的立场,重新确立了助唐灭史的方针,在就进军路线、雍王会见礼仪等问题反复争论之后,回纥兵终于投入战斗。十月初,唐军与叛军在横水交战,唐军主力由仆固怀恩率领在西原列阵迎敌,另选精骑与回纥兵绕到敌军后面,两面夹击,大破叛军。史朝义倾巢而出,决死一战,唐军屡次冲锋敌阵而不能破。

关键时刻镇西节度使马璘单骑奋击,杀出了一个缺口,官军乘机而入,叛军大败。唐军追击叛军于石榴园、老君庙,史朝义仓皇逃跑,唐军再次攻克了洛阳。仆固怀恩、仆固碭父子长驱直入,先后战郑州,下滑州,在昌乐大败敌军,在下博取得对叛军的大捷,追击叛军直到河北。第二年春正月,史朝义从莫州出逃,走投无路自尽,河北被平定,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最终落下帷幕。

中唐形势图

唐人认为回纥对于国家有救难的功劳,屡称“北虏有勋劳于王室”。回纥军队的强劲战斗力也被时人所称。叛将阿史那承庆曾说:“唐若独与汉兵来,宜悉众与战,若与回纥俱来,其锋不可当,宜退守河阳以避之” 。杜甫《北征》中称回纥:“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

那么,在平叛中回纥究竟起了到多大作用?是否真的是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现从参战人数、战斗序列、实际战况等方面来分析。

其一,从参战人数来看。据《资治通鉴》记载,破同罗之战前,回纥可汗“遣其臣葛逻支将兵人援,先以二千骑奄至范阳城下,子奇闻之,遽引兵归”,收两京之战,“可汗遣其子叶护及将军帝德等将精兵四千余人来至凤翔,元帅广平王俶将朔方等军及回纥、西域之众十五万,号二十万,发凤翔” 。相州之战,“回纥遣其臣骨啜特勒及帝德将骁骑三千助讨安庆绪,上命朔方左武锋使仆固怀恩领之,官军步骑六十万陈于安阳河北 。平史朝义之战,药子昂迎劳回纥时,“密识其兵裁四千”。唐军人数,据《资治通鉴》和新旧《唐书》记载,每次投入兵力总数动辄数万、数十万,回纥历次出兵未曾超过五千人,由此可见平叛主力无疑是唐军而并非回纥。

其二,从战斗序列而言。在唐军战斗序列中,回纥军多隶属于仆固怀恩、仆固碭父子。收复两京之战,仆固怀恩任“朔方左厢兵马使”;相州之战,为“朔方左武锋使 ;平史朝义之战,仆固碭为“右厢兵马使”,统领回纥兵马作战。而统领全军的至少是节度使一级的武官,往往带有 “元帅”的头衔。兵马使、武锋使只是副将。

至于唐朝给予回纥的极大礼遇,则事关两国关系和唐朝对外政策,与军事部署无关。从实际战例来看,回纥骑兵骁勇精锐,承担的作战任务往往是“出贼阵后”、“袭其背”,可见回纥善于快速奔袭、袭扰、突击。唐军便由熟悉回纥情况的仆固父子单独统辖,承担突袭或者侧面进攻,类似突击队的角色,并非主力部队。

仆固怀恩

其三,从实际效果来看。在破同罗、收两京、平定史朝义残部作战中,回纥都有出色的表现。但不能就此认为回纥是主导战局的决定力量。河曲之战,仆固怀恩大义灭亲,斩杀其次子;香积寺之战,李嗣业挺身而出;昭觉寺之战,马璘单骑奋击,这些都是扭转局势的重大因素。而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仆固怀恩等人善于用兵,灵活调度,也使得回纥得以发挥快速突击的长处。况且,相州之战回纥也参与其中,结果依然是以大败告终,回纥骨啜特勒、帝德等十五人也自相州奔回长安。

根据史书记载分析来看,回纥军队虽然有着较强的战斗力,但是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回纥兵也不是平叛战场上的主力。真正的主力还是大唐几十万部队和郭子仪李嗣业、仆固怀恩父子、马璘等军事将领,即使不借助回纥兵,唐政府仍然有实力和能力镇压安史叛乱,借兵回纥只是加速了平定安史之乱的时间。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康熙帝幼子允祕:17岁封亲王,被哥哥雍正捧在手心里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帝的子女不少,光儿子就35个,正式齿序的也有24个之多,排序靠前的那些阿哥可谓耳熟能详,因为他们参与了九王夺嫡,在老十四以后那些阿哥们,知名度就远远不如哥哥们了。而在这些弟弟们之中,有一个最小的弟弟,那就是小二十四胤祕(其实胤祕还有个弟弟,但出生不久就夭折了,没有齿序),他是康熙帝的幼子,他6岁

  • 康熙晚年的悔恨,他为何亲自为鳌拜平反,还说鳌中堂是大忠臣?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的康熙尚且年幼,身边没有太多人的支持,而鳌拜则权力极大,在朝内说一不二,康熙与鳌拜的战斗可谓九死一生,但为何到了康熙的晚年,他却开始后悔击杀鳌拜,还要主动封他为大功臣,这其中又有和隐情。满清第一勇士鳌拜的威名有多厉害,看看朝中的索尼就知道了,索尼是索额图之父,顺治死前钦定的四大辅政大臣之首,不仅

  • 康熙王朝:孝庄三进索尼府而不入,最后用一根拐杖敲开大门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少年康熙想试试自己的学问究竟有多高,他用龙儿的名字去考试。结果得了第三名。当主考官苏克沙哈和副考官济世来向他禀报时,康熙高兴得当场就跳起来。济世恭祝他学业有成后起身离开。苏克沙哈让康熙看伍次友的考卷,文章中说鳌拜圈地是借此结党擅权。长此以往,党政日盛,皇权日衰,危机会演化为祸乱。一旦到那个时候,皇城

  • 嘉庆资质平平,乾隆为什么选他为接班人?嘉庆:你看我母亲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皇帝选接班人的标准很简单:只要身体足够健康,品行方面也还说得过去,他就很知足了。毕竟他老人家活了将近九十岁,截止至秘密立储时,他一共经历了十次丧子之痛,这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感觉,让乾隆对继承人已经不可能有什么高要求了。根据史料记载,皇长子永璜,死于1750年,年22岁;皇次子永琏,死于1738年

  • 安史之乱平定前仆固怀恩已遭猜忌,骆奉先的诬告促使其反唐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仆固怀恩为何可以排名第一,他又为何起兵反唐,最后结局又如何呢?仆固怀恩是铁勒仆固部人,铁勒在贞观年间被名将李勣消灭,唐太宗在其土地上建立了六府七州共计十三个羁縻府州,其中仆固部归属于金微府,金微州都督则由仆固部首领担任,而仆固怀恩的家族就是仆固部首领。仆固怀恩的父亲去世后,他继任金微州都督,但

  • 康熙骂胤禩是辛者库贱妇所生,辛者库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从康熙的训斥语中可以知道辛者库肯定是一个卑贱的身份,那辛者库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辛者库是满语“辛者库者特勒阿哈牛录”(sin jeku jetele aha niru)的简称。辛(sin)汉意为量粮食的斤斗或金斗,一斗八升为一金斗;者库(jeku)汉意为粮米。全意为管领下食口粮的人。辛者库是包衣下属的

  • 安史之乱导致唐朝政治和社会失序,对外战略也趋于保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安史之乱后,可以说,唐朝的生命就已经结束了。唐朝余下的时间,只是靠着南方新财源的输血勉强维持着。暂且不论中国历史,只说唐朝历史,在安史之乱后,唐帝国从政治到社会,从军事到外交,完全是质的变化与跌落。政治从有序到无序,豪族被挤出权力的游戏安史之乱之前,唐朝的权力格局始终进行着有序的变化。武则天之前,就

  • 嘉庆皇帝并不昏庸,为什么说清朝的衰败是从他开始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时期,由于美洲大陆的三种作物红薯、玉米、土豆的广泛种植,解决了小麦和水稻不足的生存难题。这三种作物主要特点是耐旱,非水浇地也能种植,最重要的是它们产量很高。三种作物不是乾隆时期才传入,但是到了这个时期才得到大范围推广;因此乾隆时期人口激增,出现了虚假繁荣景象,让后人误以为康乾是盛世,开始大加赞美

  • 安史之乱后陈玄礼所作所为表明其或已投靠唐肃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可是陈玄礼在安史之乱后对唐玄宗做了什么呢?第一,陈玄礼与太子李亨勾结,逼杀了杨国忠集团的几个核心成员。第二,陈玄礼发动兵变,逼死了唐玄宗最爱的杨贵妃。第三,逼死杨贵妃后,陈玄礼还有脸跟唐玄宗认错。第四,做了这么多事,还敢跟着唐玄宗一起入蜀,显然是被派去监视唐玄宗的。可以说,陈玄礼的这些操作,都证明了

  • 和珅真正的后台不是乾隆,而是这个人,他不死,嘉庆不敢动和珅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这是《清史稿》中关于和琳的描写。和珅和珅击败权臣李侍尧后,不仅代替了李侍尧的地位,而且成为了乾隆面前的红人。有人说,和珅贪赃枉法,乾隆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有原因的。在小编看来,和珅能够得到乾隆的器重,有三大原因。第一点原因和珅有才华,和珅承袭父亲入宫,成为了皇宫中的一个小侍卫。和珅刚入宫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