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由李白@韩荆州、杜甫@韦左丞、白居易@顾况,看唐人科举的干谒之风

由李白@韩荆州、杜甫@韦左丞、白居易@顾况,看唐人科举的干谒之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531 更新时间:2024/3/11 1:38:08

干谒,是唐人科举时代,应试者与上层社会攀结、交游的一种十分广泛的文化现象。唐承隋制,除了三省六部制,也把隋代的科举制完整继承下来,这样,下层社会——即“庶族”知识分子,就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跃龙门”。跻身上层社会——即“士族”,继而步入仕途,宦海浮游,因此,科举开考之前的“干谒”名流,必不可少。

干谒名流求揄扬

“干谒”,其实就是拜谒,诗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自荐诗。“干谒”的对象——社会各界名流,也就是今天所谓的“意见领袖”、“大 V”,即在唐代当时政界、文坛颇有身份,足以影响科举考试成绩的人物。

还有,唐代之所以“干谒”成风,还因为唐代科举考试,最终试卷是不糊名的,也就是说,主考官,可以看到科举考生的名字和笔迹,跟宋朝不一样——宋代,不仅糊名,还要由专门文书人员,誊抄试卷,再呈交主考官,所以,当欧阳修看到苏轼的试策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见文气纵横,欲列为本次科举魁元,但身为文坛领袖的欧阳文忠公,因看不到考生姓名和笔迹,怀疑是自己弟子——“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所为,为避嫌起见,打为第二名,所以,苏轼当年进士考试,是实际上的“状元”。

那唐代就大不同了,因为试卷不糊名,考官可以根据考生之前的社会声名,有“酌情加分”的权利,故科举考试前,考生奔走四方,干谒名流,提高名声,也势在必然了——“干谒”名流,当然不能空着手,需要有“媒介”、“载体”,当时叫作“行卷”或者“温卷”——注意,不是行贿,唐代文人那般自信,还没有必要“行贿”,即携带自己创作的优秀的诗文作品(有时甚至可以是唐传奇小说作品),并附“上某某书”(即“干谒文”)、“投赠某某诗”(一般是五律或五言排律),向权贵、名流、贤者,“求汲引”、“求揄扬”——实际就是今天的“求关注”,以抬高自身社会声望,有利于科举考试成绩。

李白:生不用封万户侯

诗仙李白

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极度自信、孤高自诩之诗仙李太白而言,他也未能免俗,比如李白在《与韩荆州书》 中言——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此“干谒文”作于734 年(开元二十二年),李白当时在襄阳( 今属湖北)。韩荆州,即韩朝宗,时任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使。李白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但“一识韩荆州 ”的目的,还是为了让韩荆州这个“意见领袖”,为自己打call,“使白得颖脱而出”。有些读者可能问了,李白不是没参加科举吗?对啊,正因为他干谒名流之多,除了韩朝宗,还有道士吴筠、玉真公主、秘书监贺知章等,所以李白是没高考,他走的“特招”,直接惹得皇帝下诏,任翰林供奉了……

杜甫:独耻事干谒

诗圣杜甫

而自称“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其实在困守长安十载(746-755)期间,为了科举、求官,也多次干谒名流,写下大量投赠诗,如《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上韦左相二十韵》、《赠田九判官梁丘》等,而出身“奉儒守官”之家的杜甫,显然碍于“人设”,始终放不开手脚,规规矩矩苛求投赠诗格律,平仄、对仗、韵律,落得“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后来,过了一千年,到了清代乾隆时期,中年潦倒的曹雪芹好友——爱新觉罗·敦诚有《寄怀曹雪芹》的诗,其中几句是:“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也显然用的杜甫的典故,来点醒曹雪芹。

要说杜甫干谒最多的,是曾任河南尹、尚书左丞的韦济了,韦济是杜甫长辈。河南尹,是唐代东都洛阳“河南府”长官,长安、洛阳、太原,是唐代“三都”,即直辖市,设府,长官为府尹,西京长安京兆府、东都洛阳河南府、北京太原府,安史之乱期间,因玄宗西逃成都,也短暂设过“南京”成都府。杜甫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诗里说:“有客传河尹,逢人问孔融。……盘错神明惧,讴歌德义丰。”其诗题下原注:“甫故庐在偃师,承韦公频有访问,故有下句。”诗作曲折婉转,隐约表达出希望对方援引之意。诗题一个“奉”字,极尽恭敬谦卑。

还有《赠韦左丞丈济》:“左辖频虚位,今年得旧儒。相门韦氏在,经术汉臣须。……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君能微感激,亦足慰榛芜。”在韦济升尚书左丞之后,杜甫跟进,诗中“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以马、鹰自比,期待“意见领袖”韦大人帮助汲引。

而多次干谒不见成效,杜甫又写下《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舜上,再使风俗淳。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开始直抒个人抱负,自负才学,而困守长安,故多壮志难酬,感愤悲壮,尾联“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也大有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之气势——“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老子回家住!”

谁也不@,书也不干谒,不玩儿了……“独耻事干谒”。为“生的伟大,活的憋屈”的老杜,点赞!

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魔白居易

离开诗圣的不如意,而在唐代,通过“干谒”,进而科举一举成名的,有没有呢?

有的,那就是“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青年时代即应科举,之前携带得意之作《赋得古原草送别》,拜谒文坛巨擘顾况,

等候许久,始得一见,“小文青”白居易忙不迭拿出诗卷奉上——即“行卷”,请求一阅,再加批语,顾况默然接过,抬眼看了白居易一下,不免发问:“这孩子叫什么呀?”

“大人,在下白居易,字乐天”,顾况开玩笑说:“居易,你叫住的容易啊(幸亏不是《还珠格格》里“跪的容易”和“打的容易”)”,“话说,京城米价这么贵,住的可不容易(原话“居大弗易”)——所以,孩子你叫‘白’居易,也只能乐天,呵呵了!”

白居易忍住情绪,“大人,莫再取笑,还是看看文本吧——偶们大唐‘作家协会’,不是讲究‘靠作品说话’吗?”

说的也是,不看作品,鄙薄青年士子姓名,确实不堪,顾况打开试卷——《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有主题,有思想,有寓意,积极向上,富有进取精神,“有诗如此,居则易矣!”得到文坛“意见领袖”顾况的一语嘉评,就像千年后,靠恶搞“五阿哥”做配音秀的“胥渡吧”,多次 @苏有朋,并得到回复,一路开挂一样——白居易的科举人生,也开了挂,他名声大扬,

二十七岁时即进士及第,在同时考中的十七人中最为年轻,用过“曲江饮宴”,下一个环节是“雁塔题诗”,“小白”得意之余,挥毫写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诗人耳畔,依稀响起了一个旋律“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来源:中国国家历史(ID:zggjls)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可能还会喜欢:

苏轼最“土”的一首诗,藏着最高级的活法,温暖世人900年

曾国藩:熬得住,出众;熬不住,出局

国学文化:什么是经典?什么是经典危机?

如果不是因为一场意外,大唐诗坛一哥或许不是李白

蜀国后期人才凋零,以致速亡,是因为诸葛亮“任人唯亲”吗?

雨后李清照向丈夫求欢,写下这首云雨词,别具一格,令人心神荡漾

如果没有李煜,历史会怎样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为何晚年备受乾隆打击?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论贡献和资历,张廷玉称得上是一代名臣。康熙39年(1700年)张廷玉高中进士,从此官运亨通,步步高升,为清朝奉献一生,得到了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的高度赞扬,尤其是雍正皇帝对张廷玉赞赏有加特地许诺他死后可以配享太庙。也正是雍正的这个承诺,成为了后来乾隆借机打击张廷玉的借口。何谓配享太庙?太庙就是古代皇帝

  • 音乐漫谈67 | 隋唐的音乐机构、音乐家和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音乐机构我们前文已经提到,隋唐时期的宫廷燕乐发展迅猛而且规模宏大,相应的,隋唐时期的音乐机构也呈现出了非常雄伟而且严格的规模。隋炀帝在关中设立教坊,唐玄宗又首创梨园的建制,从而使隋唐宫廷拥有自身隶属的音乐机构,它们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平行存在,相互补充,为隋唐时期的燕乐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资源,而严

  • 清朝时期的汉地十八省,为何不包括辽东?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辽东归燕国所有;秦汉时期,朝廷在这里设立了辽东郡;然而至三国时期,据史书记载,司马懿为了解决辽东公孙氏割据问题,大肆屠杀辽东人口,司马懿此举确实解决了辽东割据之患,但是他的这一举动又导致了辽东地区人口大规模减少。致使后来的辽东地区,被鲜卑、高句丽、百济等相继侵占。尽管唐朝时期唐高宗发兵灭高

  • 清朝灭亡110年后,为什么还会有皇陵的守陵人?谁给他们发工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溥仪正式颁布了退位诏书,将权力移交给了刚刚成立的中华民国袁世凯政府。至此,清王朝结束了她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开始的296年国祚,正式宣告灭亡。如今,清王朝已经灭亡了110多年,封建特权王朝也早已是历史长河里的过往云烟,如果非要说还遗留着什么,那一定得是清王朝

  • 汉人唐朝影视解析:到底什么样的剧,才有资格热度值破万?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国产剧市场最近又热闹了起来。《罚罪》热度破万,全民玩起“猜大王”的游戏;《苍兰诀》VIP专享见面会热度空前,又将“诀人”拉回了快乐的限定夏天;《请君》上线一天热度破9000,打破爱奇艺24小时热度记录,年轻观众又嗑起“登陆夫妇”的糖。从第三方数据来看,爱奇艺多部作品表现抢眼,市占率累计超过40%,掀

  • 世界食疗营养学的鼻祖,出现在1400年前的唐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食疗本草/孟诜传说/孟诜孟余堂/孟余堂松元集/九香平/桃桂引《食疗本草》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孟诜(shēn)也是中医历史上系统论述“药食同源”的第一人,也是唯一的一个人。其他的古籍有一些相关论述,但都只言片言只字,或者并非以“食疗”为主题。但孟诜(shēn)在中医历史上的地位并不算高,他的师

  • 民国“神算子”林庚白,能够算尽天下人,却破不了自己的死局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往往这种时代会涌现许许多多能人异士,比如思想先进,决心改变中国的革命军,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了祖国的将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可是除此之外,在民间和社会上却出现了这样一种人,他们号称可以通晓古往今来,能够算尽天下任何人的旦夕祸福,俗称“算命先生”。这两种人似乎是对立的,可是我们今天要说

  • 安史之乱是如何让强盛的大唐王朝走向衰落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唐玄宗早期是一个积极进取,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大唐王朝在他的励精图治之下走上盛世,开元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巅峰盛世。但后期的唐玄宗贪图享乐,纵情声色,朝政荒废,土地兼并严重,社会民生凋敝,大唐王朝出现了危机,安史之乱的发生唐玄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安史之乱是大唐从强盛走向衰弱的转折点,大唐从由此走上了衰

  • 清朝历史上最大的权臣鳌拜,为何不谋反,甘愿被囚?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皇帝身边有一侍卫,只是在御前对鳌拜表现出一点不礼貌之意,鳌拜就找机会,以倭赫等人擅骑御马、取御用弓矢射鹿之罪将其处死,甚至倭赫一家也因鳌拜而家破人亡。皇帝身边的近侍,就这样被一个臣子直接处死,很明显没有给康熙一点点面子。再后来,鳌拜又要求两黄旗和两白旗置换土地,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

  • 独孤氏、杨坚、李世民、兰陵王高长恭都是什么亲戚?感觉怎么那么乱?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北朝的历史传承关系,否则就是一头浆糊。西晋灭亡后,中国进入大分裂期,即“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五胡十六国时间很短,北方很快被拓跋氏的鲜卑政权所统一,而南方则是衣冠南渡后的东晋政权。再以后,北魏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又被高氏建立的“北齐”所取代,西魏被宇文氏建立的“北周”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