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家族建立晋朝之后,为什么会开启了黑暗时代?

司马家族建立晋朝之后,为什么会开启了黑暗时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707 更新时间:2024/2/6 18:39:48

晋朝皇族司马家,他们被大多数后人定义为“罪人”,盖因为在晋朝建立之后,司马家众人第一时间不是考虑如何控制在中原内部渐渐“恢复”过来的胡人势力,反而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展开内斗,不仅不提防胡人,甚至还借助胡人的力量。

所以“八王之乱”爆发的那一刻,当司马颖、司马、司马泰开始引入胡人力量的那一刻,这场权力斗争的结局,司马家之中注定不会有最大的赢家,而最大的赢家,只能是被放开了束缚的胡人,他们趁着中原内乱,彻底在中原驰骋,让半个华族的血,染红了半边天。

胡人们赢得了分享中原的机会,这个时代史称“五胡乱华”,站在胡人的角度来讲,他们十分感谢司马皇族的内斗,因为这让他们的隐忍和筹划提前很多结束了,当没有人再压制他们,他们就开了对中原的“疯狂报复”。

这个报复,就是对东汉当年灭掉匈奴,让匈奴四分五裂,最终一部分被迫“并入”中原的大仇。

五胡乱华的因:东汉时期,朝廷允许匈奴百姓进入中原生活。

匈奴这个帝国自冒顿单于统一以来,就一直是南方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虽然战国后期以及秦朝时期,中原还能稳稳压制住匈奴,但在经历了秦末乱世的诸侯内斗之后,匈奴就压过了中原王朝一头,于是就有了汉朝的“白登之围”以及“汉匈联姻”。

在恶劣的北方草原、沙漠环境下生活的匈奴民族,他们屡屡侵犯中原的目的也很简单,那就是掠夺中原农耕产业的成果,因为他们自己根本没有粮食可以吃,过的日子是非常之艰苦。

任何政治上的矛盾都能通过协商化解,但唯独涉及生存,是不可能化解。

西汉时期,汉匈战争伴随了整个西汉的兴亡,虽然有汉武帝重创了匈奴,但那也仅仅是将巅峰时期的匈奴打得由盛转衰,而且重创了匈奴以后,大汉朝也一样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因此自汉宣帝起以及之后的大汉皇帝,都开始改变对匈奴的政策。不再采取一味的强攻。

汉朝对匈奴开始进行了“秩序征服”,一方面在用军事攻打的情况下,一方面在匈奴地区输出汉文化,甚至是建立汉朝廷的直属机构管辖匈奴,其实这件事情霍去病当年击败了匈奴就做过了,霍去病击败了在乌桓的匈奴部队,然后设立“护乌桓校尉”,管理乌桓也保卫乌桓。

这便是秩序征服。

而关于秩序征服,其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会加速“民族融合”,因为秩序征服本身就是在输出汉朝廷的粮食、衣物、小商品、文化等等物资给匈奴百姓,这种行为也可以叫做“汉化”,要知道匈奴一直以来和中原王朝对峙,为的也只是这些东西,所以这种秩序征服,本质就是一种民族融合。

随着时间来到东汉和帝时期,匈奴这个政权被彻底击垮,因为此前汉朝廷对匈奴的一系列物质、文化输出让匈奴底层百姓知道不必要和大汉进行生死之争,于是匈奴再也团结不起来了,而一大部分匈奴人民,也被汉朝廷逐渐安排到靠近边境的地方生活。

在边境生活,这是为了汉朝廷更好的管理,久而久之,汉匈之间就会有联姻的情况发生,就这样,匈奴逐渐进入中原地区,成为中原的一份子。

变化以匈奴为之最,可是被融入汉朝境内的却不止匈奴一个民族,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胡人”部落都被汉朝廷“公平对待”了,其中以“氐族”、“匈奴”、“鲜卑”为典型,而这三个民族,也是后来五胡乱华之中实力最强的三个。

这种融合看似是好的,可问题是因为这些“胡人”们在过去的历史中和中原王朝的“生死厮杀”记忆太深刻了,他们的祖辈大多数都是死在汉族将士手中,所以他们一直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融入中原王朝,甚至会觉得他们这是被“监视”,被奴役,他们对汉朝廷的仇恨几乎没有减弱。

所以东汉领土境内的胡人们,他们像极了西周时期被周武王所“监视”的商朝后裔,他们一直在等待时机,只要时机到来,他们就会发动属于他们的“三监之乱”。

可胡人们怎么想的,就算不说出来,他们的表现也会被朝廷发现,因此在东汉时期,胡人也确实被汉朝廷牢牢镇压,几乎不敢有异动,在东汉末年,乌桓趁着乱世还想趁机崛起,就被曹操打蔫了,在三国时期,鲜卑的一个首领轲比能屡屡犯边,挑战曹魏底线,后来也被三国著名的刺客韩龙杀死了。

所以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就算中原内斗得再怎么厉害,各个政权的领袖脑中的第一原则肯定是“先除外后攘内”,这种基本常识让胡人们在汉人内斗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机会崛起,一旦他们大规模发动战争,那么汉族各政权也会立即停战,首先去除掉他们。

胡人融入中原,这是东汉时期留下隐患最深,但也是不可避免的一件事情,如果不让胡人进入中原,接受汉朝廷的秩序统治,那么胡人还会因为生存问题组织起来对中原进行侵略,所以本质上都是大麻烦,只是汉朝廷想用时间来消磨去胡汉之间的“仇恨”罢了,只可惜东汉灭亡的时间太早了。

这,也是五胡乱华的“因”,当胡人进入中原的一刻起,争端就预示着一定会发生了,只是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发生方式是什么,发生的强度如何,这都是后人可以控制的,如果处理得当,那么这种争端甚至可以以“和平”的方式过渡。

八王之乱:司马家内斗给予胡人空间崛起。

曹魏末期,因为曹髦的“自杀式袭击”,让司马昭根本不能够玩加九锡然后接受皇帝“禅让”那一套当上皇帝,所以司马家改朝换代的任务,就交到了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手中。

司马炎,也就是西晋开国皇帝。

作为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不可谓不聪明,他知道司马家能够取代曹家,都是因为有足够的利益给予支持他们的士族、贵族,但这种支持也有极大的弊端,那就是皇族会被贵族所威胁,所以司马炎登基之后,立即进行“家天下”布局,将自己的兄弟、叔叔、侄子们纷纷进行分封,这就是西晋的分封制。

跟西汉刘邦的“白马之盟”一样,司马炎做的这件事情,就是以皇族的力量来钳制士族的力量,所以司马家的“王爷”们,都是有实权的。

既然跟西汉的“分封制”很像,那么西晋也一样会有类似于“吴楚七王之乱”的问题,果不其然,司马炎去世不久,他的儿媳妇“贾南风”就开始模仿吕后,想要镇压司马皇族。

贾南风所挑起的纷争,让司马炎的设想全盘崩塌,不仅诸王拱卫天子的想法没达成,反而让他所分封的诸王纷纷把矛头指向西晋朝廷,这种局面,比起吴楚七王之乱都要过之而无不及。

可西汉的吴楚七王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场面又不同,吴楚七王之乱发生的时候,西汉的中央朝廷统治者智商在线,实力强大,比如太尉周亚夫、梁王刘武,光是这两人就打废了叛乱的诸王实力的一大半,而西晋八王之乱却不是这样的。

八王之乱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可以称其为“贾南风专政”。

不管西晋的八王之乱后面多么残酷,首先一开始,诸王就没有想着造反,而他们之所以会造反,也是跟着局势一步一步发展下去的。

司马炎驾崩后,他选的太子司马衷继位,而司马衷这位“人才”,刚做皇帝就直接达到了西晋皇帝的最低业务水平,他竟然直接把大权转移给贾南风,也是司马衷的存在,才让历史发生了巨大的转折,此前的一系列事情,都是因,他是一个趋近于完整的果。

贾南风拿到大权后,第一时间也是想着扫清朝廷一切障碍,给自己的家族争权,而在扫清了“杨氏外戚”之后,贾南风直接破坏了一个平衡,那就是将“司马亮”(司马懿四子)、“司马玮”(司马炎儿子)杀死,彻底夺得朝廷大权。

也是因为两位司马王爷的死,让其余的司马王爷们开始恐慌,也看到了一丝机会。

于是,八王之乱的正式纷争开始,也就是第二阶段:

打倒南风,同室操戈。

在贾南风破坏了皇族的平衡之后,司马皇族便有了足够的理由和仇恨讨伐贾南风。

司马家的各位王爷们可以想象,司马衷自己没什么能耐,那么一旦除掉了贾南风,那么皇权不就是自己了的吗?

有人想到了就有人立马行动,吃第一个蛋糕的人,就是司马懿的第九子,赵王司马伦。

司马伦很巧妙地在朝廷贾南风和各皇族之间挑起矛盾,先是设计让贾南风除掉司马衷太子,然后又借司马冏之手杀掉贾南风,最后司马伦再除掉相关的重要人物,自己作为“黄雀”,直接登基。

而看到了司马伦登基的其他司马家王爷们,纷纷坐不住了,因为司马伦自己坏了规矩,那么就意味着没有规矩可言了,谁只要笑到最后,谁就是晋朝的最终赢家。

这就是八王之乱最混乱的一个时期。

司马家以己私利内斗,胡人顺势崛起。

自东汉以来,内乱并不是没有发生过,可像司马家一样完全杀红了眼,各个诸侯王眼中只有皇位又不一样,以前的东汉末年也好,三国时期也好,各路诸侯还是对“胡汉”的矛盾有着清晰的认知,这种一致对外的理念,让胡人根本没有机会作乱。

而西晋司马家的王爷们却不是如此。

他们一斗起来,就完全失去了理智,也压根不考虑胡人是不是会借着机会暴动,这种愚蠢的逻辑注定了司马家根本不可能有真正的胜利者,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还有司马王爷借用胡人的力量加入战场,这等同于给了胡人更直接肆虐中原的机会。

比如司马颖就在纷争最激烈的时候,让匈奴人刘渊入局,加封刘渊为代理辅国将军,对于刘渊来说,这就等于是瞌睡的时候来了个枕头,而司马颖实际上根本没有能力控制匈奴,他的这一招简直就是愚蠢至极,因此匈奴当时就有人如此说道:

自汉亡以来,魏晋代兴,我单于虽有虚号,无复尺土之业,自诸王侯,降同编户。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匈奴人自己很直接了当地说,正是因为司马氏骨肉相残,所以四海鼎沸,给了他们崛起的机会,可见司马家当时的操作已经让不擅长智谋的匈奴人都感到可笑了,也是司马颖的做法,让司马家王爷们纷纷模仿。

比如东海王司马越和他的兄弟司马腾,就借助了鲜卑“拓跋猗迤”的‬力量‬,而‬拓跋‬这个‬姓‬,正是后来‬著名‬的‬“北魏‬皇族‬”。

所以八王之乱打到最后,司马家自己人到头来一场空,而胡人们却趁机招兵买马、烧杀抢掠,以他们最擅长的方式迅速崛起,像拓跋猗迤这种都还算‬能忍‬的了‬,想‬刘渊‬这样的‬,就直接‬建立了‬汉赵‬政权‬,司丝毫‬没有‬掩饰‬对‬司马家‬的‬嘲讽‬。

所以说,晋朝的八王之乱,就是打开“五胡乱华”的一把钥匙,让此前已经存在的矛盾,以一种最激烈的方式爆发出来。

作为皇族的司马家本应该守卫天下,可是他们竟然因为自己的私利放开防御,让异族对汉族百姓烧杀抢掠,甚至他们自己都加入其中,这种做法比起古代的任何一个皇族,都没有任何道德底线可言。

司马家不仅提前开启了胡汉民族融合的争端矛盾,还让以前各个汉族将领都竭力避免的情况重现,所以后人看到西晋历史的时候,都有一个疑问,西晋初的司马家,他们真的有资格作为被尊卑的皇族吗?

结语:

关于西晋皇族的声讨,随着五胡乱华的一次次爆发,汉人的一次次被奴役、打压而加剧,因为西晋皇族内乱所导致的“分裂”,让中原大地遭受了史无前例的灾难,这种分裂数百年的大灾难,是后世都没有达到过的,所以胡汉的交融,本质上是以这种极其残酷的方式完成的。

直到杨坚再次统一中原,此时的胡汉交融已经大致完成了,只是在过去的数百年里,太多无辜的人被这架历史大车的车轮碾过,碾得体无完肤,那些人曾经以为新建立的晋王朝会让他们生活变得更好,谁知道全是带着他们跳入了无尽的深渊。

这一个暗黑的时代,让人无奈又愤怒,想要怒其不争,却发现已经是过去很多年的历史,话在嘴边,始终变成一声幽叹。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慈禧义女周莹:清朝首富,历史上她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她的前半生命运多舛,而后半生波澜壮阔。虽然只活了40多岁,但她凭借自身极高的商业智慧,在二十多年的打拼中,将自己推向了全国首富的宝座。她在商业中的战略手段至今被人津津乐道,大家都有一种“难道她是穿越到百年前的现代奇才”的感觉。这个全国女首富的商业手段到底是什么?还有她是如何和慈禧撇上关系,又如何成为

  • 武则天的母亲,为何到44岁才出嫁?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李治去世之后,武则天废掉了皇帝,自己登基,建立了武周王朝。武则天的一生十分曲折,也非常有趣,而她母亲的人生也很有意思。武则天的母亲为荣国夫人,此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龄剩女,在44岁之时才出嫁。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她却生下了千古一帝,并且流芳百世。荣国夫人杨氏出身隋朝宗室,她的父亲是杨达,伯父是隋朝

  • 慈禧咽气前赐给光绪一杯酸奶,众臣大惑不解,研究才知慈禧的用意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经常有人说慈禧是大清灭亡的导火索,慈禧按理说应当如光绪母亲这般,据记载,每天要吃108道菜的慈禧,经常树立“慈母”形象,挑选出好几样自己不喜欢吃的菜给光绪送去。皇帝犹如傀儡般被慈禧掌控,若哪天慈禧咽气了,大清又将交给谁来掌舵,就在慈禧气绝之前,她并没有安排什么后事,反而凭借着最后一丝力气,下旨给光绪

  • 一代名相褚遂良,为何郁郁而终?皆因步步错位的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褚遂良生活在唐朝初年。褚家是南朝名门,父亲褚亮在隋朝官至散骑常侍,投靠大唐后,李世民十分欣赏褚亮的才华,引为“秦王府十八学士”,成为李世民的心腹。在这种环境下,年轻的褚遂良学识日益精进,逐渐崭露头角。褚遂良像李世民登基后,对褚遂良这个大自己两岁的同龄人欣赏有加,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爱好,书法。李世民对东

  • 慈禧第一次看见灯泡,大喊了两个字闹出笑话,如今我们也在这样喊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竹枝词》我国古代清朝末年,迂腐老旧又愚昧无知的状况可谓是达到了让全世界都觉得可笑的地步。虽然清朝能够得以建立的确是我国古代史上波澜壮阔的一页,但是这与清朝令人啼笑皆非的结局似乎根本无法关联上。而清朝的统治者在明知世界的发展早已是今

  • 曹魏政权最终没能够称王,与曹芳投降和刘裕发动进攻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在历史上,曹魏政权一直被认为是最强的政权。在东汉王朝灭亡后,曹魏政权以一种自相残杀、战乱不断的方式将当年的汉王朝帝国一一击败,并在短短几十年间达到了极盛的状态,称大汉帝国。而曹魏政权的国内的混战更是激烈。此时,外敌的武力入侵、内部的权臣内斗。加上皇帝的昏,国内的混乱让曹魏政权变成了一个四分五裂、互相

  • 慈禧太后和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对话实录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在他的《曾纪泽日记》里,完整记录了他和慈禧太后的一次对话,也许,我们可以从慈禧太后的对话里,大概管窥一下,慈禧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曾纪泽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这篇谈话里,学习一下慈禧太后和曾纪泽的说话艺术,这个对我们在公司、在单位平时说话做人,也有一些的学习参考的价值。好,今天大家

  • 司马炎建立魏国时,曹魏王朝为何选择与西晋为敌,做出了什么选择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243年,曹丕继位,统一东汉,建立魏国,定都洛阳,史称“开基”;公元250年,司马昭称帝,自立为帝,建立晋朝,史称“建兴”。从此,司马家族在经历三个朝代之后,最终成为东汉时期最后的一个势力,“建兴三年(225年)”即为其建立以来的第二个中兴皇帝。司马炎称帝前,朝廷中大部分的官员并没有掌权,但司马

  • 古代才女:从《诗经》到清朝,才艺双绝的女诗人,你知道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宋代朱熹认为,从《诗经》开始就已经有了女性诗人,《诗经·鄘风·载驰》的作者是春秋时期卫国宣姜之女,后来嫁给了许国国君穆公,因此被称为许穆夫人。除此之外,《王风》里的《伯兮》、《郑风》中的《山有扶苏》等,似乎都是女子所作,只可惜没能留下姓名。时间往后推移,楚汉争霸,西楚霸王项羽被刘邦围于垓下,四面楚歌

  • 司马炎将女儿封地置于蜀汉旧都,晋王司马炎气疯了,魏征气疯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魏建安十九年(224岁)曹魏高平陵政变后,司马师以司马师自己的个人能力在群臣斗争中取得胜利,于建安二十年(229岁)正式废黜曹芳立为太子(265岁)。此后司马师一直担任曹魏的尚书令等级别的官职,直到其后司马昭接手曹魏之位。司马师的权力大大加强,在之后的司马炎时期因为司马炎执政期间,不听从群臣劝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