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人生转折点,是在公元815年。
那一年,他44岁。
此时平定淮西吴元济的战事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宰相武元衡却突然在上朝途中为人刺杀——后来证实,指使者为平卢节度使李师道。
这个史上罕见的恶性案件震惊了整个长安城,但由于刺客极为嚣张地给京兆府各衙门寄去了威胁信,上面写着“毋急捕我,我先杀汝”八个大字,导致破案的进城十分缓慢。
一向嫉恶如仇的白居易看不下去了。
他当时刚丁母忧回朝不久,官职是太子左赞善大夫,照理并没有上书言事的职责,但从来都以国事为己任的白居易却不管这些,率先上表,言辞激烈地要求立即抓捕凶手以雪国耻。
他本以为自己一心为国,得到的会是一呼百应,没想到却是一片骂声。
骂他的理由,不是他说得不对,而是他做得不对——他不是谏官,不应该越职。
但这个罪名,其实非常牵强。
白居易后来在给杨虞卿(白居易的妻子是杨虞卿的堂妹)的信中曾经这样辩解:朝廷有非常之事,即日独进封章,谓之忠,谓之愤,亦无愧矣!谓之妄,谓之狂,又敢逃乎?
意思是,我自认为我所做的,是出于忠心或者激愤,问心无愧!但你们偏要说我狂妄,我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这一点,估计白居易的那些政敌也很清楚。
很快,他们又找到了一个杀伤力更大的攻击点,说他有伤名教。
具体的说法是,白居易的母亲陈氏——据说她可能有精神问题,因看花坠井而死,白居易却写了《赏花》、《新井》等诗,属于不孝,有悖礼教。
实际上,白居易对母亲的孝顺是非常出名的,但在那些政敌看来,这根本没用,他们要的不是事实,而是把白居易的罪名做实!
如此一来,白居易的命运自然也就注定了。
很快,对他的处理意见就下来了——被贬到江南去做刺史,但中书舍人王涯(就是后来死于甘露之变的那个宰相)却还要落井下石,说白居易的罪太大,不能做一州之长,于是又追回之前的诏书,改授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那么,为什么这些权贵要如此小题大做,和白居易过不去呢?
因为白居易得罪的人太多了。
自从出仕以来,白居易一直都以直言敢谏而著称。
早年因才名出众,他深受宪宗李纯喜爱,宪宗将他从一个小小的县尉破格提拔为翰林学士兼左拾遗,成为天子的近臣。
这是个很有前途的职位——在皇帝身边做事,只要事事都能让皇帝开心,距离宰相这样的高位也就一步之遥——事实上,中晚唐不少宰相都是从翰林学士中提拔的。
但白居易的表现却让宪宗实在开心不起来。
他忧国忧民,只关心百姓疾苦,不关心皇帝脸色,经常犯颜直谏,有时甚至搞得皇帝下不了台。
有一次,白居易居然当面和皇帝争辩,还用老师训斥学生的语气对皇帝说:陛下你错了!
宪宗气得话都说不出来,拂袖而去,随后他马上怒气冲冲地召来宰相李绛:白居易这个小臣出言不逊,我一定要把他赶出翰林院!
李绛说了无数好话,最后总算勉强平息了皇帝的怒火。
但宪宗毕竟只能一时忍,不可能一直忍,最后白居易还是被解除了翰林学士这个职务,改任京兆府户曹参军,不久因其母去世,又不得不回乡丁忧。
连后来被称为中兴明君的宪宗皇帝都受不了白居易的直脾气,由此可见,那时的他有多容易得罪人!
事实上,白居易之所以会四面树敌,除了这些谏言和奏章,还有他创作的大量讽喻诗。
对此白居易本人也十分清楚。
他在给老朋友元稹的信中曾这样写道:闻《秦中吟》者,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其不我非者,举世不过三两人。
也就是说,在白居易看来,由于他写的那些讽喻诗,不恨他的人,全世界也就两三人。
这显然是有事实根据的。
比如,看了他的《卖炭翁》(我记得我中学时曾学过),哪个宦官会不恨他?
白居易的讽喻诗,风格大多如此,自然而然地,把朝中的几乎所有权贵都得罪了个遍。
人家写诗,写的多是个人感情、田园山水,而白居易写的,却是尖锐的现实,是那种很容易被举报而遭封杀的危险题材!
这次,他终于遭到了报复。
墙倒众人推,烂泥大家踩。
44岁的白居易,彻底领会到了官场的险恶。
此后的他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他思想的急剧转变,都被他写在了自己的诗中。
比如,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
比如,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
……
从此,白居易不再为国家奋不顾身,只会为自己明哲保身。
从此,那些直指现实的讽喻诗少了,风花雪月的闲适诗多了。
可他的官运,却反而亨通起来了。
公元820年,唐宪宗李纯去世,穆宗李恒登基,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受到新君的赏识青云直上,一路做到了宰相,在元稹的力荐下,白居易也回到朝中,先后出任知制诰、中书舍人等多个要职。
眼看着再努努力就要可以当宰相了,白居易却作出了一个令人都意想不到的选择——大好的前程不要,主动请求外放。
当然,他并不是傻。
那时皇帝昏庸,朝政昏暗,且党争已见苗头,为了自身的安全,他决定远离朝堂。
公元822年,白居易被外放为杭州刺史,此后又转任苏州刺史,政绩斐然,在杭州他治理西湖,在苏州则开凿山塘河,为百姓办了不少实事。
公元827年,新继位的唐文宗李昂又将白居易召回了京城,并委以重任,先后让他担任秘书监、刑部侍郎等要职。
但白居易很快就发现,皇帝虽然励精图治,但任用非人,且朝中党争颇为激烈,而白居易与当时执政的牛党关系匪浅——白居易的小舅子杨虞卿是牛党骨干,留在京城很难不卷入其中,思来想去,他决定远离这个是非之地。
于是,他自称身体不佳,请求去东都洛阳担任闲职——洛阳是他早已为自己看中的养老之地。
公元829年,58岁的白居易被任命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从此再也没有离开洛阳。
这显然是个聪明的决定——正是这个决定,让他避开了公元835年发生的让很多大臣死于非命的甘露之变!
在洛阳,除了短暂出任过一段时间的河南尹之外,白居易大多数时间担任的都是太子宾客、太子少傅之类的闲职,没什么实权,但俸禄优厚——相当于现在退居二线的老干部。
这正是白居易想要的。
他在洛阳的生活可谓是度日如年——每天的日子都像过年一样舒服。
他纵情声色,安享晚年——据说他蓄有家妓上百人,其中最著名的是樊素、小蛮,有“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之称,闲暇时他与同样在洛阳闲居的前宰相裴度、诗人刘禹锡等人多有交游,生活得有滋有味。
公元842年,唐武宗李瀍因旧闻白居易的名望,有意任用白居易为宰相,但宰相李德裕大概是因为白居易和牛党走得太近,对白居易有些看法,便阻止了此事——不过我估计,即便他不阻止,白居易估计也会推辞掉的。
不久,白居易正式以刑部尚书的官衔退休。
公元847年,白居易去世,享年76岁,死后被追谥为尚书左仆射。
在唐朝的诗人中,白居易可能不是官做得最大的——张九龄、元稹、李绅都做到了宰相,也不是最长寿的——贺知章活到了86岁,但总体来说,比他官大的没他长寿,比他长寿的没他官当得大,更重要的,是大多不如他在后世的名气大!
有人将白居易称为人生赢家,其实也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
但也有人为此感到悲哀。
为什么白居易早年那么爱国爱民、那么锐意进取,可却事事碰壁?为什么44岁以后,他明哲保身,样样事不关己,反而一切顺遂?
这究竟是白居易一个人的悲哀,还是那个时代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