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安史之乱后陈玄礼所作所为表明其或已投靠唐肃宗

安史之乱后陈玄礼所作所为表明其或已投靠唐肃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753 更新时间:2024/2/6 18:46:46

可是陈玄礼在安史之乱后对唐玄宗做了什么呢?第一,陈玄礼与太子李亨勾结,逼杀了杨国忠集团的几个核心成员。第二,陈玄礼发动兵变,逼死了唐玄宗最爱的杨贵妃。第三,逼死杨贵妃后,陈玄礼还有脸跟唐玄宗认错。第四,做了这么多事,还敢跟着唐玄宗一起入蜀,显然是被派去监视唐玄宗的。

可以说,陈玄礼的这些操作,都证明了一件事,陈玄礼已经投靠了太子李亨。至于投靠的时间,这就不好说了,应该是在安史之乱以后。

安史之乱使得唐玄宗的威信受到严重打击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那唐玄宗绝对是唐朝最出色的一位皇帝,没有之一。他开创的开元盛世,基本上就是唐朝的巅峰。

所以唐玄宗的能量是非常大的,即使发生了安史之乱,依旧还是有一大帮人愿意跟着唐玄宗逃跑。不过一直逃跑可不是个事,毕竟唐朝的疆土还是要收复回来的,长安和洛阳也不能总在叛军手里。

李隆基

因此等到大家冷静下来以后,才发现唐玄宗好像没那么英明了。于是对唐玄宗的领导产生质疑的人,其实不止一个。

皇帝的威信遭到质疑,最有好处的,自然就是太子。这个时候唐玄宗本打算依旧以杨国忠集团的力量,来制衡太子李亨集团。结果没想到自己最信任的禁军统领陈玄礼,倒向了太子李亨那一边。杨国忠的存在,对其他人来说,或许是祸害,但是对唐玄宗来说,绝对是有好处的。

如果朝中出现太子李亨一家独大的局面,对唐玄宗来说,就是致命的打击。唐朝皇帝的儿子,喜欢推翻自己的老爹,这是有传统的。李世民逼父亲李渊退位,自己才得了皇位。李承乾为了推翻父亲李世民,跟侯君集一起发动了兵变。唐玄宗本人和太平公主争权夺利,迫使父亲唐睿宗李旦早早退位。

因此唐玄宗要担心的,其实并不是像安禄山这样的封疆大吏,也不是杨国忠这样的朝中权臣,他最要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儿子。甚至为了权力,他曾经不惜杀掉了自己的三个儿子。

所以说,陈玄礼和太子李亨合作,杀掉杨国忠,无疑是将天平彻底靠向了太子李亨那一端,使得唐玄宗的威信受到了严重打击,能否继续掌权,都是个疑问。

进一步试探,逼杀杨贵妃

老实说,杨贵妃是真的倒霉,她压根就不想让自己的哥哥杨国忠参政,也不希望自己的家里人掺和到朝局中来。可以说杨贵妃是一个十分守规矩的女人,可是唐玄宗作为皇帝,自然是要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保持朝局的平衡。

杨国忠

任用杨国忠是唐玄宗自己提出来的。杨贵妃甚至阻挠过,可惜唐玄宗并没有采纳。唐玄宗希望让自己的大舅子来帮自己平衡朝局,这也无可厚非。

但是陈玄礼这个时候,却带着甲胄之兵前来逼迫唐玄宗,扬言:“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这分明是赤裸裸的威胁,士兵们懂什么?而且一个人一个主意,还不都是听长官们来拿主意嘛!所以这就是陈玄礼和李亨商量了以后,进一步打击唐玄宗集团的措施。

连杨贵妃都能被逼杀的话,那这就证明唐玄宗集团彻底垮台了。把唐玄宗的威信降到最低,这就是陈玄礼和李亨想要达到的目的。

连最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还丢了长安和洛阳,这样的皇帝谁还愿意跟随呢?所以说当初依旧打算效忠唐玄宗的人,自然需要重新看看这个世界,看看还有谁能带领他们走出困局。这个人当然就是太子李亨了。

缓和关系,给太子李亨顺利登基铺路

唐玄宗看到这么多带甲之士前来逼宫,只好让高力士将杨贵妃给杀了。“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舆尸寘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玄礼等乃免胄释甲,顿首请罪。上慰劳之,令晓谕军士。”按道理,到了这一步,唐玄宗应该引咎辞职,让太子李亨继位。

李亨

可是唐玄宗依旧丝毫没有这样做的意思,而太子李亨这边,再也找不到进一步打压唐玄宗的理由了。再打压,那就是不孝了。因此必须要缓和一下关系才行,在李亨示意之下,陈玄礼立刻驱散了士兵,主动跑来向唐玄宗认错。

其实谁心里都清楚,唐玄宗的小命现在正捏在陈玄礼和李亨手里。如果大家撕破脸,不排除他们会把唐玄宗给做掉,但是这是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做的事情。

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愿意背负弑父杀君的罪名,连逼死侄子朱允炆的朱棣,都扬言找不到朱允炆的尸体,而且一直派人在民间偷偷假装寻找,可见弑君之罪有多么不受人待见。

所以李亨最理想的继位方式,自然就是让唐玄宗主动开口,把大位传给自己。要想达到这一效果,和唐玄宗缓和关系,自然是很重要的。

陈玄礼陪同唐玄宗入蜀

很明显,这一步也是太子李亨刻意安排的。陈玄礼已经跟唐玄宗闹到了这种地步,他还能继续成为唐玄宗的禁军统领?而且这批禁军全都参与了逼宫,如果唐玄宗继续掌权,其实大家都会人心惶惶。所以很显然,陈玄礼带着这批禁军,不仅仅在保护唐玄宗,而且还在挟持唐玄宗,以防唐玄宗再次夺权,从而导致这帮人被清算。

李揆

在《旧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

龙武军也就是逼宫唐玄宗的那批禁军,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唐玄宗居然只能偷偷改葬杨贵妃。可见早在入蜀的时候,这帮龙武军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带领龙武军的陈玄礼,很显然此时已经不得不全心全意投靠太子李亨了。毕竟唐玄宗一旦掌权,他将死无葬身之地,至少唐玄宗要为心爱的女人报仇雪恨。

所以李亨和唐玄宗分道扬镳以后,派遣陈玄礼继续监视着唐玄宗的一举一动。得知唐玄宗一直没有禅让的意思后,李亨索性在灵武提前继位,公然尊奉唐玄宗为太上皇。

陈玄礼并没有被清算

从后来陈玄礼的结局,我们也能看得出来,陈玄礼早就不是唐玄宗的人了,他从安史之乱后,就已经投靠了李亨。

陈玄礼带着唐玄宗从蜀地回来长安后,唐肃宗便将陈玄礼册封为蔡国公,食邑三百户。由此可见,陈玄礼是得以善终了。如果陈玄礼不是李亨的人,当然是要被清算的,谁会留着一个随时对皇帝发起兵谏的人在身边呢?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和珅真正的后台不是乾隆,而是这个人,他不死,嘉庆不敢动和珅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这是《清史稿》中关于和琳的描写。和珅和珅击败权臣李侍尧后,不仅代替了李侍尧的地位,而且成为了乾隆面前的红人。有人说,和珅贪赃枉法,乾隆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有原因的。在小编看来,和珅能够得到乾隆的器重,有三大原因。第一点原因和珅有才华,和珅承袭父亲入宫,成为了皇宫中的一个小侍卫。和珅刚入宫的时候,

  • 安史之乱后长安因缺乏基本资源且失去屏障故再未能成为都城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长安的优势是什么?“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作为历史上备受推崇的“形胜之地”,关中外有山河阻隔、易守难攻,内有沃野千里、足以自给自足;而且,关中地区自古武力强盛、民风尚武,因此有着“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因此,纵观古代最辉煌的王朝,如周、秦、西汉、唐,无一不是依托关中、从长安(在不同

  • 和珅最大靠山不是乾隆,而是另有其人,若他不死嘉庆根本不敢下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嘉庆抄查其府之时,获得白银八亿两,此时清王朝每年的税收也不过七千万两。很多人都说是因为乾隆去世,和珅没有了靠山才被嘉庆制衡,打压,然而如果和珅的弟弟和琳不死,即便乾隆驾崩,嘉庆也不敢动和珅。父母双亡,相依为命和珅、和琳二兄弟,母亲因为难产去世,父亲也战死沙场,二人可谓是孤苦无依。所幸二人父亲因为是战

  • 嘉庆回宫路上遇袭,刺客与亲王侍卫肉搏,被擒后坚称:无人指使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皇帝出行仪仗公元1803年的4月11日,即嘉庆八年闰二月二十日,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从圆明园起驾回宫。当嘉庆皇帝回宫的队伍进了神武门的时候,西厢房南墙方向一个男子挣脱了拦阻,在围观百姓的众目睽睽之下,直冲向嘉庆皇帝的御驾。事发突然,负责安保工作的侍卫随从们竟然都没有及时发现,等到这条大汉冲到眼巴前

  • 安史之乱后四代皇帝的基础和唐宪宗的努力缔造了元和中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萌芽代宗为人宽厚隐忍,为了恢复残破的国家,姑息藩镇,抚平战乱休养生息,协调与周边各国的关系,加强中央集权,惩治宦官,先后杀掉程元振和李辅国,一些不听话的权臣常被“强盗”杀死或赐“自尽”。由于天灾人祸连年不断,国库空虚,唐朝社会经济陷入内外交困之中。委任刘晏、韩滉进行经济改革,收回神策军军权,仁政惠民

  • 康熙的儿子们最终命运如何?老四胤禛成为皇帝,老八最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皇长子胤禔,惠妃乌拉那拉氏所生,因谋害皇太子,被终生囚禁。皇次子胤礽(太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屡次犯错不改,被软禁致死。皇三子胤祉,荣妃马佳氏所生,颇有文采,被雍正关押折磨致死。皇四子胤禛,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所生,九子夺嫡中夺位成功,成为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皇五子胤祺,宜妃郭络罗氏所生,打仗时

  •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承受很多无奈,李辅国甚至以刀兵对其恐吓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等他休息好了准备要走的时候,却发现所有的侍卫军队停在那里不肯走,李隆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陈玄礼就上奏说:“逆胡指阙,以诛国忠为名,然中外群情,不无嫌怨。今国步艰阻,乘舆震荡,陛下宜徇群情,为社 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当然陈玄礼这并不是在进谏言让李隆基惩治杨国忠,而仅仅是告知,因为不管李隆基

  • 安史之乱后吐蕃切断唐朝与西域的联系,唐军坚守数十年仍被攻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安史之乱”中,由于唐朝从陇右、河西抽调大量精兵回师平叛,导致陇右、河西防御空虚,吐蕃趁机攻占陇右、进兵河西,导致唐朝与西域联系彻底被切断。西域唐军苦苦坚守长达近半个世纪,最终还是被吐蕃攻陷。唐朝西扩设安西大都护府,吐蕃崛起后开始与唐争夺西域回顾大唐历史,从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元年(618年)开创大唐基

  • 康熙的第二十一个儿子:一生与世无争,曾被封为郡王,去世后葬于河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我们为您聊的是历史上的慎郡王胤禧的故事。胤禧(曾改名为允禧)是康熙皇帝第21个儿子,他出生时,康熙皇帝已经58岁。康熙晚年因为废太子事件,让其他几个儿子开始处心积虑地争夺储君之位。不过胤禧并未参与其中。胤禧母亲是熙嫔陈氏。按照清朝后宫的规制,嫔的品级低于皇后、皇贵妃、贵妃和妃,仅仅等同于官员中

  • 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扩张,但晚唐的中兴却将吐蕃击败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吐蕃与大唐打了近二百年,互有胜负,但总体来说是大唐帝国胜的多,而吐蕃最终在频繁的战乱中爆发了内乱,最终被灭。实际上并不能说盛唐和吐蕃势均力敌,盛唐时期,吐蕃的国力根本不能和大唐相比较,但是其军事能力确实是很强悍的,是整个大唐最头疼的边患。吐蕃自松赞干布开始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并在第一时间和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