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鸿章何以获高评价?以2003年某电视剧为例,谈艺术的善恶观

李鸿章何以获高评价?以2003年某电视剧为例,谈艺术的善恶观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478 更新时间:2024/1/25 14:27:48

那么,这部历史剧获得高分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下面的节标题。

150年来,西方强东方弱一直没有改变,20年内恐也无法改变,此剧长期高分很正常

毋庸讳言,自1840年后到如今的150年,西方强中国弱的形势并没有彻底改变。

再加上,中国人口多、民族多,其内部又处在关键发展时期,所以,问题也就多。因为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有些人就会认为:这是我们乃至整个东方在文明上不如西方。

从15世纪后期开始,东方就开始落后于西方,特别是16世纪以后趋势更加明显。自19世纪中期开始,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前夜的英国敲开了我们的古老大门。自此,对西方“忍耐”甚至“屈服”就是为国家民族好、就是理性的声音一直很强大。而这部电视剧背后的逻辑就是如此。

因为具有上述思想的人特别多,加上我们内部的问题,特别是中国长期具有的“鬼神思想”“封建迷信”“集体高于个人”等思维,具有一定西方思维,特别是150年的西方强东方弱格局下的话语权问题,西方的“个人至上”思维很有拥护者。因此,拒绝权威、拒绝传统、拒绝强硬(对待西方霸凌)就成为一些人的“固有思想”。

可以说,这部电视剧只是一部打着“历史”为名,进行的一种“政治剧”。从总体上看,是应和“宪政”思维,而“西方的宪政”与“三权分立”“多党制”都是遥相呼应的。而在其间,一些经济精英呼吁恢复“乡绅制”,这些都是在此思维下一种辅助思维。

那么,具体到这部历史剧中的李鸿章来说,在剧中张嘴闭嘴国家、百姓、国家弱。就好像他的心中装着百姓一样,就好像中国从“不弱”到“弱”没有他的责任一样。问题是,这部历史剧也确实通过叙述角度、叙述阶段等以“艺术手段”为名,从来不说国家为何弱,以及弱的过程。

从1894年开始切历史,其本身就有问题

一部历史剧至少要交代“背景”。

中国在1884年之前算不上弱国,何以弱?

李鸿章、慈禧的责任是什么?

中国从“不算弱”到“真的弱”,他们的责任是什么?

你掐头儿去中间,只留下结尾,而且是被编排的光明化(因为国弱所以要委曲求全)的结尾,显而易见其本身就是将慈禧、李鸿章定位为:殚精竭虑、为国为民的形象。

你既然定位为这个好形象,那么与其竞争的对手们是什么人?无疑就是坏人了。

按照我们大部分人的思维特点——非黑即白、只看定性而不顾过程。所以,你对“坏人”的历史怎么做也就无所谓了。由此,我们看到,这部影视剧背后,多有虚构历史、阉割历史、转移历史情节的方式了。

例如虚构甲午战争前李鸿章为了整顿军纪杀死自己的亲信、转移嫁接同治皇帝修圆明园被木材商欺骗放到反对修圆明园的翁同龢头上。

黄瑞兰根本没有被杀,而是早在甲午战争前的中法战争期间被李鸿章参劾去职。李鸿章为何参劾他?就是因为清廷得到其贪腐消息后要求李鸿章查访,即1884年中法战争中“黄瑞兰前在直隶是否得力、有无劣迹。著李鸿章据实覆奏。”,李鸿章怎么说“(黄瑞兰)于兵船规制用法懵无所知。貌似质直、举动任性、办事糊涂、语言狂妄似有心疾。前已撤去差使。虽无实在劣迹,其人实不堪任用”。

也就是说大事化小了,他似乎有精神病,我早就把他撤了(有什么事儿与我无关)!

那么,同治修圆明园是发生在1874年,这离1894年有20年。而且,翁同龢是恭亲王奕率领的“十大臣”反对重修圆明园中的一位。

另外,还有许多历史谣言。

例如翁同龢专门针对李鸿章、专门针对北洋。

例如翁同龢与李鸿章有私仇,如此等等,这些都是把“个人关系”上升到“国家民族问题”上,很明显的对翁同龢进行贬低。李鸿章作为“被动接受者”,其从历史责任角度无疑成为“受害者”。限于篇幅就不再赘述了,我在文末会给些链接以更充分地说明这一问题。

简单地说,当你打着“真实”的旗号去讲解历史的时候,至少要尊重历史和尊重历史人物,特别是近现代史人物。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对于当今仍然具有影响,因为他们去世的时间并不久。对于他们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今人的为人处世、行为特点。

艺术是不管这些的,因为艺术至上。但作为艺术工作者,你只是把你的历史观甚至其他思想强加给普罗大众,特别是没有社会经验、没有形成三观的小孩儿。本身就是不负责任。

作为重要情节,你不交代李鸿章的腐败、重大历史错误甚至罪责(例如放弃新疆等地区的错误),其本身历史就不再真实了。

既然历史成为“艺术工作者手中任意剪裁的素材,那么,你想咋捏鼓历史都可以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违背历史真实的地方比较多,而对其批评,“艺术高于一切”也就成了挡箭牌。

这部电视剧既然不是历史剧,它是什么剧

关于这部电视剧的投资人,有些人说是李鸿章的后人投资所为。这个我真不清楚,看到的说这些话的人也没有拿出什么过硬证据。所以,在评价的时候也只能忽略。也希望其他朋友要认真辨别。

可以肯定地说,这部电视剧的历史观深受1980年代后的西方历史观影响。把“全面向西方学习,忍耐西方霸凌甚至全盘西化”的人视作民族和国家的希望,只要是拥有这种思想的人,不论他们的问题多么大(贪腐且集团化贪腐)、不论他们的历史责任多么大,都被视作英雄。

例如中法战争、中日战争都是李鸿章和慈禧通力合作下,造成中国从“并不弱”转向“弱国”的两次关键性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则主要是慈禧的责任。

“中法战争”直接导致左宗棠这样既主张对外学习、对内进行吏治改革,既主张洋务运动、又主张加强民生,既主张向外购买的同时也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积淀的正确的“改革派”,所希望的:通过一次战争的胜利(即使略败也行),让洋务派势力扩大、保守派势力微缩下,光绪等实权扩张,形成有利于改革派的政坛格局的战略落空。

那么,像李鸿章这样的“寄居在保守派下的洋务派”则获得了彻底重用情形如何?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积淀遥遥无期、中国在即使能与列强一战情况下也要忍受入侵的现状,使得清朝军人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必要,基本做警察维持治安就行了。人们从上到下无可挽回的腐败、权力斗争。

这就是我时常重复左宗棠的一句话:中法战争乃中国强弱一大关键的原因所在。

总结:一个历史时代,李鸿章和左宗棠何以被不同被对待

你不交代历史背景、你不交代李鸿章和慈禧的责任,却对其大范围地描述“弱势下的无奈、弱势下的委曲求全”,再加上一百五十来年的“西强东弱”格局,自然会对李鸿章等人给予同情。从而忘记更正确的人的处理方式,同时将做正确的事儿的人视为“不理性”、做注定错误的事儿,这就是问题所在。

虽然它打着“真实”(真实历史,后来说是真实情境)的旗号,但也是这种思维者的真实,也是“失去民族自信”者的旗号。因为基数比较大,高分也就正常了。

打高分者的人中有被“西强东弱”蒙蔽的人;有被影视剧所带动,根本就认为自明朝我们就是落后的,更不要说清朝了。因此,只有向西方学习的人才是正确的人;有认为这部历史剧有别于其他历史剧,纯粹从艺术角度看问题。

但问题是,历史从来就不是历史。因为历史和未来都与现在有着很直接的关系,历史学也就从来不是单一的学问,而是关系到现在、未来能否吸取教训、能否获得成功的一种综合性学习。世界上没有一部历史学不受主观因素影响,而李鸿章的评价之所以这么难,主要就是如何向西方学习。

向西方学习这一点,一点儿错都没有!重要的观点,请您重复十遍。但李鸿章的学习的错误就在于:他是为了自身利益而学习,而非国家与民族。

例如洋务运动中的洋务企业的建立和最终被个人所有;例如北洋海军的建立,其内部都是淮军控制;例如对自主和购买的关系,你说是观念和客观现实问题,那为何对陆军的自主学习、对北洋系统所开设的军工厂和军事院校大力支持自主,却对福州船政局及其下属的马尾造船厂、船政学堂进行打压?

综上所述,学习西方是对的,但必须是在有民族自信的基础上学习,是把国家、团体、个人和家族的关系摆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如此,才最有效果。

最后我们再说一下,关于这部电视剧被打高分背后是对李鸿章的尽情抬高。但是,他的对比者左宗棠的价值却一直被贬低、孤立,更有一种将其打造为军事家单一角色的现象。要知道,左宗棠作为洋务运动的主帅之一、对三农问题的支持、对吏治改革的重视,反而是正确的方向。

同样都支持向西方学习,为何会对二人厚此薄彼呢?其原因就在于李鸿章所走的道路简单易行。左宗棠则需要付出许多许多。

左宗棠五月初六正式辞职,清廷与忠臣最终决裂

明朝的嫁妆:大明的媳妇,也要千年才能熬成婆

武则天称帝、晚明女性勇于离婚,古代中国还是不是男权社会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历史上乾隆和令妃之间的关系怎么样?真的很爱这个妃子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令妃是个特别的存在,在清宫剧中有不少关于令妃的事例。《还珠格格》中,她温文尔雅,是个善良的女人;《延禧攻略》中,她个性鲜明,敢爱敢恨,像朵倔强的玫瑰,好看又扎手;《如懿传》中,她手段辣毒、丧心病狂,为上位无所不用其极。那历史上的令妃,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历史上,乾隆是否真的爱令妃?富察皇后是乾隆和令妃

  • 康熙已经58岁,后宫14岁妃嫔生下了一子,皇帝却没有任何赏赐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可皇帝就不一样了,贵为九五之尊,他是全天之下人人关注的焦点般的存在,为了他一个人的舒适舒心,动辄就需要出动全京城上下的力量为其办事。对于皇帝个人而言,手握至高皇权,最重要的职责和搭档当然是为了天才苍生而需要勤于政事,其次就是在自己众多的子嗣之中立太子,选好自己的接班人。说到这立太子一事,想必很多人立

  • 乾隆在养心殿放了36根草绳,后世都不懂其含义,溥仪笑答道:我懂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统治时期,大清朝还处于“康乾盛世”的阶段,整个国家还呈现出一片繁荣之景。乾隆作为当时的统治者,也是整个清朝十二帝中较为特别的一位皇帝。乾隆文武双全更是心怀天下,同时也十分注重皇权的尊严以及对于子孙的教育。相传乾隆皇帝曾经在养心殿放了几根草棍,后世的许多人都不知道其含义,时隔多年溥仪却笑道:我懂。

  • 康熙最狡猾的儿子比老四更狠,比老八更奸诈,张廷玉却看穿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与这些兄弟相比,十四阿哥更加阴险毒辣,只是因为他伪装的太好,一直不容易被发现。十四阿哥银真,表面上是八阿哥的党员之一,但实际上,十四阿哥从一开始就对八阿哥有两颗心。两种身份作为掩护。平日里,老十四勤奋学习武术,学习兵法,一副刚愎固执,不擅长宫斗的直男形象,但暗地里,老十四却研究

  • 历史上雍正对皇后真的无情?我们被骗了,皇后去世,雍正心震悼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在雍正帝的后宫,有一个女人既没有后嗣、母族也衰落,却能稳坐在皇后的宝座上,并且成为雍正帝生前唯一的皇后。这个女人,便是孝敬宪皇后。她是清朝第一位由嫡妃册立的皇后,并且赢得雍正一生的敬与爱孝敬宪皇后,乌喇那拉氏,史料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其嫁给胤禛的时间,但在康熙三十六年,为胤禛生下长子弘晖,当时的胤

  • 李鸿章办企业:国内第一,历经百年,现在仍是世界五百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帝国当时有眼见的一些大臣,终于认识到了和西方列强的差距。尤其是武器上的差距,列强们的舰船利炮,把清政府的官兵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有实力的大臣,都主张学习西方,清朝应该进行洋务改造,于是清帝国就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李鸿章是晚清那个时期的名臣,他有着敏锐的眼

  • 海兰珠到底好在哪里,让皇太极盛宠一生?三大优势,让他难以抵挡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一个坐拥天下且雄才伟略的帝王,竟然是一个有儿女情长的“情圣”。崇德六年,皇太极在前线与洪承畴决战,突然接到海兰珠病重的消息。他竟然不顾前线军情,上演一出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帝王佳话,立刻赶回盛京。除此之外,自海兰珠病逝后,皇太极终日悲痛不已,饮食俱废,无心处理朝政。皇太极对海兰珠

  • 太平天国:洪秀全到底有多少妃子?洪天贵福被抓后说出了实情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太平天国是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在1843年初创时期叫做“拜上帝会”,拜上帝会倡导一个口号,这个口号就是:“天下多男子全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然而,在太平天国的统治下,洪秀全又是怎么对待,这些所谓的女子姊妹呢?说出来或许很多人都不会相信。洪秀全到了天京之后,就发布了一条明文规定:“所

  • 清朝为何不发展火器?背后原因并不是不想发展,而是另有原因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因为,如果不用火器解决战争而是用别的东西,那就要显得太不人道了,最起码毒气肯定也就是不提倡的了。然而,火器这么重要,清朝的时候为何不发展呢?下面,咱们就来说一下,清朝为何不发展火器?背后原因并不是不想发展,而是另有原因了吧。火器早在汉朝的时期就有了,不过当时火器并不是运用于战争,而是被运用于烟火上面

  • 洪秀全一下封了两千多个王,看似荒唐,实则他的小算盘很精明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大家都觉得是洪秀全冲昏了头脑,才做出如此荒唐的举动。即使开国功臣,也没有几个能够被封王的,比如朱元璋,他就没有册封过异性王,再比如清朝建立初期,虽然有王爵,但一般都是有赫赫战功的皇室宗亲,那为何太平天国会出现2000多个王呢?太平天国建立初期,王和侯爵都不多,加起来一共没有20人,那个时候太平天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