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唐朝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从
武德元年
(618年
)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始,至
天宝十四载
(
755年
)
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唐朝之乱多以朝廷或者说是皇室内乱为表现形式。
无论是玄武门之变,还是武周代唐,或是神龙政变,以及唐玄宗李隆基发动诛灭韦皇后的兵变,都是唐朝皇室或朝廷内乱的表现。
而自
天宝十四载(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后,整个唐朝的局势为之陡然一变。
“安史之乱
”
其实是唐朝统治阶级的一场内乱,因为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手握一方军权的唐朝将领。促使他们掀起叛乱的,是他们的野心与贪婪。
安史之乱示意图
安史之乱造成了三大恶果:1、藩镇割据,外重内轻。2、宦官集团做大,逐步架空了皇帝。3、朝廷内部党争不断,而且他们又与宦官和藩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于是,唐朝中央的权力日益萎靡不振,地方离心势力抬头。
在这种情况下,
乾符二年
(
875年
)
爆发的黄巢起义就成了颠覆大唐朝廷与藩镇势力的最后的推手。
与安史之乱不同,黄巢起义是一场统治阶段以外的人发动的反对唐朝的起义。
黄巢起义,打破了唐朝表面上的脆弱的平衡,打乱了唐朝仅存的统治秩序。于是,朱温、李克用等一批军阀便趁乱而起,依靠武力逐鹿中原。至此,大唐朝廷名存实亡,直至
天祐四年
(907年)被朱温取而代之。
唐朝的历史是一个由乱到治再到乱的过程。
由于安史之乱种下了颠覆朝廷权威,导致藩镇势力尾大不掉,进而与中央离心离德的恶因,才会引发黄巢起义颠覆唐朝中央的恶果。
黄巢起义示意图
所以,尽管安史之乱与黄巢起义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却存在间接的因果关系。
如果爆发安史之乱,唐朝就不会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如果没有出现藩镇割据,朝廷就不会逐步丧失权威。如果朝廷没有丧失权威,天下就不会大乱。朝廷也不会失去控制局势的能力。
总之:力聚则强,力分则弱。正是因为朝廷失去了掌控局势的能力,大唐朝廷才会在黄巢起义引发的后果的冲击下迅速地垮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