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说说为什么运河必须开凿?
关陇地区的农业生产既然衰退,而江南地区经过东晋、南朝二百七十多年间劳动人民的辛勤开发,却成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的富饶之区。这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重心已逐渐转移到南方,然而隋王朝的政治、军事重心,却仍旧在北方。
中国的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中国的长江大河,也大都由西向东流入大海,南北的交通,从来没有很好整顿过。
隋王朝面临的历史任务,就是必须把南方的经济重心与北方的政治军事重心联系起来,使南北成为统一的整体。沟通南北的运河大工程,就是在这种新的客观形势下进行的。所以,运河的开凿,是符合时代的需要的,即使隋炀帝不开凿,也一定有其他人出来开凿这一条联系南北的新河道的。
隋代从文帝时起,就很注意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尤其对运输山东之粟来接济供应关中一事,是更为关切的。文帝鉴于当时“渭水多沙,乍深乍浅,漕运者苦之”,乃于开皇四年(584年),命宇文恺“率水工凿渠,引渭水,经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名曰广通渠。转运通利,关内赖之”。到了隋炀帝即位,避帝讳,改称富民渠。开皇十五年(595年),因为底柱山水流太急,并下“诏凿底柱”,减缓黄河的水势,以便漕运。
富民渠
隋代运河的开凿,可以分成五段,上面讲到富民渠,可以说是运河的第一段。
第二段为通济渠。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复自板渚引河历荥泽入汴;又自大梁之东引汴水入泗,达于淮”。
在通济渠开凿以前的汴河,由黄河流至开封以东的雍丘(今河南杞县)附近,便东流至徐州,再南流与泗水同入淮河。这段运河开凿以后,汴河由黄河流至雍丘一段,完全与旧日的汴河河道相同,但到达雍丘附近后,却东南流至泗州,注入淮河。这样,南北水路的运输线就大大地缩短了。
在隋炀帝所开凿的运河中,这是最重要的一段,它把黄河和淮河联系起来。通济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种榆柳,自东都至江都,二千余里,树荫相交”。
第三段是山阳渎。炀帝也在大业元年(605年),“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长三百余里,宽四十步。邗沟,是春秋末年吴王夫差所开的渠道。山阳渎就是利用旧有的邗沟,加深加宽而修成的,它把淮河和长江连接起来。
第四段是江南河。隋炀帝于大业六年(610年),下“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据南宋陆游《入蜀记》记载:“自京口抵钱塘,梁陈以前不通漕,至隋炀帝始凿渠八百里皆阔十丈,夹冈如连山,盖当时所积之土。”隋代也是把旧有河道,加深加宽,使长江和钱塘江联结了起来。
第五段是永济渠。隋炀帝于大业四年(608年),下“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就是疏浚沁水下游,南达黄河,在沁水下游则向东开道凿渠,拦截住沁水和清水、淇水,不让它们流入黄河而流入白沟(即今卫河)加大白沟的流水量。漕运就是由黄河入白沟即卫河,到达天津市附近,再由卫河转入潞河,直达涿郡附近。这一条渠开凿时,因疏浚旧道,工程浩大,丁男不够,开始征发妇女服役。这一条河后世称之为北运河。
因为通济渠以汴水为主干,永济渠以白沟、淇水为主干,所以唐人诗文中往往简称这两条河渠为“淇、汴”,就是这个道理。
这几条使南北贯通起来的运河,是7世纪初叶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当时直接参加运河开凿工程的有几百万人,他们用自己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克服种种困难,胜利完成了这历史的巨大任务。
这条运河通运以后,第一,它把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从此大大地缩短了南北的距离,便利了南北的交通;第二,它使南北物产的交流有了通畅的渠道,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以后沿运河的干线上,兴起了许多商业城市,这些城市都因为所处地理位置的优越而繁荣起来,通济渠南端的扬州(江都),便逐渐形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第三,它还使继隋而兴的唐宋王朝,由于南北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密切而愈趋稳固,从而也加强了全国的统一。
在海运尚未畅通以前,在内地的陆上交通尚未采用新式交通工具以前,运河一直是国内沟通南北的大动脉。
运河在经济上的积极作用,唐、宋时代的人已经作了高度的评价。《元和郡县图志》河阴县下云:“炀帝………开通济渠……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皮日休也指出:“隋之疏淇、汴…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今自九河外,复有淇汴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他还做了首诗来歌颂这一开凿运河的伟大业绩,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宋人卢襄在《西征记》中也说:“遂念隋大业间所以浚辟使达于扬子,不过事游幸尔。”“今则每岁漕上给于京师者数千百艘,舳舻相衔,朝暮不绝,盖有害于一时,而利于千百载之下哉!”这些论调,对隋的开凿运河基本予以肯定。
隋运河示意图
但是也无可讳言,隋炀帝以及唐、宋的统治者,利用运河的沟通南北,来肆意掠夺江南人民的财富,江南物资的北调,正好说明江南人民所受剥削的加重。所以晚唐诗人李敬方在《汴河直进船》诗中写道:“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在肯定开凿运河的历史意义时,也得看到“取尽脂膏是此河”这一令人瞩目的事实。
这条运河在开凿过程中,无论通济渠、永济渠,都动员了上百万的民夫。通济渠在大业元年(605年)三月开凿,同年八月就通航了。永济渠在大业四年(608年)正月开凿,也不到几个月就通航了。这样巨大的工程,是在官吏督役严急的情况下迅速完成的,不可避免地给人民带来了很多苦难。掘河的民夫,经久不息地劳动,受冻挨饿,加上疾病侵袭,死亡的人数在半数以上。
作为隋的最高统治者隋炀帝,他开凿运河主要是为了加强统治和榨取江南人民,也带有便于他本人巡游享乐的动机。大业元年(605年)三月,他在下令开凿通济渠的同时,派官吏往江南造龙舟及各色船只数万艘。同年八月,通济渠这一段运河刚凿通,隋炀帝就带了后宫、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蕃客并十二卫禁卫军士,浩浩荡荡,乘舟前往江都。
皇帝坐四层龙舟,高四十五尺,长二百丈,上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皇后乘翔螭舟,制度稍小,华丽无异。 此外还有浮景、漾彩朱鸟、苍螭、白虎、玄武、飞羽、青凫、陵波、 板舱、黄篾等数千艘。共用挽船夫工八万人。拉帝、后、妃、嫔、亲王、公主的挽夫有九千余人,称为“殿脚”,“皆以锦彩为袍”,“执青丝缆挽船”。另外又有平乘、青龙艨艟艚般、八櫂、艇舸等数千艘,分载十二卫禁卫军士以及兵器幕帐,由兵士自己轮番牵拉,不给挽夫。
“舳舻相接,二百余里,照耀川陆,骑兵翊两岸而行旌旗蔽野。所过州县,五百里内,皆令献食”,“丰办者加官爵,阙乏者谴至死”。由是“多者一州至百舆,极水陆珍奇;后宫厌铁,将发之际,多弃埋之”。
大业二年(606年),隋炀帝从江都走陆路回东都洛阳时,又赶造辂辇车舆,作黄麾三万六千人仗。车舆旌旗,百官仪服,“所役工十余万人,用金银钱帛巨亿计”。“课州县送羽毛,民求捕之,网罗被水陆,禽兽有堪氅鹿之用者,殆无遗类”。农民如果捕不到炀帝规定所要的飞禽羽毛,只好向豪富蓄积之家去买,羽毛价格腾贵到翟雉尾枚,值缣十匹,白鹭羽一枚,值缣五匹。这样,不知加重了人民多少额外负担,浪费了民间多少物资。而这也为隋王朝的灭亡敲响了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