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皇帝离世之后,慈禧对权力的渴望越发膨胀,已经不满足于当皇太后,而是渴望干政,这也导致她直接发动了辛酉政变,这场政变标志着她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出现,成为清王朝的实际掌权者。
辛酉政变可谓是慈禧初入政治舞台的首秀,对她而言,赢则一飞冲天,输则一败涂地,在此之前,她仅仅只是一个皇太后,且是一个被分权、被防备的皇太后,身为一个26岁的后宫女子,她是怎么将咸丰皇帝精心选定的顾命八大臣一举灭掉,让他们一朝覆灭的呢?
是谁造就了慈禧?到底是她自己的手段,还是咸丰皇帝的思虑不够周全,亦或是顾命八大臣实力不够强劲?
咸丰所做的种种努力
咸丰皇帝,是清朝的第九位皇帝,于道光皇帝去世后,二十岁时即位,三十一岁时就死在了热河行宫,在位时间总共才十一年,然而,虽然他在位时间不长,但却是清朝最后一位手握实权的皇帝了。
他死前为后来的“同治皇帝”,也就是慈禧的儿子载淳精打细算,却不想还是“人算不如天算”。
咸丰在位期间,清朝廷早就是政治腐败、国库亏空的情况了,并且当时既有内忧,也有外患,他面对种种情况,为了振兴国家,积极做过诸多努力。
当时的内忧就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不过是短短两年,南方多个重镇便连连告破,危急时刻,咸丰皇帝重用汉臣曾国藩、左宗棠两人,支持两人组建湘军,才将这次起义运动镇压下去。
内忧刚平,外患又起,趁着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成功之后不久,正是需要休整调养生息,无暇顾他之时,列强又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此次战争以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尾。
本以为接下来生活会迎来平静,但不久之后,列强野心勃勃,企图再次掠夺,在经历过之前的种种耻辱之后,清军奋力抵抗,居然获胜了,咸丰皇帝一看这情况,便拒绝履行之前签订的条约。
列强见此,直接挥兵直入北京,面对敌我悬殊的境况,朝堂上分为两派,一派主张避祸,一派主张“天子守国门”,两派争执没多久,第二天,咸丰皇帝就决定去热河行宫避难,一行人浩浩荡荡从圆明园出发了。
他们离开得匆忙,之前打赢英法联军留下的几十个俘虏忘了安置,那些人被痛恨列强的人弄死了,八国联军借题发挥,席卷着“怒火”而来,接下来就发生了举世震惊的“火烧圆明园”事件,实在令人痛心。
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最终还是以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场,在经历了这次失败之后,咸丰皇帝意识到洋人已经不再是记忆中的蛮夷,于是开启了“洋务运动”,想要通过学习洋人的知识来打败洋人。
但显然,咸丰皇帝还没等到那一天,甚至都没机会回到北京,于咸丰十一年,直接死在了热河行宫,他死时膝下只有一个活着的皇子,年仅六岁,叫载淳,为了能让权力安全过渡到载淳手中,咸丰费尽心思。
他先是任命了顾命八大臣,又留给慈安一枚“御赏”,留给载淳一枚“同道堂”,但由于他年纪太小,于是他的这枚印章暂由生母慈禧执掌,八大臣发布的诏书需盖有那两枚印章方可生效,这几方势力互相掣肘,就是为了政权不会旁落。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顾命八大臣和慈安、慈禧两位太后之间互相不对付,也是因为这点,咸丰才会如此打算,避免他们“挟天子以令诸侯”。
人算不如天算
顾命八大臣是以肃顺为首的政治集团,这八人是咸丰精心挑选,其中有亲有贵,有满有汉,既有内臣也有外官,在咸丰离世后,地位相当于“摄政王”,风头一时无两,是朝廷的实际控制者。
手握大权,这八位顾命大臣在朝中渐渐地横行起来,疯狂打压异己,例如咸丰皇帝的弟弟——恭亲王奕欣。
虽然奕欣乃是亲王,但当时咸丰皇帝死后,八大臣手握热河行宫和北京这两处的兵权,手中还有两位太后以及小皇帝,所以他们根本丝毫不惧,目中无人,以为自己早就稳稳地抓稳了朝政,无所谓众人对他们的怨怼。
八大臣日日管理朝政,身为小皇帝生母的慈禧心中不满,于是想办法拉拢了慈安,咸丰皇帝十分信任慈安,死前给她的那枚“御赏”即皇帝印章,就相当于是给了她干政的权利,慈禧也深知这点,于是拉上慈安一起,要求“垂帘听政”。
“垂帘听政”古往今来就没几次,顾命八大臣也不想和两位女流之辈分析政治权利,自然是一口回绝,给出的理由还是:两位太后不懂朝政,没必要垂帘听政。
这确实是慈禧的弱处,她也无法辩解,既然此路不通,她就会退缩了吗?八位大臣以为自己地位稳固,没把慈禧这个女人当成对手,以为随随便便就能把她打发了,但慈禧却看出他们狂傲树敌众多,从中瞅准了机会。
她敏锐得察觉到恭亲王奕欣是可以合作的对象,咸丰在位时虽然一直在用奕欣,但却一直让他去议和,让他当背锅侠,等到咸丰离世,又被八大臣联合排挤。
于是,慈禧偷偷下了密诏,诏奕欣来热河行宫,奕欣多次申请前来吊唁都被八大臣拒绝,不过最终还是同意了,如愿到了咸丰皇帝灵前之后,他悲痛欲绝地哭了一场,又装作“萨满”去见了慈禧。
而慈禧也是不动声色的利用了一把慈安,顺利和奕欣见了一面,而就是这一面,两人商量了接下来的诸多政变事宜,想法一拍即合,而顾命八大臣以及其他人,也将这次见面默认成了是两宫太后的合谋。
接下来,慈禧还笼络了一批被八大臣排挤打压的臣子,奕欣也联络一在外面积极联系军事将领,但这时候,能笼络到的依然是少数,相比于八大臣所掌握的热河行宫以及北京的兵权来说,现在并不足以撼动他们。
所以,哪怕他们知道慈禧的小动作,依然觉得不足为惧,因为照他们的想法,以及当时的权力以及兵权分布来说,他们是绝不可能输的。
然而,慈禧的手段不止于此,于是,她又联合慈安讨要步军统领——也就是“九门提督”一职,这一职位本来是由八大臣之一的端华担任,但慈禧以他兼任多职为由,要求他把位置认出来。
为了堵住她的嘴,端华不得已让出了步军统领一职,但他依然把控着热河行宫的兵权,并认为此乃“舍小保大”,依然没察觉到危险即将来临。
辛酉政变
慈禧将步军统领一职给了爱新觉罗.奕譞,给他的理由也很简单很充分,只因为他去了慈禧的妹妹做嫡福晋,也算是她的亲信了,随后,奕譞十分争气,顺利掌控北京的军权,慈禧也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慈禧紧锣密鼓的准备好了一切,只待时机成熟,带着儿子脱离八大臣的掌控之后,即可天高海阔任她自在了。
只差临门一脚,刚好咸丰皇帝的棺椁——梓宫需要回京,按照规矩是不能在热河行宫下葬的,于是一行人都需要护送先帝梓宫回京,慈禧带着儿子载淳跟着梓宫走了一天,就拉着慈安以小皇帝年纪太小,无法一路护送为由想要先行回京。
最终,经过慈禧和八位顾命大臣商量决定,由肃顺护送梓宫从大路回京,两位太后及小皇帝由其余七位大臣护送,从小路回京。
慈禧回到北京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恭亲王奕欣、军机大臣文祥,几人商议过后,第二天奕欣就捧着盖有咸丰皇帝玉玺、“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印章的圣旨,不仅废除了顾命八大臣的职务,还火速处理了八大臣。
至此,顾命八大臣职权都被削职,按照慈禧列出的罪责轻重,或革职流放,或斩首示众,只有两人略为特殊,一个是载垣,被赐白绫,一个是肃顺,被赐死。
此次政变,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辛酉政变”,慈禧这个称号也是从这时开始的,这次政变的顺利并不是偶然,也不是运气好,而是慈禧的精心策划,对上了有恃无恐,自以为权力都掌握在手的八大臣的轻视。
如果顾命八大臣好好辅佐,不越权,不自大,慈禧的掌权就不会如此顺利,甚至会没有掌权的机会,但事实已经发生了,慈禧从那次以后,便成为了清王朝的实际掌权人,开启了她长达几十年的统治,直至清王朝彻底沦为两半社会。
参考资料:
《清史稿》
《中国近代史》
《鸦片战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