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安史之乱使唐朝丧失掌控朝廷的能力导致其在黄巢之乱中垮掉

安史之乱使唐朝丧失掌控朝廷的能力导致其在黄巢之乱中垮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042 更新时间:2023/12/11 5:03:18

整个唐朝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武德元年

(618年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始,至

天宝十四载

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唐朝之乱多以朝廷或者说是皇室内乱为表现形式。

无论是玄武门之变,还是武周代唐,或是神龙政变,以及唐玄宗李隆基发动诛灭韦皇后的兵变,都是唐朝皇室或朝廷内乱的表现。

而自

天宝十四载(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后,整个唐朝的局势为之陡然一变。

“安史之乱

其实是唐朝统治阶级的一场内乱,因为安禄山史思明都是手握一方军权的唐朝将领。促使他们掀起叛乱的,是他们的野心与贪婪。

安史之乱示意图

安史之乱造成了三大恶果:1、藩镇割据,外重内轻。2、宦官集团做大,逐步架空了皇帝。3、朝廷内部党争不断,而且他们又与宦官和藩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于是,唐朝中央的权力日益萎靡不振,地方离心势力抬头。

在这种情况下,

乾符二年

875年

爆发的黄巢起义就成了颠覆大唐朝廷与藩镇势力的最后的推手。

与安史之乱不同,黄巢起义是一场统治阶段以外的人发动的反对唐朝的起义。

黄巢起义,打破了唐朝表面上的脆弱的平衡,打乱了唐朝仅存的统治秩序。于是,朱温李克用等一批军阀便趁乱而起,依靠武力逐鹿中原。至此,大唐朝廷名存实亡,直至

天祐四年

(907年)被朱温取而代之。

唐朝的历史是一个由乱到治再到乱的过程。

由于安史之乱种下了颠覆朝廷权威,导致藩镇势力尾大不掉,进而与中央离心离德的恶因,才会引发黄巢起义颠覆唐朝中央的恶果。

黄巢起义示意图

所以,尽管安史之乱与黄巢起义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却存在间接的因果关系。

如果爆发安史之乱,唐朝就不会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如果没有出现藩镇割据,朝廷就不会逐步丧失权威。如果朝廷没有丧失权威,天下就不会大乱。朝廷也不会失去控制局势的能力。

总之:力聚则强,力分则弱。正是因为朝廷失去了掌控局势的能力,大唐朝廷才会在黄巢起义引发的后果的冲击下迅速地垮掉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康熙传位之谜,到底传位给谁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康熙传位的说法,在民间就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流传最广的就是下面这三种:第一种是现任皇帝擅自更改了诏书。因为前任皇帝最喜欢第十四个儿子,于是,耍手段的第四个儿子,就把传位十四子的十字改成了于,最后就变成传位于四子,听起来是不是很有道理的样子?第二种是当时的步军统领改了诏书,原来在前任皇帝病危的时候,

  • 八王之乱是各种机制矛盾爆发的结果,也是一种必然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这里的“制度毛病”,并不单纯是指分封制,毕竟之前的曹魏与西晋反其道而行之、对宗室施行刻薄无情的圈养制,存活的时间竟然比西晋还少了5年。实际上,传统史家对分封制普遍持有正面态度。在一个大型王朝成立初期,适当的分封有助于统治的巩固、避免大权旁落,人们习惯于用周朝、秦朝作为鲜明对比:周朝之所以延续近八

  • 八王之乱时刘渊率先称帝,揭开五胡十六国序幕,百年出现十余个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先说一下五胡,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北方少数民族。这五个少数民族,因为种种原因,在东汉时期逐步内附中原,与汉人杂居。对于胡汉杂居可能会产生的问题,西晋高层不是没有人预见。比如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后,一个叫郭钦的官员就上书晋武帝,说五胡虽然和汉人杂居,但是由于语言、风俗习惯不同

  • 康熙赐吴三桂一个美女,成亲之时吴三桂却大怒:这是在羞辱本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从很多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一个事实。那就是在一个朝代刚刚出现的时候,皇帝身边的文臣武将,将会得到丰厚的奖赏,甚至被封为开国元老。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出现离不开一个人的努力,那就是吴三桂。康熙为了奖励他,专门挑选了一个美女赏赐给他,洞房花烛夜时吴三桂却勃然大怒,说康熙羞辱他,这是怎

  • 八王之乱时两次使用驺虞幡却取得截然相反的效果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再者,晋朝之前描述的“驺虞”和明朝描述的“驺虞”可能不尽相同。明朝时期在史书中频繁出现“驺虞”这种神兽,就当是的地理环境来看,最大可能是“老虎”,其次就是“雪豹”了。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周王朱橚曾经献给明成祖朱棣瑞兽“驺虞”,而“驺虞”得到的地方就在周王朱橚封地开封,如果这样评估“驺虞”是一种什么动物

  •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并非只为红颜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围攻北京城。崇祯皇帝下旨令吴三桂正在山海关防守关外满清的关宁铁骑回北京勤王。吴三桂既不能抗旨又不想为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陪葬。更何况还有袁崇焕勤王反被凌迟处死的前车之鉴。于是吴三桂才去了拖延战术,正值春天,就用郊游踏青的速度回援皇帝了。事实证明这是这是正确

  • 《四知》第十五期 ‖ 隋炀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 吴三桂被李自成劝降,手下人报告一消息,吴大怒手一挥:绞杀叛贼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紫禁城外,人声鼎沸。一群手执刀枪的军士,簇拥着一个中年汉子,那汉子身着青袍头戴灰笠,胯下是匹健壮的青骢马。这汉子不是寻常人物,他是将大明王朝搅得天翻地覆的大顺军首领闯王--李自成。从西北到京师,大军一路所向披靡,战局之顺令李自成都有些猝不及防,原本他冒着杀头的风险造反只求混口

  • 晚清民族英雄刘永福:抗法援越,保卫台湾,最终对清朝彻底失望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一,参加起义军,多次跳槽刘永福,出生于广西防城港的一个小村庄。刘永福的家族在明代是当地的小地主,后来家族逐渐衰落,以务农为生,另外经营一些小买卖,小日子还算过得去。刘永福年幼时,其叔父沾染赌博恶习,将家庭财产基本卖光,从此刘家沦为贫民。1853年,刘永福的双亲去世,刘永福只能投靠邻村父亲友人陆二叔家

  • 孝庄临终前留下遗愿,康熙到死都未解决,38年后被雍正轻松完成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听闻祖母去世,康熙悲伤地不能自已,他日夜守灵,几乎好几天粒米未进,那真情实感令人无比动容。但是在伤心之余,康熙皇帝却也没有忘记祖母临终前的那句话,这件事同样让他很为难。祖母的嘱托,康熙到死都未能解决,直到38年后雍正继位才被破解。那么孝庄临终的时候究竟说了什么呢?一:孝庄遗言:不与皇太极合葬原来在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