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安史之乱后长安因缺乏基本资源且失去屏障故再未能成为都城

安史之乱后长安因缺乏基本资源且失去屏障故再未能成为都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956 更新时间:2024/2/6 18:46:39

长安的优势是什么?

“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作为历史上备受推崇的“形胜之地”,关中外有山河阻隔、易守难攻,内有沃野千里、足以自给自足;而且,关中地区自古武力强盛、民风尚武,因此有着“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

因此,纵观古代最辉煌的王朝,如周、秦、西汉、唐,无一不是依托关中、从长安(在不同时期名字不同,但地方差不多)走向制霸全国之路。

不过,从安史之乱起,上述优势就逐渐被消磨殆尽。

经济、人口等基本资源被毁了

唐玄宗的开元年间,唐朝达到极盛,作为帝国的中心,关中地区尤其以富庶知名:“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但随着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就此陷入了战乱不断的境地,身为都城的长安首当其冲,成了战争的最大受害者,甚至发生了“国都六陷,天子九迁”的悲剧。

安史之乱示意图

至德元载(756年),安禄山叛军攻入长安;广德元年(763年),安史之乱刚刚平定,吐蕃军队却趁着唐军在外的机会突袭关中,并首次杀进长安城;建中四年(783年),唐德宗发动平藩战争期间,路过长安的泾原军将士发动反叛、占领长安;广明元年(880年),黄巢的起义军攻下潼关,杀进长安;光元年(885年),宦官田令孜指挥的神策军与邠宁节度使朱玫、凤翔节度使李昌符、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等藩镇爆发混战,长安沦陷;天祐元年(904年),朱温攻克长安,随后胁迫唐昭宗东迁洛阳。

无论任何军队攻进长安,干的同一件事就是烧杀抢掠。

当初李隆基逃出长安后,不少人趁机在长安打家劫舍;随后安禄山到来,更是“大索三日,民间财赀尽掠之”;吐蕃人自不消说,跟唐朝打仗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财物、人口,他们在长安城还“大掠士、女、百工”,人口也不放过;而泾原兵变的主要诱因,就是军人不满朝廷给予的待遇,他们造反的动机就是为了钱、物;黄巢占领长安后,起初还一副文明之师的模样,甚至还给贫民赠送衣物;但没几天,他们就将长安洗劫一空,甚至还“阅甲第以处,争取人妻女乱之,捕得官吏悉斩之”。后来被赶走之际,他们更是“焚长安宫室而去”;随后唐朝廷收服长安,有关部门仅仅修葺了1/10左右,藩镇混战爆发,各方在长安争相掠夺,“复为乱兵焚掠,无孑遗矣”。

而朱全忠(朱温)则更绝,他把长安城内所有官员百姓都强行迁徙到洛阳,随后把一切建筑(包括民房)悉数拆毁,获得的物料通过渭水运到洛阳,史称:“长安自此遂丘墟矣”。

因此,五代十国期间,长安基本成了一片荒芜之地。诺大的关中地区,竟然从没诞生过一个割据势力,其虚弱、残破可想而知。而与之相对应,东方、尤其是江南的经济文化优势则日益明显,仅仅一个南唐地方政权的成就即可傲视中原,政治中心不得不随之东移。

曾经的四塞之地不再安全

无论周、秦、汉,统治核心的外部威胁主要来自北方草原,内部则是山东(崤山以东)地区的其他势力。如周王室之于殷商、秦帝国对阵山东六国、西汉朝廷对七大藩国。关中凭借山河险固之利,进可攻退可守,优势尽显无疑。

况且,从西汉开始,随着中原王朝拿下河西、控制西域,辽阔的西部成了关中的又一面屏障,长安身为帝国枢纽,既掌握了西边强盛的武力基因,又能从东便源源不断汲取物质与文化资源,能够创造强盛帝国并非毫无缘由。

唐代立国以来,更是致力于向西部拓边。到了开元年间,先后设置了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等节度使镇守,史书称:“岁发山东丁壮为戍卒,缯帛为军资,开屯田,供糗粮,设监牧,畜马牛,军城戍逻,万里相望”,一派欣欣向荣的强盛气象。

但随着安史之乱爆发,西北驻军悉数东调勤王,剩下的兵力惨被吐蕃扫平。“数年间,西北数十州相继沦没,自凤翔以西,邠州以北,皆为左衽矣”,失去了屏障的长安,竟然被吐蕃一战攻破。从五代十国直到宋朝,长安以西的河陇地区被党项族控制。

因此,在上述情况的左右下,长安城显然失去了成为都城的可能。五代十国期间,仅仅自诩唐帝国衣钵继承者的后唐定都于洛阳,其他的全部选择了更东边的汴梁(开封)。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东移渐成趋势,到了其后的宋、元、明、清等朝代,关中更是与政治中心无缘。联想到汉唐的强盛气象,属实让人叹息。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和珅最大靠山不是乾隆,而是另有其人,若他不死嘉庆根本不敢下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嘉庆抄查其府之时,获得白银八亿两,此时清王朝每年的税收也不过七千万两。很多人都说是因为乾隆去世,和珅没有了靠山才被嘉庆制衡,打压,然而如果和珅的弟弟和琳不死,即便乾隆驾崩,嘉庆也不敢动和珅。父母双亡,相依为命和珅、和琳二兄弟,母亲因为难产去世,父亲也战死沙场,二人可谓是孤苦无依。所幸二人父亲因为是战

  • 嘉庆回宫路上遇袭,刺客与亲王侍卫肉搏,被擒后坚称:无人指使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皇帝出行仪仗公元1803年的4月11日,即嘉庆八年闰二月二十日,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从圆明园起驾回宫。当嘉庆皇帝回宫的队伍进了神武门的时候,西厢房南墙方向一个男子挣脱了拦阻,在围观百姓的众目睽睽之下,直冲向嘉庆皇帝的御驾。事发突然,负责安保工作的侍卫随从们竟然都没有及时发现,等到这条大汉冲到眼巴前

  • 安史之乱后四代皇帝的基础和唐宪宗的努力缔造了元和中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萌芽代宗为人宽厚隐忍,为了恢复残破的国家,姑息藩镇,抚平战乱休养生息,协调与周边各国的关系,加强中央集权,惩治宦官,先后杀掉程元振和李辅国,一些不听话的权臣常被“强盗”杀死或赐“自尽”。由于天灾人祸连年不断,国库空虚,唐朝社会经济陷入内外交困之中。委任刘晏、韩滉进行经济改革,收回神策军军权,仁政惠民

  • 康熙的儿子们最终命运如何?老四胤禛成为皇帝,老八最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皇长子胤禔,惠妃乌拉那拉氏所生,因谋害皇太子,被终生囚禁。皇次子胤礽(太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屡次犯错不改,被软禁致死。皇三子胤祉,荣妃马佳氏所生,颇有文采,被雍正关押折磨致死。皇四子胤禛,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所生,九子夺嫡中夺位成功,成为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皇五子胤祺,宜妃郭络罗氏所生,打仗时

  •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承受很多无奈,李辅国甚至以刀兵对其恐吓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等他休息好了准备要走的时候,却发现所有的侍卫军队停在那里不肯走,李隆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陈玄礼就上奏说:“逆胡指阙,以诛国忠为名,然中外群情,不无嫌怨。今国步艰阻,乘舆震荡,陛下宜徇群情,为社 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当然陈玄礼这并不是在进谏言让李隆基惩治杨国忠,而仅仅是告知,因为不管李隆基

  • 安史之乱后吐蕃切断唐朝与西域的联系,唐军坚守数十年仍被攻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安史之乱”中,由于唐朝从陇右、河西抽调大量精兵回师平叛,导致陇右、河西防御空虚,吐蕃趁机攻占陇右、进兵河西,导致唐朝与西域联系彻底被切断。西域唐军苦苦坚守长达近半个世纪,最终还是被吐蕃攻陷。唐朝西扩设安西大都护府,吐蕃崛起后开始与唐争夺西域回顾大唐历史,从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元年(618年)开创大唐基

  • 康熙的第二十一个儿子:一生与世无争,曾被封为郡王,去世后葬于河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我们为您聊的是历史上的慎郡王胤禧的故事。胤禧(曾改名为允禧)是康熙皇帝第21个儿子,他出生时,康熙皇帝已经58岁。康熙晚年因为废太子事件,让其他几个儿子开始处心积虑地争夺储君之位。不过胤禧并未参与其中。胤禧母亲是熙嫔陈氏。按照清朝后宫的规制,嫔的品级低于皇后、皇贵妃、贵妃和妃,仅仅等同于官员中

  • 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扩张,但晚唐的中兴却将吐蕃击败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吐蕃与大唐打了近二百年,互有胜负,但总体来说是大唐帝国胜的多,而吐蕃最终在频繁的战乱中爆发了内乱,最终被灭。实际上并不能说盛唐和吐蕃势均力敌,盛唐时期,吐蕃的国力根本不能和大唐相比较,但是其军事能力确实是很强悍的,是整个大唐最头疼的边患。吐蕃自松赞干布开始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并在第一时间和大唐

  • 和珅在救灾米粥中放沙子,乾隆大加赞赏,数百年后被世界认可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乾隆可并非是一个愚昧的君主,他之所以重用和珅,一方面是因为和珅深谙溜须拍马的技能,每次都能让乾隆心情愉悦,另一方面是和珅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咱们都知道古代的国家时常都会面临饥荒等灾难,而在一次赈灾中,和珅就给乾隆展现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他在救灾的米粥里放沙子,而这样的做法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大加赞

  • 安史之乱前和亲为唐朝主导,随后的和亲多被迫之举且多与回纥结亲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认真说起来,唐朝的和亲大部分是属于一种羁縻政策,是在唐朝国力强盛的时候进行和亲的,比如说唐太宗时期有两位公主和亲,唐玄宗时期有八位公主和亲。但安史之乱发生后的和亲意义就大不同了,有七人和亲,其中三个是皇帝的女儿,还有三个是外族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另一个为唐宗室女。一般认为,弘化公主是唐朝最早的和亲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