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活在康熙六十年时候的北京,那么这个时候跑到街头上随便找个富贵模样的人家询问:
“这将来的皇帝,是不是那四爷”?
那人必然回答道:
“这话可不能胡说,您应该说少了一个十字,说十四爷才对”。
是的,康熙六十年前后,只要在康熙还没驾崩的时候,当时朝堂还是北京的百姓,都觉得下一任皇帝,或者是朝廷“默认”的太子,就是康熙皇帝的十四子:胤禵,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因为康熙给胤禵造的“势”,简直太像储君了。
手握西北至高兵权,胤禵的“镀金”之征。
康熙五十七年,在京城“九子夺嫡”最关键的阶段,西北的准噶尔入侵了西南的藏区,拉藏汗立即向朝廷求援,根据当时准噶尔出动的兵马规模和配备来看,没有意外的,这将是一场两个政权的“大战”。
这个时候的战乱,让九子夺嫡增加了更多的变数,此时已经从“八爷党”变成了“十四爷党”的八阿哥众人,已经为十四阿哥胤禵的“立储”做了充足的准备,恰好这个战事的出现,乃是他们所有努力“定成败”的关键。
而康熙五十七年十月,胤禵被康熙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出征西北,镇压准噶尔以及一系列动乱,胤禵号“大将军王”,被康熙特赐用“天子亲征”的规格率兵,在他出征的那天,整个大清的顶层人物都来“相送”,那般场面,仿佛胤禵就已经是天子了:
“出征之王、贝子、公等以下俱戎服,齐集太和殿前。其不出征之王、贝勒、贝子、公并二品以上大臣等俱蟒服,齐集午门外。
此时的准噶尔闹得很凶,但胤禵没有丝毫担心,反而内心窃喜,因为在他看来,这次出征,就是康熙给他安排的“镀金”之旅(胤禵的年纪在夺嫡中较小,阅历难以服众),准噶尔的势头越大,那么他能立下的功劳就越大,所以在他本人看来,在十四爷党等人看来,下一任皇帝肯定就是胤禵了。
这次大军出征,整整十万军队远赴西北,一直到康熙五十八年的三月份才完全到达西宁,而后胤禵开始在此建立指挥部,展开了对准噶尔的征伐,以及对西南西北叛乱地区的平叛。
到了西北之后,大将军王胤禵还统御了当时西北西南的所有兵权,从新疆到甘肃的主力边防军,指挥权都临时到了胤禵的手中,所以说这个时候的胤禵乃是一股可以和朝廷“相当”的力量是不足为过的。
而胤禵也确实能力不凡,他虽是第一次率领如此大规模的军队出征,且还是在多民族交汇的地区,除了负责军事作战以外,胤禵还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外交、政治因素,恰好这一切他都做得非常完满,消息传回朝中,让胤禵的支持者更加有了信心。
大将军王胤禵康熙五十八年三月才到达西北,而在同年的九月,由准噶尔所掀起的西南藏区的动乱全部被平定,胤禵还同时完成了当地秩序的重塑,这件事情让胤禵足以立下“碑文”在此用作歌颂纪念。
因此可以说胤禵这次出征“镀金”是成功的,康熙的诸子中,就连他曾经最器重、疼爱的废太子胤礽都没有这个待遇,即便康熙对其他儿子也表现出一种“器重”的态度,可一切的表面功夫,都比不过这次给予胤禵出征西北的功劳那么大。
康熙驾崩,四爷继位,大将军王“晴天霹雳”。
康熙六十年时,胤禵还特地回了一趟北京,这次返京一是为了被康熙正式汇报这两年多以来的战况,并且讨论下一步对准噶尔的策略,第二则是胤禵回来和康熙沟通父子感情,并且看望一下康熙的身体。
胤禵这一面看着老爷子身体还很硬朗,于是没想太多,处理完一切事情,就再次出发西北。
谁知道在不久之后,康熙却在北京驾崩了。
康熙驾崩既是一件大事,可在他的儿子们心中,却又不是不可以接受,他们觉得康熙也是活得够久了,这里所指的不是康熙的寿命,而是康熙的“皇帝生涯”,整整六十一年,这已经做到了前无古人了。
当时胤禵的“十四爷党”们纷纷打起精神,百般戒备,因为他们知道,康熙驾崩之前肯定立下的继承者,而这个继承者,八九不离十就是胤禵了。
众人纷纷来到康熙驾崩的宫殿前跪拜,只要康熙的宫殿里有人出来“宣布”圣旨,那么他们就可以做好迎接胤禵登基的准备了,但让他们忽然感到震惊的是,四阿哥胤禛和九门提督隆科多在里面走了出来。
隆科多出来之后,没有废话,立即宣读康熙的遗诏,大致内容就是,四阿哥胤禛能力过关,品德端正,因此大清的皇位传给胤禛,整一个遗诏,丝毫没有提及“众望所归”的胤禵。
这一招,才把众人给整不会了。
听到了这个遗诏内容后,第一个“见机行事”的就是三阿哥,他没有当场表现出质疑和不服气,而是立即下跪称万岁,这不是因为三阿哥他就愿意臣服胤禛,而是三阿哥立即想明白这其中的“前因后果”。
比如在胤禛身边的九门提督隆科多,他乃是胤禛“名义上”的舅舅。
虽然胤禛是乌雅氏所生,但胤禛当年乃是由佟佳氏(康熙第三任皇后)抚养长大的,所以佟佳氏乃是胤禛的“嫡母”,因为这个原因,佟佳氏的弟弟隆科多自然就是胤禛的舅舅了,而康熙在驾崩前安排隆科多在这个位置上,其中道理耐人寻味。
三阿哥跪拜称臣后,其他几位还没想明白的阿哥忽然也想通了,于是便纷纷下跪,大家都咬着牙接受了这个事实,这个时候,唯一一个还有可能“想不通”的人,只有还在西北的十四阿哥胤禵。
胤禛虽然得到了“继位诏书”,可是心里却没有飘飘然,他知道他的亲弟弟(胤禵也是乌雅氏所生,和胤禛一母同胞)此时仍就是一个巨大的隐患,两人虽是亲兄弟,可是多年来的疏远,却让两人关系很陌生,加上夺嫡的阵营不同,胤禵肯定不会服气。
对于胤禛来讲,康熙驾崩他即位的这个局面,两个威胁会让他放不下心。
第一个威胁就是:他的兄弟们在北京作乱。
第二个威胁就是:大将军王胤禵在西北割据。
或许是康熙早看明白了这个问题,于是安排了隆科多为九门提督(掌控京城地区的军事、治安),所以第一个威胁,就被大大地削弱了,除非八阿哥他们还有办法策反隆科多,假如这样的话,胤禛那就是输得心服口服了。
因此为了解除这第二个威胁,胤禛立即安排了豪格的孙子爱新觉罗延信前往西北暂时接过胤禵的兵权。
延信也曾是康熙五十八年跟随胤禵平乱的重要人物,而他与胤禵的关系很好,可惜再好也抵不过“功名利禄”,胤禛继位后立即封他为“镇国公”,然后让他管理西北的大将军王兵权,这个诱惑,延信无法拒绝。
与此同时,在西北的胤禵迟到几天终于是得知了他父亲康熙驾崩的消息,这个消息会不会让他难过,表面并看不出来,可真的会让他崩溃的消息却肯定是有,那就是胤禛登基的消息。
不过此时的问题又来了。
延信即便是日夜兼程,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赶到西北,而胤禵却提前知道此事,如果胤禵发动“动乱”,割据西北,这也是十分有条件的事情,但是胤禵却没有这么做,最终还是按照正常程序回到了京城。
难不成是胤禵不想分裂大清?
其实这里面就得提到当时在西南坐镇的川陕总督“年羹尧”。
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雍正侧福晋“年氏”的哥哥,所以年羹尧,也是胤禛的大舅哥。
西南一把“锁”,胤禵无法动乱。
康熙在位多年,执政运筹帷幄,九子夺嫡那么多年,众皇子一点好处都没捞着,反而是被康熙一一把有实力威胁到他皇位的人逮出来打压,这个最庞大的政治斗争康熙都如鱼得水,他是绝对不可能在自己驾崩后,让四儿子和十四子互相残杀的。
所以面对西北的大将军王胤禵拥有很高兵权的这件事情,他早早就做好了布局,比如,西北军的粮饷,必须通过川陕总督年羹尧来“筹备”、“转运”。
换句话来说,胤禵军队的命脉,实际上在年羹尧手中。
那么胤禵在得知胤禛继位后,第一时间不是动乱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一下子想明白了这其中的“因果关系”,京师的九门提督隆科多,扼住他咽喉的川陕总督年羹尧,这两人看起来不是任何一个派别,却和胤禛有着匪浅的关系,看来康熙选的,真的是胤禛啊。
所以胤禵还是老实回去了。
虽然回到了京城后,胤禵看到了兄长就气不打一处来,坚决不下跪,但大势并不是他所能掌握的,而之后他也别再想着去西北当他的大将军王了,即便他赖着不回来,胤禛一样能够发动年羹尧这张底牌逼他回来,所以,康熙一开始都只是给了胤禵希望,却没有给他想要的结果。
在胤禵回朝后,胤禛开始应对“十四爷党”的大量小动作,于是乎又让年羹尧立即北上担任抚远大将军,虽然不能称大将军王,可事实上年羹尧就是取代了胤禵的位子,所以胤禵被“夺权”,既是一场亲疏关系的运作,也是利益关系的博弈。
而胤禵是始终不服的,他也不怕胤禛对他做什么出格的事情,因为他的母亲,胤禛继位后尊为“太后”的乌雅氏此时还在世,乌雅氏完全让胤禛没有办法对胤禵做出什么事情,同样的,乌雅氏付出代价也是很大的,例如她拒绝被胤禛称为“太后”,也不愿意去太后的宫殿居住。
国事难不倒胤禛,却最终输在了家事这里,而面对这件事,胤禛真的是一丁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将就地过着。
康熙最后安排的“深意”。
胤禵最终都没有造反的根源,就是因为他早就被康熙给“安排”好了,他还是太嫩了,康熙这个做父亲的,心也是够狠的。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疑点会让人费解了,那既然康熙心目中的继承人是胤禛,为何在康熙五十七年前往西北平乱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情上,康熙要交给胤禵而不是胤禛呢?
康熙是否还在用着当年权衡八阿哥和废太子胤礽的那一套?
细细想来,事实答案也的确如此。
首先从九子夺嫡这件事情来说,康熙设置这场儿子们之间的争斗,目的不是为了选出最适合的继承人,他真正的出发点是,让这些皇子们疲于内部的“争斗”,互相争夺太子之位,而没有心思去管他的皇位,这就是一种转移矛盾的办法。
九子夺嫡的最后一个阶段,看似是风平浪静了,最有可能继位的人就是胤禵了,可康熙的心里真实人选却不是他,但又因为胤禵背后还有八阿哥的“势力”:十四爷党,所以康熙也怕胤禵带着这股势力对他造成威胁。
这股势力以胤禵为首,只要他们一起还在京城,那么迟早一日会成为隐患,所以为了之后胤禛的登基铺垫,康熙直接用一种看似“托付”的方式交代胤禵平乱,事实上,康熙还是牵制了胤禵。
等到胤禵反应过来后,康熙已经不在了,年羹尧的作用开始显现出来了,而京城之中暂时没有“领头羊”的十四爷党只能被隆科多压制,这样一来,胤禛的登基就十分稳固了。
结语:
九子夺嫡被认为是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凶险的一场“权斗”,因为康熙从中的引导和作用,让这场兄弟之间的斗争变得更像是一场蛊斗,事实证明,在雍正称帝后,此前参与其中的皇子,就几乎没有一个好下场的。
而胤禵则是被母亲“乌雅氏”保住了一命,虽然雍正不会杀害兄弟,但是胤禵和胤禛的矛盾那么深,胤禵落得跟八阿哥、九阿哥一样被开除宗籍,并且连名字都要被换掉的下场。
这场争斗的结局也是令人出乎意料,原来康熙一直想着的,不是那些在他们面前拼命展示自己的儿子们,反而是那个兢兢业业,不近人情的胤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