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高从诲

高从诲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63 更新时间:2023/12/20 16:45:32

南平文献王高从诲(891年—948年),字遵圣,陕州峡石(今河南三门峡)人,南平武信王高季兴长子,南平(又称荆南)第二位国君。高从诲初仕后梁。高季兴建立南平国后,任命其为马步军都指挥使、行军司马等。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十二月十五日(929年1月28日),被后唐册封为南平王的高季兴去世,高从诲嗣位。由于高季兴在位末期曾与后唐决裂,并向南吴称臣,而唐强吴弱、唐近吴远,因此高从诲嗣位后,回归向后唐称臣,为后唐任命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长兴三年(932年),被封为渤海王。唐闵帝应顺元年(934年)被改封南平王。荆南地狭兵弱,但因位处交通要道,每年各地区向中原政权的进贡,只要经过荆南,高季兴、高从诲父子就会款待使者,掠夺财物,等到对方加以款待或赞赏,就把财物归还,而且还不会觉得这种行为很丢脸。后来后唐、后晋、辽国、后汉先后据有中原,南汉、闽国、南吴、南唐、后蜀皆称帝,高从诲为求赏赐向他们都称臣,所以各国都叫他们为“高赖子”或是“高无赖”。乾祐元年(948年),高从诲去世,时年五十八岁,谥号文献王,其子高保融继位。

基本资料

本名:高从诲

别名:高赖子、高无赖

字:遵圣

所处时代:五代十国(南平)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日期:891年

逝世日期:948年

谥号:文献王

籍贯:陕州峡石(今河南三门峡)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高从诲初仕后梁,担任供奉官,后来历任殿前控鹤都头、鞍辔库副使、左军巡使、如京使、左千牛大将军、荆南牙内都指挥使、濠州刺史、归州刺史,官至检校太傅。高季兴将要反叛自立时,高从诲哭着直言规劝高季兴,但高季兴没有听从。

高季兴建立南平国之后,任命高从诲为马步军都指挥使、行军司马,不久,加封忠义节度使、同平章事。

继承王位

后唐天成三年(928年)十二月,高季兴得病卧床,命令其子高从诲暂管军府事务。同年十二月十五日,高季兴去世,高从诲继任其位。高季兴在位末期时,曾与后唐决裂,并向吴国称臣。高从诲继位后,吴睿帝杨溥任命他为荆南节度使,兼任侍中。

称臣后唐

高从诲继位之后,对他的左右僚佐们说:“唐近而吴远,舍弃唐而臣服吴,这不是好方法。”于是就通过楚王马殷向后唐谢罪。并同时给山南东道节度使安元信写信,请求他上奏给唐明宗李嗣源,愿意重新称臣纳贡。天成四年(929年)五月二十八日,安元信把高从诲信的内容告诉李嗣源,李嗣源答应其请求。六月二十三日,高从诲自称前荆南行军司马、归州刺史,派押牙刘知谦上表请求归附后唐,并进献赎罪银三千两。七月十七日,李嗣源任命高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任侍中,追封高季兴为楚王,谥号武信。随后,罢免为荆南招讨使。

后唐明宗长兴元年(930年)三月,高从诲派使者奉呈表章来到吴国,表示高氏祖坟在北方,害怕遭后唐朝廷所讨伐,那时吴军会来不及援助他,因此,谢绝吴国对他的笼络。吴国便派兵进攻南平,没有能攻下来。

长兴二年(931年)春正月,后唐加封高从诲为检校太尉兼中书令、江陵尹。

长兴三年(932年)春二月,后唐封高从诲为渤海王,加封检校太尉。冬十月,高从诲向后唐进贡银茶以求战马,唐明宗以荆南是内地,没必要装备战马,于是赐马二十匹,并且推辞了高从诲的进贡。

后唐闵帝应顺元年(934年)春正月,后唐封高从诲为南平王。

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年)夏,后唐使臣李鏻、马承翰由楚至荆南,求贺于高从诲,高从诲赠以马红装拂二、果然(一种长尾猿)皮一。后唐加任高从诲为检校太师。

安定辖境

高从诲性情通达,亲近和礼敬贤士,委任大臣梁震,把他作为兄长看待;梁震常常称呼高从诲为郎君。清泰二年(935年)春正月,楚王马希范喜爱奢侈糜费,和他游乐谈笑的人都夸赞他的盛况。高从诲对僚佐说:“像马王那样可以称得上是大丈夫了。”孙光宪回答他说:“天子和诸侯,礼节上是有差别的。他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儿,骄纵奢侈越糜费,取得快意于一时,不作长远的思虑,不知哪天便要危亡,有什么可以羡慕的啊?”高从诲愣怔之后而觉悟,说:“先生的话是对的。”之后,高从诲对梁震说:“我自己感到平生所受的奉养本来就已经过份了。”于是舍弃好玩喜爱的东西,用阅读经史作为自己的乐事,省简刑罚,减轻赋税,南平辖境之内,得以安定。

梁震说:“先王高季兴待我如同布衣之交一样,把嗣王托付给我。现在嗣王能够自立,可以不使先王遗业坠落。我已年老,不再能侍奉嗣王。”于是坚决请求告退家居。高从诲留不住他,便替他在土洲建筑房子。梁震披着鹤氅,自称荆台隐士,每当到王府去谒见,骑着黄牛直到听事的大厅。高从诲时常到他家里去看望他,一年四季的赏赐极为丰厚。从此,高从诲把政务全部托付给孙光宪处理。

无赖君主

后晋天福元年(936年),高从诲遣派使者送信给吴国权臣徐知诰(李昪),劝他登基称帝。天福二年(937年),徐知诰称帝,国号齐,高从诲向齐国请求置邸于金陵。天福三年(938年)春正月,高从诲派遣庞守规入齐朝贺。天福四年(939年)春二月,徐知诰改国号为唐,高从诲派遣王崇嗣入唐朝贺。

后晋加任高从诲为守中书令。天福五年(940年),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阴谋造反,高从诲暗地与其联系。后晋翰林学士陶谷担任国信使出使荆南,高从诲宴请陶谷于望沙楼,大陈战舰于楼下,对陶谷说:“吴、蜀拒绝臣服已久,愿修武备,习水战,以待后晋大军的到来”。后晋高祖石敬瑭大喜,于是再次遣使,赐甲马百匹。

天福六年(941),安从进造反,求援于高从诲,被高从诲拒绝。高从诲采纳了行军司马王保义的建议,上奏了安从进叛乱的事情。朝廷派兵攻讨,高从诲派遣都指挥使李端赠军粮协助后晋军,朝廷诏令嘉扬他,加封守尚书令,高从诲听信术士说今年有厄运,应当退避恩宠爵禄,上奏章坚决推让,朝廷派使者劝说他,最后还是没有接受任命。安从进叛乱平定后,高从诲请求郢州(今湖北武汉)为属郡,后晋不许。

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年),高从诲派使者向契丹进贡,契丹派使者赐给他马匹。高从诲也派使者到河东,劝刘知远登基称帝。高从诲派使者从小道奉上贡礼,暗中向刘知远祈请,说待刘知远平定黄河、汴州一带后,请刘知远将郢州划为自己的属郡,刘知远没有明确答复。到刘知远进入汴京后,高从诲又送上贡礼,请求答复以前的要求,刘知远不答应。

同年,高从诲听说杜重威背叛,就出动水军几千人袭击襄州。山东南道节度使安审琦将他击退。高从诲又侵犯郢州,被郢州刺史尹实打得大败。于是断绝与后汉的关系,依附于南唐、后蜀。因为南平国于后汉断绝了关系,北方商旅不至,导致境内贫乏,于是高从诲遣使谢罪,乞修职贡。

南平国地域狭窄,兵力薄弱,但因位处交通要道,每年各地区向中原政权的进贡,只要经过南平,高季兴、高从诲父子就会截留使者,掠夺财物。等到对方加以谴责或派兵讨伐,他们不得已才把财物送还,竟不感到羞愧。后来,后唐、后晋、契丹、后汉更替占据中原,南汉、闽国、吴国、后蜀都称帝,高从诲贪图各国的赏赐,就四处称臣。各国都鄙视他,称他为“高赖子”或“高无赖”。

因病去世

晚年,因为镇星移到与荆南分野相应的轸翼位置,高从诲脱去罗纨衣服,穿上俭朴的衣服,节俭饮食,以禳除灾祸。并立即令人请托襄州安审琦,请求归顺朝廷,听任处置,朝廷也对他网开一面。

后汉乾祐元年(948年)十月,高从诲卧床病重,任命其子节度副使高保融兼领内外兵事务。同年十月二十八日,高从诲去世,时年五十八岁,追赠尚书令,谥号“文献”,翰林学士陶谷撰神道碑,其子高保融继位。

人物评价

司马光《资治通鉴》:“高从诲,性明达,亲礼贤士。”

吴任臣《十国春秋》:“为人明敏,多权计”。

亲属成员

父母

父亲:南平武信王高季兴。

母亲:张氏,高季兴妾室。

兄弟姐妹

弟弟

高从诩,曾任合州刺史,归顺北宋后,任右卫将军。

高从诜,曾任牙将,归顺北宋后,任右衙率府率。

高从让,归顺北宋后,任左清道率府率。

高从谦,归顺北宋后,任左司御率府率。

姐妹

高氏,嫁倪可福之子倪知进。

子孙

儿子

高保勋,高从诲长子。

高保正,高从诲次子。

高保融,高从诲第三子,南平贞懿王。

高保勖,高从诲第十子,南平王。

高保绅,曾出使后周。

高保寅,曾任检校司空。归顺北宋后,担任光化军节度使。

高保绪

高保节

高保逊

高保衡

高保膺

孙子

高继冲,高保融之子,南平王。归顺北宋后,担任武宁军节度使。

高继充,高保融之子。归顺北宋后,官至归州刺史。

高辅政,高保寅之子,北宋进士,官至秘书丞。

高辅之,高保寅之子,北宋进士,官至太常丞。

高辅,高保寅之子,北宋进士。

高辅国,高保寅之子,北宋进士。

史籍记载

《新五代史·卷六十九·南平世家第九》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世袭列传二》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一至卷二百七十六

标签: 高从诲

更多文章

  • 李景遂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李景遂

    李景遂(920年-958年9月17日),字退身,徐州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唐烈祖李昪的第三子。在南吴时为门下侍郎,南唐建立改封吉王、寿王、燕王、齐王,被其兄李璟立为皇太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皇太弟。但李景遂心中一直惴惴不安,改字退身。958年,在他一再要求下终于推辞储位,被改封晋王,

  • 朱友裕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友裕

    朱友裕(?~904年),字端夫,宋州砀山(今安徽砀山县)人。后梁宗室大臣,梁太祖朱温长子。自幼善于骑射,跟随朱温作战。骁勇善战,宽厚待人,甚得兵士之心。天复三年,拜镇国节度使、兴德尹。天祐元年(904年),李茂贞、王建、李继徽传檄合兵,讨伐朱温。朱友裕为行营都统,带领步骑数万,经略邠州和岐州。天祐元

  • 马希广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马希广

    马希广(?-951年1月25日),字德丕,南楚第四位国君,楚武穆王马殷之子,楚文昭王马希范一母同胞之弟。本名:马希广别名:马德丕字:德丕所处时代:南楚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潭州长沙府(今湖南长沙)逝世日期:951年1月25日籍贯:许州鄢陵县(今河南鄢陵)马希广个性谨慎温顺,胞兄马希范对他疼爱有加。马

  • 苏逢吉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苏逢吉

    苏逢吉(?~950年),字庆之,京兆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人。五代时期后汉宰相,蒲州从事苏悦之子。出身武功苏氏,精神爽秀。起家河东(刘知远)节度判官,深得器重。后汉建立后,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裁决朝廷大事。乾祐二年,拜司空,得罪枢密使郭威。乾祐三年,郭威攻破开封后,带领后汉隐帝出走,自杀

  • 徐知训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徐知训

    徐知训(?-918年),五代十国人物,杨吴执政徐温长子。徐知训骄横恣肆,常侮弄杨隆演,宿卫将李球、马谦劫持杨隆演,发库兵讨伐徐知训。徐知训打算逃走,被严可求劝止曰:“军城有变公先弃众自去,众将何依!”平卢军节度使、同平章事、诸道副都统朱瑾果然率兵来救。本名:徐知训所处时代:五代十国逝世日期:918年

  • 马希萼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马希萼

    马希萼(900年-953年),南楚第五位国君,楚武穆王马殷之庶三十子,楚王马希声、马希范之弟,楚废王马希广之兄。本名:马希萼别名:楚恭孝王所处时代:南楚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潭州长沙县(今湖南长沙)出生日期:900年逝世日期:953年籍贯:许州鄢陵县(今河南鄢陵)谥号:恭孝王天福十二年(947年),

  • 高保融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高保融

    南平贞懿王高保融(920年―960年),字德长,陕州峡石(今河南三门峡)人,南平文献王高从诲第三子,南平第三位国君,948年―960年在位。乾祐元年(948年),高从诲去世,高保融继位。高保融性情迂腐缓慢,无才智能力,因此事无大小,皆委任其弟高保勗(高保勖)决断。高保融在位时期,称臣于后周,并曾劝说

  • 郭无为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郭无为

    郭无为(?-公元969年),字无不为,号抱腹山人,五代青州千乘(今山东广饶县)人。方颡鸟喙,杂学多闻,长相很特别。好学多闻善于谈辩,未知其师承关系,穿着粗布的道士服装,隐居在武当山。后汉乾祐中,郭无为“杖策谒于军门”,后汉大将郭威(后为周太祖)“欲留馆军门、但为左右所阻”。其后,北汉刘承钧即位,征召

  • 任圜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任圜

    任圜(?-927年),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大臣,陕西京兆三原人。父任茂弘,曾任西河令,驻守太原,任圜随父于任上。英俊潇洒,能言善辩,得晋王李克用见爱,以侄女嫁他为妻。后唐时,以镇州为北京,拜任圜为真定尹、北京副留守知留守事,历任工部尚书,兼任黔南节度使,官至宰相。927年,后唐明宗出巡汴州,民间讹言纷起

  • 王延翰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延翰

    王延翰(?-927年),字子逸,闽太祖王审知长子,闽国第二位国君。王延翰初任节度副使。王审知病重时,命其暂管军府事务。925年,王审知去世,王延翰即位,自称威武留后。926年,后唐任命王延翰为节度使。同年,王延翰自称大闽国王,但仍向后唐称臣。927年,王延翰的弟弟王延钧以及王审知养子王延禀联手反叛,