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晚年返回长安
1、武则天晚年的宽松政治氛围
武则天放弃了以前推行的严酷政治,改为比较和缓的政策,使得政治局面变得宽松起来了。这种变化在久视元年(700年)以后最为明显,除了她个人隐私外,其他问题都允许公开讨论,言路的开放已经到了一个相当宽松的程度。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武邑(今河北武邑)人苏安恒的上书事件。
长安元年(701年)八月,苏安恒上书要求武则天退位,让太子李显即皇帝位。这个上书的内容主要有两点:其一,认为武则天年事已高,处理繁重的国事不利于圣体的安泰;而太子春秋正盛,年富力强,不如禅位于太子,自己安享天年。其二,主张将武氏诸王全部降为公侯,任其闲居,同时要将武则天的二十多位孙子全部裂土为王。认为如不这样,一旦陛下千秋万岁之后,武氏诸王将难以自处。
这件事要是发生在以前,简直不可想象苏安恒将会受到如何残酷的处置。幸运的是,此时的武则天已不再是以前的武则天,苏安恒非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还受到了武则天的召见,赐食,再三抚慰后遣还本乡。
次年五月,苏安恒再次上书要求武则天退位,与上一次不同的是,此次上书措辞尖锐,态度激烈。他认为武周政权已是“运祚将衰”,快要垮台了,应尽快把政权交给李氏子弟。他说目前的情况是:“奸邪乘时,夷狄纷扰,屠害黎庶”,而这一现象的形成,完全是武则天“微弱李氏,贪天之功,何以年在耄倦,而不能复子明辟”引起的。
苏安恒还指出:“臣闻天下者,神尧、文武之天下也。昔有隋失驭,小人道长,群雄骇鹿,四海瞻乌。皇唐亲事戎旃,凤翔参野,削平宇县,龙践宸极。歃血为盟,指河为誓,非李氏不王,非功臣不封。陛下虽居正统,实唐氏旧基。故《诗》曰:‘惟鹊有巢,唯鸠居之。’此言虽小,可以喻大。陛下自坤生德,乘乾作主,岂不以上符天意,下顺人心!东宫昔在谅阴,相王又非长子,陛下恐宗祀中绝,所以应其讴歌。当今太子追回,年德俱盛,陛下贪其宝位而忘母子深恩。臣闻京邑翼翼,四方取则。陛下蔽太子之元良,枉太子之神器,何以教天下母慈子孝!焉能使天下移风易俗焉?惟陛下思之,将何圣颜以见唐家宗庙?将何诰命以谒大帝坟陵?陛下何故日夜积忧,不知钟鸣漏尽?臣愚以天意人事,还归李家。陛下虽安天位,殊不知物极则反,器满则倾。故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此之谓也。陛下不如高揖机务,自恬圣躬,命史臣以书之,令乐府以歌之,斯亦太平之盛事也!臣闻见过不谏,非忠臣也;畏死不言,非勇士也。臣何惜一朝之命,而不安万乘之国哉!故曰:苟利国家,虽死可矣!愿陛下稍辍万机,详臣愚见。陛下若以臣为忠,则从谏如流,择是而用;若以臣为不忠,则斩取臣头,以令天下。”
武曌
面对这篇措辞激烈的上书,武则天没有再召见苏安恒,也没有治其罪,采取了不予理会的态度。
苏安恒的这两篇上书在当时无疑是两次晴天露雳,极大地震动了朝野,虽然苏安恒地位低下,人们并没有因此而忽略他的呼声,有关唐史的多部史籍都收录了他的上书,可见影响之大。武则天能容忍如此尖锐的批评,说明她不愿因惩治苏安恒而去刺激本来就不和谐的李、武两家的关系,以免引起李氏家族以及支持他们的朝臣的不安,破坏已经变得比较缓和的政治气氛。
政治气氛宽松的另一标志,就是在人事上已经开始使用一些以前的政敌为官。武则天令宰相举荐可以充任员外郎的人选,宰相韦嗣立举荐了广武(今甘肃永登东南)令岑羲。此人乃是原宰相岑长倩的侄子,而岑长倩因为反对立武承嗣为太子,被诬陷谋反,在十多年前被武则天诛杀。
当时韦嗣立也不敢力荐,只是说:“但恨其伯父长倩为累。”武则天却认为只要岑羲本人有才,“此何所累!”于是他被提拔为天官员外郎。武则天态度的改变,标志着一项新政策的出台,“由是诸缘坐者始得进用”。
政治气氛宽松的又一标志,就是垂拱以来的大量冤案陆续得到昭雪,这是武则天晚年努力改变政治气氛的一项重要措施。圣历二年(699年)时,宰相韦嗣立提出把垂拱以来的大小案件,罪无轻重,全部昭雪,死者追赠官爵,生者放归乡里,武则天还不愿接受。
可是到了长安二年(702年)八月,武则天却主动颁布了一道敕令,规定自今以后,有告发徐敬业、李贞、李冲余党者,“一无所问”,内外官司一律不再受理。它的颁布标志着武则天不再把这些人的所谓余党视为政敌,说明她对上述案件性质的看法已发生了变化,只是不便公开为上述诸人平反罢了。
来俊臣
这年十一月,监察御史魏靖上书,要求重新复核来俊臣等酷吏所办的旧案,武则天同意。经过认真的调查取证,“由是雪免者甚众”。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大赦天下,规定自文明元年(684年)以来,除徐敬业、李贞、李冲及其他反逆魁首外,罪无大小,全部予以赦免昭雪。武则天的这一举措影响很大,基本上将她临朝称制以来的冤假错案全都予以平反了。
尽管这一举措是在李峤、崔玄、桓彦范等人多次请求下出台的,但她最终能接受他们的奏请,与她努力营造宽松的政治气氛的思想有关。也是为了缓和朝臣中对酷吏政治的反感情绪,为将来把政权和平地交接给李氏家族创造条件。
2、武则天西返长安的原因
长安元年(701年)十月,武则天以七十八岁的高龄率子孙、百官西幸长安。
她自永淳元年(682年)以来一直住在洛阳,光宅元年(684年)又将这里改为神都,近二十年间从未离开。这时却不顾天寒地冻,年事已高,毅然西幸,显然是另有目的。
大明宫
这次她在长安整整居住了两年,于长安三年(703年)十月返回洛阳。在此期间,她改含元宫为大明宫,恢复了原来的旧称;创设武举,吸纳军事人才;又在大明宫麟德殿宴请过吐蕃与日本使臣;为酷吏所搞的冤假错案平反昭雪。
长安是李唐王朝的所在地和统治中心,实际上是李唐社稷的象征。武则天此次返回长安并且居住了很长时间,在这里处理了大量的政务,主要就是为了进一步融洽与李氏家族的关系。要不是长安三年(703年)秋关中地区遭受雹灾和暴雨袭击,李峤上表请求,她也许不会离开长安。回到洛阳后的次年,武则天又一次打算驾幸长安,后经人劝阻而未能成行。
武则天晚年如此钟情于长安,反映了她急于消除李、武之间的隔阂,缓和双方矛盾的迫切心情,也是她最终放弃皇帝称号,回到李家媳妇地位上来的一种早期姿态。
武则天归葬乾陵的原因
武则天于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终于走完了她传奇的人生历程。
神龙元年(705年)二月五日,中宗宣布恢复了唐的国号,并规定郊庙、社稷、陵寝、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等皆如永淳以前故事。弘道是唐高宗的最后一个年号,但改元后很快高宗便驾崩了,所以永淳实际上是高宗的最后一个年号。
也就是说,将武则天所改变的一切又都重新改变回来了。洛阳从神都改为东都,重新成为唐朝的陪都,北都(武则天在长寿元年改名的)改为并州。
武曌
虽然中宗改变了武周的一切制度,但并没有像武则天疯狂迫害李氏子孙那样对待武氏家族,只是在群臣的再三要求下,将武氏诸王降为郡王,武周七庙之主仍然保留,只不过迁到了长安的崇尊庙中,还规定:“武氏三代讳,奏事者皆不得犯。”
面对这种情况,武则天自然不便再称皇帝了,于是在其临终前,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终于自愿回到李氏家族媳妇的位置上来了,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够与高宗合葬,也才能在其死后保留一个合法的地位。同时还命将王皇后、萧淑妃及褚遂良、韩瑷、柳奭等人的亲属全部赦免,并令复业。
关于如何埋葬武则天的问题,在朝廷中曾经发生过激烈的争论。武则天在其遗制中要求与高宗葬在一起,即归葬于乾陵。然给事中严善思却认为不妥,他上书认为武则天既是太后,地位就应比高宗低,如果掘开乾陵合葬,就是以卑动尊。
他建议在乾陵之旁另择地方新建一陵。严善思的意见实际上代表了张柬之等一大批朝臣的心愿,中宗心里也有所动,遂命群臣详议。
但是武氏子弟却坚决反对这一动议,武三思通过韦后及上官婉儿等做中宗的工作,最后否决了严善思等的意见,决定将武则天与高宗合葬于乾陵。
神龙二年(706年)正月,中宗护送武则天的灵枢回到了京师长安准备安葬事宜。由于武三思、韦后等人主张厚葬,一切从优,这样就必须进行较长时间的准备,直到这年五月才将一切事宜准备停当。
这月十八日,正式将武则天安葬于梁山的乾陵之中,从此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便长眠于此,并在其陵前树起一座高高的无字碑,让后人去评说其一生的功过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