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汝州作家(官微)
一
总在想,如果生在唐代,找李白喝酒,应该不是难事。他可以跟山喝、跟水喝、跟月喝、跟树喝,不喝他还不乐意。所以,他当然也很乐意跟人喝。
如果李白生在现代,找他喝酒,肯定很不容易。毕竟,人家的身份、知名度摆在那儿,一般人想找他老人家喝酒,先得掂量掂量自己的份量够不够。
李白是诗仙,同时也是酒仙,他的诗里处处可以看到酒,还有诗酒斗百篇的美誉。说起喝酒,他可不像白居易,想找刘十九喝酒,还问人家来不来,透着一股子小资与矫情。李白不会那样做。他找天找地找空气,凡是能想到的,他都会找着喝酒,也不管人家愿不愿意,透着一种不容推辞的霸气。
不信,可以直接问汪伦。
喝的不开心,他还会写诗讽刺,进行人身攻击。
比如当年他去安徽历阳,当地的县丞是他的“铁粉”,亲自迎接他,还在家中大摆宴席,可见当时的读书风气很浓,对于李白这样的天才,世人是非常敬仰。不过两个人在酒席上不欢而散,最主要的原因,或许是县丞这人没有李白那样的海量,或许是这人平时比较谨慎,总之陪他喝酒,于是李白后来还写了《嘲王历阳不肯饮酒》一诗。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
这首诗写得很巧妙,首联和颔联先是由景入情,然后直入主题,以此来嘲笑对方不愿意陪自己喝酒,天气异常的寒冷,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整个大地一片洁白,风卷着雪花在空中飞舞,那雪片有手一般大。只是笑这人活得犹如陶渊明一样,可是却不懂得饮酒,这也是一件让人很扫兴的事情。
当然,像他这样的嘲笑,我们可以认为是人畜无害的调侃,相信那位王历阳读了这首诗,也只能是荣幸之至地一笑置之。毕竟,李白是他的偶像,也是他最敬重的诗人,可以和李白一起吃饭,那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更何况,如果不是这首诗,他想要在青史留名,比蜀道还难于上青天。
找李白喝酒去吧。
微醺之余,总会冷不丁冒出这种想法,这样一个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却又不自量力、冠冕堂皇,充满辩证法的想法。
可是,李白又在哪里呢?
或许在汪伦的盛情邀请下沉醉在桃花潭了吧?或许在“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那里闲坐吧?或许在“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独自一人在某个地方小酌吧?又或许“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最后安静地躺下了吧?
作诗的时候,李白是喝醉酒的,要不,人们会说,李白的诗是喝酒喝出来的;喝醉的时候,他更擅长作诗,要不,杜甫会夸他: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二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在他的一生中,大概鲜有有酒不醉的事,而有酒不饮则更为罕见了。
李白爱酒尽人皆知。读李白的诗使人觉着:当他醉了的时候,是他最清醒的时候;当他没醉的时候,是他最糊涂的时候。但他酒后吟诗放出的狂言,是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更是任何人都不敢高攀的。
更何况,李白的性格很惊艳、很明亮,像天上自由自在的白云。特别是在饮酒微醺状态时,他会说出别人可能一辈子都不敢说出来的惊人之语。
一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温暖了多少孤独者的心。
一句“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包含了多少的侠肝义胆。
一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遭受了多少人的白眼。
他好酒的程度很难用现代的眼光去衡量,据无聊人士统计,李白的诗现存的有上千首。其中提及酒的有200首之多。涉及的场景嘛,可以说,他得意时喝酒,失意时喝酒;一个人时喝酒,去宴会时喝酒;怀念人时喝酒,重逢时也喝酒;他拜访别人时要喝酒,别人拜访他时也要喝酒;在酒楼喝酒,在宫廷里也喝酒。
但是,很多人怕极了喝酒——根本不能像他那样晓得一醉方休的滋味,深怕一醉就不愿意醒来,怕沉醉在梦里,更怕跌落在梦醒。
就像品读他的诗,隔着一页薄薄的纸,便能感受到他那有趣的灵魂在很近又很遥远的地方欢笑、垂泪、大醉、放歌。若是心志不坚,分不清真假,那么一切清醒的理智退场之后,满脑子就酣醉至只剩下一个认知:能长存的,只有李白酒杯中的明月和诗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他把醉酒是一种宣泄方式,三杯下肚后,愁也就烟消云散了。只要你给我喝酒,不管在哪里都是我的故乡,看看,哪还有一点点乡愁的影子。
当他把愁吐出来的时候,自己喝美了,但把别人带进一种高亢乐观的情绪,久久难以释怀。
这样的人,还想找他喝酒吗?很多人的答案很明确:想。
他喝着很多人想喝的酒,说着很多人想说的话,经历着很多人想经历的故事,编织着多少热血儿女的憧憬。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一壶酒,一把剑,一支笔,浪迹天涯路。他那一次次恣意旷达的喝酒场面,他那一首首令人佩服的曼妙诗词、他那用脚印丈量名川大山的华丽人生,或许正是我们所向往的。
他就是这样一个亦梦亦幻激情四射的歌者。这样的人,我们是不是很容易被他的乐观情绪一次次感染?
敬一杯山河万年,再敬一杯蜉蝣生灭……或许,他任性地喝酒,只是为了让自己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被现实所打扰。他和他的酒、和他的诗,是他为自己留在心底的一方净土。
我们根本不晓得他为什么喜欢沉醉。
是因为醉梦里,什么都有吗?
三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李白一生说起来很不得志,多有磨难,然而在他的酒歌中,却始终充满了人生之乐:“人生达命岂遐想?且饮美酒登高楼”“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大笑同一醉,取乐平生年”“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即使在他孤独无奈、失意痛苦,他也能在月下独酌时邀月共舞。
找李白喝酒,就要摒弃那些雨就有关的、三观极正的词语,比如烂醉如泥、酒后伤身、酒后乱性等,而是要厚着脸皮跟他们讲“热酒伤肝、冷酒伤胃、无酒伤心”这样的大道理。
在他绮丽的一生中,大概鲜有有酒不醉的事,而有酒不饮或者不醉则更为罕见了。然而,他还真有这么一次不在状态。
据说,就在他被“赐金还山”即将离开长安的时候,友人不惜设下“万钱”的盛宴为之饯行,可是,这位素以豪放著称的歌者,竟然抑制不住内心的痛苦和感情的冲动推开了酒杯,撂下了筷子,拔剑四顾,心情茫然,愤慨唱出那一曲《行路难》。可见在当时,他是真的很难过、真的很茫然。
北宋诗人梅尧臣在《采石月赠郭功甫》诗中,描写了李白捉月骑鲸的整个过程:“采石月下闻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不应暴落饥蛟涎,便当骑鲸上青天。”
“何事文星与酒星,一时钟在李先生。高吟大醉三千首。留着人间伴月明。”这是晚唐诗人郑谷《读李白集》的绝句。诗与酒,在李白身上始终交融在一起,并伴之终生而行。
明代文学家丘浚说得更绝更神奇,说李白并不是失足落水溺亡,他本就是仙人,不过是驾乘长鲸回归紫清宫罢了。他在《谪仙楼》一诗中是这样写的:“此翁自是太白精,星月相合自随行,当时落水非失脚,直驾长鲸归紫清。”
好吧,他最后真实的结局,是“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说他嗜酒如命一点也不过分,连他自己都称自己为“酒剑仙”。
更为传奇的说法,是他月夜醉酒、乘兴登船夜游当涂江,见水中倒映的月亮煞是动人,竟跳江捞月,而后骑鲸升天,终于成了仙人。当地喜欢并尊重他的百姓在江边为他堆起了衣冠冢来纪念他。有诗云:“诗中日月酒中仙,平地雄飞上九天。”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句十分贴切又十分高冷的话,是诗人余光中在《寻李白》中所说的。令人遐想的是,但凡爱酒之人,都想找李白喝酒,虽然自忖没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涌泉之才,但谁不想跟着他老人家沾沾仙气儿,去喝遍天下美酒,岂不快哉。
就找李白喝酒,别再让他对影、邀月,编出个万家酒店和十里桃花。他在俗世深处,用人生舞着一曲淡泊,却在进退失据中留下万年的芬芳。酒醉一时,诗醉一生。跟着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听听,他又在劝酒了。“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他那豪迈洒脱的声音,直让我等酒不醉人人自醉了。
作者简介
李晓伟,码字为生。忝为汝州作协主席,位列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霸气与才气侧露,儒雅与智慧并重。诗词歌赋样样粗通,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章章略懂。偶尔清新,偶尔峥嵘。写生活,写世俗,写文艺,两把刷子舞文弄墨,一腔赤诚书写人生。 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通讯、报告文学等各类作品近两千万字。已出版散文集《渐行渐远》《浅斟低唱》,新锐小说《涮三国》三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