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仆固怀恩为何可以排名第一,他又为何起兵反唐,最后结局又如何呢?
仆固怀恩是铁勒仆固部人,铁勒在贞观年间被名将李勣消灭,唐太宗在其土地上建立了六府七州共计十三个羁縻府州,其中仆固部归属于金微府,金微州都督则由仆固部首领担任,而仆固怀恩的家族就是仆固部首领。
仆固怀恩的父亲去世后,他继任金微州都督,但不久后安史之乱爆发,这件事本来跟他关系不是特别大,他完全可以坐看风起云涌,但他对唐朝有很深的感情,所以在叛乱爆发之初就来到灵武唐肃宗帐前效力,跟随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南征北战。
让所有人想不到的是,仆固怀恩这个原本并不出名的少数民族之人,竟然会成为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功臣(并非战功第一,而是综合功劳第一),风头不输给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
据记载,仆固怀恩身经百战,作战勇猛无比,每次打仗都身先士卒,让敌人胆寒,军中无人可比。
仆固怀恩
不仅如此,仆固怀恩的战绩还特别好,他多次率部与史思明部作战, 斩杀的敌人数量多达十几万,更是在收复两京(开封、洛阳)的战役中一共斩杀史朝义部八万余人,从而一举奠定了他名将的地位。
更重要的,仆固怀恩还特别忠心,他及家人为了国家实在牺牲太多,这主要在三件事上可以看得出来:
第一件事,满门忠烈。
在整个安史之乱期间,仆固怀恩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全家齐上阵,兄弟子侄全部从军,经过大大小小上百场战役,他家一共有多达四十六人战死沙场,可谓满门忠烈!
第二件事,大义灭亲。
有一次,仆固怀恩率部与同罗(铁勒的一个部落,安史之乱中投靠安禄山)作战,在一次局部战役中,他的儿子仆固玢兵败被俘,但仆固玢很聪明,趁敌人不备逃了回来,准备择机再次出兵攻打同罗。
按道理说,仆固玢平时作战英勇,又聪明地逃了出来,本该受到表彰,但仆固怀恩却怒斥于他,说他指挥不当导致失利,致使军心动摇,并下令将其斩首。
将士们听说仆固怀恩这种大义灭亲的行为,都无不感慨地称赞他,并表示愿意誓死跟随他平叛。
仆固怀恩
果不其然,在随后一次战役中,仆固怀恩所部将士作战英勇,取得了一场大胜,尤其是他的另一个儿子仆固玚,表现神勇无比,常常深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杀敌无数,是取得胜利的最大功臣。
第三件事,为国和亲。
在唐廷实施反攻之前,其实存在严重的兵力不足的问题,为此唐肃宗不得不对外借兵,主要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精锐骑兵,比如说回纥。
至德元载(756年),唐肃宗让敦煌王李承寀娶了一位回纥公主为妃,同年回纥英武威远可汗磨延啜派遣使者向唐朝求婚,唐肃宗答应让宁国公主嫁给可汗,又让仆固怀恩将一个女儿嫁给可汗的小儿子移地健(当时太子是叶护,叶护死后他成为太子)。
随后,宁国公主和仆固怀恩之女一同来到回纥,分别与可汗父子成亲,不久后回纥军队就来到了唐朝,跟随仆固怀恩和郭子仪等人征战,在收复两京和河北的三次打战役中表现优异。
宝应元年(762年),磨延啜可汗去世,移地健继位,称为登里可汗,仆固怀恩的女儿作为正妻,则被登里可汗封为光亲可敦,也就是回纥的王后。
《新唐书》
而就在第二年,为了加强与回纥的关系,仆固怀恩又将另外一个女儿嫁到回纥,不过历史上并未记载嫁给了谁,只知道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根据《新唐书》记载,广德元年(763年)八月,仆固怀恩上书唐代宗时自称“二女远嫁,为国和亲,合纵殄灭”。《资治通鉴》也有词异意同的记载:“臣有二女,远嫁外夷,为国和亲,荡平寇敌。”永泰元年(765年)九月,仆固怀恩死去。他上书所指的“二女”当然不会包括大历四年(769年)五月出嫁的崇徽公主。
那么,这三个女儿都是谁呢?有身份可考者是光亲可敦和崇徽公主,剩下的那个女儿现无法考知其出塞时间、出嫁对象和在回纥的具体情况。
根据光亲可敦与宁国公主同年出嫁回纥,以及宁国公主出嫁时小宁国公主以“媵”的身份陪嫁等情况推断,仆固怀恩的那个女儿可能是在乾元元年(758年)以“媵”的身份陪伴光亲可敦出嫁的。
可以说,因为仆固怀恩多次为国和亲,是一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表现,也在最大程度上为唐朝争取到了外援。
值得一提的是,光亲可敦也是满怀爱国之心,自她嫁到回纥之后,为促成回纥军队出兵援助唐朝立下不少功劳。
而在仆固怀恩和光亲可敦先后去世之后,唐肃宗又将仆固怀恩另一个女儿封为崇徽公主嫁给登里可汗。
如此看来,仆固怀恩家不但男人可以战死沙场,女人也可以为了国家舍身忘我,着实令人敬佩不已。
安史之乱示意图
由于仆固怀恩功勋卓越、忠心耿耿,其家族也为国家牺牲太多,因此在安史之乱被平定后,他被朝廷封为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令、河北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加太子少师衔,并封为大宁郡王。
并且,唐肃宗之子唐代宗李豫继位后,命人绘制了凌烟阁功臣画像,仆固怀恩压过长孙无忌和郭子仪等人,成为凌烟阁排名第一的功臣!
但是,谁也没有料到的是,就在安史之乱后不久,仆固怀恩的境遇就开始急剧下滑,最后被迫起兵造反,这究竟是为何呢?
事实上,早在安史之乱被平定的前一年,仆固怀恩就开始遭到猜忌了。
事情是这样的,回纥在帮助唐朝收复两京和河北之后,就撤兵回国了,但在宝应元年(762年),穷途末路的史朝义为了反戈一击,竟然派人联络回纥登里可汗,谎称大唐已经陷入严重的暴乱,正是趁虚而入的好时机。
登里可汗虽然与唐朝关系不错,但说到底他是将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因此当他得知唐朝陷入暴乱,就发兵十余万逼近关中,朝野为之震动,唐代宗连忙派人去劳军,并向登里可汗提出了和谈要求。
史朝义
不过,登里可汗率军进入唐朝境内后,面对史朝义的话也有所怀疑,于是他提出要见一见老丈人仆固怀恩,想问个究竟再做打算。
这就让仆固怀恩很为难了,因为他如果去见了登里可汗,会被人怀疑成勾结胡人,所以拒绝前去。
但是,唐代宗为了避免两面受敌,执意让仆固怀恩去跟登里可汗谈判,并颁给他免死金牌以安其心。
仆固怀恩无奈之下只得前去,好说歹说将登里可汗给说服了,登里可汗还答应出兵对付史朝义,仆固怀恩为此感到十分高兴,但也为这件事埋下的隐患而感到担忧。
广德元年(763年),安史之乱被彻底平定,本以为内乱就此结束了,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宦官擅权、藩镇割据、朋党争斗这三大弊端在失去外敌掩饰的情况下变得日益明显,郭子仪和李光弼等功臣因为遭到宦官的猜忌,而被明升暗降的方式剥夺了军权。
至于战功仅次于郭子仪和李光弼的仆固怀恩,也毫无疑问地遭到了宦官的猜忌,尤其是鱼朝恩和程元振,他们担心仆固怀恩难以驾驭,便不断在唐代宗面前进谗言,唐代宗因此对仆固怀恩有所怀疑。
登里可汗和光亲可敦
恰在这一年,在唐朝逗留许久的登里可汗和光亲可敦准备返回漠北,仆固怀恩负责护送他们回国,而大太监骆奉先则作为监军负责监视仆固怀恩。
走到半路上,骆奉先因为没有得到好处,竟然诬告仆固怀恩与回纥勾结,这让仆固怀恩感到十分担忧。
不久后,唐代宗派宰相裴遵庆前去慰问仆固怀恩,“遵庆既见怀恩,具陈朝旨,怀恩引过听命,将随遵庆朝谒,为副将范志诚以邪说惑之,怀恩遂以惧死为词。”
仆固怀恩有些心动,就准备跟随裴遵庆入朝,但临行前副将范志诚对他说,“公以谗言交构,有功高不赏之惧,嫌隙已成,奈何入不测之朝?公不见来瑱、李光弼之事乎!功成而不见容,二臣以走诛。”
听完范志诚的话,仆固怀恩感到十分害怕,便打算派一个儿子跟随裴遵庆入朝,但也被范志诚阻止。
后来,仆固怀恩得知河东节度使辛云京与骆奉先、李抱玉、鱼朝恩三人勾结,合谋陷害自己与回纥勾结,导致唐代宗也猜忌自己,他就感到非常愤怒,便派儿子仆固玚出兵攻打辛云京。
安史之乱
这事就闹大了,刚刚平息了安史之乱,难道又要生灵涂炭吗?
唐代宗无法平息纷乱,便将颜真卿找来问计,颜真卿出了个计谋,说:“陛下在陕,臣往,以忠义责之,使之赴难,彼犹有可来之理;今陛下还宫,彼进不成勤王,退不能释众,召之,庸肯至乎!且言怀恩反者,独辛云京、骆奉仙、李抱玉、鱼朝恩四人耳,自外群臣皆言其枉。陛下不若以郭子仪代怀恩,可不战而服也。”
这个办法当然是好办法,但颜真卿唯一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是,仆固怀恩是被冤枉的,应该也为他考虑一条后路才对。
而唐代宗也欠考虑,没有站在仆固怀恩的立场上想问题,为了尽早平息纷争,便匆匆让郭子仪出发了。
果不其然,郭子仪很快就收复了大多数仆固怀恩的部众,但仆固怀恩担心自己被杀,所以不敢入朝,而是让儿子仆固玚率领余下的部众继续攻打辛云京,最后将辛云京给击败了。
事情发展到这里,唐代宗应该采取措施,要么赦免仆固怀恩,要么坚决打击他,但唐代宗啥也没做,这就让仆固怀恩觉得,朝廷已经彻底抛弃他了,他感到心如刀割,也深知再也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了。
辛云京
再说说仆固怀恩这个人,他被陷害这件事固然让人同情,但他出兵攻打辛云京,让朝廷对他的猜忌越来越深,则是他的失策之处,也是不明智的行为。
那么,仆固怀恩的最终结局如何?
仆固怀恩内心的愤慨经过两年时间发酵之后,已经演变成对唐朝的恨意了,再加上他的一些部下一昧怂恿,他便在永泰元年(765年)联合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等部共计十万余人进攻唐朝,并纵容将士抢掠、汾两县。
唐代宗得知此事后,便让郭子仪领军出征,郭子仪本以为要打一场恶仗,但让他没想到的是,仆固怀恩竟然突然生了重病,不就便死在了军中。
据说,仆固怀恩临死之前还说自己是忠臣,造反只是迫不得已的,而唐代宗在得知他的死讯后,也说“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但唐代宗绝口不提宦官诬陷他这件事。
这唐代宗究竟是怎么想的,他为何一会儿怀疑仆固怀恩,一会儿又说仆固怀恩不是反贼呢?
李豫
其实,唐代宗也是没办法,他何尝不知道仆固怀恩是忠臣呢,但他更依赖宦官辅助他坐稳皇位,也担心像仆固怀恩这样的藩镇实力无法控制,更何况仆固怀恩还是回纥的外戚势力,不那么让人放心,再加上朝中朋党斗争严重,所以唐代宗才态度摇摆不定的。
说白了,对于唐代宗而言,他宁愿冤枉仆固怀恩,也不愿意失去更多人的支持,这是从大局出发的,也是形势所迫的。
仆固怀恩死后,郭子仪收拢了他的部众,然后击败吐蕃、回纥等部组成的联军,将这次动乱彻底平息了。
不过,仆固怀恩的影响力没有就此消失,因为他的女儿光亲可敦还活着,而且在回纥拥有很高的话语权,这让刚刚经历了战乱的唐朝感到十分忌惮。
原本,光亲可敦还打算给父亲报仇,但奈何她在仆固怀恩死后三年也去世了,为了维护唐朝与回纥的关系,唐代宗决定再次借助仆固怀恩家的影响力,将他的小女儿封为崇徽公主,嫁给了登里可汗。
难能可贵的是,登里可汗对光亲可敦感情极深,也将这份感情转移到了崇徽公主身上,因此崇徽公主一来到回纥,就被登里可汗封为可敦。
崇徽公主
崇徽公主因为父亲之死对唐朝有恨,所以她将自己的几个兄弟都任命为部落头领,并积极在精神上影响登里可汗,导致登里可汗数次攻打唐朝。
一直到崇徽公主于贞元四年(788年)去世,唐朝当时的皇帝唐德宗这才松了一口气,然后将女儿咸安公主嫁给长寿天亲可汗(登里可汗在建中元年(780年)去世,他是登里可汗的堂兄),以此来加强唐朝对回纥的影响力。
但让唐德宗没想到的是,咸安公主来到回纥不久,长寿天亲可汗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忠贞可汗继位,续娶咸安公主为正妻。
叶公主
故事并未就此结束,崇徽公主与登里可汗生了个女儿,史称叶公主,她很有野心,竟然联合忠贞可汗之弟将其毒死,然后拥立忠贞可汗之弟为新可汗。
但好景不长,远征吐蕃的大将颉干迦斯返回回纥之后,出兵将叶公主及忠贞可汗之弟杀死,然后拥立忠贞可汗的幼子阿啜为新可汗,至此仆固一族在回纥的势力彻底断绝。
不过,唐朝对回纥的影响力也没有得到延续,因为咸安公主在元和三年(808年)薨逝了,之后回纥与唐朝关系变差,斗争不断,两国的关系就再也回不到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