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这一王朝的起止时间,是从公元前一世纪开始,到公元七世纪为止。据学者考证,在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立起了一个政权,因为地处高句丽县,因此史称“高句丽”。
作为高句丽建国的扶余人,是中国古代生活在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极盛时期的高句丽,所管辖的范围东临日本海,南控汉江流域,西北跨过辽水,北部势力达到了辉发河、第二松花江流域一带,实力雄厚,疆域辽阔。境内所管辖的民族,除了扶余人之外,还有濊貊人、靺鞨人、古朝鲜遗民以及三韩人等。
就像俗语所说的那样: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对于高句丽来说也是如此,刚建国之时的高句丽,实力弱小,他们不得不依附汉朝政权而生存。东汉末年,高句丽将都城迁到了丸都城,也就是今天的通辽市境内,并且他们还配合曹魏政权攻打辽东,在曹操取得了辽东战事的胜利之后,高句丽也趁乱占据了辽东西部,这引起了曹操的不满,因此率兵攻打高句丽,并攻占了他们的丸都城。
取得了征讨高句丽胜利的曹操,以为高句丽已经不足为患了,于是班师回朝。谁知曹军撤离之后,高句丽死灰复燃,又迅速崛起,并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土面积达到了历史的极点,这时他们所面对的对手就是新统一的封建王朝隋朝了。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后,发现高句丽突然成为了王朝最大的潜在威胁,而且更为令人惊恐的是,高句丽还联合另一个悄然崛起的游牧部落突厥,意图对中原王朝形成夹攻之势。
在当时的条件下,相比较于突厥,高句丽的威胁更大。历史学家耿铁华先生的《中国高句丽史》、杨秀祖《高句丽军队与战争研究》都曾指出,高句丽在鼎盛时期,可以发动数十万野战军的作战规模,实力不容小觑。
所以从隋文帝开始,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一潜在的隐患,曾发兵攻打高句丽,但战事不利,未能取得如期效果。等到隋炀帝上位之后,他发现高句丽和突厥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如果不快速消除高句丽的威胁,等到高句丽和突厥联手,就几乎没有隋朝什么事了,为此隋炀帝不惜赌上国运,连续三次远征高句丽,但每一次都铩羽而归,史载“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
隋炀帝未能消灭高句丽,反而因为连年用兵而引起了隋末农民大起义,最后被表兄弟李渊夺取了帝位。隋朝征伐高句丽失败的后果,是造成了突厥的进一步强大,突厥“戎狄炽强,古未有也”,他们成为了隋末乃至唐朝初期的主要威胁,令唐朝苦不堪言,后在唐太宗、唐高宗几代皇帝的打击下,突厥和高句丽的隐患才被彻底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