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代名相褚遂良,为何郁郁而终?皆因步步错位的人生

一代名相褚遂良,为何郁郁而终?皆因步步错位的人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929 更新时间:2024/2/6 18:50:15

褚遂良生活在唐朝初年。褚家是南朝名门,父亲褚亮在隋朝官至散骑常侍,投靠大唐后,李世民十分欣赏褚亮的才华,引为“秦王府十八学士”,成为李世民的心腹。在这种环境下,年轻的褚遂良学识日益精进,逐渐崭露头角。

褚遂良像

李世民登基后,对褚遂良这个大自己两岁的同龄人欣赏有加,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爱好,书法。李世民对东晋王羲之的书法喜爱有加,但与褚遂良相比,只能算个业余爱好者,有人进献王羲之的真迹,褚遂良可以一眼辨认真伪,令李世民十分钦佩。

有父辈的提携,皇帝的青睐,褚遂良年轻时一路官运亨通,贞观十三年时,他已担任谏议大夫,兼起居郎。而且,他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十分到位。

李世民皇位来路不正,很想知道历史如何记载自己,而褚遂良此时兼任起居郎,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所以,李世民试探性地问褚遂良:“爱卿兼起居郎,所记录的事情朕可以看一看吗?”褚遂良说:“记录君王言行,是为后世借鉴,以警戒君王不敢胡作非为,臣没有听说哪个君王亲自观看。”李世民又问:“朕有不善,爱卿也记?”褚遂良说:“臣职责所在,陛下的言行必须记。”

李世民剧照

褚遂良义正言辞地拒绝了皇帝的无理要求,而李世民也是一代贤君,不会以为褚遂良耿直就迁怒于他,反而更加重用。

贞观十七年,在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的支持下,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褚遂良被提拔为黄门侍郎,参与朝政。时年魏征去世,此后,在重大的国事上,褚遂良屡次进言,大都受到李世民的接纳与表彰。褚遂良俨然成为魏征的接班人,掌握了朝政的动议权。

贞观二十二年,褚遂良成为中书令,正式进入大唐宰相的行列。此时,李世民的生命也进入了倒计时,第二年,李世民病入膏肓,召长孙无忌与褚遂良以后事相托。李世民驾崩后,太子李治登基,五十四岁的褚遂良成为托孤大臣,登上了人生的顶峰。

褚遂良剧照

但是,此后褚遂良的言行频频失误,步步错位,主要表现在三年事上:

李世民托孤时对褚遂良说:“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谗人间之。”显然,李世民担心有人挑拨李治与长孙无忌的关系,希望褚遂良能够在李治与长孙无忌之间保持一种相对独立的调解地位。

李世民用心良苦,他知道大臣的权力一旦失去制约,对于皇帝将是灾难。所以,李世民托孤给长孙无忌、褚遂良与李勣三人,三人背景不同,可以相互制约。但褚遂良逐渐错位了,因为他犯了错误。

褚遂良以低价强买下属房产,这是严重的敲诈加腐败行为,官员们议论纷纷,惊动了长孙无忌。于是,褚遂良被贬为同州刺史。

看似没有什么不妥,但褚遂良不到半年就回来了,而且还是宰相。原来,长孙无忌是让他出去避风头。更为严重的是,弹劾褚遂良的官员被他下放为县令,赤裸裸的打击报复!

长孙无忌剧照

从此,褚遂良丢失了李世民给他的定位,彻底倒向了长孙无忌一边,使长孙无忌专权擅势,连带他一起,成为李治的眼中钉,肉中刺。

李治要废王皇后,立武则天,这件事触动了长孙无忌集团的利益。因为,王皇后与长孙无忌同属一党。李治对他们说:“皇后没有儿子,而武昭仪有儿子,我想立武昭仪为皇后,怎么样?”

褚遂良观察形势,不能让大佬长孙无忌先开口,率先出面,说出三点反对理由:其一,皇后出身名门,后话就是武昭仪门第太低,够不上皇后的资格;其二,皇后过门是先帝的旨意,后话是如果废王皇后就是对先帝不孝;其三,皇后无过,皇后虽然无子,但才二十来岁,不算过错。

李治无言以对,怏怏而去。但李治连续作战,决心与这帮老顽固死磕到底。第二天,李治老调重弹。其实,褚遂良第一天的三条理由无懈可击,只需坚持,皇帝就无可奈何。但褚遂良又一次错位,他用力过猛了。竟将武昭仪曾经是先帝才人这一当时公开的秘密说了出来!并且,交出笏板,血溅朝堂。

王皇后剧照

当众揭了皇上的老底,还以官位相威胁,可是大不敬之罪,皇帝无处宣泄的怒火顿时有了发泄之地,李治抓住这点不放,又获得李勣的支持,不但立了武则天为皇后,还瓦解了长孙无忌集团。在众人的求情下,褚遂良保住了命,被贬为潭州都督。

显庆二年,许敬宗诬陷褚遂良等人图谋不轨,而李治与武则天显然怒气未消,将褚遂良贬到了今天的越南。经过了几年的煎熬,褚遂良已经老态龙钟,十分希望得到李治的原谅。于是,他颤巍巍地提起笔,写了一封表奏。虽然书法仍然苍劲有力,但内容却又一次错位。

他将自己功劳一一列举,如何扶保李治登基,如何成为托孤大臣,如何辅佐朝政等等。这样的求情无异于自找苦吃,是在数落皇帝忘恩负义吗?求情哪有这么理直气壮的!如果只是承认冒犯天威,乞求皇帝放过自己,准许自己告老还乡的话,说不定还有一丝希望!太过可惜了。这样的求情无济于事,一年之后,褚遂良在绝望中郁郁而终。

功是功,过是过,李治遗诏准许褚遂良魂归故里,武则天临终前也同意恢复他的爵位,算是对褚遂良一生功绩的肯定。

武则天剧照

浅见拙识,以就正于方家。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慈禧第一次看见灯泡,大喊了两个字闹出笑话,如今我们也在这样喊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竹枝词》我国古代清朝末年,迂腐老旧又愚昧无知的状况可谓是达到了让全世界都觉得可笑的地步。虽然清朝能够得以建立的确是我国古代史上波澜壮阔的一页,但是这与清朝令人啼笑皆非的结局似乎根本无法关联上。而清朝的统治者在明知世界的发展早已是今

  • 曹魏政权最终没能够称王,与曹芳投降和刘裕发动进攻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在历史上,曹魏政权一直被认为是最强的政权。在东汉王朝灭亡后,曹魏政权以一种自相残杀、战乱不断的方式将当年的汉王朝帝国一一击败,并在短短几十年间达到了极盛的状态,称大汉帝国。而曹魏政权的国内的混战更是激烈。此时,外敌的武力入侵、内部的权臣内斗。加上皇帝的昏,国内的混乱让曹魏政权变成了一个四分五裂、互相

  • 慈禧太后和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对话实录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在他的《曾纪泽日记》里,完整记录了他和慈禧太后的一次对话,也许,我们可以从慈禧太后的对话里,大概管窥一下,慈禧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曾纪泽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这篇谈话里,学习一下慈禧太后和曾纪泽的说话艺术,这个对我们在公司、在单位平时说话做人,也有一些的学习参考的价值。好,今天大家

  • 司马炎建立魏国时,曹魏王朝为何选择与西晋为敌,做出了什么选择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243年,曹丕继位,统一东汉,建立魏国,定都洛阳,史称“开基”;公元250年,司马昭称帝,自立为帝,建立晋朝,史称“建兴”。从此,司马家族在经历三个朝代之后,最终成为东汉时期最后的一个势力,“建兴三年(225年)”即为其建立以来的第二个中兴皇帝。司马炎称帝前,朝廷中大部分的官员并没有掌权,但司马

  • 古代才女:从《诗经》到清朝,才艺双绝的女诗人,你知道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宋代朱熹认为,从《诗经》开始就已经有了女性诗人,《诗经·鄘风·载驰》的作者是春秋时期卫国宣姜之女,后来嫁给了许国国君穆公,因此被称为许穆夫人。除此之外,《王风》里的《伯兮》、《郑风》中的《山有扶苏》等,似乎都是女子所作,只可惜没能留下姓名。时间往后推移,楚汉争霸,西楚霸王项羽被刘邦围于垓下,四面楚歌

  • 司马炎将女儿封地置于蜀汉旧都,晋王司马炎气疯了,魏征气疯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魏建安十九年(224岁)曹魏高平陵政变后,司马师以司马师自己的个人能力在群臣斗争中取得胜利,于建安二十年(229岁)正式废黜曹芳立为太子(265岁)。此后司马师一直担任曹魏的尚书令等级别的官职,直到其后司马昭接手曹魏之位。司马师的权力大大加强,在之后的司马炎时期因为司马炎执政期间,不听从群臣劝谏,有

  • 慈禧去世之前,为什么非要杀掉光绪?其实是有原因的,不毒不行!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光绪皇帝自从亲政以后,他和慈禧太后的政策就一直不和,皇帝怎么说也算是一个改良派?而且还是积极奋进的那一种,而太后就是思想顽固,非常保守,所以两个人处理国事的方法是不一致的,作为一个年轻有抱负的皇帝,光绪帝肯定想实现自己的愿望,所以他想要实现自己的方法,就发动了变法,不过慈禧却不允许那么做,由于慈禧的

  • 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三朝元老”,其一是刘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三朝元老”,其一是刘裕,其二是梁孝王萧道成与南朝梁武帝萧衍,接下来则是后梁武帝梁恭、吴汉皇后萧淑妃和后梁世子萧淑妃与吴汉皇后萧皇后的后人。后梁萧皇后萧淑妃,为南朝梁孝王萧道成之女,萧道成有兄弟两人,长子萧,次子萧思道,因为生母是萧淑妃的姐姐,因此这一支也被称为“五兄妹”。公元435

  • 慈禧的红宠安德海是不是假太监?只有一件事可以证明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说安德海是假太监的证据有二:一是说安德海在得到慈禧的宠爱后,经常在皇宫之中寻欢作乐,弄的当时皇宫之中流言四起,这些流言最后还传到了同治皇帝的耳中。听到传言的同治帝非常的气愤,于是让人留意太后的寝宫,终于有一次,安德海在寻欢作乐的时候,被同治皇帝抓住了,愤怒的同治皇帝狠狠地训斥了安德海。事后,安德海向

  • 《滕王阁序》背后主人:李渊老年得子,昏招迭出却躲过武则天追杀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大唐上元二年,意气风发的诗人王勃路过江西南昌,恰逢新上任的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滕王阁,作为初唐久负盛名的才子,王勃应邀为这项盛事挥毫作序。时值金秋,王勃感念于身世沉浮,便一挥而就写出了爆文《滕王阁序》。《滕王阁序》采用骈体格式,通篇用典而不失自然,文辞华美却清丽典雅,一经问世便备受瞩目。直到一千多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