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最终死于金融崩溃,那么明朝的钱去哪儿了呢?

明朝最终死于金融崩溃,那么明朝的钱去哪儿了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2277 更新时间:2023/12/5 21:53:05

让我们先回到历史:公元1644年4月24日晚上。

这天晚上,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举行家宴,召见妻儿。家宴的时候,崇祯帝竟然拔出宝剑告诉家人:事情到此为止,所有人都必须死去见祖宗。

最终的结果是:与崇祯皇帝关系甚好的周皇后回到府邸就自缢了。崇祯皇帝后来变相派他的三个儿子出城;然后他拔出剑向他的两个女儿砍去——其中一个当场死亡,另一个女人的手臂被砍断。

时间到了第二天,李自成大军如约进京。无奈之下,崇祯帝最终在贴身太监王承恩的支持下,自缢于紫禁城后的眉山——明朝也宣告灭亡。

失业的李自成

那李自成为什么要起兵造反呢?还有一些原因,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李自成原来在邮局的事业单位工作,后来被辞退了。

李自成当兵时,军饷被扣,无奈之下最终选择了推翻明朝的道路。

如果我们把明朝灭亡的原因倒过来,就会发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与货币或金融有关。

大家应该都知道,崇祯帝是在最后关头开始“求”大臣们捐钱救明朝的。但最终的结果是:群臣大骂,不肯用自己的财富救明朝国家。

再加上明朝缺钱,李自成被免职,很多军饷没有发,各种赋税负担过重。最后他完成了自己。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逻辑链条:明朝末年,财政用完了,然后开始裁员,然后开始征税。这些措施进一步引起了下层民众的不满甚至起义。

下层人民的起义和不满,进一步要求明朝付出更多的金钱来维持稳定。最终结果:明朝无钱维稳,然后兴盛的楼塌了。

大家发现了一个问题:其实,金融崩溃导致王朝灭亡并不是明朝的专利。几乎一直到历朝历代末期,人人都为钱发愁。

通常,在王朝末期,整个事情都是通过“捐赠”来解决的。说白了,“捐”就是卖官换钱。事实上,很多朝代的告别都是出于一个原因:没钱,金融崩溃。

古代朝代的财政制度比较简单明了,大致就是:每年收多少钱,每年花多少钱。如果你收集的比你使用的多,你就有盈余;如果你使用的比你摄入的多,你就有缺陷。

之前我简单分析过:明朝没落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财政崩溃,没钱了。那么明朝的钱都去了哪里呢?

一般来说,在古代皇权社会,国家财政有两种制度:

一个系统隶属于内政部,负责国家的日常开支;

另一个系统由皇帝直接控制,主要负责皇室内部开支和宫廷开支。这通常被称为:内部金库。

事实上,明朝的财政收入是比较有限的,主要分为三部分:

一是正常的田赋和人口税,虽然后来张居正实行了“一鞭”法的改革。不过,直到雍正时期,田赋与人口赋税才真正合二为一。

二是专攻某些行业的收入。这种方法是在汉武帝时期发明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垄断了某些行业,然后通过颁发垄断证书来赚钱。例如,每个朝代都实行盐的专卖制度。

三是对某些有限的行业和企业征税。其实每个朝代都有一批“商人”,但他们是被压迫的对象,也提供一定的财政收入。

说实话,明朝的财政收入其实和清朝相差甚远。晚清之所以能够坚持这么长时间的连赔,是因为他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收入来源:关税收入。晚清时期,很多赔款都是直接抵押的。

但是,从朱元璋时期开始,明朝广泛推行“海禁”和小农经济,因此财政收入也比较有限,或者说资源严重不足。再加上当时的明朝也不是很盛行:发债求生,印钞求生,赌房产等等。

聚焦:明朝财政是如何崩溃的?明朝的钱都去哪了?

第一,明朝皇室花钱太多,养了太多“闲人”。

大家都知道,历代皇帝都住在皇宫里。但是住在皇宫里的人不只是皇帝,还有很多人,比如说:各种老婆,还有很多孩子。

这些人都需要钱,每个人都需要得到报酬。再加上明朝宦官权力大,贪污是一笔巨大的额外开支。比如王震、刘瑾就是他们的代表。

除了以上开支,明朝还养活了一大批“闲人”。这些人基本不上班,不干活,不干活,但每年花钱如流水,少付容易造成不稳定。这些哥们有个共同的名字——皇族。

朱元璋是一个非常“顾家”的人,对亲人非常照顾。一开始,朱元璋派他的儿子们去各地镇守,结果却诞生了朱棣这样的人。

朱棣当上皇帝后,对自己的亲戚和旧朱氏的亲戚采取了其他措施。这些诸侯都被剥夺了兵权,整天和诸侯一起吃饭,受到严密的个人管束。

由于这些皇亲国戚没有权力,他们开始疯狂地享受生活,给明朝的财政造成了巨大的负担。随着日子的好转,族人数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让人无语,给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崇祯年间,皇室和宗族的养老、医疗、娱乐、日常开支等,都由皇室和宗族的养老金、医疗、娱乐、日常开支等组成。他们每年占国家财政的一半,不算贪污钱。

二是“中间商”太多,差价幅度太大、太嚣张。

明朝初期,从朱元璋到朱棣,明朝的官员并不多。明朝在中央设立了六部、都督府、五寺和其他一些机构,如总务部、翰林院、翰林院、六司等。

据不完全统计,明朝初期中央各部厅的官员不超过800人。考虑到在南京还有分部,在京的官员人数约为1600人,地方官员的人数是北京官员的12倍左右。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朱元璋、朱棣时期的明朝官员人数,必定在两万人左右。以明初4000万人口计算,官民比例还是比较低的:大约200:1。

但到了明朝中后期,这种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官僚体制迅速扩张。万历年间,明朝官员达到8万人。

乍一看,这个数字并不多,但这八万人只是高素质、高水平、注册在册、直接负责财政的人。

很多人会说,明朝官员薪水低,开支少。比如海瑞就是其中的著名代表。我想说的是:为什么大家都记得海瑞?主要原因是太少或太值钱。

明朝时期,海瑞是“国宝级”稀有官员,大部分官员还是严嵩,或者说是一个个“小严嵩”。

明代社会治理成本居高不下,主要是这些“中间人”付出了太多差价。至于有什么特点、套路和内部故事,我就不赘述了。我想普通人都明白什么是腐败。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严嵩父子倒台时,家财是:黄金13171两;纯金3185器,重11000余两;白银200万两以上;南昌、分宜等地3300多间房屋、商铺。

明朝官员和中间人一年能损失多少?这是一个天文数字,不容易计算。据估计,三分之一的资金最终落入了他们的私人腰包。

第三,明朝的运势不太好。有许多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明代中后期赶上了“小冰河期”最寒冷的时期,导致农作物产量不是很高,严重影响了赋税和收入。此外,明朝自然灾害的次数也相当严重。据史料不完全统计,从洪武到崇祯十八年,这一时期共发生自然灾害1101次。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明朝的每一次天灾,往往都伴随着人祸。灾难发生后,许多地方官员都觉得第一次机会又来了。

这是什么意思?地方官员可以利用灾害贪污各种资金,例如:克扣灾款、征收徭役,甚至灾后重建都能大赚一笔。

举个例子:黄河泛滥,要耗费百万两白银来恢复水源和堤坝。但这些钱有多少被当场使用,有多少进了私人腰包,却是一个扑朔迷离的账目。

对了,地方连工作资料都扔进了黄河里,想查也没地方查。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去采访那个当时很伤你的朱元璋先生。

最后一点也是最本质的一点:大明王朝最终因为缺乏维持稳定的资源而垮台。很多人说:明朝的灭亡不能怪崇祯皇帝,万历时代就已经有灭亡的迹象了。崇祯帝接手的明朝,其实已经是内忧外患,已经很严重了。

崇祯皇帝面临的最大问题依然是:财政即将崩溃。由于嘉靖帝、万历和天的运作,国库基本已经到了最低点,严重无法维持生计。

没有很好的对策,崇祯皇帝采用了一个看似不错的方法:增收节支之法。

所谓开源无非是:提高税收,进一步压榨底层农民;所谓节流,无非就是:减少开支,进一步减少皇室和官员的开支,甚至开除雇员。

然而,这两招往往同时得罪了两类人:不仅是底层人,还有官兵。崇祯年间出现了李自成和消极怠工的官员。

再加上崇祯年间,东北的“大清”势力日趋凶猛,不断向明朝发起挑战,军费开支巨大。

崇祯帝既要面对高昂的军饷,又要面对高昂的维稳成本。然后他们会更严重地压榨底层的人,他们会进一步提高各种定居点和各种税收。随后活不下去的农民又开始起义,这又一次增加了明朝的军费开支。

从此,崇祯皇帝陷入了恶性循环,走投无路的死胡同——到最后只能吊死在煤山上。

而且,在临终前的日子里,崇祯留下了最著名的一句话:我非亡国之王,臣下皆是亡国之臣。崇祯皇帝口中的“亡国大臣”,不知道是拒发军饷的大臣,还是贪污腐败的大臣。但不管是什么大臣,都是明朝拥护的大臣。

最后我想说,按照明朝的模式,金融崩溃的问题是无解的,也解决不好。我们必须做和照顾后来者!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长平之战,战神白起下令全军禁止食用羊肉,获胜后士兵才恍然大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真的就为当时的王朝,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吗?其实,这背后还有着其他人的付出,只不过秦始皇是作为当时的君主被大家所熟知。当时秦国只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家,位置还比较偏僻,在边境上没有几个国家能真正看得起秦国。[var1]很多国家对秦国还有着轻蔑的态度,不愿意与秦国往来。正是因为这些境遇,所以秦

  • 与辽通好策略,富弼两次出使契丹,对其产生新认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富弼出使辽国是哪一年,富弼女儿,富弼有什么作品

    恰好契丹正要派遣使者萧熹,神宗不知道辽派使者的目的,急问王安石:如果契丹执意要地,怎么办?”王安石答道:“不用苦战,遣使问明理即可。而神宗“感叹不可能得到富弼辩士这样的大使”。从神宗与王安石的对话中,不难看出神宗对富弼谈判能力的肯定。辽朝使臣当然不厚道,陈兵以国界之名执意要重新划定宋朝东界。关于重新

  • 甘罗与秦王辩论救父一命,做了何事得吕不韦青睐,12岁为秦国丞相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王杀甘罗,甘罗在几岁当上秦朝宰相,甘罗与吕不韦谁是宰相

    公元前306年,秦武王举鼎把自己砸死了,秦昭襄王继位。丞相甘茂受到排挤,逃往齐国。这让秦王大为不满,便把气撒到甘茂的儿子身上。“寡人身患恶疾,只有公鸡蛋才能治病,限你三日寻来,不然就自裁吧。”眼看大限已至,他开始跟妻儿交代后事。可儿子甘罗(甘茂之孙)听后,却风轻云淡地笑说:“父亲不必恐慌,由我代替您

  • 富弼三使辽议和的意义何在?对宋朝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宋和金何时联手攻辽,富弼巧妙拆散辽夏同盟,辽军打宋朝

    和谈期间,辽国五次提出割地请求,富弼也以不同的理由予以拒绝。辽自始至终执着于明确而坚定的夺地目标,而宋的态度是杀了他,坦言“无地不可”。究其原因,就在于关南之地对于宋辽双方的战略意义。关南的地理范围包括南部的两州:应(今河北河间)和墨(今河北任丘)。五朝之后,作为晋朝的石敬瑭皇帝,将战略要地燕云地区

  • 李牧要是不死,历史会被改写吗?赵国能摆脱被秦国消灭的命运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牧死了赵国撑多久,赵国灭亡时李牧去哪了,赵国李牧真的厉害吗

    在古代不少人只会纸上谈兵就认为自己运筹帷幄在其中,但是如果真正到了战场上不管是敌方还是本国军队所能预料到的意外事件是不在其中的,有的时候突发情况的产生往往会让将军手足无措,而只有真正地将自己所学到的用到士兵们身上并加以运用其中,这样才能够称之为用兵之好。而在赵国的时代就有一位这样的人,他自小便有着一

  • 胡适推动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他晚年对孔子的态度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var1]像梁启超先对老师康有为顶礼膜拜,到后来老师继续坚持君主制度,而梁启超在思想上已经迈出很远了,所以毅然与老师分道扬镳,这种决裂,不是品格上的忘恩负义,而是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更是自省和开拓。而胡适思想上对孔子的态度,也有梁启超式的自省和开拓。1910年7月,胡适参加了庚子赔款官费生的选拔考试

  • 哪个“契丹”国家让北宋头疼?你可能不相信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西周时期,狄、戎经常骚扰周朝,“非我者,必有别心”,所以当时就有“护夷夏”之说。魏晋开始宗族联合,到了唐代,宗亲合一。那么在民族团结方面,北宋时期让人头疼的“契丹”,现在又是哪个部落呢?你甚至可能不相信。契丹的起源与衰落契丹族是起源于东北的古老游牧民族。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传说。相传北方广袤草原上有两

  • 称霸春秋的齐桓公,他们一家有多么奇葩?故事情节堪比现代伦理剧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齐桓公称霸的故事,齐威王和齐桓公的关系,春秋争霸齐桓公视频

    孔子:“齐桓公正而不谲,晋文公谲而不正。”就算孔子对他评价很高,但是也掩盖不了齐桓公一家人的很多丑事,这些丑事拿到现在来说,也会让思想观念较为开放之人感到羞耻,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看齐桓公一家到底有哪些奇葩事迹?[var1]夫人蔡姬给齐桓公带“绿帽子”,让蔡国差点遭受灭顶之灾《春秋左传》: 齐侯与蔡姬

  • 太平广济佛土城,三国金朝第一僧人,117岁的生命几乎是神话(三)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时绥叛乱石虎杀了赵王,成为后赵的第三位君主,立他的儿子石遂为太子。石虎生性残忍,他的儿子也不例外。原来,石虎让太子石隋来管理朝政。石遂向石虎禀报一事,石虎怒道:“这点小事何必烦我?”石虎脾气暴躁,经常打骂石遂,一个月甚至数次。久而久之,石遂怀恨在心,暗中打算杀死石虎。士歇对宫中的太监道:“佛土城大和

  •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韩国始终都发展不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战国时的韩国,韩国为什么发展这么快,战国韩国全盛时期地图

    赵魏韩三家瓜分晋国也不是按照平均分配的,而是看各方势力实际能够覆盖的范围,以此来分配的。这三个国家中,魏国最先进行变法运动,魏国也因此成为了战国初期强极一时的霸主国家,这一状态直至战国中期那段时间才得以改变。[var1]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进行了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之后赵国也走向了强大。这三晋当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