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晓伟:找李白喝酒|中原作家

李晓伟:找李白喝酒|中原作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302 更新时间:2024/2/6 19:03:35

来源:汝州作家(官微)

总在想,如果生在唐代,找李白喝酒,应该不是难事。他可以跟山喝、跟水喝、跟月喝、跟树喝,不喝他还不乐意。所以,他当然也很乐意跟人喝。

如果李白生在现代,找他喝酒,肯定很不容易。毕竟,人家的身份、知名度摆在那儿,一般人想找他老人家喝酒,先得掂量掂量自己的份量够不够。

李白是诗仙,同时也是酒仙,他的诗里处处可以看到酒,还有诗酒斗百篇的美誉。说起喝酒,他可不像白居易,想找刘十九喝酒,还问人家来不来,透着一股子小资与矫情。李白不会那样做。他找天找地找空气,凡是能想到的,他都会找着喝酒,也不管人家愿不愿意,透着一种不容推辞的霸气。

不信,可以直接问汪伦。

喝的不开心,他还会写诗讽刺,进行人身攻击。

比如当年他去安徽历阳,当地的县丞是他的“铁粉”,亲自迎接他,还在家中大摆宴席,可见当时的读书风气很浓,对于李白这样的天才,世人是非常敬仰。不过两个人在酒席上不欢而散,最主要的原因,或许是县丞这人没有李白那样的海量,或许是这人平时比较谨慎,总之陪他喝酒,于是李白后来还写了《嘲王历阳不肯饮酒》一诗。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

这首诗写得很巧妙,首联和颔联先是由景入情,然后直入主题,以此来嘲笑对方不愿意陪自己喝酒,天气异常的寒冷,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整个大地一片洁白,风卷着雪花在空中飞舞,那雪片有手一般大。只是笑这人活得犹如陶渊明一样,可是却不懂得饮酒,这也是一件让人很扫兴的事情。

当然,像他这样的嘲笑,我们可以认为是人畜无害的调侃,相信那位王历阳读了这首诗,也只能是荣幸之至地一笑置之。毕竟,李白是他的偶像,也是他最敬重的诗人,可以和李白一起吃饭,那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更何况,如果不是这首诗,他想要在青史留名,比蜀道还难于上青天。

找李白喝酒去吧。

微醺之余,总会冷不丁冒出这种想法,这样一个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却又不自量力、冠冕堂皇,充满辩证法的想法。

可是,李白又在哪里呢?

或许在汪伦的盛情邀请下沉醉在桃花潭了吧?或许在“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那里闲坐吧?或许在“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独自一人在某个地方小酌吧?又或许“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最后安静地躺下了吧?

作诗的时候,李白是喝醉酒的,要不,人们会说,李白的诗是喝酒喝出来的;喝醉的时候,他更擅长作诗,要不,杜甫会夸他: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在他的一生中,大概鲜有有酒不醉的事,而有酒不饮则更为罕见了。

李白爱酒尽人皆知。读李白的诗使人觉着:当他醉了的时候,是他最清醒的时候;当他没醉的时候,是他最糊涂的时候。但他酒后吟诗放出的狂言,是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更是任何人都不敢高攀的。

更何况,李白的性格很惊艳、很明亮,像天上自由自在的白云。特别是在饮酒微醺状态时,他会说出别人可能一辈子都不敢说出来的惊人之语。

一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温暖了多少孤独者的心。

一句“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包含了多少的侠肝义胆。

一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遭受了多少人的白眼。

他好酒的程度很难用现代的眼光去衡量,据无聊人士统计,李白的诗现存的有上千首。其中提及酒的有200首之多。涉及的场景嘛,可以说,他得意时喝酒,失意时喝酒;一个人时喝酒,去宴会时喝酒;怀念人时喝酒,重逢时也喝酒;他拜访别人时要喝酒,别人拜访他时也要喝酒;在酒楼喝酒,在宫廷里也喝酒。

但是,很多人怕极了喝酒——根本不能像他那样晓得一醉方休的滋味,深怕一醉就不愿意醒来,怕沉醉在梦里,更怕跌落在梦醒。

就像品读他的诗,隔着一页薄薄的纸,便能感受到他那有趣的灵魂在很近又很遥远的地方欢笑、垂泪、大醉、放歌。若是心志不坚,分不清真假,那么一切清醒的理智退场之后,满脑子就酣醉至只剩下一个认知:能长存的,只有李白酒杯中的明月和诗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他把醉酒是一种宣泄方式,三杯下肚后,愁也就烟消云散了。只要你给我喝酒,不管在哪里都是我的故乡,看看,哪还有一点点乡愁的影子。

当他把愁吐出来的时候,自己喝美了,但把别人带进一种高亢乐观的情绪,久久难以释怀。

这样的人,还想找他喝酒吗?很多人的答案很明确:想。

他喝着很多人想喝的酒,说着很多人想说的话,经历着很多人想经历的故事,编织着多少热血儿女的憧憬。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一壶酒,一把剑,一支笔,浪迹天涯路。他那一次次恣意旷达的喝酒场面,他那一首首令人佩服的曼妙诗词、他那用脚印丈量名川大山的华丽人生,或许正是我们所向往的。

他就是这样一个亦梦亦幻激情四射的歌者。这样的人,我们是不是很容易被他的乐观情绪一次次感染?

敬一杯山河万年,再敬一杯蜉蝣生灭……或许,他任性地喝酒,只是为了让自己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被现实所打扰。他和他的酒、和他的诗,是他为自己留在心底的一方净土。

我们根本不晓得他为什么喜欢沉醉。

是因为醉梦里,什么都有吗?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李白一生说起来很不得志,多有磨难,然而在他的酒歌中,却始终充满了人生之乐:“人生达命岂遐想?且饮美酒登高楼”“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大笑同一醉,取乐平生年”“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即使在他孤独无奈、失意痛苦,他也能在月下独酌时邀月共舞。

找李白喝酒,就要摒弃那些雨就有关的、三观极正的词语,比如烂醉如泥、酒后伤身、酒后乱性等,而是要厚着脸皮跟他们讲“热酒伤肝、冷酒伤胃、无酒伤心”这样的大道理。

在他绮丽的一生中,大概鲜有有酒不醉的事,而有酒不饮或者不醉则更为罕见了。然而,他还真有这么一次不在状态。

据说,就在他被“赐金还山”即将离开长安的时候,友人不惜设下“万钱”的盛宴为之饯行,可是,这位素以豪放著称的歌者,竟然抑制不住内心的痛苦和感情的冲动推开了酒杯,撂下了筷子,拔剑四顾,心情茫然,愤慨唱出那一曲《行路难》。可见在当时,他是真的很难过、真的很茫然。

北宋诗人梅臣在《采石月赠郭功甫》诗中,描写了李白捉月骑鲸的整个过程:“采石月下闻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不应暴落饥蛟涎,便当骑鲸上青天。”

“何事文星与酒星,一时钟在李先生。高吟大醉三千首。留着人间伴月明。”这是晚唐诗人郑谷《读李白集》的绝句。诗与酒,在李白身上始终交融在一起,并伴之终生而行。

明代文学家丘浚说得更绝更神奇,说李白并不是失足落水溺亡,他本就是仙人,不过是驾乘长鲸回归紫清宫罢了。他在《谪仙楼》一诗中是这样写的:“此翁自是太白精,星月相合自随行,当时落水非失脚,直驾长鲸归紫清。”

好吧,他最后真实的结局,是“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说他嗜酒如命一点也不过分,连他自己都称自己为“酒剑仙”。

更为传奇的说法,是他月夜醉酒、乘兴登船夜游当涂江,见水中倒映的月亮煞是动人,竟跳江捞月,而后骑鲸升天,终于成了仙人。当地喜欢并尊重他的百姓在江边为他堆起了衣冠冢来纪念他。有诗云:“诗中日月酒中仙,平地雄飞上九天。”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句十分贴切又十分高冷的话,是诗人余光中在《寻李白》中所说的。令人遐想的是,但凡爱酒之人,都想找李白喝酒,虽然自忖没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涌泉之才,但谁不想跟着他老人家沾沾仙气儿,去喝遍天下美酒,岂不快哉。

就找李白喝酒,别再让他对影、邀月,编出个万家酒店和十里桃花。他在俗世深处,用人生舞着一曲淡泊,却在进退失据中留下万年的芬芳。酒醉一时,诗醉一生。跟着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听听,他又在劝酒了。“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他那豪迈洒脱的声音,直让我等酒不醉人人自醉了。

作者简介

李晓伟,码字为生。忝为汝州作协主席,位列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霸气与才气侧露,儒雅与智慧并重。诗词歌赋样样粗通,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章章略懂。偶尔清新,偶尔峥嵘。写生活,写世俗,写文艺,两把刷子舞文弄墨,一腔赤诚书写人生。 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通讯、报告文学等各类作品近两千万字。已出版散文集《渐行渐远》《浅斟低唱》,新锐小说《涮三国》三部作品。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为何隋朝死磕高句丽?都说要怪这一民族,果然此族让唐朝尝尽苦头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高句丽这一王朝的起止时间,是从公元前一世纪开始,到公元七世纪为止。据学者考证,在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立起了一个政权,因为地处高句丽县,因此史称“高句丽”。作为高句丽建国的扶余人,是中国古代生活在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极盛时期的高句丽

  • 玄武门之变时,尉迟恭为何一定要杀李元吉,原来两人曾有一段旧仇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尉迟恭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大功,他早年原本跟着刘武周,后来败在李世民麾下,投降之后对李世民忠心耿耿,李世民征讨王世充时,差点被单雄信俘虏,幸亏尉迟恭在千钧一发中救了他一命,尉迟恭还有一次大功于李世民,就是玄武门之变时杀了李元吉。尉迟恭跟秦叔宝不同,秦叔宝虽然也曾经是降将,但他更多的是审时度势,明哲保身

  • 对话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敦煌研究专家刘进宝 樊锦诗的莫高窟之恋:从相聚到相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刘进宝教授做客长江讲坛□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谢宁 杨思 余嫚雪 李茜■人物档案刘进宝,甘肃兰州人,生于1961年9月。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民委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丝路文明》主编。兼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

  • 唐朝男子是如何戴帽穿衣的?从幞头到袴褶,简约而不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唐文化本身有着开放包容的气质,所以,唐代的男装既继承了传统汉服的灵魂,又充分吸收了胡风等异国风情,最终表现出了独具一格的鲜明特色。下面,我们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从头饰、上衣、下衣三个方面,说一说唐代男装的基本款式,用另一种方式重温大唐盛世。孔子说:“二十而冠,三十而立”,古代男子二十而冠,这里的冠是

  • 安史之乱后,杨贵妃是死在屠刀之下还是被乱军带走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安史之乱对于唐朝的影响是巨大的,这8年的战争让唐朝由开元盛世的极盛转向衰败,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发生这场战争的原因很多,如诗人口中说的,是杨贵妃的美貌,让唐玄宗从此君王不早朝,陷入杨贵妃的温柔乡无法自拔;如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不顾及国家的利益,打压异己;如唐玄宗的昏庸,任用佞臣,

  • 李世民厚待功臣人才,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像和十八学士图可以证明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和“过河即拆桥,利用完就杀人”而被后世诟病的一些帝王们相比较,唐朝的李世民算是一个善待功臣的皇帝了。和他一起打天下的那些元勋们,都被他封以高官厚禄,功臣们以功勋为自己和家族带来荣耀。图片摘自网络而且,李世民还是一个“不忘本”的皇帝。为了表彰、纪念这些功臣们的贡献,李世民下令在皇宫内的三清殿旁修建了一

  • 李治这个皇帝,当的真的那么窝囊么?武则天真的权势滔天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如果我们只以武则天称帝后武则天的表现,也许可以看出其是一个相当厉害的角色,或者说此人不是善茬。但是问题在于,李治前前后后当皇帝也有好多年,如果真如上面所说没啥能力,真的不太能相信。而且,单从李治从寺庙中把武则天接回宫中,其实就能看出此人的能力。其实,李治并不是事事都听从武的意见,李治在位时曾“平定漠

  • 他是李白的情敌,最鄙视陶渊明,为亡妻守身30年,是最有烟火气的佛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宋代大词人秦观,一次因为水土不服,上吐下泻。访遍名医,也不见好。好友高符仲听说后,带了一幅画来看他。没想到,求医问药大半个月都没用的秦观,竟然因为日日看这幅画,就把病给看好了。这幅神奇的画,就是王维的《辋川图》。王维,唐诗里唯一的人间佛。苏轼评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

  • 李渊见尉迟敬德带甲持兵闯宫极为震惊-《大唐上阳》027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任见:李渊见尉迟敬德带甲持兵闯宫极为震惊-《大唐上阳》027 第七章 贞观其始李渊见尉迟敬德带甲持兵闯进宫来,极为震惊,不由问道:“何故如此进宫?难道有人作乱?”尉迟敬德答道:“启禀陛下,太子和齐王谋反,秦王已诛灭他们。担心惊动陛下,秦王派臣前来护驾。”027李世民早就将常何这个心腹安插到了禁卫军里

  • 清代最大的科场案:清朝开国以来第一次杀军机大臣兼大学士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顺天府乡试的考场设在京师的贡院。主考官是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柏葰,副考官为户部尚书朱凤标,左都御史程庭桂等。咸丰皇帝于是派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吏部尚书陈孚恩等查办这件案子。凡有牵连的考官先都解职听候查办。这些查办大员们“与柏葰不相能,欲藉此事兴大狱以树威”。陈孚恩先找到监考的副都御史程庭桂,拐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