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承受很多无奈,李辅国甚至以刀兵对其恐吓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承受很多无奈,李辅国甚至以刀兵对其恐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792 更新时间:2024/2/6 18:46:19

等他休息好了准备要走的时候,却发现所有的侍卫军队停在那里不肯走,李隆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陈玄礼就上奏说:“逆胡指阙,以诛国忠为名,然中外群情,不无嫌怨。今国步艰阻,乘舆震荡,陛下宜徇群情,为社 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

当然陈玄礼这并不是在进谏言让李隆基惩治杨国忠,而仅仅是告知,因为不管李隆基愿不愿意,自他离开长安那一刻开始,他天子的威慑力就已经大不如从前,而到了马嵬驿,士兵们是一定要杀掉杨国忠的。

陈玄礼只不过是将士兵们的意思转达给李隆基,李隆基已经没有决定权了。然而杨国忠及其同党和家人被杀后,士兵们依旧围着驿站不肯散去。

李隆基不得不让高力士去问问怎么回事,大家的想法很一致,那就是:杨国忠已经被诛杀了,杨贵妃若继续服侍在陛下身边,大家都不能安心。

李隆基

唐玄宗知道这是大家在逼他做选择,这个曾经发动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一手缔造开元盛世的帝王在这一刻感觉到了深深的无力,因为他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

而这种无力是他自己执政后期懈怠朝政、耽于享乐的结果,他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买单,所以他只能选择放弃杨贵妃,命高力士赐杨贵妃自尽。

杨贵妃一死,陈玄礼带着大家跪下来请罪,李隆基却不能处罚他们,只能违心地赦免大家,士兵们也见好就收,似乎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但很多东西还是变了。

毕竟出逃是一件很狼狈的事情,李隆基觉得狼狈,士兵们也觉得狼狈,所以大家对这次出逃是充满怨言的,很多士兵都想着离开,李隆基费了一番心力才终于让大家齐心。

但因着百姓的哭诉挽留,唐玄宗李隆基和太子李亨还是分道扬镳了,李亨北上灵武组织兵力平叛,李隆基则继续南下入蜀,这可能是他最后的倔强了。

李隆基

他的本意是到了蜀地之后与群臣重整朝纲,大赦天下。他是这么想的,到了蜀地也是这么做的。

为此他还专门于至德元载(756年)八月初一下了类似“罪己诏”的诏书,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下诏书前19天,即七月十二日,他的儿子李亨已经在灵武登基为帝,遥尊他这个父亲为太上皇。

李亨登基当天就派使者到蜀地将这件事报告给李隆基,使者到的时候是八月十一日,李隆基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突然就成了太上皇。

但他依旧无力改变这种局面,只能应承下来,并在几天之后宣布军国大事由李亨这个皇帝处决,然后再报告给他这个太上皇,等到收复两京之后,他就真正退休,不再过问政事。

这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无奈,尽管李隆基已经懈怠朝政数年,但不代表他愿意将皇帝之位让出去,但安史之乱中他逃离长安,就已经预示着他的晚年必然是凄凉的、无奈的,而无论发生什么,他都只能被动的接受。

李隆基入蜀一年多以后,两京被收复,唐肃宗李亨派官员入蜀迎李隆基回京,经月余后,李隆基回到了长安。

李隆基

一年前,他还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仓皇从长安撤离;一年后,他已经变成了憋屈的太上皇,被迎回了长安,仅仅是一年多的时间,早已经是沧海桑田。

回京之后,李隆基亲自到太庙告罪,然后住进了兴庆宫,从此不再过问政事。

初始的生活倒还是不错的,尽管已经不再过问朝政,但好歹是太上皇,陈玄礼、高力士等旧人都还服侍在他的身边,旧时的宫女、梨园弟子也陪在他的身边,虽失去了很多自由,但到底还能安享富贵。

而到了上元元年(760年)后,因着宦官李辅国的挑拨离间,李亨和李隆基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而且李亨还时常生病,对李辅国很是依赖,李辅国就决定矫诏将李隆基强行迁至西内甘露殿。

李隆基早已失了话语权,只能被动接受这个事实,而在迁居的当天,就发生了一件让李隆基很憋屈很狼狈的事情。

李辅国特意给李隆基安排了一些老弱士兵,等到李隆基走到交叉路口的时候,四面八方突然出现了很多李辅国特意安排的带刀侍卫,一看这样的情况,李隆基感觉到了死亡的威胁,吓得好几次掉下马来,好不容易被身边人扶上马。“玄宗为太上皇,在兴庆宫居。久雨初晴,幸勤政楼。楼下市人及街中往来者,喜且泫然曰:‘不期今日再得见太平天子。’传呼万岁,声动天地。时肃宗不豫,李辅国诬奏云:‘此皆九仙媛、高力士、陈玄礼之异谋也。’下矫诏迁太上皇于西内,给其扈从部曲,不过老弱三二十人。及中逵,攒刃曜日,辅国统之。太上皇惊,欲坠马数四,赖左右扶持乃上。”

高力士

高力士看到这个情况很生气,就“跃马而前,厉声”斥责李辅国:“五十年太平天子,李辅国汝旧臣,不宜无礼,李辅国下马!”并让李辅国为李隆基牵马,李辅国到底有些发怵,就真的护送李隆基到了甘露殿。“辅国不觉失辔而下。宣太上皇诰曰:‘将士各得好生。’于是辅国令兵士咸韬刃于鞘中,齐声云:‘太上皇万福。’一时拜舞。力士又曰:‘李辅国拢马!’辅国遂著靴,出行拢马,与兵士等护侍太上皇,平安到西内。”

等搬迁完毕,李辅国离开之后,李隆基心有余悸,哭着拉着高力士的手说:“微将军,阿瞒已为兵死鬼矣。”

李隆基是怎么也没有想到,有生之年,他能被这样对待,他更没有想到,后来李辅国又因为这件事记恨上了李隆基身边的人,先后将陈玄礼、高力士等人流放到了很远的地方,让李隆基彻底成了孤家寡人,身边伺候他的都不再是他的旧人,而是李亨新安排的人。

人老了,自然希望熟悉的人陪在身边,而李隆基的晚年,身边服侍的人都是新人,这让他郁郁寡欢,又无力改变,只能一日日憋屈地生活下去,一直到宝应元年(762年)和儿子唐肃宗先后驾崩。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安史之乱后吐蕃切断唐朝与西域的联系,唐军坚守数十年仍被攻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安史之乱”中,由于唐朝从陇右、河西抽调大量精兵回师平叛,导致陇右、河西防御空虚,吐蕃趁机攻占陇右、进兵河西,导致唐朝与西域联系彻底被切断。西域唐军苦苦坚守长达近半个世纪,最终还是被吐蕃攻陷。唐朝西扩设安西大都护府,吐蕃崛起后开始与唐争夺西域回顾大唐历史,从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元年(618年)开创大唐基

  • 康熙的第二十一个儿子:一生与世无争,曾被封为郡王,去世后葬于河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我们为您聊的是历史上的慎郡王胤禧的故事。胤禧(曾改名为允禧)是康熙皇帝第21个儿子,他出生时,康熙皇帝已经58岁。康熙晚年因为废太子事件,让其他几个儿子开始处心积虑地争夺储君之位。不过胤禧并未参与其中。胤禧母亲是熙嫔陈氏。按照清朝后宫的规制,嫔的品级低于皇后、皇贵妃、贵妃和妃,仅仅等同于官员中

  • 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扩张,但晚唐的中兴却将吐蕃击败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吐蕃与大唐打了近二百年,互有胜负,但总体来说是大唐帝国胜的多,而吐蕃最终在频繁的战乱中爆发了内乱,最终被灭。实际上并不能说盛唐和吐蕃势均力敌,盛唐时期,吐蕃的国力根本不能和大唐相比较,但是其军事能力确实是很强悍的,是整个大唐最头疼的边患。吐蕃自松赞干布开始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并在第一时间和大唐

  • 和珅在救灾米粥中放沙子,乾隆大加赞赏,数百年后被世界认可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乾隆可并非是一个愚昧的君主,他之所以重用和珅,一方面是因为和珅深谙溜须拍马的技能,每次都能让乾隆心情愉悦,另一方面是和珅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咱们都知道古代的国家时常都会面临饥荒等灾难,而在一次赈灾中,和珅就给乾隆展现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他在救灾的米粥里放沙子,而这样的做法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大加赞

  • 安史之乱前和亲为唐朝主导,随后的和亲多被迫之举且多与回纥结亲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认真说起来,唐朝的和亲大部分是属于一种羁縻政策,是在唐朝国力强盛的时候进行和亲的,比如说唐太宗时期有两位公主和亲,唐玄宗时期有八位公主和亲。但安史之乱发生后的和亲意义就大不同了,有七人和亲,其中三个是皇帝的女儿,还有三个是外族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另一个为唐宗室女。一般认为,弘化公主是唐朝最早的和亲公

  • 嘉庆举行木兰秋狝,死因成迷,遗诏悬案导致清朝四天无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嘉庆皇帝此行的目的是举行一次木兰秋狝就是秋天到围场去打猎,一路上天气炎热一行人走走停停,走了七天才到达承德避暑山庄。一到避暑山庄,嘉庆皇帝就住进了烟波至爽殿。这座大殿是清朝皇帝在承德时的寝宫,大殿的正中是明间,中间设宝座,是皇帝接受后妃的们朝拜的地方,东次间是皇帝与后妃们闲坐谈话的地方,西次间是佛堂

  • 安史之乱使唐朝丧失掌控朝廷的能力导致其在黄巢之乱中垮掉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整个唐朝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从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始,至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唐朝之乱多以朝廷或者说是皇室内乱为表现形式。无论是玄武门之变,还是武周代唐,或是神龙政变,以及唐玄宗李隆基发动诛灭韦皇后的兵变,都是唐朝皇室或朝廷内乱的表现。而自天宝十四载(7

  • 康熙传位之谜,到底传位给谁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康熙传位的说法,在民间就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流传最广的就是下面这三种:第一种是现任皇帝擅自更改了诏书。因为前任皇帝最喜欢第十四个儿子,于是,耍手段的第四个儿子,就把传位十四子的十字改成了于,最后就变成传位于四子,听起来是不是很有道理的样子?第二种是当时的步军统领改了诏书,原来在前任皇帝病危的时候,

  • 八王之乱是各种机制矛盾爆发的结果,也是一种必然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这里的“制度毛病”,并不单纯是指分封制,毕竟之前的曹魏与西晋反其道而行之、对宗室施行刻薄无情的圈养制,存活的时间竟然比西晋还少了5年。实际上,传统史家对分封制普遍持有正面态度。在一个大型王朝成立初期,适当的分封有助于统治的巩固、避免大权旁落,人们习惯于用周朝、秦朝作为鲜明对比:周朝之所以延续近八

  • 八王之乱时刘渊率先称帝,揭开五胡十六国序幕,百年出现十余个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先说一下五胡,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北方少数民族。这五个少数民族,因为种种原因,在东汉时期逐步内附中原,与汉人杂居。对于胡汉杂居可能会产生的问题,西晋高层不是没有人预见。比如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后,一个叫郭钦的官员就上书晋武帝,说五胡虽然和汉人杂居,但是由于语言、风俗习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