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安史之乱后四代皇帝的基础和唐宪宗的努力缔造了元和中兴

安史之乱后四代皇帝的基础和唐宪宗的努力缔造了元和中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177 更新时间:2024/2/6 18:46:30

萌芽

代宗为人宽厚隐忍,为了恢复残破的国家,姑息藩镇,抚平战乱休养生息,协调与周边各国的关系,加强中央集权,惩治宦官,先后杀掉程元振和李辅国,一些不听话的权臣常被“强盗”杀死或赐“自尽”。由于天灾人祸连年不断,国库空虚,唐朝社会经济陷入内外交困之中。委任刘晏韩滉进行经济改革,收回神策军军权,仁政惠民,国家逐渐呈现安定局面。

德宗在历史中风评很差,进奉和宫市这种对民众的敛财行为为人诟病,但是在其他很多方面可以这么说德宗的种种行为才有了后来唐代100多年的稳定局面,德宗早期为人急躁以致造成四帝二王之变,兴元元年(784年)任用李泌为散骑常侍(787年拜相)进行改革,废除了早期很多的苛捐杂税,大力扩充神策军,采纳李泌的“平蕃策”即对外联合回鹘、南诏、大食、天竺打击吐蕃。为此派宦官杨良瑶由广州出海出使大食,达成贞元之盟。在国内德宗时期天灾频繁,数次赈灾安民,支持开展“古文运动”整顿文风,军事上任用韦皋等良将,开边西南,收复数城,西山八国内附,取得了青溪关、泸水、维州三次大捷,扭转了肃宗以来对吐蕃的战略劣势,德宗时期又恢复了多国朝贡大唐的局面。

顺宗进行永贞革新革除了不少德宗时期的弊政。

开局

唐宪宗是个奋发有为的皇帝,他即位后,“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他把“太宗之创业”、“玄宗之治理”,都当作效法的榜样。为了纠正朝廷权力日益削弱、藩镇权力膨胀的局面,他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任用杜佑李吉甫杜黄裳程异武元衡、裴度、王播、李愬、乌重胤、李光进、李光颜等名臣良将开始拨乱反正。

削藩

元和元年(806年),先以高崇文讨平剑南西川节度使刘辟,旗开得胜,又使河东节度使严绶讨伐夏绥留后杨惠琳,收复夏绥。

唐朝藩镇示意图

元和八年(812年),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田兴受镇兵拥护掌权,中央任命为节度使,遂归顺中央,赐名田弘正。

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割据申、光、蔡三州,宪宗发兵近九万人进讨,久战无功。元和十二年(817年),任命宰相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负责统帅全军。宪宗派李愬讨平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申、光二州守军亦降。

后横海节度使程权奏请入朝为官,朝廷收复沧、景(治今河北景县东北)二州。幽州(今北京)刘总上表请归顺。成德镇上表自新,献德、棣(今山东惠民东南)二州。贬昭义节度使卢从史为驩州司马。

元和十四年(819年)二月,刘悟杀节度使李师道降唐。淄青李师道亦平,收复淄青十二州。

外交和武力开边西陲收复故土

元和初年唐朝与吐蕃恢复友好关系以后,吐蕃希望通过会盟的形式来巩固与唐朝的关系,以便集中精力对付中亚的大食帝国;也希望通过全盟确定其所占土地的合法性。唐宪宗也希望通过巩固与吐蕃的友好关系,保持西北边境的安定,以集中精力解决东面的方镇问题。因此双方都有进行会盟的愿望和要求。但是,宪宗并不想无条件地与吐蕃结盟:当年唐德宗时吐蕃“平凉劫盟”的教训宪宗不会忘记。在宪宗看来,唐朝如果不能掌握安乐、原州、秦州三个军事要地,吐蕃会利用地理上的优势随时挥师东下威胁长安,那样即使唐吐有了会盟,也是靠不住的。宪宗因此提出,要会盟应当首先归还唐朝三州之地。这是会盟的前提条件。

对于唐朝的这一要求,吐蕃一方最初是同意的。但到了元和四年(809年)冬天,当吐蕃论与勃藏来使时情况起了变化。吐蕃来表中不再提及三州归唐之事。为此,宪宗向吐蕃宰相钵阐布发去一封长信:“吐蕃宰相沙门钵阐布:论与勃藏至,省表及进奉,俱悉。卿器识通明,藻行精洁,以为真实合性,忠信立诚,故能辅赞大蕃,叶和上国。弘清净之教,思安边陲;广慈悲之心,今息兵甲。既表卿之远略,亦得国之良图。况朕与彼蕃,代为舅甥,两推诚信,共保始终。览卿奏章,远叶朕意。披阅嘉叹,至于再三。所议割还安乐、秦、原等三州事宜,已具前书,非不周细;及省来表,似未指明。将期事无后艰,必在言有先定。今信使往来无壅,疆场彼此不侵,虽未申以会盟,亦足称为和好。必欲复修信誓,即须重画封疆。虽两国盟约之言,积年未定;但三州交割之后,克日可期。朕之衷情,卿之志愿,俱在于此,岂不勉欤?又缘自议三州已来,此亦未发专使。今者赞普来意,欲以再审此言,故遣信臣,往谕诚意,即不假别使,更到东军。此使已后,应缘盟约之事,如其间节目未尽,更要商量,卿但与凤翔节度使计会。此已处分,令其奏闻。则道路非遥,往来甚易,颇为便近,亦冀速成。更待要约之言,皆已指定,封疆之事,保无改移。即蕃汉俱遣重臣,然后备将成命,事关久远,理贵分明。想卿通才,当称朕意。昔者郑叔矩、路泌,因平凉盟会,没落蕃中。”“今既约以通和,路泌合令归国;叔矩骸骨,亦合送还。表明信诚,兼亦在此。其论与勃藏等,寻到凤翔。旧例:未进表函,节度不敢闻奏。自取停滞,非此稽留。昨夜方进表函,施令召对。今便发遣,更不迟回。仍令与祠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徐复,及中使刘文璨等同往。其余事宜,已俱与赞普书内。卿宜审于谋议,速副诚怀。兼有少信物赐卿,具如别录,至宜领也。冬寒,卿比平安好。遣书指不多及。”

李纯‍

宪宗在信中明确地指出,割三州之事上次信中已经说明,“非不周细”,可吐蕃来表却“似木指明”。宪宗认为,如果重修盟誓就必须重划疆界,归还三州。在这个问题上,唐朝不愿作出让步。宪宗强调,如果吐蕃归还三州会盟则马上可以进行。宪宗又退一步讲,如果吐蕃不愿作出让步,保持现在这样的友好关系也是完全可以的。宪宗在信中提出,为商量的方便授权凤翔节度使具体进行谈判。同时,宪宗要求吐蕃一方应将当年“平凉会盟”时劫获的唐臣路泌等人及已在吐蕃身亡的郑叔矩的遗骨归还唐朝,宪宗认为这也是吐蕃表示诚信应该做的一件事。

最后,宪宗解释了吐蕃使者论与勃藏在凤翔被稽留未能及时入朝的原因。

通现宪宗的全信,既表现了唐朝在会盟必须割还三州这个问题上的原则性,同时,也提出可以保有和维持现在这样一种友好关系的灵活性。宪宗向吐蕃发出此信以后,吐蕃两次派使来唐。元和五年(810年),吐蕃派论思邪热来朝,归还郑叔矩之柩,放还路泌及郑叔矩的儿子郑文延等13人。在来表中吐蕃表示不能接受宪宗关于归还三州然后会盟的要求,强调三州并不是吐蕃侵袭的土地,不应割属大唐。来信还辩解说,最初同意割让三州的意见事先未经赞普批准。

对于吐蕃的来信,宪宗持十分慎重的态度,元和五年(810年)六月,宪宗命令宰相杜佑等大臣与吐蕃使者在中书令厅中进行会谈。七月,再遣鸿胪少卿摄御史中丞李銛为入蕃使,吴王府长史兼侍御史吴晕为入蕃副使出使吐蕃。在给吐蕃宰相尚绮心儿等人的信中宪宗再次申明唐朝的立场。指出,自讨论会盟问题以来,“颇历岁时。”双方都想早点结盟,以为永久之好。虽然双方的诚意彼此都不怀疑,但具体谈到盟约,仍然需要商量。

元和十三年(818年),当宪宗平定淮西方镇以后,唐吐关系恶化。十月四日,吐蕃军队进攻宥州。十二日,驻灵州唐军出兵,在定远城向吐蕃军队发起进攻,击败吐蕃军队2万人,杀2000人,俘节度副使1人,判官长行39人,此外,获得大量牲畜。十四日,平凉镇遏使郝毗也向吐蕃发起进攻,击败吐蕃2万人,收复了宪宗曾多次与吐蕃交涉的三州之一的原州,获取大量羊、马。同时,夏州节度使田缙于灵武击败吐蕃3000人。十一月一日,夏州后军击败吐蕃军队5万人。灵州唐军攻破吐蕃长乐州的罗城。在西川,节度使王播率唐军收复峨和、栖鸡等地。吐蕃入侵唐朝遭到了西边守军的全面反击并收复部分城池。史称:“中外咸理,纪律再张,果能剪削乱阶,诛除群盗。睿谋英断,近古罕俦,唐室中兴”。

元和中兴局面就此达成。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康熙的儿子们最终命运如何?老四胤禛成为皇帝,老八最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皇长子胤禔,惠妃乌拉那拉氏所生,因谋害皇太子,被终生囚禁。皇次子胤礽(太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屡次犯错不改,被软禁致死。皇三子胤祉,荣妃马佳氏所生,颇有文采,被雍正关押折磨致死。皇四子胤禛,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所生,九子夺嫡中夺位成功,成为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皇五子胤祺,宜妃郭络罗氏所生,打仗时

  •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承受很多无奈,李辅国甚至以刀兵对其恐吓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等他休息好了准备要走的时候,却发现所有的侍卫军队停在那里不肯走,李隆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陈玄礼就上奏说:“逆胡指阙,以诛国忠为名,然中外群情,不无嫌怨。今国步艰阻,乘舆震荡,陛下宜徇群情,为社 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当然陈玄礼这并不是在进谏言让李隆基惩治杨国忠,而仅仅是告知,因为不管李隆基

  • 安史之乱后吐蕃切断唐朝与西域的联系,唐军坚守数十年仍被攻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安史之乱”中,由于唐朝从陇右、河西抽调大量精兵回师平叛,导致陇右、河西防御空虚,吐蕃趁机攻占陇右、进兵河西,导致唐朝与西域联系彻底被切断。西域唐军苦苦坚守长达近半个世纪,最终还是被吐蕃攻陷。唐朝西扩设安西大都护府,吐蕃崛起后开始与唐争夺西域回顾大唐历史,从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元年(618年)开创大唐基

  • 康熙的第二十一个儿子:一生与世无争,曾被封为郡王,去世后葬于河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我们为您聊的是历史上的慎郡王胤禧的故事。胤禧(曾改名为允禧)是康熙皇帝第21个儿子,他出生时,康熙皇帝已经58岁。康熙晚年因为废太子事件,让其他几个儿子开始处心积虑地争夺储君之位。不过胤禧并未参与其中。胤禧母亲是熙嫔陈氏。按照清朝后宫的规制,嫔的品级低于皇后、皇贵妃、贵妃和妃,仅仅等同于官员中

  • 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扩张,但晚唐的中兴却将吐蕃击败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吐蕃与大唐打了近二百年,互有胜负,但总体来说是大唐帝国胜的多,而吐蕃最终在频繁的战乱中爆发了内乱,最终被灭。实际上并不能说盛唐和吐蕃势均力敌,盛唐时期,吐蕃的国力根本不能和大唐相比较,但是其军事能力确实是很强悍的,是整个大唐最头疼的边患。吐蕃自松赞干布开始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并在第一时间和大唐

  • 和珅在救灾米粥中放沙子,乾隆大加赞赏,数百年后被世界认可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乾隆可并非是一个愚昧的君主,他之所以重用和珅,一方面是因为和珅深谙溜须拍马的技能,每次都能让乾隆心情愉悦,另一方面是和珅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咱们都知道古代的国家时常都会面临饥荒等灾难,而在一次赈灾中,和珅就给乾隆展现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他在救灾的米粥里放沙子,而这样的做法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大加赞

  • 安史之乱前和亲为唐朝主导,随后的和亲多被迫之举且多与回纥结亲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认真说起来,唐朝的和亲大部分是属于一种羁縻政策,是在唐朝国力强盛的时候进行和亲的,比如说唐太宗时期有两位公主和亲,唐玄宗时期有八位公主和亲。但安史之乱发生后的和亲意义就大不同了,有七人和亲,其中三个是皇帝的女儿,还有三个是外族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另一个为唐宗室女。一般认为,弘化公主是唐朝最早的和亲公

  • 嘉庆举行木兰秋狝,死因成迷,遗诏悬案导致清朝四天无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嘉庆皇帝此行的目的是举行一次木兰秋狝就是秋天到围场去打猎,一路上天气炎热一行人走走停停,走了七天才到达承德避暑山庄。一到避暑山庄,嘉庆皇帝就住进了烟波至爽殿。这座大殿是清朝皇帝在承德时的寝宫,大殿的正中是明间,中间设宝座,是皇帝接受后妃的们朝拜的地方,东次间是皇帝与后妃们闲坐谈话的地方,西次间是佛堂

  • 安史之乱使唐朝丧失掌控朝廷的能力导致其在黄巢之乱中垮掉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整个唐朝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从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始,至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唐朝之乱多以朝廷或者说是皇室内乱为表现形式。无论是玄武门之变,还是武周代唐,或是神龙政变,以及唐玄宗李隆基发动诛灭韦皇后的兵变,都是唐朝皇室或朝廷内乱的表现。而自天宝十四载(7

  • 康熙传位之谜,到底传位给谁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康熙传位的说法,在民间就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流传最广的就是下面这三种:第一种是现任皇帝擅自更改了诏书。因为前任皇帝最喜欢第十四个儿子,于是,耍手段的第四个儿子,就把传位十四子的十字改成了于,最后就变成传位于四子,听起来是不是很有道理的样子?第二种是当时的步军统领改了诏书,原来在前任皇帝病危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