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最后一位武状元,靠两招打败霍元甲,一说起名字家喻户晓

清朝最后一位武状元,靠两招打败霍元甲,一说起名字家喻户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220 更新时间:2024/1/26 7:23:46

究其根本原因,无非就是古代重文轻武罢了,武状元在古代的地位远远没有文状元的地位高,在历史记载上,文状元的数量也要高处武状元许多

一、各朝各代的武状元

而晚清最后一位武状元却名留青史,这是为什么呢,请听我慢慢道来,相传呢,他是当时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武师,据说他能够把一柄一八十斤的大刀耍的虎虎生威。

寻常人别说过招,连近身都无法近身。可这位武状元却突然在二十五岁时突然暴毙,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状元这个词语最早是出现在隋朝的科举制度,后来经过唐宋的演变和改良,就慢慢发展成了古代最实用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高考,只不过那时候的含金量可远远高于现在的高考。

所以当时不知道有多少寒门子弟都希望通过这一途径来鲤鱼跃龙门。而武状元则出身于武举,最早是武则天在公元702年开创的武举制度,目的就是选拔武力高强有能力的人来做将士统领。

虽然武状元跟文状元在名义上是并列的,并没有高下之分,但是历代文举进士都高于武举进士,但这并不是说参加武举的人不多哦,相反,参加武举的人比参加文举的人还要多的多。

原因嘛,自然就是在古代,想要读书非常困难,就连识字的人都不到百分之十,很大一部分都是大字不识一箩筐,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文盲,所以这些人为了出人头地,只能拼命的打磨身体,练就一身武艺。只盼望着能够在武举中一鸣惊人,然后出人头地,在朝廷中能够当一名武将。

虽然地位不高,但这对于他们来说,已经算是光宗耀祖的了,

在明清时期,武举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高潮,特别是清朝,仅仅是记录在案的武状元就有二十多人,个个都身怀绝技,武艺高强。

直到1901年,武举才被正式停用,这经历一千多年的选拔制度的道路,才算是正式走到尽头。而最为最后一位武状元,张三甲真的堪称是名副其实。

张三甲出生于1876年,从小家里就特别清贫,但受时代影响,家中特别崇尚练武,所以张三丰从小就在特别艰苦的条件下练习武功,先开始是跟着父亲练武。

后来又跟着著名武师:杨国昌,安万杰学武。他在练武上肯下苦工,踏实肯练,天赋又特别高,在武术这条道路上可以说是一日千里。就连向来以严厉著称的杨国昌都忍不住赞叹道:“吾弟子盈门唯三甲罕见也,”。

二、年幼学武,练成本领

张三甲在21的岁那年学成出师,然后就参加了同年的乡试,果然不出意外地轻松拿下武举。但在在参加会试的时候,张三甲是所有举子之中最寒酸的一个。

穿着不知道破了多少洞又补的衣裳、又没有钱给朝臣送礼,所以自然而然就有很多人都看不起他。然而在会试的前几天,张三甲的贵人恭亲王奕䜣前来巡视演练场,一眼就看中了打拳打得虎虎生风的张三甲,直接就将张三甲收在了门下。

果然,张三甲也没有让恭亲王失望,在会试是从众多武学高手中脱颖而出,拿一把一百八十斤的长刀耍的运转自如,虎虎生风,寒光闪闪之下更显的张三甲这身形轻的好像燕子在飞舞,气势如同黄河之水滔滔不绝。

非常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高台上的光绪帝看了非常的满意,当场就御赐为张三甲是本场的武状元。还破例恩准他在京城夸官三天,还亲自为张三甲戴上红花。

三、名动京城内外,响彻江湖

夸官三日后,张三甲可以说是一时间震动朝野,当他带着无数荣誉回到家乡时,文武百官都争着抢着来祝贺他,但正所谓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因为张三甲的名头太过于响亮了,于是便有很多所谓的武林高手来找他切磋,过招,其中不乏一些远离朝野的隐士,这其中编包括了武学名师霍元甲

据说当时切磋的时候张三甲站在那里让霍元甲连着猛踢了三脚,张三甲竟然连动都不带动的,可想而知当时的张三甲有多么的恐怖,打的霍元甲最终也不得不服气。

后来张三甲也成为霍元甲最敬佩的人之一。可有一点大家想过没有,既然张三甲武功如此了得,却为何没有在历史上留下格外明显的功绩?

究其原因跟他的英年早逝有很大的关系,倘若他能活到八十多岁,那必然是一个大家听到他的名字都觉得如雷贯耳的赫赫有名武林大侠。只可惜他在二十五岁时就莫名其妙的英年早逝。

就连英国医生也查不出来死因在哪,有人说是张三甲从小不要命练习武功,再加上这些年来一直与人对敌,身上早就已经千疮百孔,留下了无数暗疾,所以才无疾而终的。

再加上他武功虽强,但在军伍中却没有多少建树,又没有脍炙人口的故事和爱国诗词的加持,注定他没有黄飞鸿霍元甲等人闻名遐迩。然而就算是这样,中国最后一名武状元的身份,也足够让他的名字永远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会被时间所泯灭。被无数人永远记在心中。

对于张三甲的陨落,大多人都是觉得可惜的,明明是一个这么优秀的人才,却还没等到真正为国效力,就驾鹤西去了,当真是让人哀思如潮。

结语

回顾张三甲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可惜,他本有大好前程,但是天妒英才。值得一提的是,在张三甲去世之后,大清就完全废除了科举制,之后就步入民主时期了,所以他,也是我国的最后一位“武状元”。

更多文章

  • 小孩都看不下去的穿帮镜头:海绵宝宝的手铐我忍了,大清朝就有了冲锋枪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穿帮镜头一:在某一集的剧情中海绵宝宝被抓了起来,他的双手被铐上了手铐。但是由于胳膊太细,手铐形同虚设,但是我们并没有发现。恋爱中谁不是这样呢,给你我的心,你随意铐住我。穿帮镜头二:这位大哥,你穿现代版的靴子就不说啥了,您这大清朝就有了冲锋枪了吗?导演请告诉我们这是什么时代的剧?这让观众这么入戏呢。穿

  • 雍正王朝:关防大印有何作用,很重要吗?为何胤禛有而胤禩没有?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康熙给众皇子下达的旨意是在畅春园召见所有皇子,因此邬思道给胤禛分析康熙很可能快不行了,这一晚召集皇子到畅春园就是为了宣读遗诏,多年的储位之争这一夜必将有个结果。所以邬思道最后给胤禛建议,让胤禛把当初康熙让他外出办差的钦差关防大印交给自己后再去畅春园候命,如果过了申时还没有胤禛的消息,那么邬思道就

  • 清朝最后一位武状元,霍元甲连踢三脚也纹丝不动,面不改色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文举考试大家都很熟悉,一般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内容,拔得头筹者,就可以得到状元的称号,进而入朝为官。科举考试是古代最公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它吸纳了大批出身于中下阶层的人,丰富了社会阶层的多样性,尤其是唐宋时期,呈现出了蓬勃的进步性,推动了整个社会乃至整个封建王朝的进步。两相对比之下,武举考试就显

  • 上海博物馆藏:明代古瓷珍品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明洪武釉里红云龙纹双耳瓶口径10.9厘米,底径14.3厘米,高45.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器胎体厚重,器形高大。腹部绘有贯穿一周的三爪龙纹,龙纹体态威猛、身体粗壮,头部出现竖直披发,与前代不同。釉里红呈色偏黑,并不纯正。釉里红瓷器在洪武时期被大量烧造,成为当时最为重要的瓷器品种之一。宣德以后,釉里红

  • 刘伯温神机妙算,生前设下一计,连聪明的朱元璋也被他骗倒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刘伯温足智多谋,最后一招骗倒了朱元璋。(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大明王朝建立后,刘伯温虽然一度被封侯,但众所皆知朱元璋生性多疑,尤其到了后期更是几乎对于身边的人,都抱持着怀疑的态度,造成不少冤案。早就看穿一切的刘伯温,选择了告老还乡。即便远离了权力中心,朱元璋仍对他十分不放心,派人刺探。后朱元璋一

  • 御窑·皇家—明代官窑瓷鉴赏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洪武青花蓝中泛灰闪黑,有国产也有进口料。民间瓷多用国产料。刘新远先生认为洪武进口钴料不够鲜艳除了青花外与器物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相关。而黄云鹏先生讲洪武朝的施釉工艺可能沿用了元代枢俯釉的技法,所以看上去釉特别厚稠,使青花发色不完全。洪武青花的数量明显少于釉里红。洪武釉里红多呈色较淡或偏灰,个别有晕散飞

  • 建文帝本有三次机会除掉朱棣,只因重用此人,皇位被糊涂断送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皇太子朱标原本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代继承人,他被朱元璋寄予厚望,可惜却早于朱元璋离世。朱元璋在悲痛之余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但朱允炆性格柔弱,朱元璋对他能否有效的治理国家心存疑虑。于是他一方面抓紧对皇太孙的培养,另一方面想尽一切办法,为朱允炆创造一个稳定的统治环境。为此朱元璋做了以下两点,一是诛杀

  • 历年成交TOP30哥窑瓷器鉴赏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鼎彝谱》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自此,六大名窑初步成型,但由于柴窑是烧造于五代之时,而其它窑口都是烧造于宋代,故宋代五大名窑只有哥、官、汝、定、钧。 哥窑瓷器由于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深得宋朝文人之喜爱,后世传世很少。近些年,哥窑瓷器市场行情一路看涨。以下为历年来哥窑拍卖

  • 宋徽宗被掳,金国人采用独特方法让他痛不欲生,后被活活烧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因为对于宋朝来说,天子被虏,奇耻大辱,又怎会记载?对于金国来说,也不愿意承认自己虐待宋朝皇帝,毕竟要顾忌个人形象么。我们只能从《北狩行录》和《靖康稗史》等的记载中窥看一二。所谓北狩,不过是皇帝被俘的委婉说辞。里面记载宋徽宗在金国曾生下二子二女,说明在那里能维持基本的正常生活。金国国君还为宋徽宗安排了

  • 宋高宗母亲明明双眼都能治好,那道士为什么只肯给她治一目?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赵构母亲韦氏,原本连宋徽宗的妃子都不是,赵构本人,也不过是徽宗众多皇子中的老九,他们母子的机遇,却来自靖康元年。那一年宋金议和,金人要求派一位皇子去谈判,已经继位的宋钦宗问王爷们,你们谁肯去?但大家都低头不语,到最后只有赵构说了一句,我去。赵构不但肯去,而且还曾请朝廷自行便宜,完全不必以他为念,这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