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原是红楼梦里人”

“原是红楼梦里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649 更新时间:2024/2/6 19:01:53

章士钊早年存照

《原是红楼梦里人》 (记述章太炎为章士钊改笔名事迹)

《章士钊笔名记趣》 (提及章太炎指点章士钊改署笔名之事)

《章士钊之三桐》 (提及章士钊自己有感改署笔名)

1949年4月23日的上海《东南日报》之上,刊发了一篇看似有些调侃章士钊的,类似趣说“掌故”的小章,题为《原是红楼梦里人》。文章极其简短,统共也就三句话:

章士钊编《甲寅杂志》时,先自署笔名为“秋桐”,不料被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看见了之后,大加嘲笑,说士钊竟袭用了《红楼梦》大观园中贾家侍妾之旧名。太炎先生是章士钊生平所最钦服,口口声声称之为“吾家太炎”或“家兄太炎”的(其实太炎先生是余杭人,和湖南章家并未联宗)。他的话不能不特别尊重,于是立即改“秋”字为“孤”字,变成为“孤桐”了。

这样一篇没有署名的短文,三言两语,似乎即刻就揭穿了章士钊曾经改署笔名的“老底”。作者仿佛知根知底,大有言之凿凿,如假包换的气势。其实,关于章氏改署笔名的故实,这样的说法只是其一,且已流传坊间多年,并非什么新鲜上市的大新闻。只不过,关于这一故事在媒体上的公开表述,这篇没有署名的短文,可能是上个世纪上半叶的最后一篇,也确实代表着某种坊间认定的说法。

“老虎总长”用新笔名

据考,章士钊曾使用过“青桐”“秋桐”“孤桐”三个笔名,因此时人谓之“三桐”。大约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他将曾使用多年的笔名“秋桐”,一律改署为“孤桐”这个笔名。至于为改署,坊间一直流传着多种说法,归结起来,大致有三种较为通行的说法,一为因胡适建议改名,一为经章太炎指点改名,还有一种则据说是章士钊自己有所感悟而自行改名的。

话说近一百年前,时为1924年,北京段祺瑞政府邀请当时身在上海的章士钊北上,出任司法总长;次年4月,又兼任教育总长一职。上任伊始,章氏即宣称要整顿学风,宣布大学统一考试,合并北京八所大学,引起教育界人士及青年学生的强烈反对。这一年4月9日,各校学生聚会请愿罢免章氏,一时闹得满城风雨。经此冲击,章士钊不得不辞职返沪,后经段祺瑞劝挽,乃复任司法总长之职。

同年7月,章士钊复刊其早年创办的《甲寅杂志》,改办为《甲寅周刊》,以此刊为思想阵地与言论平台。7月底,他再度出任教育总长,继续“整顿学风”。手执当局“尚方宝剑”,强顶各方压力,章士钊下令撤换了一批对其持反对意见的大学校长。

因章氏主办《甲寅周刊》(封面即绘有一虎),及其本人管理国内文教界期间的强硬做派,时人遂称之为“老虎总长”。正是在这样一本令其声名远扬,也可以说是毁誉参半的刊物之上,章氏以新署笔名“孤桐”,替代早年笔名“秋桐”,开始以此笔名大量撰发文章。这一迹象看似平常,实则内有“隐情”。

传闻之一

章士钊听从胡适建议 改署笔名

章士钊署用“秋桐”这一笔名,至少可以溯至1912年,当时他主持《民立报》,以“秋桐”之名撰发过大量时政评论类文章,一时文名大噪。其后,他主编《独立周报》《甲寅杂志》《甲寅日刊》时,也均署用“秋桐”这一笔名。至此,“秋桐”之名见诸南北各大报刊,或出自章氏本人的署名文章,或出自评述章氏文章之人所征引,“章秋桐”之名频频现世,可谓世人皆知。

应当说,值此“老虎总长”执掌文教大权,复刊《甲寅杂志》,新办《甲寅周刊》以壮声势之际,章士钊理当重新启用“秋桐”这一笔名,自有借重原有之盛名,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之效用。可是,据传因胡适指出“秋桐”实为《红楼梦》中小说人物贾链之妾名,不宜再用作笔名,章氏竟即刻听从了这一建议,遂将笔名从此改作了“孤桐”。

关于这一桩章氏立改笔名的“逸事”,胡、章二人生前均未提及,却在文坛内外流传已久。据笔者查证,最早持论此事且公开撰发文章者,乃署名“公旦”所作《故都忆旧录》随笔连载之《章行严之外号》,于1931年7月26日刊发于北平《实报》。此文无论是从撰发时间最接近于《甲寅周刊》复刊时间,还是从作者身居北平、熟谙掌故且行文平实有据的角度来考察,文中所记述的内容应当是比较符合历史实情的:

章行严(士钊)先生新旧学识均富,颇似胡适之,惟素不作白话文耳。先生道貌昂然,但不如斗方名士之不修边幅;襟间常挂自来水笔,但又不似欧化博士不说中国话耳。曾一度创办《甲寅杂志》及《甲寅日报》,因政变停刊。段祺瑞任临时执政时,恢复《甲寅杂志》,易名《甲寅周刊》,编纂责任,先生自负之。彼时先生曾任教育总长,旋任司法总长,人有“老虎总长”之称,与克里孟梭之“老虎总理”,中外媲美。惟克氏得“老虎”之称,系指其性质而言,先生之得称“老虎”,乃指其总长兼主编《甲寅周刊》而言,寅属虎,故有此称也。先生在周刊上之署名,初为“秋桐”,胡适之谓秋桐乃《红楼梦》上贾链之妾名,但先生从未读《红楼梦》,故不知之,旋乃易“秋桐”为“孤桐”云。

不过,文中所指章士钊“先生在周刊上之署名,初为‘秋桐’”,这一事迹与史实略有不符。事实上,《甲寅周刊》创刊号上,章氏笔名即已明确改署为“孤桐”了,并不存在什么“初为‘秋桐’”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此文作者署名“公旦”,即周公旦,原名周济艰,长期活跃于北京(北平)新闻界,乃当地资深报人。其所撰《章行严之外号》一文,应当有较高的可信度。

传闻之二

章士钊自己有感而发 改署笔名

关于章士钊改署笔名乃听从胡适建议的说法,流传坊间三年之后,又有另一种说法,见诸报端。有人撰文声称,章氏改署笔名实为个人自感自为,并无他人之力,这一说法似乎也能自圆其说。只是因为这一说法在公共传播中缺乏“噱头”与“看点”,流传并不广泛。

据查证,这一说法最早出现于1934年12月28日的杭州《东南日报》之上,乃该报当日所刊一篇题为《章士钊之三桐》的短文之中的观点。此文的可贵之处,除了提供这样一种有别于坊间流行说法的视角之外,还捎带出了章氏“三桐”笔名的来龙去脉及承续关联,对充分了解章氏改署笔名的历史背景,亦有着相当参考价值:

章士钊少时在长沙东乡的老屋里读书,庭前有桐树两枝。西南隅的一枝少桐,皮青干直,士钊日夕倚徙其间。不觉油然生爱,以桐有直德,便隐然以少者自况。复喜白香山有“一棵青桐子”的诗句,因自号曰“青桐子”。后来客英伦,其友杨守仁笃生因自恨不得与黄花岗之役,发愤蹈海死。士钊旅居无憀,黯然有秋意,感于诗人“秋雨梧桐”之意,遂易“青桐”为“秋桐”。及至段氏执政,士钊入阁为教育部长,因欲整顿学风,合并八校,被学生所辱,驯至毁其住宅。士钊事后察知学生所为,系有力者负之而趋,未可深究,则知而不问。而独居忽忽不乐,因吟白香山《孤桐》诗曰,“直从萌芽拔,高见毫末始。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寄言立身者,孤直当如此。”因又易“秋桐”为“孤桐”焉。此为士钊“三桐”变迁之大略,亦富有历史意味者。

同样是三百余字的短文,与前述《章行严之外号》一文篇幅相当,但行文着力于章氏本人生涯,关于章氏“三桐”笔名之变迁的记述也更为集中。显然,此文作者所持观点,章氏笔名由“秋桐”改署“孤桐”的历程,纯属自然而然的个人生活境遇触发转变而成,并无他人建议之说。

传闻之三

章士钊听从章太炎指点 改署笔名

复又过了十年,关于章士钊改署笔名的另一种说法,又浮出“水面”。称章氏改署笔名,实因听从章太炎指点的说法,于1946年7月24日,以《章士钊笔名记趣》的篇名,发表在了上海《铁报》之上。

与前述两种说法有所差异,这一说法直接搬出了章士钊的“义兄”章太炎,来为其改署笔名之缘由张目。原来,早在1903年,就读于江南陆师学堂的章士钊,罢学闹革命,加入了蔡元培主持的“爱国学社”,在此结识了章太炎、张继、邹容,四人义结金兰,并以年纪长幼排定座次。后来成为国学大师的章太炎为大哥;日后纵横于律政界、政坛上也曾叱咤风云的章士钊是为二哥;最早提出“联省自治”,后被尊为国民党元老的张继排行老三;年纪最小,当时仅有19岁的邹容排行老四,当时也已经写出了名噪一时的《革命军》。

应当说,这四位当年的“革命青年”在结义四十余年后的1946年,无论是历史背景还是个人际遇,都已翻天覆地,时过境迁了。当时,邹容、章太炎早已逝世,张继也已步入暮年(次年底即于南京病逝);此四结义兄弟中,有三位基本已属“盖棺定论”,唯有章士钊一人,尚有“前景”可言。

当时,章士钊从抗战期间一度蛰居的“陪都”重庆回到上海,入同济大学法学院任教,并续任律师,又出任国民政府参政会参政员,仍活跃在国内政治舞台之上。包括上海《铁报》《时事新报》在内的各大小报刊之上,关于他的行踪、生平、言论的相关报道层出不穷;章士钊自撰的忆往论今的诗文《孤桐韵语》,也开始在《铁报》不定期连载。在这样的情势之下,有人抛出“义兄”章太炎指点其改署笔名的说法,也就着实耐人寻味了,报道中提及:

最初,章氏主编《甲寅杂志》,亦即所谓“老虎杂志”与夫“老虎总长”之由来,所写文章,大都用“秋桐”笔名。后来被他家太炎先生看见了,笑谓他说:“秋桐”二字,是《红楼梦》上丫环的名字,我看你还是改了吧。因此,章氏从善如流,遂改用“孤桐”二字,盖太炎大师亦章氏平日最所景仰的人物也。

文中提到章太炎称,“‘秋桐’二字,是《红楼梦》上丫环的名字”,指点章士钊不要再用“秋桐”的笔名,这一说法与十五年前那一篇《章行严的外号》一文中,所提及的胡适指出“秋桐”实为《红楼梦》中小说人物贾链之妾名,不宜再用作笔名的说法,简直如出一辙,又似有“偷梁换柱”之嫌。除了将当事人胡适换作章太炎之外,这一说法本身并无“新意”可言。

乍一看,无论是后来公认的“新红学”开创者胡适,还是一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对《红楼梦》里的人物及相关事迹,应当都是再熟悉不过了;由他们来促使章士钊改署笔名,确实也都存在着可能性。不过,这胡适建议改名之说,毕竟要早于章太炎指点之说达十五年之久,仅从传播始行时间而言,前者的可信度自然要高于后者。

关于章士钊改署笔名这一事迹,纵观1931、1934、1946年三种见诸报端的不同说法,乃至本文开首提到的那一篇题为《原是红楼梦里人》的短文,其各自出现的历史背景与公共语境也是截然不同的。最终流传至今的比较通行的说法,仍然是于1931年最早出现的胡适建议改名之说,这与其源出的历史背景,以及后世读者情理上可予推断的“实情”最为符合,有着直接的关系。另外两种说法,时至今日,不但信从者寥寥无几,一般读者甚至闻所未闻。

不过,无论是听从胡适建议,还是遵从章太炎指点,以原署“秋桐”改署“孤桐”,其个中缘由倒是一致的,也是可以用一句“原是红楼梦里人”来予以概括的罢。 文并供图/肖伊绯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世民姐姐平阳公主引发了大唐首次“女权之战”:以军礼下葬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这些巾帼征战于沙场,创造出“谁说女子不如男”的佳话。大唐开国公主,李世民的姐姐平阳公主就是这样一位女中豪杰,她的才干与韬略丝毫不输李建成、李世民等人。万里长城的著名关隘娘子关就是因为她所率领的娘子军曾经在此驻守而得名;她是唐朝第一位死后有谥号的公主;她是中国封建史上,唯一一个由军队为她举殡的女子,真

  • 乾隆为何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时期,乾隆皇帝享年89岁、在位60年、执政63年,成为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乾隆皇帝长寿究竟有什么秘诀? 据悉,其长寿的根源与雪峰山脉百年古树山茶油密切相关。 雪峰山脉百年古树山茶油乃山茶油中极品,其能进入大清宫廷为乾隆皇帝长寿助力加油,与一个重要人物脱不

  • 明明是两个朝代,可李渊和隋炀帝关系很复杂,剪不断理还乱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大家都知道隋文帝杨坚是北周的大将,后来当了丞相。而李渊的爷爷李虎是西魏的太尉,西魏后来变成北周,于是李虎就被追封为唐国公。而李渊的爸爸李昞继承了唐国公的爵位,还兼任北周的御史大夫和柱国大将军。可以说杨、李两家是北周王朝的两大权臣。这两家可谓是门当户对,于是就来了个强强联合。李渊的父亲和隋炀帝的父亲,

  • 知识越多越难嫁?看看民国知名才女都嫁给了谁?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许多高学历的知识女性面临着单身未嫁的问题,节假日更是成了大型催婚现场。要知道,对于女性在个人发展与婚姻家庭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早就不是新鲜事。1945年3月的《杂志》月刊上有一篇题为《女大不嫁》的文章,其中谈到女性知识越多、学历越高越难以结婚,因为一般社会上“低娶高嫁”的观念,女性越优秀越难

  • 唐朝冷知识17则:玄武门之变,发生过四次……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配图 贵妃上马图 局部别猜了,这是在踩长安十二时辰的热点呢。01据《唐律疏议·卷二十六》,唐朝的陪酒女是一种合法、正当职业,并受法律保护。如果陪酒女遭侵犯,凶徒至少将被杖则一百,基本会被打残。02据《酉阳杂俎》,唐朝人是不吃鲤鱼的,因为李姓是国姓,若有人不小心抓到鲤鱼,必须立即放掉,若有人胆敢将鲤鱼

  • 明代这支特种部队,把努尔哈赤气得直杀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明亡清兴的那段历史,关注和感兴趣的人很多。似乎明军在后金军面前不堪一击,后金军则如高达一般刀枪不入,枪炮不伤。那么,事情真是如此吗?这里我们要说一支明军特种部队的故事。1620年五月某一天,已经61岁的后金汗努尔哈赤正在暴怒中,他正在怒斥,然后处死了一个叫顿巴希的“卡伦额真”:尼堪大军来的前日,别

  • 名将李陵之后北周到隋朝辉煌一时,忠君报主无一人有篡权称帝之心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李陵是当户的遗腹子。李广殉职后,李陵以长孙身份继承遗职,也成长为一名战将。在汉武帝组织汉军抗击匈奴的一次战斗中,李陵孤军深入,身陷重围,在血战九昼夜之后,因粮尽矢绝,寡不敌众,被迫投降匈奴,从此与子孙们都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汗国中为官。到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间,北方鲜卑族拓跋部日益强大起来,并完成了统一北

  • 宾川杨柳村发现清朝八品“寿官”墓碑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碑文正中镌刻“漠赠逸哀前清恩贡八品寿员乡评敏达德配宜人吉年百有余岁董公讳槐董母张氏之寿墓”。碑文左侧“前清岁贡进士杨洪元击首拜题,前清小学廪员杨鱣耀书丹”。碑文右侧刻有子孙名字(略)。碑文两侧线刻云龙纹图案。落款“一九一八年岁在丁巳仲冬月中澣榖旦”。碑框两侧刻有序文。【序文】从来男子秉乾之刚,贻燕翼

  • 此人是隋唐好汉中的“棍王”,仁义赛秦琼,以一己之力救天下好汉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他就是隶属于隋唐时期的人:雄阔海,但于其他人不同,他只是一位被世人所虚构出来的人物,他所使用的武器便是一条重量达到300斤的棍子。他在隋唐时期可谓是一位英豪人物,虽然占据了一座山创立了自己的组织,但是根本不服从当时绿林好汉的老大单雄信的调遣,而且他对于武学方面的造诣比武松更甚。根据相关的资料所描述,

  • 清朝20个藩属国结局:10个消亡,1个坚持朝贡到1935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藩国的制度从那时起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才结束。自古以来,藩属国都有属于自己的政权和经济。后来藩属国从自主设立变成了其他周边国家前来归附的形式。因此中国与周边国家形成藩属关系是不争的事实,清朝的时候一共有20个藩属国,他们向大清纳贡、接受册封。但由于清末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藩属国的意义也终止了。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