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嘉庆皇帝并不昏庸,为什么说清朝的衰败是从他开始的?

嘉庆皇帝并不昏庸,为什么说清朝的衰败是从他开始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164 更新时间:2023/12/18 3:31:49

乾隆时期,由于美洲大陆的三种作物红薯、玉米、土豆的广泛种植,解决了小麦和水稻不足的生存难题。

这三种作物主要特点是耐旱,非水浇地也能种植,最重要的是它们产量很高。

三种作物不是乾隆时期才传入,但是到了这个时期才得到大范围推广;因此乾隆时期人口激增,出现了虚假繁荣景象,让后人误以为康乾是盛世,开始大加赞美。

其实,乾隆除了维护中国统一、开疆扩土有功,执政时期政绩乏善可陈,反而出现诸多失误,让大清走向衰落。

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从明朝开始,但是更为严重。

限制对外贸易,不仅阻碍了经济的前进;更重要的是错失了中国与世界接轨,借鉴、吸收先进文明和工业成果的机会。

乾隆时期,英国派出以马戛尔尼为首的外交使团觐见乾隆,希望中国与西方通商,但是被其无情拒绝。

对外开放大门一关就是百年,错失了融入世界的良机,被远远地甩在世界后面。

重农轻商

康熙时期,政府认为工商生产不是社会的根本,反而是社会动乱的根源。皇帝把能够挣钱的行业都垄断在自己手里,不让大家经营,更没有竞争。

如乾隆时期严禁采矿,“有强取矿石者,罚银十两”,矿山是工业发展的前提,而乾隆却不让百姓经营,严重制约了国家经济发展。

禁锢思想

这是乾隆最大的罪过,不得不说。

中国自从汉代武帝以来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剥夺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自由。

禁锢思想主要体现在文字狱,让人闻之色变。

文字狱历代都有,但都是在建国初期,权力没有巩固之前。

清朝的文字狱旷日长久,让人叹为观止。

乾隆登基时,清朝已经建立一百多年,经历了几个皇帝,汉人已经认可爱新觉罗是他们的统治者,政权空前巩固,他本人也自称“盛世”。

尽管如此,乾隆依旧大兴文字狱,变本加厉。

据《清代文字狱简表》统计,乾隆在位60年,实际统治64年,制造的大规模、中规模和小规模的文字案共计130多起,整个清朝文字狱大案一共160多起,乾隆时期的文字狱占80%,

乾隆十六年前后的工部尚书孙嘉淦假奏稿案,“文武吏牵连获罪者几及千人,蔓延至于七八省,而嘉淦自是亦不自安,未几以忧卒”。

也即被冒名的孙嘉淦在这个案子爆发后,被活活吓死了,可见乾隆的统治恐怖到何等地步。

如果说文字狱还情有可原,对学术自由的限制则是十恶不赦。

清代文学家王锡侯,本名王侯,因怕名字犯忌讳遂改名锡侯。

后来他觉得《康熙字典》收字太多,使用不便,便呕心沥血十七年编成一部体例新颖的字典《字贯》,印刷发行,受到欢迎。

但是乾隆帝得知后勃然大怒,下令将王锡侯处斩,子孙六人处死,全家二十一人不能幸免。

不光如此,还株连许多官员。

为什么近代发明都在西方,科学家都出现在西方,因为那里的思想自由。

清朝统治时期,没有一项有利于人类的发明,这绝非偶然,罪魁祸首是乾隆,是他将思想禁锢推向高潮。

一个万马齐喑的社会,百姓噤若寒蝉,怎么会有想象力?

更何况,对于知识分子的学术成果,乾隆采取坚决打压,这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流毒何止百年?

掏空国库

乾隆在世时打了十场战争,耗费了数亿军费,财政赤字剧增,国库掏空。

乾隆好大喜功,在任时外出160多次,其中广为人知的是六下江南。

乾隆六次南下,没有轻装简从,规模都在万人以上,所到之处,花费惊人,极大地加重了百姓负担,让本来已经不堪重负的大清财政雪上加霜。

江苏省教育厅长(学政)尹会一曾上奏章劝阻说:“民间疾苦,怨声载道。”

乾隆不以为然:“民间疾苦,你指出什么地方疾苦?怨声载道,你指出什么人载道?”

皇家教师(侍读学士)纪晓岚(主编《四库全书》)也对乾隆说,江南人民的财产已经枯竭。

乾隆一听,怒不可遏:“我看你文学上还有一点造诣,才给你一个官做,其实你就是个娼妓,有什么资格对朕指手画脚,谈论国家大事?”——“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

乾隆陶醉在人口增长的盛世中不能自拔,所以才大肆挥霍,加剧了大清的衰落。

加剧腐败

腐败每个朝代都有,以乾隆时期为最甚。

每个朝代的统治者都不会纵容腐败,对贪官都是零容忍。

问题是乾隆太过专制,贪腐问题解决不了,贪腐现象愈演愈烈。

一方面他对贪腐铁腕打击,使不少贪官被绳之以法;仅是乾隆中后期,就处理涉贪督抚36人。

其中即行正法5人,迫令自尽7人,死缓7人,反贪的力度不可谓不大,

但是一方面,其实倒霉的都是苍蝇,老虎往往逍遥法外,加剧腐败。

连乾隆也坦承:“各省督抚中廉洁自爱者不过十之二三,而防闲不峻者,亦恐不一而足。”

他搞不懂,为什么他那么重视,官员还是前赴后继贪腐?

原因是乾隆太专制了,没有人敢畅所欲言,真正的大贪官和珅没有人敢揭发。

和珅抄家被查抄的资产相当于大清国库十几年的收入,这些钱可都是和珅卖官鬻爵、以权谋私的钱,牵涉的都是高官。

为什么和珅在乾隆活着的时候没事?因为他和乾隆关系特殊。

换言之,和珅是被乾隆养肥的。

很多人都说大清没有党争,是个好事;但这说明乾隆太专横,不允许大臣发出不同声音,这也极大恶化了大清官场生态,败坏了官场风气,降低了官员道德底线,加剧了清朝衰败。

事实上,嘉庆并非一个昏君,也不是一个暴君,而是一个明君。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没有执政的时候,已经看透了大清的弊端,打算励精图治、强力反腐,革除积弊,拯救大清。

面对乾隆造成的严重贪腐现象,他一上台就强力反腐,揪出贪官和珅,以此为契机大力整顿吏治,强调"整饬吏治,以清廉为本","贪墨之风,首当严惩"。

针对乾隆专权、万马齐喑、言路堵塞现象,嘉庆"诏求直言,广开言路",鼓励放下包袱和顾虑,给皇帝提意见。

不仅如此,嘉庆褒奖起复了部分乾隆朝以言获罪的官员。

他还听从老师朱珪"身先节俭,崇奖清廉"的建议,限制地方官员向他呈送宝物,"诏罢贡献,黜奢崇俭"。

这跟乾隆在位时勒令各级官员过年过节向他进贡,将官员“逼良为娼”形成鲜明对比。

嘉庆平时生活也非常节俭,比如五十大寿禁止民间演戏庆贺,六十大寿又禁止大臣给他送金珠玉器。

嘉庆也是个勤政的皇帝,为了清朝江山宵衣旰食、呕心沥血。

同时嘉庆也非常清醒知道康乾盛世是虚假的,他在位时不像乾隆那样对盛世津津乐道,而是体察民情,深知民间疾苦,致力于减轻农民负担。

他亲政后除了他死的那年外,年年都蠲免灾区的钱粮;六十大寿还普免全国积欠钱粮,大约有两千一百多万两白银,四百多万石米。

尤其可贵的是,针对乾隆大兴文字狱,激化民族矛盾的情况,嘉庆果断结束了文字狱,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矛盾。

但是嘉庆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挽救大清的衰败,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其次是他个人能力的局限。

制度就不多说了,个人能力方面嘉庆比较平庸,缺少魄力。

比如打掉和珅这个大老虎之后,担心官场震荡,采取了只惩首恶、不及其余的策略,让和珅的同伙——一批巨贪继续手握重权继续为非作歹,败坏官场风气,没有达到净化官场风气的效果,没有能有效遏制贪腐。

除此之外,嘉庆帝继续乾隆重农抑商政策,他多次禁止开矿。

那时,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发生,如火如荼;西方各国昂首阔步在现代化道路上高歌猛进。

但嘉庆帝不为所动,继续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1816年,他老人家拒绝了英国提出的建立外交关系、开辟通商口岸的要求,再次错过了开放机会。

总之,嘉庆是个有作为的皇帝,曾经踌躇满志、殚精竭虑,想要挽救清朝的衰亡。

但是受到文化、时代局限,他终于回天无力,最终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去,给儿子旻宁留下了一个烂摊子,让大清这艘破车继续走向深渊。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安史之乱后陈玄礼所作所为表明其或已投靠唐肃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可是陈玄礼在安史之乱后对唐玄宗做了什么呢?第一,陈玄礼与太子李亨勾结,逼杀了杨国忠集团的几个核心成员。第二,陈玄礼发动兵变,逼死了唐玄宗最爱的杨贵妃。第三,逼死杨贵妃后,陈玄礼还有脸跟唐玄宗认错。第四,做了这么多事,还敢跟着唐玄宗一起入蜀,显然是被派去监视唐玄宗的。可以说,陈玄礼的这些操作,都证明了

  • 和珅真正的后台不是乾隆,而是这个人,他不死,嘉庆不敢动和珅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这是《清史稿》中关于和琳的描写。和珅和珅击败权臣李侍尧后,不仅代替了李侍尧的地位,而且成为了乾隆面前的红人。有人说,和珅贪赃枉法,乾隆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有原因的。在小编看来,和珅能够得到乾隆的器重,有三大原因。第一点原因和珅有才华,和珅承袭父亲入宫,成为了皇宫中的一个小侍卫。和珅刚入宫的时候,

  • 安史之乱后长安因缺乏基本资源且失去屏障故再未能成为都城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长安的优势是什么?“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作为历史上备受推崇的“形胜之地”,关中外有山河阻隔、易守难攻,内有沃野千里、足以自给自足;而且,关中地区自古武力强盛、民风尚武,因此有着“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因此,纵观古代最辉煌的王朝,如周、秦、西汉、唐,无一不是依托关中、从长安(在不同

  • 和珅最大靠山不是乾隆,而是另有其人,若他不死嘉庆根本不敢下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嘉庆抄查其府之时,获得白银八亿两,此时清王朝每年的税收也不过七千万两。很多人都说是因为乾隆去世,和珅没有了靠山才被嘉庆制衡,打压,然而如果和珅的弟弟和琳不死,即便乾隆驾崩,嘉庆也不敢动和珅。父母双亡,相依为命和珅、和琳二兄弟,母亲因为难产去世,父亲也战死沙场,二人可谓是孤苦无依。所幸二人父亲因为是战

  • 嘉庆回宫路上遇袭,刺客与亲王侍卫肉搏,被擒后坚称:无人指使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皇帝出行仪仗公元1803年的4月11日,即嘉庆八年闰二月二十日,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从圆明园起驾回宫。当嘉庆皇帝回宫的队伍进了神武门的时候,西厢房南墙方向一个男子挣脱了拦阻,在围观百姓的众目睽睽之下,直冲向嘉庆皇帝的御驾。事发突然,负责安保工作的侍卫随从们竟然都没有及时发现,等到这条大汉冲到眼巴前

  • 安史之乱后四代皇帝的基础和唐宪宗的努力缔造了元和中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萌芽代宗为人宽厚隐忍,为了恢复残破的国家,姑息藩镇,抚平战乱休养生息,协调与周边各国的关系,加强中央集权,惩治宦官,先后杀掉程元振和李辅国,一些不听话的权臣常被“强盗”杀死或赐“自尽”。由于天灾人祸连年不断,国库空虚,唐朝社会经济陷入内外交困之中。委任刘晏、韩滉进行经济改革,收回神策军军权,仁政惠民

  • 康熙的儿子们最终命运如何?老四胤禛成为皇帝,老八最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皇长子胤禔,惠妃乌拉那拉氏所生,因谋害皇太子,被终生囚禁。皇次子胤礽(太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屡次犯错不改,被软禁致死。皇三子胤祉,荣妃马佳氏所生,颇有文采,被雍正关押折磨致死。皇四子胤禛,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所生,九子夺嫡中夺位成功,成为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皇五子胤祺,宜妃郭络罗氏所生,打仗时

  •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承受很多无奈,李辅国甚至以刀兵对其恐吓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等他休息好了准备要走的时候,却发现所有的侍卫军队停在那里不肯走,李隆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陈玄礼就上奏说:“逆胡指阙,以诛国忠为名,然中外群情,不无嫌怨。今国步艰阻,乘舆震荡,陛下宜徇群情,为社 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当然陈玄礼这并不是在进谏言让李隆基惩治杨国忠,而仅仅是告知,因为不管李隆基

  • 安史之乱后吐蕃切断唐朝与西域的联系,唐军坚守数十年仍被攻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安史之乱”中,由于唐朝从陇右、河西抽调大量精兵回师平叛,导致陇右、河西防御空虚,吐蕃趁机攻占陇右、进兵河西,导致唐朝与西域联系彻底被切断。西域唐军苦苦坚守长达近半个世纪,最终还是被吐蕃攻陷。唐朝西扩设安西大都护府,吐蕃崛起后开始与唐争夺西域回顾大唐历史,从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元年(618年)开创大唐基

  • 康熙的第二十一个儿子:一生与世无争,曾被封为郡王,去世后葬于河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我们为您聊的是历史上的慎郡王胤禧的故事。胤禧(曾改名为允禧)是康熙皇帝第21个儿子,他出生时,康熙皇帝已经58岁。康熙晚年因为废太子事件,让其他几个儿子开始处心积虑地争夺储君之位。不过胤禧并未参与其中。胤禧母亲是熙嫔陈氏。按照清朝后宫的规制,嫔的品级低于皇后、皇贵妃、贵妃和妃,仅仅等同于官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