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白居易的人生转折点

白居易的人生转折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186 更新时间:2024/3/11 1:36:36

白居易的人生转折点,是在公元815年。

那一年,他44岁。

此时平定淮西吴元济的战事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宰相武元衡却突然在上朝途中为人刺杀——后来证实,指使者为平卢节度使李师道。

这个史上罕见的恶性案件震惊了整个长安城,但由于刺客极为嚣张地给京兆府各衙门寄去了威胁信,上面写着“毋急捕我,我先杀汝”八个大字,导致破案的进城十分缓慢。

一向嫉恶如仇的白居易看不下去了。

他当时刚丁母忧回朝不久,官职是太子左赞善大夫,照理并没有上书言事的职责,但从来都以国事为己任的白居易却不管这些,率先上表,言辞激烈地要求立即抓捕凶手以雪国耻。

他本以为自己一心为国,得到的会是一呼百应,没想到却是一片骂声。

骂他的理由,不是他说得不对,而是他做得不对——他不是谏官,不应该越职。

但这个罪名,其实非常牵强。

白居易后来在给杨虞卿(白居易的妻子是杨虞卿的堂妹)的信中曾经这样辩解:朝廷有非常之事,即日独进封章,谓之忠,谓之愤,亦无愧矣!谓之妄,谓之狂,又敢逃乎?

意思是,我自认为我所做的,是出于忠心或者激愤,问心无愧!但你们偏要说我狂妄,我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这一点,估计白居易的那些政敌也很清楚。

很快,他们又找到了一个杀伤力更大的攻击点,说他有伤名教。

具体的说法是,白居易的母亲陈氏——据说她可能有精神问题,因看花坠井而死,白居易却写了《赏花》、《新井》等诗,属于不孝,有悖礼教。

实际上,白居易对母亲的孝顺是非常出名的,但在那些政敌看来,这根本没用,他们要的不是事实,而是把白居易的罪名做实!

如此一来,白居易的命运自然也就注定了。

很快,对他的处理意见就下来了——被贬到江南去做刺史,但中书舍人王涯(就是后来死于甘露之变的那个宰相)却还要落井下石,说白居易的罪太大,不能做一州之长,于是又追回之前的诏书,改授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那么,为什么这些权贵要如此小题大做,和白居易过不去呢?

因为白居易得罪的人太多了。

自从出仕以来,白居易一直都以直言敢谏而著称。

早年因才名出众,他深受宪宗李纯喜爱,宪宗将他从一个小小的县尉破格提拔为翰林学士兼左拾遗,成为天子的近臣。

这是个很有前途的职位——在皇帝身边做事,只要事事都能让皇帝开心,距离宰相这样的高位也就一步之遥——事实上,中晚唐不少宰相都是从翰林学士中提拔的。

但白居易的表现却让宪宗实在开心不起来。

他忧国忧民,只关心百姓疾苦,不关心皇帝脸色,经常犯颜直谏,有时甚至搞得皇帝下不了台。

有一次,白居易居然当面和皇帝争辩,还用老师训斥学生的语气对皇帝说:陛下你错了!

宪宗气得话都说不出来,拂袖而去,随后他马上怒气冲冲地召来宰相李绛:白居易这个小臣出言不逊,我一定要把他赶出翰林院!

李绛说了无数好话,最后总算勉强平息了皇帝的怒火。

但宪宗毕竟只能一时忍,不可能一直忍,最后白居易还是被解除了翰林学士这个职务,改任京兆府户曹参军,不久因其母去世,又不得不回乡丁忧。

连后来被称为中兴明君的宪宗皇帝都受不了白居易的直脾气,由此可见,那时的他有多容易得罪人!

事实上,白居易之所以会四面树敌,除了这些谏言和奏章,还有他创作的大量讽喻诗。

对此白居易本人也十分清楚。

他在给老朋友元稹的信中曾这样写道:闻《秦中吟》者,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其不我非者,举世不过三两人。

也就是说,在白居易看来,由于他写的那些讽喻诗,不恨他的人,全世界也就两三人。

这显然是有事实根据的。

比如,看了他的《卖炭翁》(我记得我中学时曾学过),哪个宦官会不恨他?

白居易的讽喻诗,风格大多如此,自然而然地,把朝中的几乎所有权贵都得罪了个遍。

人家写诗,写的多是个人感情、田园山水,而白居易写的,却是尖锐的现实,是那种很容易被举报而遭封杀的危险题材!

这次,他终于遭到了报复。

墙倒众人推,烂泥大家踩。

44岁的白居易,彻底领会到了官场的险恶。

此后的他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他思想的急剧转变,都被他写在了自己的诗中。

比如,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

比如,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

……

从此,白居易不再为国家奋不顾身,只会为自己明哲保身。

从此,那些直指现实的讽喻诗少了,风花雪月的闲适诗多了。

可他的官运,却反而亨通起来了。

公元820年,唐宪宗李纯去世,穆宗李恒登基,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受到新君的赏识青云直上,一路做到了宰相,在元稹的力荐下,白居易也回到朝中,先后出任知制诰、中书舍人等多个要职。

眼看着再努努力就要可以当宰相了,白居易却作出了一个令人都意想不到的选择——大好的前程不要,主动请求外放。

当然,他并不是傻。

那时皇帝昏庸,朝政昏暗,且党争已见苗头,为了自身的安全,他决定远离朝堂。

公元822年,白居易被外放为杭州刺史,此后又转任苏州刺史,政绩斐然,在杭州他治理西湖,在苏州则开凿山塘河,为百姓办了不少实事。

公元827年,新继位的唐文宗李昂又将白居易召回了京城,并委以重任,先后让他担任秘书监、刑部侍郎等要职。

但白居易很快就发现,皇帝虽然励精图治,但任用非人,且朝中党争颇为激烈,而白居易与当时执政的牛党关系匪浅——白居易的小舅子杨虞卿是牛党骨干,留在京城很难不卷入其中,思来想去,他决定远离这个是非之地。

于是,他自称身体不佳,请求去东都洛阳担任闲职——洛阳是他早已为自己看中的养老之地。

公元829年,58岁的白居易被任命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从此再也没有离开洛阳。

这显然是个聪明的决定——正是这个决定,让他避开了公元835年发生的让很多大臣死于非命的甘露之变!

在洛阳,除了短暂出任过一段时间的河南尹之外,白居易大多数时间担任的都是太子宾客、太子少傅之类的闲职,没什么实权,但俸禄优厚——相当于现在退居二线的老干部。

这正是白居易想要的。

他在洛阳的生活可谓是度日如年——每天的日子都像过年一样舒服。

他纵情声色,安享晚年——据说他蓄有家妓上百人,其中最著名的是樊素、小蛮,有“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之称,闲暇时他与同样在洛阳闲居的前宰相裴度、诗人刘禹锡等人多有交游,生活得有滋有味。

公元842年,唐武宗李瀍因旧闻白居易的名望,有意任用白居易为宰相,但宰相李德裕大概是因为白居易和牛党走得太近,对白居易有些看法,便阻止了此事——不过我估计,即便他不阻止,白居易估计也会推辞掉的。

不久,白居易正式以刑部尚书的官衔退休。

公元847年,白居易去世,享年76岁,死后被追谥为尚书左仆射。

在唐朝的诗人中,白居易可能不是官做得最大的——张九龄、元稹、李绅都做到了宰相,也不是最长寿的——贺知章活到了86岁,但总体来说,比他官大的没他长寿,比他长寿的没他官当得大,更重要的,是大多不如他在后世的名气大!

有人将白居易称为人生赢家,其实也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

但也有人为此感到悲哀。

为什么白居易早年那么爱国爱民、那么锐意进取,可却事事碰壁?为什么44岁以后,他明哲保身,样样事不关己,反而一切顺遂?

这究竟是白居易一个人的悲哀,还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武昌起义前,孙中山提出了建都的最佳城市,暴露其野心,不是南京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孙中山先生出生于广东的香山县,也就是现在的广东省中山市,小时候的孙中山就把国家的发展放在心上,1904年,孙先生就知国家不可不革命,否则永无光明的那一天,于是孙先生创立了兴中会,寓意振兴中华。孙中山先生因为投身于革命,立志救中国于水火,救人民与深渊。时常要改变自己名字,用过例如陈文、帝朱、公武、山月

  • 武则天晚年政治气氛逐步宽松,其去世后围绕埋葬问题也发生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晚年返回长安1、武则天晚年的宽松政治氛围武则天放弃了以前推行的严酷政治,改为比较和缓的政策,使得政治局面变得宽松起来了。这种变化在久视元年(700年)以后最为明显,除了她个人隐私外,其他问题都允许公开讨论,言路的开放已经到了一个相当宽松的程度。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武邑(今河北武邑)人苏安恒的上书事

  • 紫禁城中未了情,孝庄太后与多尔衮不得不说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多尔衮这还得从后金霸主努尔哈赤的死说起,努尔哈赤一死,几个儿子便为了汗位打成一锅粥,最后34岁的八子皇太极登上汗位,而在此次斗争中失去母亲的14岁的十四子多尔衮从此便跟了他哥皇太极南征北战。也就是皇太极得到汗位的第二年,来自蒙古科尔沁部落的13岁布木布泰也就是以后有名的孝庄皇太后跟了皇太极。在未来的

  • 此人覆灭大唐王朝,具备曹操的谋略、董卓的手段,最终却被马夫所杀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唐末,宋州砀山县(今安徽省宿州市)午沟里刘崇的宅院里,一个少年偷偷地背着口大锅,正要出门,被刘崇的二哥拦住了去路。原来少年是个偷锅贼,现在人脏并获,免不了皮肉受苦。这时刘母出现了,她说此少年是赤蛇郎君,要大家好好待他。众人见状,十分厌恶地瞪了少年一眼,悻悻而去。偷锅贼名叫朱温,出生于852年12月9

  • 隋炀帝杨广:继位之初遭谋反,帝位未稳的他怎样平定杨谅的叛乱?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隋炀帝:杨广(公元569年-公元618年),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美姿仪,少聪慧,隋朝第二位皇帝。开皇元年,册立为晋王,参与灭陈朝。开皇二十年,册立为皇太子。仁寿四年七月,正式即位。】 隋炀帝大名叫杨广(别名:杨英),小名叫阿麽,出生于公元569年。【注:“

  • 民国初期赵夫人墓挖出一石碑,坐实唐朝皇室丑闻:李世民开的坏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常回家看看投稿 为繁荣、弘扬中华文化, 欢迎向《趙氏宗亲》微信号投稿。联络微信858620059! 出品 | 趙氏宗亲(ID:zhaoshizongqin)编辑 | 趙英雄民国初期,陕西省西安市,出土了一座唐代古墓。通过对古墓中文物以及相关史料的分析,历史专家判断,这是唐朝赵夫人的墓。赵夫人的墓出土

  • 袁世凯为什么不到60就死了?你瞧瞧他吃的这些玩意就明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据资料显示,袁世凯的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都非常的良好,他一天会多次进食,比如天色刚亮的时候他会吃非常丰盛的食物,都是一些肉类食品,当然再者就是熬得鸡汤了,这些都是大补,而到了天色大亮之后,也就是现在的七八点吧,这个时候袁世凯吃的就比较清淡了,一般都是粥或者是包子之类的五谷杂粮。而到了中午的时候,袁世

  • 少数民族南侵还有这好处?从东汉至唐代,让黄河安稳了600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奔涌恣肆的黄河作为中国境内第二大河,黄河泛滥的频率及其对社会的破坏程度要远远大于长江,自古以来,人们便一直在探究黄河泛滥的因素,以及如何防治黄河的泛滥。中学历史教科书曾有这样一段故事,即东汉时期的黄河再一次出现大范围与高强度泛滥,多亏王景治水,才使黄河安稳数百年。王景治水的确对治理黄河起到很大作用,

  • 永载史册的斗殴——康熙当着满汉大臣殴打大学士马齐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愤怒的康熙决定要废黜胤礽的太子之位。从康熙二十九年开始,他两就逐步地貌合神离。父亲嫌弃儿子没能力没担当,儿子则眼巴巴的看着父亲屁股底下的宝座。祸不单行的是,十八阿哥胤衸又病死。伤心之余,康熙几乎是趴在地上发布上谕:回京后废黜胤礽!烦心事一件一件接踵而至......大阿哥胤褆看胤礽被废。自古讲究立嫡立

  • 战略意义比淝水之战还要重要的钟离之战,这是南北交战以来南朝所未有之一大捷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可以说这一战关乎两国命运,参战两国分别是北魏,南梁。506年,南梁动员数十万大军发动北伐,剑指北魏,初期势如破竹,渡淮河,收梁城。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天降暴雨,南梁军队不得不在洛口驻扎。然后,梁军主帅萧宏来了一波骚操作,他不知道从哪里听说北魏军队会冒雨大举来袭,居然不去验证,仓皇的弃军而逃,直接导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