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根本原因,无非就是古代重文轻武罢了,武状元在古代的地位远远没有文状元的地位高,在历史记载上,文状元的数量也要高处武状元许多
一、各朝各代的武状元
而晚清最后一位武状元却名留青史,这是为什么呢,请听我慢慢道来,相传呢,他是当时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武师,据说他能够把一柄一八十斤的大刀耍的虎虎生威。
寻常人别说过招,连近身都无法近身。可这位武状元却突然在二十五岁时突然暴毙,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状元这个词语最早是出现在隋朝的科举制度,后来经过唐宋的演变和改良,就慢慢发展成了古代最实用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高考,只不过那时候的含金量可远远高于现在的高考。
所以当时不知道有多少寒门子弟都希望通过这一途径来鲤鱼跃龙门。而武状元则出身于武举,最早是武则天在公元702年开创的武举制度,目的就是选拔武力高强有能力的人来做将士统领。
虽然武状元跟文状元在名义上是并列的,并没有高下之分,但是历代文举进士都高于武举进士,但这并不是说参加武举的人不多哦,相反,参加武举的人比参加文举的人还要多的多。
原因嘛,自然就是在古代,想要读书非常困难,就连识字的人都不到百分之十,很大一部分都是大字不识一箩筐,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文盲,所以这些人为了出人头地,只能拼命的打磨身体,练就一身武艺。只盼望着能够在武举中一鸣惊人,然后出人头地,在朝廷中能够当一名武将。
虽然地位不高,但这对于他们来说,已经算是光宗耀祖的了,
在明清时期,武举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高潮,特别是清朝,仅仅是记录在案的武状元就有二十多人,个个都身怀绝技,武艺高强。
直到1901年,武举才被正式停用,这经历一千多年的选拔制度的道路,才算是正式走到尽头。而最为最后一位武状元,张三甲真的堪称是名副其实。
张三甲出生于1876年,从小家里就特别清贫,但受时代影响,家中特别崇尚练武,所以张三丰从小就在特别艰苦的条件下练习武功,先开始是跟着父亲练武。
后来又跟着著名武师:杨国昌,安万杰学武。他在练武上肯下苦工,踏实肯练,天赋又特别高,在武术这条道路上可以说是一日千里。就连向来以严厉著称的杨国昌都忍不住赞叹道:“吾弟子盈门唯三甲罕见也,”。
二、年幼学武,练成本领
张三甲在21的岁那年学成出师,然后就参加了同年的乡试,果然不出意外地轻松拿下武举。但在在参加会试的时候,张三甲是所有举子之中最寒酸的一个。
穿着不知道破了多少洞又补的衣裳、又没有钱给朝臣送礼,所以自然而然就有很多人都看不起他。然而在会试的前几天,张三甲的贵人恭亲王奕䜣前来巡视演练场,一眼就看中了打拳打得虎虎生风的张三甲,直接就将张三甲收在了门下。
果然,张三甲也没有让恭亲王失望,在会试是从众多武学高手中脱颖而出,拿一把一百八十斤的长刀耍的运转自如,虎虎生风,寒光闪闪之下更显的张三甲这身形轻的好像燕子在飞舞,气势如同黄河之水滔滔不绝。
非常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高台上的光绪帝看了非常的满意,当场就御赐为张三甲是本场的武状元。还破例恩准他在京城夸官三天,还亲自为张三甲戴上红花。
三、名动京城内外,响彻江湖
夸官三日后,张三甲可以说是一时间震动朝野,当他带着无数荣誉回到家乡时,文武百官都争着抢着来祝贺他,但正所谓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因为张三甲的名头太过于响亮了,于是便有很多所谓的武林高手来找他切磋,过招,其中不乏一些远离朝野的隐士,这其中编包括了武学名师霍元甲。
据说当时切磋的时候张三甲站在那里让霍元甲连着猛踢了三脚,张三甲竟然连动都不带动的,可想而知当时的张三甲有多么的恐怖,打的霍元甲最终也不得不服气。
后来张三甲也成为霍元甲最敬佩的人之一。可有一点大家想过没有,既然张三甲武功如此了得,却为何没有在历史上留下格外明显的功绩?
究其原因跟他的英年早逝有很大的关系,倘若他能活到八十多岁,那必然是一个大家听到他的名字都觉得如雷贯耳的赫赫有名武林大侠。只可惜他在二十五岁时就莫名其妙的英年早逝。
就连英国医生也查不出来死因在哪,有人说是张三甲从小不要命练习武功,再加上这些年来一直与人对敌,身上早就已经千疮百孔,留下了无数暗疾,所以才无疾而终的。
再加上他武功虽强,但在军伍中却没有多少建树,又没有脍炙人口的故事和爱国诗词的加持,注定他没有黄飞鸿霍元甲等人闻名遐迩。然而就算是这样,中国最后一名武状元的身份,也足够让他的名字永远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会被时间所泯灭。被无数人永远记在心中。
对于张三甲的陨落,大多人都是觉得可惜的,明明是一个这么优秀的人才,却还没等到真正为国效力,就驾鹤西去了,当真是让人哀思如潮。
结语
回顾张三甲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可惜,他本有大好前程,但是天妒英才。值得一提的是,在张三甲去世之后,大清就完全废除了科举制,之后就步入民主时期了,所以他,也是我国的最后一位“武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