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安史之乱导致唐朝政治和社会失序,对外战略也趋于保守

安史之乱导致唐朝政治和社会失序,对外战略也趋于保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112 更新时间:2023/12/18 3:31:44

安史之乱后,可以说,唐朝的生命就已经结束了。唐朝余下的时间,只是靠着南方新财源的输血勉强维持着。

暂且不论中国历史,只说唐朝历史,在安史之乱后,唐帝国从政治到社会,从军事到外交,完全是质的变化与跌落。

政治从有序到无序,豪族被挤出权力的游戏

安史之乱之前,唐朝的权力格局始终进行着有序的变化。

武则天之前,就是关中贵族垄断朝堂;武则天之后,关中贵族被打压,山东豪族兴起;玄宗执政后,关中贵族再崛起,山东豪族被排挤。

玄宗执政后期,发生了一个大变化,成为安史之乱的重要诱因。为了压制崛起的关中贵族,唐玄宗李隆基开始重用胡人将领,也就是安禄山史思明这伙人。

安史之乱示意图

安史之乱后,唐朝有序的朝堂斗争,就彻底无序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宦官势力崛起,宦官依托神策军,不仅掌握了朝中大权,而且能够干预皇帝继承。政权和皇权,宦官全面插手,比明朝的宦官权力大多了。甚至因为宦官的权力实在太大,所以宦官里面还产生了派系,如神策军派、内诸司派、枢密使派等。

二是持续了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直接导致朝政和国家的风气败坏。党争,源于科举,但也与宦官派系勾结在一起。直到唐武宗继位,党争才算结束,但是皇帝与朝堂已经彻底割裂。皇帝不信任大臣,大臣也不信任皇帝。

三是地方与中央的持续斗争,甚至说是战争。安史之乱后,唐朝苟延残喘了150多年。就在这150多年里,由将领和节度使发起的兵变和叛乱,竟有200多起。可以说,帝国早已不是一个完整的帝国,挑战中央和分裂割据才是天下大势。

而豪族呢?那些关中精英和山东豪族去哪了?基本上都被安禄山和史思明给解决了。安史之乱主要活动于河北、中原和关中地区,而这两个地区就是豪族的根据地。

那豪族就不会跑吗?有钱有马有车的豪族,就不能学习两晋,也衣冠南渡啥的。关键是安史之乱爆发得太突然,根本就来不及跑。平民轻衣简从全跑到南方种地了,而豪族要么被干掉、要么变成平民。后来又来了一个黄巢起义,基本上豪族就完了。

唐朝疆域图

而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对朝廷大臣彻底不信任,皇帝信任的是宦官,这是中央。地方呢?地方基本上就被几十个节度使把权力给垄断了。所以说,豪族已经没了生存空间。

社会彻底失控,地方分裂而且走向军事化

唐初实行的是均田制和府兵制。

这两项制度,有效地保障了中央帝国能够以低成本实现对地方的控制。

州县的老百姓得靠帝国分田,633个军府拱卫着帝国安全。但是,安史之乱前后的一段时间,均田和府兵,基本就被瓦解了。国家无田可分、府兵也不再重要。

关键是大唐帝国走向了彻底的分裂,丧失了对地方的控制。

唐帝国首先丧失了对河北地区的控制,河北三镇就是国中之国,自己招募军队、自己任命官吏、自己收取赋税。

其次就是河南和山东地区,先是被平卢节度使控制,后是被分割成三个小节度使,但都是独立性极强的地方军阀。

唐朝节度使分布图

第三是关中地区,关中地区的节度使,规模小、财力弱,但也是一种牢固的世袭制,而且也发挥不了拱卫朝廷的作用。

唐初,帝国的统治原则是把行政区域能划多小就划多小,目的就是为了实施控制。最重要的行政层级是州,也就十几万人口。

但是,为了平定安史之乱,边境和前线地区建立了藩镇,内部划分了40个道,基本上就相当于今天的省级单位。所以,地方势力已经具备了对抗中央的实力。唐朝后期又任命了大批垄断军权和地方财政的节度使,所以真正掌握帝国权力的是50个藩镇节度使。而朝廷,开始是要兵没兵,后来则是要兵没兵、要钱没钱。

唐朝藩镇割据示意图

唐初的地方权力,名义上掌握在那些中央命官手中,也就是朝廷任命的行政长官,但实际上却控制在吏的手中,同时地方豪族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安史之乱后,就不能再这样理解地方了。

地方的权力,掌握在节度使手中。而节度使要打仗,地方又残破、百姓又流离,于是地方逐渐走向军事化。以前的府兵,彻底被募兵所取代,而且逐渐形成了一个职业军人群体。如果更形象点,可以称其为军人阶级。这伙人在唐朝极有力量而且极有发言权。承接唐朝的是五代十国,五代十国的权力秩序就是皇帝听将军的而将军听士兵的。这些全是因为安史之乱造成的社会格局。

对外战略全面收缩,帝国被打了回来,而且难再有雄心

说安史之乱把中国历史分为两段,就是因为以后的中原帝国已经不再有对外征伐的雄心了。能力或许还有,但是真的没心思思考草原和西域的问题了。只有元、清两个草原政权,还有这份雄心。

贞元六年(790年),吐蕃占领安西和北庭,唐帝国基本上结束了对西域的控制。之后,甘肃、关中地区,也因为战乱和自然环境的变化,逐渐由农耕的生活方式向着草原的生活方式转变。所以,唐帝国以及后世的中原帝国,很难再以关中和甘肃为基地,实施对西域的控制。

因为河北三镇基本独立,边境藩镇也基本不听帝国号令,加之财力只能勉强维持,所以唐帝国在后期已经没了对外征伐的实力,当然也就没了野心。草原也就不会得到帝国的关照了。

李世民

之前,李世民自称天可汗。而安史之乱后,为了能够平定国内叛乱,帝国中央不得不借助于回鹘骑兵,酬劳则是放任其在帝都烧杀抢掠。

所以,在对外关系层面,安史之乱的唐帝国,已经没有了唐初的雄风与骄傲,甚至就是像汉初那样玩和亲,也换不回尊严。

唐帝国为何能够苟延残喘150多年?

因为帝国皇帝获得了一个新财源。这是从隋炀帝开始的历任皇帝都在追求的东西。

历史都是极为相似的:北魏孝武帝迁都,隋炀帝也迁都;北魏孝武帝打南朝,隋炀帝打高丽。结果六镇起义,北魏灭亡;结果关陇洗牌,隋朝结束。而唐朝呢?唐朝也差不多。

武则天建都洛阳,跟孝武帝迁都、隋炀帝迁都,都是一个目的:摆脱既有贵族集团对皇帝的控制。到了唐玄宗时期,为了摆脱既有关中贵族的控制,他实施的手段则是重用胡人将领。但是,却引来了跟六镇起义、关陇洗牌一样的结果:安史之乱。

皇帝一直在寻求独立自主,一直在试图摆脱关中军事贵族和山东豪族的控制。但是,他们一直都做不到。原因就是钱,就是物质财富,没钱啥也玩不转。

但是,安史之乱却打出了这个新财富。

南迁的中原百姓与江南的肥沃土地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在关中、河北以及中原之外提供了又一财源。

唐初,关中已经养不起帝国中央了,所以财源在河北,肥沃的华北平原为帝国输送着财富。而安史之乱后,担当这个任务的则是江淮富庶。韩愈说江南财富占到了帝国收入的九成。足见,南方对唐帝国的重要。

也正是因为南方财富的大量输血,才让唐帝国苟延残喘了150多年。之前说社会失控,唐帝国边地是藩镇,关中是藩镇、河北是三镇、中原和山东是藩镇,但是唯独江淮没有藩镇。因为江淮地区在中央朝廷的努力之下,建立了一种民政官的局面,没有形成地方军事主义。

除了江南财富,唐帝国还实施了两税法、盐铁专营以及货币税收,在经济上建立了一种优势。

但是,安史之乱造成的政治失序、社会失序,使得帝国中央已经无力把南方财富和北方军事组织起来。南方财富的唯一作用就是给帝国续命。因此,可以说在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已经亡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嘉庆皇帝并不昏庸,为什么说清朝的衰败是从他开始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时期,由于美洲大陆的三种作物红薯、玉米、土豆的广泛种植,解决了小麦和水稻不足的生存难题。这三种作物主要特点是耐旱,非水浇地也能种植,最重要的是它们产量很高。三种作物不是乾隆时期才传入,但是到了这个时期才得到大范围推广;因此乾隆时期人口激增,出现了虚假繁荣景象,让后人误以为康乾是盛世,开始大加赞美

  • 安史之乱后陈玄礼所作所为表明其或已投靠唐肃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可是陈玄礼在安史之乱后对唐玄宗做了什么呢?第一,陈玄礼与太子李亨勾结,逼杀了杨国忠集团的几个核心成员。第二,陈玄礼发动兵变,逼死了唐玄宗最爱的杨贵妃。第三,逼死杨贵妃后,陈玄礼还有脸跟唐玄宗认错。第四,做了这么多事,还敢跟着唐玄宗一起入蜀,显然是被派去监视唐玄宗的。可以说,陈玄礼的这些操作,都证明了

  • 和珅真正的后台不是乾隆,而是这个人,他不死,嘉庆不敢动和珅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这是《清史稿》中关于和琳的描写。和珅和珅击败权臣李侍尧后,不仅代替了李侍尧的地位,而且成为了乾隆面前的红人。有人说,和珅贪赃枉法,乾隆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有原因的。在小编看来,和珅能够得到乾隆的器重,有三大原因。第一点原因和珅有才华,和珅承袭父亲入宫,成为了皇宫中的一个小侍卫。和珅刚入宫的时候,

  • 安史之乱后长安因缺乏基本资源且失去屏障故再未能成为都城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长安的优势是什么?“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作为历史上备受推崇的“形胜之地”,关中外有山河阻隔、易守难攻,内有沃野千里、足以自给自足;而且,关中地区自古武力强盛、民风尚武,因此有着“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因此,纵观古代最辉煌的王朝,如周、秦、西汉、唐,无一不是依托关中、从长安(在不同

  • 和珅最大靠山不是乾隆,而是另有其人,若他不死嘉庆根本不敢下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嘉庆抄查其府之时,获得白银八亿两,此时清王朝每年的税收也不过七千万两。很多人都说是因为乾隆去世,和珅没有了靠山才被嘉庆制衡,打压,然而如果和珅的弟弟和琳不死,即便乾隆驾崩,嘉庆也不敢动和珅。父母双亡,相依为命和珅、和琳二兄弟,母亲因为难产去世,父亲也战死沙场,二人可谓是孤苦无依。所幸二人父亲因为是战

  • 嘉庆回宫路上遇袭,刺客与亲王侍卫肉搏,被擒后坚称:无人指使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皇帝出行仪仗公元1803年的4月11日,即嘉庆八年闰二月二十日,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从圆明园起驾回宫。当嘉庆皇帝回宫的队伍进了神武门的时候,西厢房南墙方向一个男子挣脱了拦阻,在围观百姓的众目睽睽之下,直冲向嘉庆皇帝的御驾。事发突然,负责安保工作的侍卫随从们竟然都没有及时发现,等到这条大汉冲到眼巴前

  • 安史之乱后四代皇帝的基础和唐宪宗的努力缔造了元和中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萌芽代宗为人宽厚隐忍,为了恢复残破的国家,姑息藩镇,抚平战乱休养生息,协调与周边各国的关系,加强中央集权,惩治宦官,先后杀掉程元振和李辅国,一些不听话的权臣常被“强盗”杀死或赐“自尽”。由于天灾人祸连年不断,国库空虚,唐朝社会经济陷入内外交困之中。委任刘晏、韩滉进行经济改革,收回神策军军权,仁政惠民

  • 康熙的儿子们最终命运如何?老四胤禛成为皇帝,老八最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皇长子胤禔,惠妃乌拉那拉氏所生,因谋害皇太子,被终生囚禁。皇次子胤礽(太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屡次犯错不改,被软禁致死。皇三子胤祉,荣妃马佳氏所生,颇有文采,被雍正关押折磨致死。皇四子胤禛,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所生,九子夺嫡中夺位成功,成为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皇五子胤祺,宜妃郭络罗氏所生,打仗时

  •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承受很多无奈,李辅国甚至以刀兵对其恐吓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等他休息好了准备要走的时候,却发现所有的侍卫军队停在那里不肯走,李隆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陈玄礼就上奏说:“逆胡指阙,以诛国忠为名,然中外群情,不无嫌怨。今国步艰阻,乘舆震荡,陛下宜徇群情,为社 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当然陈玄礼这并不是在进谏言让李隆基惩治杨国忠,而仅仅是告知,因为不管李隆基

  • 安史之乱后吐蕃切断唐朝与西域的联系,唐军坚守数十年仍被攻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安史之乱”中,由于唐朝从陇右、河西抽调大量精兵回师平叛,导致陇右、河西防御空虚,吐蕃趁机攻占陇右、进兵河西,导致唐朝与西域联系彻底被切断。西域唐军苦苦坚守长达近半个世纪,最终还是被吐蕃攻陷。唐朝西扩设安西大都护府,吐蕃崛起后开始与唐争夺西域回顾大唐历史,从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元年(618年)开创大唐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